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须是高度的文化自觉者

 立恒语文 2015-02-06

语文教师须是高度的文化自觉者

冯为民

    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使主体性的人获得健康而长期的发展。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 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是—种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实践。

    语文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有对广义文化的负载功能,更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形态。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也说过,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窗口。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教育的根基,人是文化的人。文化自觉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是高扬人、人文和文化的主旋律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是高度的文化自觉者。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文化自觉的唤醒过程,高度文化自觉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而有个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自觉是理解和开发语文课程之根,是承传与创新课堂教学之基,是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之本,也是语文教师发展与提升专业素养之源。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的语文教师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以其超凡的敏锐和独特的视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点上,不断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引导学生在人类文化大厦中寻幽揽胜,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宏与绚丽,欣赏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多彩,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文化成果,让师生在文化对话和交流中获得生命自觉和道德自觉,在自我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影响和唤醒他人健康成长。因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积淀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更好地面向未来和共享未来的需要。无论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还是活动体验、问题探究,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未来走向,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个高度的文化自觉者,是一个胜任语文教学事业的人:能够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人,能够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幸福地发展成长。

关于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我要说的话很多,这则博文就算是一篇序言,在今后的博文中我将陆续发一些专论,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关注。如果语文教师们感兴趣,也可参看下列拙文:

   1.《文化自觉:语文教学之命脉》(冯为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

   2.《以文化自觉引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冯为民,《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3、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7);

   3.《文化自觉与阅读教学》(冯为民,《语文教学通讯》2010. A 4);

   4.《浅谈语文教师的的文化自觉》(冯为民,《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5.《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冯为民,《中国教育学刊》2010.6)。

 

文化自觉是理解和开发语文课程之根

    高度的文化自觉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文化对于语文课程的影响至关重要,对文化的反思、批判和整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语文是历史最悠久又极富生命活力的重要课程,它是文化经验积淀的产物,是文化人借助一定的媒体予以整理、保存、复制而完成的,是作为文化的一种手段或工具的角色。现代语文课程在文化方面有两个最明显的导向:一是语文课程始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承担着先进文化导引者的使命,现代语文课程中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也吸取和借鉴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二是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所呈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文化自觉是理解和开发语文课程之根。

    语文课程应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形象诠释,是文化自觉的范例,既体现了文化的先导性和整体性,也体现了文化的价值性和指向性,还体现了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及继承性和发展性。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理解语文课程至少能获得三个方面的清醒认识:一是尽管语文课程一方面体现着课程制订者运用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要求课程实施者落实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但课程却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作为课程的理解者就应该明了课程体系,了解其优势和弱点,而且懂得发扬优势,正视缺点并主动克服弱点。二是课程文化是已然性和期待性文化的交汇,作为已然性文化,是对文化传统加以整理、保存、复制的独特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求理解,尽可能走近课程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并尽可能全面的理解其丰富的意蕴,课程的期待性则要求我们在理解过程中要自觉地自我建构,对课程文化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以更接近其课程理想的诉求,使期待成为现实。三是语文课程具有开放的文化胸襟,在理解时要以宽容的姿态,在解读文化语境之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取舍、选择和改造都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力戒文化偏见和文化霸权,以自己的睿智和气度去甄别和借鉴,从而将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精华部分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课程资源。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依托。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因而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校本课程是指按照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根据资源的优势和师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而编制的, 校本课程不仅要有鲜明的地域性,突出“本土性”,充分体现自己的文化基础、关怀依据、文化使命等方面的个性,也要有超越性,讲究包容性,不局限于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语境出发,及时地吸收其他民族甚至国外文化的精华,采用开放积极的课程文化建设战略,让课程文化充满生命的活力。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务必要运用“人类文化”的眼光,立足本土、跳出本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多种文化价值的整合与体现,寻求建构一种既能彰显本土文化价值,又能够赢得其他文化尊重的课程体系。通过选择、整理和提炼,凸显一种课程理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充分体现主体性的理想诉求。为此,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展示的文化自觉应该是:语文校本课程既包括社会传统和特征的文化价值观 ,也包括课程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在设计课程时,设计者应努力将自身的经验、知识观念、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等蕴藏在课程里,充分体现课程预设与生成的高度统一,使课程的实施有更多的拓展和延伸的空间,不断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 ,实现文化的增值;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应关注社会与时代文化,但决不能成为丧失了自我的屈从,一定要体现作为课程文化的主体地位。适度渗透社会和时代文化会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也有利于社会和时代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促进时代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健康发展;语文校本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要充分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关注特定的教育对象,有丰富内容,也有科学的序列安排,成为一种自主的文化形态;关注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断反思和自觉调控 ,使课程的结构不断优化,课程发展方向不断得到校正,从而促进该课程的健康发展。

 

