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延迟满足”助您宝宝成长

 昵称12543002 2015-02-06

可怜天下父母,我们有的父母总是倾其所有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孩子的太多满足,已是司空见惯了。

这样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呢?

有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我这个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么都不缺,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但他还总是不快乐,经常抓着自己的头发,把头往墙上碰……”正说着,这个男孩爬上一个不足1米高的水泥平台,好像是要跳下来。这位母亲立刻冲过去,要孩子下到安全地方,男孩脸上的阳光,立刻被乌云遮盖。

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不快乐,可不是个别的,这应该引起我们每位父母的足够重视与反思。以下的案例也许很能说明道理:“一位教授在诱人的西点柜台一下子买了4块奶油裱花蛋糕,终于可以满足一下自己压抑已久的欲望了。前几口的感觉是享受,吃完第一块时,欲望差不多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三块蛋糕就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连说自己愚蠢。可见过度满足是会消磨快感的。”

教授这一代人年幼的时候,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没有丰富到超出需要的状态,教授说:“所以,我小时候总是存在有一种期待满足的愿望。早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有期望的过程是快乐的,有追求的过程是幸福的。”过于缺失固然悲哀,然而过度满足,也会使人丢失了期望,磨灭了追求,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问题的关键是父母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魔”。“心魔”之一是:盲目攀比,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就得有,不能让人家比下去;“心魔”之二是:补偿心理,自己以前缺失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补偿,自己以前没能满足的,一定要让孩子满足;“心魔”之三是:有求必应,再难也不能缺了孩子,不然就觉得对不住孩子。

然而,美好的愿望却结出了不美好的果子。过度满足的弊病,已经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显现了。瞧,随处可见的许多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感觉空虚无聊;欲望泛滥,不能节制;极端的“自我中心”……

但这并不是说不要满足孩子,只是不要“过度”,而且要讲究满足的给予技巧,让满足产生积极的作用。有位家长采取“延迟满足”的做法,一般不有求必应,而是吊一吊孩子的胃口。例如孩子提出要买乐器,这位家长心里是同意的,但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对孩子说,这样乐器可是很贵的,你确定自己喜欢吗?能坚持练习吗?再说,需要很多钱,我们需要计划一下。接下来,家长就带孩子多次去有这种乐器的朋友家里,让孩子看别人演奏,自己试一试,孩子的渴望越来越热烈了。又和孩子一起计划开支,鼓励孩子为此节约开支……当然,最后才满足了孩子。有意义的延迟满足,会让孩子觉得来之不易,满足的快感倍增,自然就更珍惜了。可见,教育意义就在于满足的过程。

“渴望”是一种活力和能够使人体验幸福的征候!当你和你的孩子感到“倒胃口”的时候,请你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文章来源:苏润草儒教育博客)

【如果没有关注我们,请点击标题下面的“好教师”免费订阅 /查看历史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