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闪闪的航标灯

 陆安桥1871 2015-02-06

以前,在峡江出行,往来总是坐船。无论是坐轮船、机动船,还是帆船,江边的景色不断变化,但每隔一段距离总会看见岸边那红、白二色的航标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航道上的航标有规定:航标用来标示轮船安全航道,指示沉船、暗礁、浅滩、险滩等危险江段的位置。航标按照固定在岸边和浮动在江面分成岸标与浮标。顺长江而下,左岸都是白色的航标,右岸都是红色的航标。晚上闪光灯亮时,左岸都是绿灯或白灯,右岸都是红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巫峡南岸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巫峡北岸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北岸岸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南岸岸标

长江三峡段暗礁险滩密布,须设标指引,峡江中的行船才能免遭事故。古往今来,峡江里行船导航的标志在不断改进。

峡江最早导航是用摇旗与鼓声。唐代,人们为了方便行船在狭窄的峡江航道里安全行驶,就在重要滩头树立旗杆,通过这种标志告知来船即将进入危险航道段。岸上导航人员会用摇动的红旗与敲击鼓声的节奏,指导船舶通过。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从江洲(今江西九江)司马升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经夷陵(今湖北宜昌)进入四川。乘船上巴东,他目睹了这种引航方式后,写了一首《入峡次巴东》: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岸红旗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唐·白居易《入峡次巴东》

最后一句“两岸红旗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艛”是古代大船,“艓”是古代小船。整句意思是:通过两岸的红旗摇动与鼓声指挥,使往来的大大小小船只通过险滩,安全到达巴东。

关于此,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在《吴船录》中记载,“帅司遗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待一舟平安,则簸旗以召后船。”“簸”即摇,这就是当年指挥木船依次通过峡江险道的情景。

清代,为指引船只过峡,有石刻航标、浮舟航标、岸桩航标……

峡江里什么时候开始有航标灯?追溯历史,自1898年第一艘轮船开进三峡,峡江航运逐渐兴盛起来。在这一阶段,峡江中的航标灯应运问世。据美国教师路得·那爱德的《消失的天府》一书,他记录了1911年秋,在长江巫峡段所见到的航标灯。书中这样描述:“这是当年竖在江水弯道口的岸边航标灯。此灯竿高约二十米,顶部悬挂油灯一盏,上捆一屋顶状的竹木质遮檐将灯罩着,以防风雨,又系长索两股,以便拉动绳索升降航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那爱德于
1911年拍照的巫峡段航标灯

那时的航标灯,只是在峡江中给航道定位,无指导峡江夜航的功能。直到195511月,由 “江渝”、“航川”、“民来”、“民展”号轮船做实验。1127日凌晨4船队由宜昌出发,进入三峡夜航,昼夜连续航行,于29日上午10时成功到达重庆——结束了“峡江不能夜航”的历史(参见《长江上游航道史》、《宜昌地区水运史》)。当时,是峡江内数以百计的航标灯为夜行轮船导航!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峡江夜航

50年代的航标灯,使用的都是煤油航标灯。那时的航标灯,由于是仿照英国的煤油航标灯制作的,因此也叫做“不列颠式煤油航标灯”。这种航标灯以煤油为能源,像煤油灯一样必须要有灯芯点亮。所以,航道工人每天要驾着小船去上灯和收灯。如果航标灯设在悬崖上,则航道工人每天必须要攀爬悬崖加油、更换灯芯、维护维修。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50年代煤油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不列颠式煤油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各种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上世纪60
至70年代的航标灯

说到峡江航标灯发展历史,必须提及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

1958329,毛泽东主席乘“江峡”轮自重庆沿三峡东下。船过巫峡,当他看见一位航道工人口里衔着煤油航标灯在攀爬悬崖管理航标,非常感动,当即称赞“航道职工是无名英雄。”不过,毛泽东也感到奇怪,他问陪同的长航局负责人:“航标灯为什么不能用电?”长航局负责人回答:“过去试过,干电池容易受潮,亮度没有保证。”毛泽东接着说:“哦,那还要很好改进。”主席走后,长航局立即决定在长江干线上开展航标电气化的建设。同年95,宜昌至重庆段实现了航标电气化,全部使用了电气航标灯(参见《宜昌地区水运史》)。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巫峡航标