文化自觉是承传与创新课堂教学之基

    语文教学是传承与创新的事业,需要以文化自觉来引领,文化自觉是承传与创新语文教学之基。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必须是高度的文化自觉者,所谓“自觉”就应该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具有潜意识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动,即能使信念与教学情境相吻合并形成一种意识流,从而有效地指导主体行动,这种自觉必须建立在不断自我鼓励,反复给潜意识施加影响,使潜意识的行动不断促成意识力量的觉醒,进而转化成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以文化自觉来引领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既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智,在教学中自觉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不断激发起学生的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学习对象,不断觉醒并积极反思,从而使负载着承传与创新的语文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效,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始终成为对本民族文化中优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觉传承、不断创新的过程,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自觉“扬弃”的过程。

    语文教学首先要学会承传,承传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自己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的爱国激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情怀,都是厚重的文化瑰宝和不朽的精神动力,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从典美博奥、汪洋捭阖的秦汉文章,到情致飘渺、恢宏豪迈的盛唐气象;从清深瘦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到张扬俗趣、市井勾栏的明清景观……中华民族这清晰的文化脉络,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血缘的文化基因,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价之宝,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要自觉地挖掘与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语文教师要高瞻远瞩,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的肌体,寻求理解和自我建构,在解读中获得文化的熏染和美的陶冶,以深入到作家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中去,完成自我的体验、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悟、人生的觉醒,理解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

    语文教材中同样有许多来自其他民族的文本,如外国戏剧、小说、散文等,还有很多展示有关少数民族独特文化风采的作品,这些多元文化文本同样承载着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不可或缺而又丰富的文化财产。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思考,通过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因子转化为内含着鲜明的教育意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充满先进文化引导的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染,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文化自觉。

    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教育,并不是唯我独尊、民族中心主义的泛滥,而是要带着尊重和崇敬的心态,在“和而不同”平等和包容姿态下,彰显不同文化的个性和价值。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坚守自我,广泛吸纳,独立思考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批判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吸取多种文化成果来丰富自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主和精神自觉,那么,无论你如何借他山之石,无论怎样希望与时俱进乃至“与世界接轨”,都不可能生发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与阐释。

    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创新的使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探索过程,也是一种创新性实践过程,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而且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发挥自己创新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良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语文教师,总是自觉地通过主体心智结构的不断建构与重构,对作用对象做出新的解释,从中释放出新的信息,并使内在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本身。虽然语文教材所传递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不断在寻求理解中追求发现和创新,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出自身的价值观。语文教学期待创新,也呼唤创新。

    不断创新是人的一种类本质活动,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持久的创新热情,不竭的创新动力,更要有多样的创新方法,在文化创新中不断获得新超越。语文教学中精彩的创新瞬间可成全经典的教学,富有个性,突出生成性,能建构丰富的知识空间,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有利于让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创造,使教学成为师生心灵共振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就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而言,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的有:整合出新,如可把人文主题相似的中外作品加以重新组合,多角度解读,不仅可澄清模糊的认识,体验人类文化的共同情怀,更能彰显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发现新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新事物,并以科学的态度探究其生成和发展机制。如季羡林在《清塘荷韵》写道:“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句中的“旧”虽然表面上可以作“陈旧”解,与“新”相反,实际上是指“传统”。从这个字即可窥见作者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莲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把“传统”说成“旧”,“新”而有“趣”,行文质朴而富有神韵,准确表达了对传统的“莲文化”的情有独钟。引进创新,如可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把科研方法适度地引进课堂,把演讲和辩论引进课堂,这样就能丰富课堂的生命体验,加深对文本独特而深切的理解。变通求新,可采用故错法,变传授为唤醒。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明明写林黛玉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却在黛玉第一次出场就在众人面前口无遮拦地讲自己的病史、奇历、亲情等,这是“一大败笔”吗?借此投石激浪,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自悟:这段话内容丰富,不仅把黛玉真正推上了舞台,亮出自己的个性,而且突出了黛玉这个孤傲纯洁的叛逆者形象,并为全书情节的发展作了重要暗示——黛玉的悲剧性结局。生成探新,通过比较鉴赏,引发探究,化预设为生成,以获得全新的理解和自我的建构。

 

 

文化自觉是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之本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旨在追寻生命精神之本,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素质和人的意义的存在等,实现个性发展。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是以学得促进习得,让学生形成发展语文素养。然而当下语文教育正面临着价值偏移的困境,其中尤以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为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得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试教育、快餐文化、网络空间、商品意识等等多种因素,已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对人文关怀的陌生,对价值理念的漠视以及对精神信仰的异化。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日常生活就会发现 ,不少学生从饮食、衣着到课外读物、网络游戏等所喜爱和认同的,往往是由西方文化中产生,并流传到我国来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留在发达国家取得绿卡或加入他国国籍, 则被大众视为个体教育成功,是莫大的荣耀,整个家族以及其所在社区也视为无比荣耀。偶有学生从乡村学校转入“现代化”的学校后,如果还沿用乡村的生活方式、语言及习惯,并表现出欣赏和赞美,则通常被同学视为落后、愚昧;而该生过了一段“现代生活”回家后则可能嫌弃父母“土气”。语文教学承载着形成与发展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历史重任,而文化自觉则是学生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之本。

