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吕景山

 昵称17447218 2015-02-06
国医大师吕景山

  10月30日,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80岁的吕景山等30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成为我省首位国医大师。日前,记者慕名走访了这位针药双绝的老中医。1 大师印象《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初见吕老,便是这种感觉。老人个子不高,满头华发,气色很好,虽然已八十高龄,言语不多,但思路清晰,透着智慧。赴京参加完表彰会,吕老马不停蹄赶到石家庄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刚返并又参加了我省召开的国医大师先进事迹暨学术思想报告会,20多天来一直没能好好休息。尽管有些疲惫,吕老还是一脸和气:“我这一辈子做的事就4个字‘对药、对穴’。”“对药”又叫药对,古人原以单味药立方,即谓之单方,后来体会出药物之配合应用,尤其是两味药配伍运用,其效更彰。“对穴”亦是同理,根据不同的穴性成对取穴,疗效更著。说起自己的专长,老人来了精神:“万事万物,都是有阴有阳,相辅相成,我做的便是找到它们合适的‘对子’。”闲暇之余,吕老喜欢读书。“读书可助养神,养神就是养心。”捧一本喜欢的书,在日光下细细品读,是种享受。在吕老家,书柜是最贵重的家具,就连窗台上也摆着不少书,方便他随时取用。吕老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戏。聊起豫剧里《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经典曲目,老人如数家珍。“豫剧可了不得,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从小在河南长大的他,听着久违的乡音,回味着儿时的美好记忆。“您老喜欢唱哪段呢?”听到这话,一旁的女儿吕玉娥笑了:“我爸爱听戏,唱得却不怎么样,他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除了醉心中医,别的都没下过功夫。”2 师从名医吕老念念不忘的传道授业恩师,一位是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还有一位是祝谌予教授。吕景山出生在河南偃师,外公是当地名医,经常是除夕夜还在药铺值守。后来,吕景山一家逃荒到我省永济,病弱的吕景山从小便经常听母亲讲外公的事,耳濡目染,他幼小的心里有了个梦:要做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从永济中学毕业后,吕景山在太原卫生学校学习两年,经推荐参加了高考。虽然当时招的是西医学生,他仍在志愿书备选项中写下“我愿意学中医”。1956年,吕景山被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该校首批中医学生。当时学校初创,设备简陋,师资匮乏,但吕景山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捧着中医典籍钻研,那些在常人眼里晦涩难懂的穴位、经络、中草药名,在他眼里都是活生生、有灵性的东西。吕景山的这份勤劳、好学,首任教务长祝谌予教授看在眼里,祝教授为此专门将自己办公室的钥匙交给吕景山,给他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近水楼台先得月,吕景山因此得以有更多机会请教。祝教授白天带他出诊,晚上给他讲中医经典、名家医案和心得体会,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1961年,经祝谌予引荐,吕景山拜施今墨先生为师,侍诊左右,聆听教诲。3 学海无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吕老感叹,学中医没有捷径可走,虽然有名医教导,仍需要钻研,善学巧学。吕景山曾私下里请教同为施老门生的祝教授:“如何把施老的医术学到手?”祝教授笑答:“只能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学习必须先从形似开始,一丝不苟、循序渐进,认真体会老师的思路、治疗风格和用药特色。如果模仿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说明已由形似向神似转化,再进一步总结规律,掌握精华,融会贯通。施老用药自成一格,经常开出二三十味药的“大方”,却配合得体,法度严谨,这绝不是简单模仿能学会的。祝老的经验之谈,让吕景山静下心来踏实“模仿”。施老出诊,总会带着吕景山,这也让他有机会从临证诊断中汲取营养。为了不错过施老诊脉、用药细节,吕景山身上常年装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听到、看到的东西。这个习惯,吕老一直保持至今,问诊时听到一些偏方、验方,总会随手记下,再作整理。跟随施老学习期间,吕景山将施老常用的百余对“对药”整理成册,又增补了“对药”百余对。这就是在中医界颇有影响的《施今墨对药》的雏形。此后20多年,吕景山边临证边研究,逐渐将药对增至270多对。“药材有药性,不同穴位也应该有不同的穴性。”施老的“对药”理论,为吕景山打开了另一扇中医学的大门。吕景山曾学过针灸,研究“对药”过程中,他总结前贤经验,大量温习医学典籍,在精通腧穴主治性能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发现了“对穴”的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取穴、针灸手法。多年后,女儿吕玉娥等传承人将吕景山撰写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充实,定名为《吕景山对穴》。该书视角独特,言人所未言,填补了腧穴配伍文献的空白,丰富了针灸穴位处方学的内容。4 不改初衷“从医60年,我只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尽心治疗每个病人。”对“国医大师”称号,吕老显得很低调。“白天应诊,下班后静心把看过的病人在脑海里过一下,哪个方子开得可以,哪些还需要改进,必要时准备复诊时的处方。”行医几十年来,施老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那就是“经验要从点滴积累做起,要多临证、细观察、详记录、勤整理,学会用辩证法去指导临床”。作为一名医生,吕景山始终秉持“敬命求慎”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位患者。吕景山擅长治疗胃肠病、冠心病、糖尿病、痛风及各种疑难病症,前来求医的患者既有一国首脑,也有普通百姓,即使是一些素未谋面、来信来电求助的患者,他也会耐心分析病情,对症施治。1975年,我省组建援助喀麦隆医疗队,吕景山被选为随队针灸医生。当时,他的头都大了,因为家里80多岁的母亲饱受氟骨症折磨,生活无法自理;四个孩子尚未成年,最小的还不到3岁;爱人既要忙工作,还要照顾家,根本忙不过来。经反复思量,他还是克服困难奔赴非洲,一走就是两年多。在喀麦隆,他救治患者4万余人次,为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的喀麦隆总理保罗·比亚操劳过度,患上失眠和神经衰弱,西医疗效甚微,吕景山针灸治疗3次,便恢复正常。还有一名年轻的工人遭老板批评后,一时说不出话来,吕景山扎了一针便好了。2006年,年逾七旬的吕老赴香港讲学,恰逢香港中医界搞义诊,他毅然推迟返回,积极参加了义诊。5 不忘传承“除了活到老学到老,更重要的是要将中医精髓一代代传下去。”获得“国医大师”称号,意味着扛起了更多责任,已经耄耋之年的吕老念念不忘如何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多年来,吕老将临床经验整理成册,出版了一些著作,其学术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医人。吕景山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后,吕老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渠道指导年轻人,并以“师带徒”形式传承临床经验。为更好地弘扬中医药精髓,吕老先后收徒5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仍不定期来晋跟随吕老出诊,或与同门交流学习心得。“中医的生命是疗效,中医的希望在基层。”多年来,吕老深感我国缺乏实用性中医药人才,培养一批针药兼修、精于岐黄、诚以济世的中医全科医生,是他的心愿。给后辈讲课时,吕老多次提到,从医道路上,不论是研究“学”,还是研究“术”,均宜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工作,忠厚诚实做人。俗云“有志者事竟成” ,即是明 证。而这也是吕老炼成一名好中医的不二法门。本报记者魏薇通讯员韩亚鹏文/摄

  (原标题:国医大师吕景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