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盏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爱怜儿 2015-02-07

原色从2003年秋天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了。

喜欢,使用,研究,推广建盏,从不间断。

不少老朋友们看到现在建盏市场的火爆是喜亦忧,

总问我的看法及想法,

我不再一一回复了,在此简述一下我的观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色观点,欢迎转发)

一,建盏的过去:

建盏始于唐,盛于宋。

相关的文章很多,麻烦新手朋友们可从各渠道去获取相关知识。

在原色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untea2296548

也有不少专家的专业性的文章,欢迎关注。


宋时是中国历史审美的鼎盛时期,当时大量烧制的建盏能通过传世流传下来的确实少之又少,保存在日本国家博物馆中的四只国宝皆非完美品,但从它的型制,釉色来看,也非一般人所为。从考古的资料不难发现,这一标准型制往往被置放于古龙窑的最佳窑位里。四只国宝皆无落款,但从品质来看,绝不可能是随意的偶得。而是必得之偶得。


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可以推理和思考的空间,大量的废弃物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烧制建盏的难。从少量的传世品或窑址品来分析,不难理解和发现,一个能被称得上精品,收藏品级的建盏,绝非是普通窑工通过大量的烧制而偶然得到的。它必定是有审美和窑烧水平的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最终偶然得到“曜变”这一被誉为“神器”的斑纹。


二,建盏的现在

十年前,福建做专业建盏的陶师并不多。

当时,外地相关的茶碗,如吉州窑或柿红类天目有少许的陶师们在研究,不多,当然,价格也不匪。

曾经有初学的爱好者超喜欢建盏但经济能力的无法承担省吃俭用好久才能买到一只建盏。当时,真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拥有建盏。

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提早到来,而且那么美好。


近年来,福建建窑陶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方向还是以古盏为摹本,从型制,釉色班纹上尽量去接近古人。我们应该很庆幸地看到,在科技发展如此先进的当下,陶手们不再象古人一样要用手动轱辘拉坯了,也有温度可控的电窑瓦斯窑可以使用了,也可以根据利用仪器的帮助去调胎调釉,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斑纹了。聪明勤奋陶手们在短短的数年间从各行各业涌向建盏的烧制,并且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们烧制出各式各样精美的斑纹。或手坯或模具地创作出很多新的杯型或其它的器皿。艺术家们也运用了建盏的釉的配方,创作出雕塑作品。

福建当地的政府应该也很开心地看到了这一成果,各种荣誉的给予无疑给了生产创造者强心针。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能看到,建盏犹如福建的大红袍一样,在大街小巷的店中都能看到。应该也能与福建的大红袍一样,成为来福建必带的伴手礼。而茶人们,可能“无黑不时尚”,以拥有一只黑盏(或色彩斑斓的建盏)为至高品味的象征。

对于现在建盏热的种种,老玩家们无比的担犹,在他们眼里,建盏的窑烧是多么的难,斑纹的出现是多么不易,高的精品级的建盏是何等的少。而今,为何一夜间以前的理解想法全部不一样了呢?他们常常感到茫然,与我探讨这一心中的疑问。

三,建盏的将来

对于陶瓷来说,没有一种釉是能一统天下的。我们至爱至崇尚的天目釉也是一样。

当下建盏的各种烧制方式是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很多初学者或追随者不太愿意静心于学习,这样,对机制,氧化烧的盏就会有需求。大量生产,降地成本,这样,对普及建盏文化,满足更多客人入门的需要,无疑也是件很好的事情。


一些有点想法并且有追求的陶艺师们,他们可能会更多地临摹古人,从胎釉的调制来追求斑纹的“象”。这一进步是飞快的,表象的达到,同样也满足了一部份茶具玩家,他们很有主见地理解并拥戴这类陶手,并且从局部的斑纹中得到了满足。

说到收藏级的建盏,依然少之又少。

随着收藏家和玩家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建盏创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会要求达到收藏级别作品,必须遵循古法,陶胎,单挂釉,铁发色,还原烧造。创作者与古人一样,不会是长期努力偶得再偶得了。创作者个人需要有一定的美学修养与审养情趣,懂得临摹古人,争取达到或超越古人,且有不断的创新,有自己对建盏烧制技术和艺术的理解,并将它溶入一件作品中。盏,只是作者通过这件器物表达自我思想的一件方式。


总之,很开心地看到了当下建盏百花齐放的景象。我们当下的经济文化状况离宋很远,我们对建盏的恢复和研究断了八百年后重新拾起也需要时间,更需要文化审美方面的积累。相比从不间断对其研究的日韩台湾,我们的进步是飞快的。根在中国,在福建,只要陶师们能静下心来,有方向,有追求。相信我们很快就能跟上并且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