    语文教学要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具体方法是以学得促进习得,重视营造浓郁的阅读经典的氛围,通过经典文化成果的阅读与反思,理性地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际观,在多维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共处的现实中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研读经典文化成果,注意整合人类文化,解读世界文化内在统一秩序的密码;通过品读经典文化成果,开阔自己的胸襟,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积极进入到时代精神网络中, 发扬主体性精神,与全球的文化进行交融,汲取文明,传播文明;并以文化自觉实践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努力影响自己周围的环境,经常叩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增强人文情怀,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品质,以形成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特性的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

    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以学得促进习得时应积极启发学生正确体验生命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归生活”,因为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更不是“复旧”,也不是文化的他化,而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在充满智性的文化探寻中自主把握生命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旨归在于育“人”而非制“器”,要在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唤起当代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恢复民族文化的记忆,保证民族文化的血脉, 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抢占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中,更需要不断唤醒当代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之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并在全社会逐渐地形成一种大气候,实现“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的双重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作为人文教育典范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是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道德风貌以及价值理念等,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把他们塑造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情怀、身负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的大写的“人”,成为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发展语文素养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经验反思,不断自我完善,体现个性,不能一味坚持传统模式、“标准”答案,必须在文化和人的互动中受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意保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张力,自觉彰显自己,不断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也要保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张力,在尊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差异的同时,融通互惠,取得双赢,还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张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更要保持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张力,努力做到“和而不同”,在文化交往与文化选择、文化批判与文化兼容、文化积累与文化突变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中有效推动文化开放,在享受着生命快乐和生活乐趣之际,高度关注生命的教育,舒展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的深度,尽可能获得最高层次的道德感体验和自律性形成。

 

文化自觉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径

    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大素养:教育追求、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三者的交汇点正是高度的文化自觉。人的生存有一个终极目标:追求人生价值。人会对生存状态不断反思,形成生活自觉,由此派生出生活的理想,并不断追求,追求生活的审美与价值等。教师生活面临各种挑战,必须激活对教学生活的反思和超越意识,求真、向善、审美,培养高尚的心灵,保持欢欣愉悦,不受苦恼的侵袭,不断询问生活的意义,尤其在教学生活方面,追寻在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以及教师自己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从而使教育成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语文教师通过个体化的对教学生活的独特理解,可以发现和创造出教学生活的独特内涵,当这些独特内涵以言语或文本呈现时,也就形成了新的文化。这些新文化不仅可以涵养教师自己的智慧,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而且对于教化社会、引领文明也有着必不可少的价值,尤其是在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这样的文化自觉更具有深远意义。

    语文教师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育过程的计划拟定者、教育过程的创造者、教育学领域的科学创造的参加者。语文教师对自我实践经验的感悟、总结、提升,是形成、提高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会使教学活动富于生机与活力,并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学情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对问题的分析更为清晰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恰当性,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多角度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做出决策。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假如教育者没有深厚的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的素养,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即使发生也很难组织起智慧的教学。

    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不是先天的,需要不断培养。教师必须爱读书,读书使人充实,使人明理,使人高尚;教师必须爱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也就不会有创造。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习惯思考,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教师必须爱写作,写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自我倾听,是心灵的舒展,也是灵魂的升华。文化自觉是语文教师最可宝贵的财富,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能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教育情景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文化自觉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语文阅读教学有其内在的文化蕴涵,文化自觉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进行深刻的文化思考,追求崇高的道德体验,渴望高度人文关怀和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的探索过程,也是不断唤醒文化自觉的过程。

    文化自觉是阅读教学之本,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同时也是把存在于学习主体内部的文化外化为客体文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运动的过程中,主体内部文化与客体文化得以融合。因此,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不断激发起学生的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阅读文本,不断觉醒并积极反思,从而使阅读教学始终成为对本民族文化中优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觉传承及不断创新的过程,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自觉“扬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阅读文本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但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用信息,判断是否有用的标准是读者的阅读目的。面对同一阅读文本,阅读目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筛选获取的信息也就不同。阅读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精神的熏染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丰富多样的阅读文本,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灵魂,丰满其血肉,在极短的时间里走完祖先艰难跋涉了数千年的历程,并继承和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思考,通过多种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界,把静止的文化载体转化为富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先进文化引导的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染,并以此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语文阅读教学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具有突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阅读教学须以文化自觉为引领,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恢复民族文化的记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并理性地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际观,在多维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共处的现实中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