分享

走近林清玄,品读《在云上》(讲话稿)

 晓峰书阁 2015-02-05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解读林清玄的《在云上》。说实话,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有点“在云上”的感觉,晕晕乎乎,看不懂。不了解作者,不能走进作品。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又对作者林清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感觉这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下面我首先介绍一下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著名散文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曾连续十年成为台湾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的风云人物。他先后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且本本畅销,被海内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随着阅历的增长,体验的深刻,他的作品不断提升境界。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他的文字魅力风靡华人世界,作品多次被编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中文课本。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林清玄的创作历程。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写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青少年时期,是“文学的”,是“旭日初照”的时期。那时候的他是个做着文学梦的青年,把纯粹的文学作为追求的目标,作品注重文章的雕琢,文章飞扬浪漫。三十岁进入第二阶段,是“镜花水月”的宗教人生时期。这个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变得含蓄和内敛,文章追求出尘出世。因此作品清净淡泊,写作态度转向静观,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四十五岁进入第三阶段,是“繁华落尽”的时期。把文学、宗教、思想汇聚一起。在写作上不刻意追求,也不造作,任作品自然形成,思想自由流露,既不文学也不佛学,只是用手写自己的心,真淳自见。

《在云上》是林清玄第三阶段的作品。

为什么以《在云上》为书名,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我简要的谈谈我的理解。林清玄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有人正在楼上看你。”其实你怎样看世界跟你站的位置有关,我想通常我们年轻的时候是站在桥上,到三十岁就是站在楼上,到了四十岁就是站在山上,七八十岁可能就是云上。《在云上》我想就是作者以一种参悟人生境界流淌出的文字。站在很高的境界看到很美的世界。《在云上》是作者心灵的呈现。

《在云上》是一本追求人间美好,探索人生智慧,体会人文心灵不可错过的书——使困惑的人清醒,悲伤的人欢喜!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绝境中还要飞行,逆风中还要穿云。                

《在云上》,林清玄一如既往地为我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他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契入生命的美好。 欢喜,慈悲,感动,感恩,在每时每刻。

《在云上》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使你瞬间进入沉静的世界,心平气和,洗涤俗尘 。品读禅意绵绵,平淡隽永,朴实无华的文字,就在这平凡中打动心底的柔软处,倍觉温馨 。仿佛看到作者仰望佛光的影子……

下面我摘录一段林清玄的自述,或许对这部书的了解有帮助。

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每天也是穿名牌服装,打领带,每天跟很多人开会,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内在很空虚。这种空虚会一天天长大,长大到有一天你被这种空虚包围,你会问你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时候,我就想我应该有些转变。这个时候我读到一本印度的哲学书,说一个人到30岁以后应该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没有用来觉悟,那就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后来我开始接触佛教,在一个月内,把报社的主管工作辞掉,跑到山上闭关三年,去想我未来的道路。

林清玄喜欢拆字解读,他曾对“茶”“禅”作这样的拆解。“茶”这个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所以茶跟人保持到最好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禅”往往被解释得很深奥,用最简单的方法解释,它的左边是表示的“示”,右边是单纯的“单”,单纯地表示单纯的心那就是“禅”,心要静下来,你才可以单纯,当你的心单纯的时候,无论你在多么混乱的条件都可以得到禅。

走近林清玄,品读《在云上》(讲话稿) - 蓝天白云 - 遥远的云端走近林清玄,品读《在云上》(讲话稿) - 蓝天白云 - 遥远的云端当你从红尘滚动的大街上,回到宁静的住所,泡上一杯茶,打开《在云上》,慢慢地品着,细细地读着,你的内心开始变得欢喜、感动、鲜活。你不仅得到了美文的滋润,更发觉了内心的智慧。你看到了浮云之上的浮云,蓝天之上的蓝天。所有焦灼和不安的心,因为《在云上》而释怀。捧读《在云上》,如和智者对话。

《在云上》共收入林清玄先生的散文52篇,全书以金翅鸟开篇,每篇均以诗歌开头,它的每一个小故事都会让你有些小小的感动。让我们悟到很多。下面我介绍几篇。

《如鸥掠过海洋》

世界于人是平等,有生有死。生活于人是平等的,有苦有乐。真理于人是平等的,有实有空。命运于人是平等的,有失有得。要懂得静心,不懂得静心,有如整个人生活在红尘之海,既不见鱼,也不见鸥,被波涛淹没。静下心来静观那些鱼,也就是静思我们的烦恼,让海鸥轻轻掠过,,轻轻掠过,每天在睁眼与闭眼之间,衔走一条条烦恼的鱼。然后悠然飞过,那会很美。我心无忧,即无忧,因天下事,了犹未了,所以就让它不了了之!

