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书法艺术的欣赏标准
2015-02-06 | 阅:  转:  |  分享 
  
-104-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日益增多,书法培训层

出不穷,书法出版物品种繁多,书画拍卖此起彼伏,书法

创作队伍不断增大,“书法热”一浪高过一浪。面对琳琅

满目的书法作品,如何去欣赏品评作品的优劣成败、品位

高低,已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所关心思考的问题,也是书

法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书法家的作品必须经过人们的

欣赏,才能体现它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优秀的书法作

品之所以千百年来得到人们的珍爱流传,就是因为经得起

人们对它的反复欣赏,并能对后人起到示范作用。

书法艺术欣赏品评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问题,并不

存在一个绝对的,特定的标准。我们不可能像对待数理化

评卷那样应判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也不可能像运动员百米

赛跑应判多少秒就是多少秒。由于书法字体分为真、草、

隶、篆、行多种,每一种字体又有很多流派、很多种风

格。同一书体,由于书家的性格志趣、生活阅历、艺术修

养不同,面貌也千变万化。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划一,在欣

赏书法作品时简单地用一把尺子量出它的长短。毛泽东曾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书家的每个流

派、每种风格,应该是书法百花园中的一朵花,不能简单

地说牡丹就比玫瑰好、玫瑰就比月季好。

但是照这样说,书法作品是否就没有衡量标准了?也

不是。人们品评一幅书法作品乃至一个人的书法创作,总

还是有一些原则和尺度的。在中国书法欣赏的传统理念

中,人们总是把“论书”和“知人”联系起来,把对书法

创作者人品高下的评判渗透到对其作品优劣的评价之中。

自古以来,对书法品评首先按人品去判断,以人论书,而

不是以书论书。欧阳修在《笔说》中指出:“古之人皆能

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苏东坡也在《书唐代六家后

书》中说:“古人论书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也”。在这里,论书不完全从艺术角度去考虑,而人品占

主要比重,“书以位贵,书以名贵”。如颜真卿刚正不阿,

王羲之风度高远,苏东坡博学多才,以及民族英雄岳飞、

林则徐等,由于他们的业绩辉煌,其书法同样为人们所称

颂。或许平生洁身自好无有劣迹,所以褒大于贬,对他们

的书法作品均有较高的评价。而祸国殃民的奸臣蔡京、秦

桧,虽能写出一笔很好的字,却没人去称颂、去摹写他们

的字,有些人品较差而书法极有造诣者,人们在评赏书法

时总免不了捎带上他的劣迹。在赞扬宋徽宗瘦金书的同时

又鞭挞他是个昏庸的君主,人们在夸奖赵孟字体秀丽的

同时尖刻又批评他的字有奴颜媚骨。笔者认为,自古以来

“书如其人”之说就是指书者的风格受其性格的影响,如

性格粗放的人与性格拘谨的人写出的字应有区别,而不应

指人的思想品格。事实已证明,品质卑下的人也能写出一

笔好字来。赏评书法作品的高下不能简单地与人品划等

号,作为一个书法艺术的追求者,在追求完美书品的同

时,也应追求高尚的人品,做到德艺双馨才是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艺术千百年来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我

国古代、近代书法史上的名家几乎都是些统治阶级的上层

人物、帝王将相、达官贵族,而地位卑下的民间艺人,即

使字写得非常好,也难跻身书法名家行列。直至今日,书

法活动已得到了相当大的普及,“书以位尊,书以名贵”

的遗风仍然存在。一些有点职位的人本来就没练过字,书

写平庸,缺少功力,却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到处题

匾、题词,其“大作”即便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也会被

捧成“字字珠玑,力透纸背”,其“墨宝”即使毫无章

法,不忍卒睹,也要被奉为“笔走龙蛇,气象万千”。有

的人办个人书展,出作品集,事先请许多高官、名人题

词,“拉大旗作虎皮”以抬高自己。所谓高官、名人虽然


?
?E\
?¥?
S

巨潮


?Dy
?
?"?
?f;734000

摘要:书法艺术的欣赏是书法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众多书法爱好者所关心思考的问题。文章就如

何欣赏书法艺术从几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书法艺术;欣赏;标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J292.1A16720520200504010404

———————————————

收稿日期:2004-09-14

作者简介:巨潮(—),男,陕西三原人,河西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画、书法鉴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4