继煤油航标灯、乙炔气航标灯之后,进入电动闪光航标灯时代。这种航标灯主要靠干电池、蓄电池提供能源。刚开始,使用开关控制灯的工作。因此,航标工人每天仍然要去航标点开灯、关灯。这种航标灯的维护,主要是灯泡更换。那时灯泡质量差,连续工作时间达到数小时,常常会炸泡。灯一灭,航标工人又必须赶去更换灯泡,来来去去、爬上爬下,既劳累,也危险。后来改进,使用半导体来控制航标灯的开关。最后发展为半导体光控电路航标灯,每天天黑下来时,灯自动打开;天亮后,灯自动熄灭。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峡江航标

岸标与浮标发生巨大改变。最早的浮杆是搭架子,或用小木船作为航标载体。后来,改用竹子做船体,有三根、五根、七根、九根竹排灯标。竹子标排不容易管理,而且经不住江面流动物体的撞击,后改用小艇作为航标载体。航标艇牢固、耐用,船形有单体艇与双体艇,长度也不相同。解放之后十几年,峡江两岸一直使用三角体竹质岸标。文革期间,不分左右岸,航标一律漆成黄色标,标杆顶端装有红五星,表示“在党的领导下,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航道工人称它为“红星标”。后来,三角体航标逐渐改变为柱体。八十年代后,开始出现塔体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60年代红星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80
年代航标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新一代航标艇

一直到三峡大坝蓄水前,峡江航标的改进虽经历了多次反复,但基本上是如峡江谚语所云:“40年代不见灯,50年代煤油灯,60年代电气灯,70年代电子灯,80年代太阳能。”峡江航标灯的发展,可谓斗转星移,翻天覆地。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1983
年三峡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峡江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神女峰下的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太阳能航标灯柱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太阳能
LED光源航标灯

前面提及毛泽东亲眼看见口衔煤油灯攀爬悬崖的那位航道工人,叫郑兴高,湖北秭归青滩人。人们当时把他工作的情景拍照下来,就是下面的照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郑兴高口衔煤油航标灯在峡江中管理航标

郑兴高的一生,是上世纪50年代峡江航标工冒着生命危险管理航标的真实写照。他于2008年2月3日逝世,2008年2月13日有一位署名李承培的文章《永不熄灭的航标灯》在《长江航道局》网站上发表。摘选如下,由此了解当年航标工人的工作与生活。

19323月,郑兴高出生在祖祖辈辈以驾船、拉滩、网鱼为生的长江秭归青滩岸边的小镇上。从8岁起,郑兴高就当起了纤夫,在青滩的急流泡漩中推艄划桨,网鱼捞虾,拉纤撑船,磨炼成了一个憨厚壮实的小伙子。

1949年青滩解放了。国家在青滩开设绞滩站,17岁的郑兴高被招收为第一批半季工。1954年,长江航道进行第一次改革,郑兴高成为正式的航道工人,戴上了有五星红旗帽徽的大沿帽,穿上了有金色锚扣的海员服。那年夏天,他奉命去山城重庆学习航标业务,短暂的集训结束后,被分配到悠深秀美的巫峡横石溪航标站当航标员。

 

当时站上只有郑兴高一个年轻人,也是累活重活的“硬角”。每天一早他就要在江面上调整航标,尤其在夏天,一天要调整几十次,而要到江面上去调整航标位置,就必须得坐在小木船上自己划去。在峡江的惊涛骇浪中,小小的木船犹如一件听凭摆布的玩具。折舵、断桡、上浪进水的事常常发生。

夏季的洪水说涨就涨。有一天,水涨得特别快,南岸的岸标刚立好,北岸的又要移动。那里岸坎高,丛树杂生。一个老航标员去了一阵回来说:“不行,上不去。”郑兴高挽了挽衣袖说:“我去!”他遇岩爬岩,逢坎越坎,荆棘石渣扎破了他的手脚,树枝挂破了他的脸。他一口气往返45里路,移好了3座岸标。回站时,满身血痕。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英雄的航道工人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设在悬崖绝壁下的自动升降浮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设在激流险滩上的斜向自动升降浮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郑兴高在岸上巡察航道标志,忽见一黑黝黝的东西从上游漂下来,仔细一看,是一座断缆下流的浮标。“航道浮标流失了,轮船最容易出危险。”他想着这些却忘了江水的冰冷,不顾一切地往里跳去。激流中,他一把抓住浮标,往岸上拉。水太急,浮标笨重,拉不动,他差点被卷进漩涡。

