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意小故事(九)

 pengxq书斋 2015-02-06

禅意小故事(九)

(2007-04-04 14:38:35)
分类: 禅意之花

禅意小故事(九)

滴水和尚

     仪山禅师一次洗澡时觉得水太热,就叫弟子提一桶冷水来加,有个弟子提了冷水来加好,顺手便把剩下的水倒掉了。禅师不悦地说道:“怎能这样倒掉了清水?世间上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哪怕只是一滴水,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也能利于花木成长。若是干旱时节的一滴水,价值就更可贵了。为什么要白白浪费掉呢?”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便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从此将自己的修为与滴水融合关同,心包太虚,勘破时空。他就是后来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节用惜福,虽是滴水,皆不废弃,滴水虽微,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对于大自然恩赐的美好环境资源,我们也要加倍爱惜地享用,不可放任点滴的浪费。

谁的罪过

    有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船夫将沙滩上的渡舟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此时恰有一位禅师路过,居士便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舟推入江,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几乎没有思索就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追问道:“两者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仍然以人为本。有时真理不能说破,事相也不能说破。船夫为了生活撑船,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而被压,三者都是无心。“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则不能造罪,即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争辩,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的喝斥他了。

心与性

    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 “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人认识自己的本性。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

禅意小故事(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