第卷第期()河西学院学报()2142005Vol.21No.42005

兆页

-105-

在政绩上、学术上有了很大成就,不见得在书法上有较高

造诣,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并非都是书法家。“官”家的

字、“名”家的字只能从历史价值方面去研究,和书法艺

术鉴赏是两码事。往往一些不谙书法欣赏真谛的人,字画

一展开首先看落款印章,若是名人或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写

的字,不管作品优劣先大加称赞,若是名不见经传的人则

评头论足,妄加非议。

抛开这些世俗的观念和主观因素,怎样才能客观地、

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品评呢?书法艺

术的美,应该有一个衡量它的客观标准。我们不能简单地

以身份地位去定位,也不能单纯从作者的风格流派个性方

面去讨论,而应从书法作品的共同美,即他们的共性标准

方面去探索,找出它的共同规律来作为欣赏和品评书法艺

术的重要依据。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章法布局美,结体形态

美,点画质地美,笔墨韵律美,意境风格美。欣赏的全过

程遵循着从整体(直观感受)——局部(理论分析)——

整体(审美判断)的综合分析过程。

一、章法布局美

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积划成字,积字成

篇”、即由一点一划组成一个字,由单个字再到整篇字,

是局部到整体。而书法作品的欣赏却是从整体开始,从总

的气势章法布局开始。因为看到一幅书法作品,首先给人

的第一印象是“总体形象”及它的“整篇章法布局”。一

幅好的书法作品,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富有变化,字与

字之间,欹正相反,搭配合理,行与行之间,首尾呼应,

气脉贯通,通篇凝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章法布局

的变化是形成不同风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有的章法齐整均

匀,井然有序,像一支训续有素,纪律森严的队伍;有的

章法大小疏密错落穿插,如走在乡间乱石铺满的小路上;

有的作品密密匝匝,偶尔露出一丝空灵之气,像穿行于森

林之中,从繁密的枝叶中偶见透亮的天空;有的作品空阔

疏朗,时而又有华彩点缀其中,如人们漫步戈壁滩上不时

发现一堆堆开放的野花丛草……。无论何种章法布局,都

要体现对立而统一、变化而均衡这一美学原则。处理一幅

作品的章法,要做到意在笔先,统筹通篇考虑作品的内容

和表现形式相统一。作品内容气势磅礴,宜用奔放多变的

章法布局;作品内容恬静安逸,应该用平稳单纯的章法布

局。“一字乃终篇之准”,要重视作品第一个字“定音鼓”

的作用。字与字之间,要搭配合理,首尾呼应;行与行之

间,互相照应,富有变化。集众字而成篇,局部服从整体

需要而不破坏整体感。既要统一,又要充分利用对比因素

(如大与小,长与短,疏与密,粗与细,浓与淡,干与

湿,轻与重,快与慢等等),以整幅作品的完美为准绳,

组合成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做到变化而不杂乱,统

一而不单调,使布局增辉,篇章益活。历代名家作品尽管

章法千变万化,却离不开这些基本原则。因此看章法美应

首先运用这些原则去衡量。如果作品过于工整匀等,毫无

变化,如算字排列;或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如乱柴一

堆;或窒塞满篇,拥挤不堪,使人感觉透不过气,如墨云

压地;或稀疏分散,支离破碎,如散沙一片,都不能给人

以美的感受,都是章法失败的作品。

二、结体形态美

看完了章法,接着可以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每个字的

形态结构。每个汉字都有特定的规范组织结构形式。书法

艺术又不同于印刷体美术字有固定的模式。在一幅书法作

品中,一个字就如同一座建筑,其中既有美学,也有力

学。各种点画在不同的搭配之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字结

构。大体上看,汉字是方块字(楷书正方,隶书扁方,篆

书长方),书法中表现的字却不能像美术字一样写得方方

正,即使是楷书,有的字长,有的字短,有的字左大右

小,有的字上下大中间小,有的字中间窄两头宽,各尽参

差不齐的天然之态。唐代欧阳询早已总结出了《结体三十

六法》,清代黄自元又发展到《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实际

上,不同书家、不同书体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更何况行

书、草书的变化就更多了。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的时候起初造出的就是象形文

字,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成为抽象的符号,但是仍保

留了应物象形的特点。大致说来,这种象形的特点,一是

具象因素,如具与日,具与月等。另一方面是意象因素。

我们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尤其要注意运用和发挥意象因素。

“矮”字为横向发展,“瘦”字可写得筋骨毕露,“胖”字

可写得肥短粗壮,“流”字可写得流动,“拙”字可写得稚

拙,“飘”字可写得飘逸,“重”写可写得字重。王虚舟在

《论中具语》中说:“作字不须《立间《、长短大小,字

各有体,因与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所以能尽万物之情

况,而与天地之化相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

然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最高标准,书法艺术属于造型艺术,

造型要任其自然,像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要求的那样: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