浪头把他冲到岸边,爬上岸一看,浮标还在漩涡中打转。他又一次跳下水去,看准浮标临近漩涡外的时候,立即顺着旋转水势把浮标拉到岸边。把上游的航标站浮标流失情况告诉信号台后,在返回的路上,他才感到浑身不舒服。回到船上,不想吃饭,倒下就睡。站长问:“怎么了?”他说:“不要紧,休息一会就好了。”第二天一大早,郑兴高照样起来拖扫船舱洗船身,准备着当天的航标维护工作。

50年代初期,三峡航道只在白天通行。夜航开启之后,郑兴高作为第一批航道工人,肩负起了“开荒”的重任。郑兴高生前对人说:“我当时的工作就是调整航标、点燃标灯,为夜里航行的船只指个路。”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那时在三峡航道上立岸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几米高的木头,钉上顶标,视距板、脚方,重的有五十多公斤,既庞大又笨重。要端端正正地竖立在悬崖上,挂上10多公斤的大煤油航标灯,非常辛苦。

巫峡两岸的崖壁,千奇百怪、地势险峻,而规定设立航标的位置,往往就在最难上的悬崖。那时的人力航标船难以接近,即使勉强靠了岸,航标员也无法把航标器材扣上去安放好。“金盔银甲峡”的“老鼠处”,就是这样一处标位。它之所以叫这个古怪的名字,在于壁立千仞层迭如铠甲的黄崖附近岩洞上,有一块巨石,活像一只大老鼠。几米高的航标,要竖立在凸出的老岩上。平时,航标员移标要划着小船绕到很远的地方登岸,绕道从高崖上往下爬,设立的航标灯往往不到位。

“标位准确,标灯明亮”,是航标养护的准则之一。望着高崖、航标,郑兴高暗暗思忖着,为了保障夜航船只的安全,郑兴高决定从高崖上往下爬,他先扒开藤萝荆棘,用牙咬住绳子套好的航标灯,脚蹬住岩石上微微凸出的部位,双手扣紧依稀可触的石缝,一步、半步地往下移动。紧咬住的牙齿酸胀生疼,身上的汗水洒在岩石上。在接近一半位置时,他的胃病却发作了,痛得头晕花。此时似乎有一股坚强而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近10米高的崖上爬了下去,将航标灯放在准确的位置。他用累得颤抖的手划燃火柴,挡住呼呼吹来的江风,第一次在这里点燃了航标灯。

从那天起,几十年中,每到黄昏,人们就看见一个年轻而壮实的身影,口咬住灌满煤油的航标灯,在处处高崖上艰难放好航标灯,又迅速地点燃。那闪烁明亮的航标灯光里,仿佛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灵,燃烧着不灭的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1956
1219航标员在瞿塘峡中维护航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慌张背大礁石上设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峡江航标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航道工人管理航标

在郑兴高负责的范围内,有20多盏航标灯,每天傍晚,他都要提着煤油灯走上数十里的路,不断地攀爬悬崖峭壁,点燃一盏一盏的航标灯。而到第二天早晨,他又要走同样的路程,把航标灯一盏一盏地熄灭,如果发现航标灯被猛烈的江风吹灭,他就要立刻前去重新点燃。在那条件艰难的日子里,郑兴高用平凡的人生点燃着时代的标灯。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郑兴高给青年航道工讲当年工作情景

郑兴高也因为长期奉献,得到了无尚的荣誉。五十年代,他代表航道工人两次进京,受到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还与总理握过手。郑兴高一直对此记忆犹新,他曾说:“我一生都为自己是三峡航道的第一批航道工人而感到自豪。”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航标工的喜悦

那些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出生入死的凡人英雄,保障了峡江航道畅通与航行安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峡江:

入夜,港口与码头转入静谧,不再如白昼繁忙。我依伏着夜航客船的栏杆,享受着峡风送来的清爽。滩头急流的咆哮,在悬崖峭壁间回荡。偶尔传来人语犬吠,显得江岸格外空旷。抬头夜空,高挂着神秘的星星,还有弯弯的月亮。俯身船外,船舷的白炽灯,将船体周围的流水照亮。从船前到船后绵绵不绝,是那闪闪的航标灯光。闪闪的航标灯,为夜行船只,指明正确的航向。闪闪的航标灯,将我的思绪,带向深邃的远方… 
梦回三峡:闪闪的航标灯

峡江夜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