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里巴巴正传》读后感

 汉青的马甲 2015-02-06

很不好意思的承认,我也是马云背后的若干在淘宝上败家的女人之一,正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成就了今天的淘宝。说起来,我不算疯狂的,至少我没参加过双十一这样的活动,不过我见识过师妹们提前若干天把心仪的宝贝放入购物筐,在这一天到来之后一边紧张的抢拍,一边讨论和交换信息。

马云是真正的貌不出众、才不惊人,既没有亲爹干爹可以依靠、也没有在幼时表现出天才的一面——考了三次才被杭州师范以专科录取,总不能称为天才吧!比起其他的年少成名的互联网创业英雄——李彦宏、张朝阳、丁磊等等,他的早期故事乏善可陈,他的商业模式也没什么亮点。看到马云,很容易让人想起李安,他们同样是大器晚成,他们的传奇同样来的很晚,但来的很稳,一浪一浪,终于在不惑甚至是知天命的年龄站上了时代的潮头。他的故事,对我们这些才智普通的人来说,也许更有启发,也许更为亲切,也许更能发人深思。马云的故事,我并不陌生,可是却不得要领

他到底是怎样去的成功的呢?他的成功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怀着这个问题,我打开了《阿里巴巴正传》这本书。

花了几个晚上,我随着作者的脚步走入了马云的故事。

我看到纽交所的光荣,独特的“客户第一”而由40个客户敲响的方式,展开了马云事业登上顶峰的一刻。随之作者的视野回到了少年马云,他和我们一样爱看武打小说,而不是小天才解开复杂的数学问题。少年马云爱打抱不平,有狭义精神,有点点“傻”。唯一表现出“天才”一面的是英语非常好,可以顶嘴吵架。在杭州西湖边,骑着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背单词、背课文,逮到老外就练口语的少年,让我们依稀看到始终坚持“电子商务”,坚韧坚持的成年马云。树立目标,就坚持到底,这应该是马云的优势之一。

我知道马云的第一次创业是做翻译社,但从书中才第一次了解这次创业也非常艰难,两年多的时间,马云靠到义乌、广州贩卖小商品来维持翻译社的资金运转正常。相信在这个过程,马云完成了对小商品市场的了解,也埋下了未来阿里巴巴B2B网站的种子。我记得2005年到义乌出差的时候,听当地人说,现在到处是阿里巴巴的人在卖在线商铺,尽管这些老板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但阿里巴巴销售人员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帮你装电脑、拉网线、培训客服人员等等。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重虚拟空间、轻实体空间的思路下,这种实打实的推广方式曾让我不免困惑,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吗?怎么和三大门户、游戏等等完全不一样呢,是不是有点太接地气了——在这个时段,接地气还不是一个赞美的语言。

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十八罗汉和马云一样成为传奇。我不知道的是,这些人全部在北京和马云一起工作,也不知道马云和这些人曾得到雅虎CEO和高管的职位。为什么会放弃一切回到杭州创业?马云有什么魅力使他们放弃机会相随。非常可惜的是,书上没有给我们答案。在2012年,我曾经采访过部分雅虎、淘宝和阿里巴巴的在职及离职创业的员工,我发现他们不论对马云本人的战略和管理能力如何评价,都公认马云是一个“好人”,对员工非常“宽厚”而不“苛刻”。这是马云吸引十八罗汉“生死相随”的原因吗?只是因为他是个“好人”吗?

书中,多次强调马云的战略布局能力。让人眼花落乱的资本布局,在2000年互联网寒流到来就先收集好足够的粮草,在阿里巴巴非常兴旺的时候投资淘宝,推出支付宝,在淘宝如日中天的时候提出商城、阿里软件等等。并对阿里上市前的购并给予很高评价,马云的战略是另外一个格局,他想的是全球竞争,他的对手,是谷歌!

看完阿里巴巴正传,等于接受了一次关于“马云”的信息瀑布的洗礼,需要深思和反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