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

醉仙,端楷如贤士”。每个字都有了生命力,变成了有血

有肉活生生的人。当然这些字必须服从整体章法的需要来

进行。《兰亭序》中王羲之写了九十个“之”字,字字不

同,各尽其态。我们在掌握了它的造型规律后,就可以运

用艺术手法将字形进行变化,或大或小,或正或斜,或方

或圆,或放或收。一个“寿”字就可以变化出百寿、千寿

来,其他任何一个字亦如此。

三、点画质地美

对字形结构作了分析之后,我们还要对组成字形的基

本单位,即每个点画的形态质地作进一步的分析。就等于

修造建筑物,我们首先解读了设计蓝图,再检验钢筋水

泥,直至每一块砖木的质量。没有质地优良的砖木,造不

出坚实华美的房屋。缺少形质俱美的点画,又何来书法之

美,书法的神、气、骨、血无不通过具体的点画反映出

来。字体的点画在形态上是否富有变化、对比,它的质

地、份量、力度是否经得起推敲,也是品评一幅书法作品

巨潮:论书法艺术的欣赏标准

-106-

的重要依据。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

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也。”卫夫人

《笔阵图》里对书法点画作了更加形象的比喻:“‘、’如

高峰坠石,‘一’如千里阵云,‘丿’如陆断犀象,‘丨’

如万岁枯藤,‘乙’如崩浪雷奔,‘乚’如百钧弩法,‘

具’如劲弩筋”,把书法的点画与大自然界的变化合

在一起,对点画的形态质地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体现了笔

划的意象造型和鲜活的生命力。汉字点画的写法有固定的

模式,但书法的点画却是变化的,要突破固定模式,变化

中见风致,书法家可随时根据章法、字形的需要尽变化之

能。相传王羲之写点“万点异类”,“数画并施,其态各

异,众点并列,为体互乖”。在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几乎

找不到形态相同的点画,一点一画既有自己的态势,又得

上下呼应,左右顾盼,达到整体和谐统一,集点画成字,

聚字成篇。

点画的美感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还表现在力度和质地

上。“力”是一个作者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功力的积累,笔

墨技巧的体现,并将这种“力”感通过作品传达给欣赏

者,而不是手上用了多大力气。所谓“力透纸背”,并不

是用力甚至把宣纸写破了就算有力度,就算是好字。笔力

表现在点画上,刚劲有力,如铁划银钩,坚挺有折,是一

种力的体现;柔和婉转,如棉里裹铁,婀娜凝练,也是一

种力的体现。所谓“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都

指出笔画去了人工斧凿的痕迹而有了力度和天然之美。涩

的用笔,点画的质地往往两面不光而毛,一波三折,如逆

水行舟。疾的用笔,不能飘然而过,而要在飞动流畅中能

留得住,如锥画沙。点画用笔须逆入,涩行,紧收。也就

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

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相济。这种笔力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

