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把上培训班的钱省省,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平安5858 2015-02-06

  按:这是我2014年在张家港做的一个讲座的一部分。

  

  考试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今天无论你是谁,只要生下来你都逃无可逃,今年高考前网上有这么一幅漫画:一个摇篮里躺着一个孩子,摇篮的一头贴着一张纸牌,上面写着:高考倒计时6574天。看了真让人心酸,似乎人生就这一条道,你不走还就不行。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课外的家教,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是怎样的帮助才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成绩,而不只是一味地以牺牲他们的休息时间为代价。我的建议是找一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士,把他近期的作业和试卷认认真真的看一看,这专业人士是会判断你的孩子在这个学科上的问题在哪里,然后给这个孩子有效的建议而不是让孩子每个周末和假期都到他家去接受家教。

  我们所说的家教辅导,大多数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家里弄几个孩子,发一份练习题或试卷,大家先做,做好了,一起讲一下就完事,很少有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问题来教的。我们夫妻两个从来不给人做家教,偶尔也会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做一下诊断,将问题找出来,提醒他这个问题的要害在哪里,不解决会带来哪些后续的问题,让他自己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进而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这当中不会牺牲孩子多少休息时间的。

  寄希望通过家教一下子提高几十分不可能的,因为有考试分数就有高低,就有起伏,那是正常的,如果一直是第一,那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要关心的是孩子除了会做题,会考试还会做什么,如果其他什么都不会,那不就是考试的机器了?

  把请家教的银子攒下来,送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更划算

  许多事情我们还是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天分。有这样一个孩子,中考考到一所相对差的高中,家长通过关系,花了点钱让他到当地一所相当好的高中念书,结果孩子跟不上,休学了半年,又回到原来的学校去接着上,但还是跟不上,于是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了,孩子天天就在家里上网游戏。他埋怨父母,让他一会转到这里一会转到那里。其实所谓好学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就是适合他的学校。我们万不可自作主张为孩子选择不适合他们的“好学校”。

  我有个建议,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你们有钱的还是省省,把请家教的银子积攒下来,有机会让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心理学和脑科学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这决定了不同人的智能因子不一样,有的具有特殊的天赋,有的平平常常,有的兴趣点在运算上,有的兴趣点在运动上,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就要努力找到他身上的亮点,也就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接下来就需要鼓励,让他把这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发挥到极致。比如说有的孩子有表演的天赋,有的孩子有唱歌的天赋,有的孩子有绘画的天赋,有的孩子有动手的天赋。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考试从来就考不好,但是他手很巧,什么东西到他手上,他能够大卸八块,然后又完整地拼凑起来。

  精神医学家斯特拉·契斯进行一项长达45年的空前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婴儿期一直延伸到成年期。从1956年开始,她就跟踪随访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238名新生儿,观察他们父母的不同育儿之道,探究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经过最初10年的实验探究,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很抓人眼球——《你的孩子是人》,书中指出,孩子不是一个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机器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父母能欣赏这种独特性,孩子就能茁壮成长。她的研究验证了一位成功家长曾经对我说的育儿之道,“对待孩子的相同之处就是对他们区别对待”,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很多时候我们期望孩子出类拔萃,其实就是为自己、为了面子

  我总觉得,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这些成人的思维定势。我们习惯了用我的方式或者你的方式解决问题,很少有第三种选择。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要学会第三选择。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观点,听听他人的观点,在我与他人的观点中找到另一个观点。所谓第三选择,不是要我们妥协。孩子的教育,靠妥协解决不了问题,即便现在解决了,危险也就同时埋下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出来。前面说的那个孩子,父母满足他的要求不去学校读书了。但说不定哪一天他又会责怪父母为什么没有阻止他放弃上学而在家玩游戏的行为。

  作为家长,当我们的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希望老师给我们一本葵花宝典一下子解决问题。或者希望在我们认为学习好的孩子身上找到参照系。而我一直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你不要拿你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他如果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了,还是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而且老师不是他的亲生父母,许多问题老师是帮不上忙的,不然许多老师也不会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纠结了。

  纠结的背后是,我们其实就是为自己,为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能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你心里想,要是我家的孩子考上清华,我就抬的起头来了。孩子在许多时候,不过是我们的招贴而已,他们考了好学校,有了好工作,就可以光宗耀祖了。所以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标准要求孩子,如果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纠结,就上火。于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纠葛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大。改变对抗的最佳选择就是寻找第三选择。

  发现孩子有问题,与其责备,不如认认真真听他说

  面对问题,不要逃避,问题在那里,不解决,永远是问题,唯有正视并解决它。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看不见对方。夫妻之间,父子、母子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总是自以为很了解对方,而事实上我们总是知之甚少。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对方,尤其是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我们就要努力了解孩子。

  最近一位家长同我说,她孩子的学业成绩一下子由前几名掉到三十几名之后了,而且总是流露出“不想学”、“上学太累”的想法。其实,这正是孩子的真心话,现在的孩子,学习真的是太累了。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就会转变思考问题的立场。我们就会去思考为什么成绩一下子会落下来,为什么过去没有埋怨,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使得孩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原因找到了,才可能解决问题,也许是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子。喜欢上一个异性,有两种走向,其中一种走向就是成绩急剧下降。也可能是因为某次考试的不顺,受到了挫折,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早在80年前,有位教育家就提醒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密室里进行,也就是要关起门来,你跟孩子两个人悄悄地说,还要替他保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使用发言权杖沟通法则,其实就是倾听,你认认真真的听她说,找机会与她闲聊,聊跟学习无关的事情,闲聊是最没有堤防意识的,不经意当中是会把他的隐私暴露出来的。

  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学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直觉会给我们带来创意和乐趣,我们要以双方的差异为荣,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没有差距就没有自我。你的孩子如果跟你一样,你还有希望吗?

  我跟夫人当初最大的心愿是: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考上比我们当初更好的学校。为什么?我没上过大学,我夫人上的是大专。我们也是俗人,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女儿能考个本科,这也是平常人平常心。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听故事。有一回我带她到上海的朋友家玩,朋友就是做记者的,送给她许多书,她很羡慕,朋友一家也都鼓励她说跟叔叔学,将来也上叔叔考上的复旦大学,也学新闻专业,也做记者。她那时候才5、6岁。最早的时候,她想做老师,我们说不能做,爸爸妈妈都是老师,老师很辛苦。孩子观念的改变是要有契机的。不过回过头来看,我丫头的这个选择的改变既有正确的一面,又有错误的一面:正确在于她似乎天生就是干记者的,错误在于记者原来比教师更苦,还有危险。

  人生,其实是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前景的,你设计得再完美,也只是设计而已,将来的路还是要孩子们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的。顺应孩子的天分,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