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期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等。旧时,人们常于此日佩带香袋,大家小户均悬钟馗或姜太公像,截菖蒲为剑,与艾叶同插于门窗、床铺,并贴朱书“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诸邪回避”、“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菖蒲作剑,斩八方之妖魔”、“蒲龙献瑞,艾虎呈祥”纸条于门窗、墙壁,以雄黄染小儿之额及手、脚心,或于前额书“王”字。嵊县、新昌等山区则多于小孩手臂或手腕系五色丝线。以上习俗旨在驱邪祛病。如今,仍有喷洒雄黄酒及燃苍术、白芷、蒜皮、蓼草等烟薰室内之习。此日,食端午粽,亦有食“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酒、雄黄豆或黄梅)及苋菜、荷包蛋之习。俗传雄黄可祛邪,苋菜可避痧,荷包蛋可免因淋雨致病。 旧习多于端午节演出《白蛇传》。绍兴城区尚有“上府山看蜒蚰螺(蜗牛)”之俗。此俗源于箔业工人端午节中餐受坊主酒席款待后,多在下午休业时涌向府山,袒胸赤膊,躺卧于山坡晒太阳,从山下远望,宛如蜗牛之蜿蜒。此时,人们竞相观看,并多以有否上府山看蜒蚰螺相询。1949年后,锡箔业衰落,箔业工人转业,此俗不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