功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是达不到的。也不是刻意做作出来

的。常见一些初学者,为了显示所谓的笔墨“功力”,硬

要模仿大家,或毛笔随时不停的颤动,或笔杆来回摇摆,

或不断的顿挫,或把纸揉成团摊开再写,或把毛笔弄秃像

油漆刷子,结果笔画支离破碎,抛筋露骨,病态扭曲,刻

板呆滞,怯懦无力,墨不入纸。书法中的“败笔”往往体

现在点画失误上,这种故意做作,故弄玄虚的做法是永远

进不了书法艺术之门的。另外笔画的运用排列上,还要注

意横忌挑担,竖忌蜂腰,撇忌钉头鼠尾,捺忌扫帚,横画

忌如梯《,竖画忌如栅栏,点画忌如牛头等,避免平行、

等分,雷同的绘画美学原则同样体现在书法点画的安排运

用之中。

四、笔墨韵律美

我们在分析了章法(整体感受),结字、笔划(局部

分析)之后,再逐步回到整体(审美判断)上来。

韵律,本来是音乐的用词。韵律在书法中,韵是指墨

色的变化,律是指用笔的奏。一曲优美的乐曲,以其流

畅和谐动听的旋律,使听者余味无穷。一幅优秀的书法作

品,以其神采飞扬的笔墨情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代

恽寿平在《瓯香馆画跋》中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

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书

法韵律的变化是随着笔墨在纸上自然变化而形成的天然之

趣。一个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中,由于情感的变化,对

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蘸墨蘸水技巧的运用,用笔有了轻重、

提按、顿挫、疾徐,用墨有了枯湿、浓淡、虚实、燥润,

用笔用墨巧妙结合形成了书法作品的韵律感和奏感。初

落笔时往往饮蘸浓墨,挥洒而下,由润渐燥,由浓渐淡,

墨韵就会产生丰富的渐变。再次蘸墨,又重复出现以上情

况,整篇作品就会产生浓淡燥润有规律的变化,像音乐中

的强音和弱音一样不断交替变化,这就是奏韵律。进行

书法创作特别是写行草书,最忌写一笔蘸一次墨,最好用

长锋羊毫,上下连绵几个字一气呵成,气韵贯通。

除了笔毫中含墨量多少会引起墨的变化,用笔轻重快

慢也可以引起墨韵变化。用笔轻则墨浮而淡;用笔重则墨

凝而浓;用笔慢而墨渗而润;用笔快而墨燥而枯。在浓重

的墨色中,出现一些“飞白”、枯笔、渴笔,能使墨韵富

有虚实变化。“墨分五色”,还可以加强墨的浓淡变化,一

篇之中有浓墨字、淡墨字;一个字中有浓墨笔、淡墨笔,

一笔当中也有浓淡变化。黄庭坚、董其昌善用淡墨,清淡

雅致,飘逸潇洒,王铎则善用浓淡相间的墨来写,清代有

刘墉“浓墨宰相”,王文治“淡墨探花”之说。新墨、宿

墨、浓墨、淡墨、焦墨,在书法创作中运用得当,利用水

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会出现妙趣横生的墨韵。当然,

浓墨太多则浊,淡墨太多则浮,焦墨太多则燥,湿墨太多

则软。一定要把握好墨色丰富的自然变化,又要善于处理

好墨色各种对比关系,浓墨处见一些淡墨,湿墨处出现一

些飞白枯笔,以增加墨韵变化。在蘸墨技巧上,可以吸取

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如笔根淡墨,笔尖浓墨,这样笔笔下

去就会有浓淡干湿变化,使作品有笔墨韵律美感,形成了

视觉反差上的梯度美感。

五、意境风格美

意境与风格属于对书法作品整体审美价值的最后判

断。

意境表现在书法作品中,是作者思想情感,个性气

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的综合反映和流露。功力、技巧

往往蕴藏着意境,表达着意境。它不是一点一画,一招一

式,而是作者精神境界在作品中的凸现,通过无形魅力去

感染观众,征服观众。作品的意境越高,它的感染力愈

大,生命力愈强。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一幅精彩

的书法作品,往往使人产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和愉悦。若

品佳酿,如饮甘泉,使人陶醉,令人酣畅,从中获得美的

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高雅的精神陶冶。

意境美的产生,首先要达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古代

书法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汲取养

料。如怀素夜闻嘉陵江流水声从中寻求草书笔法的奏变

化和流动感,从此草书益佳;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的身影

中悟出字的神韵,从而使其笔墨灵动飞扬;黄庭坚看见船

河西学院学报年第期20054

-107-

夫荡桨而妙解笔法变化,开合收放。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但使人增长知识阅历,开阔胸襟,而

且可以找到艺术灵感。这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意象创作,

正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

书法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和产物。意境美又

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和气质。书法,是抒发情

感的最好天地。书家借手中的纸和笔,或借此驰凌云之

志,或借以抒郁结之怀。书法家一旦敞开情感之水的闸

门,就会通过手中之笔在纸上任意流淌。“书为心画”,

心灵上的轨迹可以从心电图上反映,书法家的情感通过

作品去体现,并潜移默化地使观众受到感染。他的情感

愈丰富强烈,作品的感染力就愈大,生命力就愈强。但

书法作品所具有的抽象因素不可能使书法家的情感像文

学、戏剧、美术作品表达得那么具体、真实、细腻,它

带有相当大的模糊性、朦胧感。正是这种因素,给观赏

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书法家纯熟的技巧与恰切的意境完美结合,往往就

形成了特定的风格。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的

成长必须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功力积累得越深,时间越

长,风格的艺术性越高。书法家往往“人书俱老,大器晚

成”就是这个原因。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书法家必须追求的

目标。有些人一辈子写字,临颜真卿,学柳公权,颜体柳

体倒是学像了,但他永远超越不了颜真卿、柳公权,只能

成为一个“书奴”。学习传统,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

新,独辟蹊径,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家。风格是书法家

的人格精神、思想感情、气质禀赋、学识修养、审美理

想、创作个性的综合反映。欣赏书法作品的风格美,首先

要看作品的意境,表现手法有无新意,是否有独到之处,

是否有鲜明的个人面貌。如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工整端

庄,有的飞动流畅,有的清新淡雅。犹如百花园中的花,

形成了各自的面貌,而不是模仿他人,抄袭他人,或刻意

做作的所谓“风格”的作品。

书法欣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欣赏者更需具备较高的

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种能力越高,对书法作品的判

断、理解、鉴别能力就越强。学识富、实践多、就会感悟

力强、眼界高。欣赏者需要有一个沉下心来,冷静思考,

分析、理解、认识的过程。我们在对书法作品提出审美标

准的同时,也对欣赏者提同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

能《起欣赏与被欣赏之间的桥梁,促进书法艺术不断向新

的高度迈进。

参考文献:

刘小睛.书法技法述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M]1986

[责任编辑晏理]

巨潮:论书法艺术的欣赏标准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