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国大战略:向沙漠要3亿亩耕地-头条网

 昵称18361029 2015-02-06

提供:粮策新农业论坛

中国近14亿人口,仅有18亿亩耕地,这种耕地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紧迫的最大危险。有鉴于此,实施大规模治理沙漠工程,用10-20年的时间,把20万平方公里沙漠改造成为绿色沙漠良田,新增3亿亩耕地,应该成为大国大战略的首选。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介绍说,“纵观全球和中国的治沙经验,我国至少可以从沙漠中改造出3亿—4亿亩良田,相当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1/6,可以大大缓解我国日益加重的土地压力。如我国可治理的沙漠全部得以利用,就能增加近2万亿元的绿色GDP,就能让2亿多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就能创造上百万个绿色岗位。”

随后,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率考察团一行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考察沙地衬膜水稻项目。王钦敏一行轻车简从,深入到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区等地,实地考察通辽市沙地水稻种植情况。

沙漠能种水稻!听起来令人惊奇。其实沙漠大米并非一种新型品种,而是采用覆膜技术,替代在奈曼旗地区大量种植的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缓解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荒漠化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和恢复奈曼旗地区的生态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通辽一些地方就开始了试验,改变原有粗放的种植和灌溉方式。与传统高耗水作物相比,沙漠大米可以节约用水50%。

座谈会上,王钦敏指出,要积极推广沙地衬膜水稻种植创新产业。要在发挥农牧民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介入,将企业和农牧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做大做强沙地衬膜水稻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要加强项目区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利用地方无污染的沙地资源,提高水稻品质,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效。

通辽地处科尔沁沙地,生态十分脆弱,地表有大片的沙丘地,而地下有丰富的水源。在含沙量高的沙丘地上,通辽人用沙底铺膜的方式,为水稻保水、保养分。当地一位农民介绍,沙地衬膜种稻,就是平整沙丘后挖几十厘米深的畦坑,在畦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之后回填沙土、在畦田旁打井,节水灌溉。衬膜的使用寿命一般在12年左右,沙地平整又较为容易,衬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种植辅助手段。“太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病虫害少,沙地透气性又好,十分符合水稻生长习性;衬膜又能防止水和养分的渗漏,收成会好。”这位农民说。

据奈曼旗人民政府的资料显示,2014年,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在5个行政村实施了2184亩沙漠衬膜水稻,政府计划在2016年推广到2万亩。项目完成后,可辐射、带动白音他拉苏木及周边沙区沙漠水稻种植,受益人口可达6000多人。

粮策新农业论坛内容涉及政策农业、金融农业、品牌农业、电商农业、案例分析等会议内容版块。论坛以“实效、实际、实战、实操”为理念,通过邀请业内一线操作专家,以实战经验分享讲解。了解更多最新农业领域讯息,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粮策新农业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