《抱紧生命之树》

深情地抱住一棵树,感受树的生命。体会树的不凡,进入树的坚强。一旦化入树的整体,失去拥抱树的我,就会在树里,看见自己。

生命的苦难、风雨、考验、是必然,是无可遁逃。因此,在逆境中学习一种转换心境的方法是必然,是不能轻忽。生命的树一旦真正长大,风雨就会变成掌声。生命的树一旦真正确立,冰雪就会成为衬景。生命的树一旦真正成熟,开花结果,只在弹指。

《绝境飞行》

生命如果没有坚持,就没有美丽的颜色与优雅的样子。一定要飞上最高的境界、最远的边际。最坏的时刻,不也是是最好的转机吗?在每次心情、感受、意境的绝处,总是要冥想一只大鹏鼓风击浪,准备起飞。山谷绝底,每一步不都是往上行走的吗?因为,有一些鱼,是相忘于洪湖。就像,有些鸟,早相忘于天空,正如,有些人,早相忘于红尘。

《枯叶蝶的最后归宿》

枯叶蝶——形塑自己为一片枯叶的蝴蝶。它一生站立或者飞翔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上 ,它执着于枯叶,因为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都形如一片枯叶;它执着于一只蝴蝶的生命也是对的,拟似枯叶只是为了保护它内在的那一只蝴蝶。

我们谁不是站立在某一界限上呢 ?很少有人是全然的,从左边看也许是枯叶,右边却是蝴蝶,飞翔时是蝴蝶,落地时却是枯叶。在飞舞与飘落之间,在绚丽与平淡之间,在跃动与平静之间 ,大部分人为了保命,压抑、隐藏、暴覆、遮掩了内在美丽的蝴蝶,拟态为一片枯叶。最后时刻来临,众人走过森林,只见枯叶满地 ,无人看见蝴蝶。我们一定要唤醒内心的蝴蝶,走过一春一夏 ,一生一世,卸却那些包袱,抛却那些压抑,尽情的让自己的生命绚烂美丽于一只蝴蝶,不要做一片无言的枯叶。

《削面之神》

有一些削面师傅,刀法很好,看着他削面是一种艺术的欣赏。作者说,我们之所以彷徨,之所以无方,并非全是景色或环境,而是我们尚未进入自己的心灵。愈是躁动,我们愈需要静定,敛气凝神。愈是混乱,我们愈需要沉潜,神色自若。

在我们所从事的行业里,如果我们能做到顶尖之境,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也就化除了。

《失去心更宽》

作者散步 ,偶然遇到一位从前的内阁阁员 ,站在香肠摊前排队买香肠。作者很意外,但作者更意外的是,部长泰然自若,一点也没有失意和失落的样子。这位拥有美国法学博士学位的部长,说他自从离开政坛,回到学校教书,生活回归平淡,反而过得比从前更快乐。

失去的时候正是人生的契机,失去并不可怕,失去的时候正是人生的契机与转机,自由自在,快乐与幸福正是从失去的那一刻开始。

莎士比亚说:世界只是一个舞台,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员,他们有进场,有退场,一个人一生中也要扮演许多角色。我们应怀着一开平常心,泰然的看待自己的每一个角色。但悲哀的是,上了台不肯下台的人,演皇帝忘了自己是贫士的人,上台欢喜不已,下台痛苦不堪的人!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大家之作,清新流畅;叙事抒情,不同凡响;人生感悟,耐人寻味;智言妙语,意味深长。

书中出现了多次他去寺庙与禅师交谈的过程。我不能确认林先生是否信佛。其实,我觉得信仰与净化心灵是两回事,做人还是要有一些心灵上的寄托与安慰的,否则你的内心就会变得空虚,甚至使自己碌碌无为。所以人到了老的时候产生信仰的几率会更大,他有疾病或灾难,必向他的自己的心灵求救。而在书中,林清玄先生也阐述要理性地看待这一事实,所以在他笔下,生活永远是快乐美好的,而这种坦然的态度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