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六)

 iippss 2015-02-07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1.典型症状: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呕吐、脉速、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第5日起胸背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2小时内蔓延至颈、腹及四肢,严重者有谵妄、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 
    2。实验室检查:发病一周后,变形杆菌交叉反应0X的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逐渐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生地1 5克银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鲜芦根60克

    加减法

    1。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

    2.斑疹过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芦根清热透邪,生地、紫草凉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状热)

一)急  性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黄连3克黄芩3克  藿香12克 银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麦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节1 2克,

    5。小便短少:加车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鸡金9克。

    7。关节疼痛明显:加防己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8.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 2克、黄药脂9克。

    9。睾丸胀痛:加川袜子9克、炒玄胡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黄连、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化湿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黄连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鱼腥草3 0克 鸡血藤3 0克

  加减法

  l&8226;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8226;盗汗:加浮小麦1 8克、糯稻根I 8克。

  3&8226;便秘:加脾约麻仁丸9克(吞服)。

  4&8226;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泻:加炒白术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枣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节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莲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纳不佳:加炙鸡金g克、炒莱菔子9克。

  儿.关节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关节强直:加地龙干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先煎)。

  l 4.血虚:加当归g克、桑椹子12克。

  1 5.气虚:加党参g克、炙黄芪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滋养阴血,鱼腥草、黄连清热解毒,生米仁、鸡血藤利湿通痹,亦可养血行血,秦艽祛风湿、除虚热。

  

    霍乱

    基本方

    于姜6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温开水调服)

加减法

1.        舌淡苔白:干姜加量至12-18克。

2.        苔白厚腻、胸闷:加苍术9 川朴6克。

3.        苔黄口渴:黄连加量至6克、黄芩加量至12-18克。

4.        恶心呕吐频繁:加制半夏9克、生姜9克。

5.        四肢厥冷严重:加熟附片9-15克(先煎)。

6.        无尿或尿少:加茯苓15克 或将军干4只(研末分吞)。

7.        腹痛明显:加吴茱萸6克 、木香9克。

8.        烦躁:加淡豆豉12 炒山栀9克。

9.        转筋:加乌梅4.5克 木瓜9克 或生米仁30克 晚蚕砂9克(包煎)。

10.        药的泻止腹胀:加生川军(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干姜散寒;黄连、黄芩解毒,兼以燥湿;甘草调和诸药;辟瘟丹(孕妇忌用)辟秽解暑,止呕止泻。

白喉

基本方

生地15克 玄参12克 麦冬12克 忍冬藤30 板蓝根18 土牛膝根30 

加减法

1.        便秘:加生川军9后入)。

2.        火盛:黄芩9克。

3.        喉鸣:加射干6克。

4.        中毒症状明显:加六神丸或六应丸15-20粒(吞服),每日2-3次。

5.        并发心肌炎:加丹参15 黄连3克、琥珀末2.1克(吞服),或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方义

基本方用忍冬藤、板蓝根、土牛膝根清热解毒,生地、玄参、麦冬凉血、滋阴、润燥。

疟疾

基本方

柴胡9克 炒常山9克 煨草果4.5克 制半夏9克 陈皮4.5克 生姜4.5克

加减法

1.        怕冷较甚:加桂枝9克。

2.        发热较高:加青蒿9克。

3.        内热偏盛:加黄芩9克。

4.        内寒偏盛:加熟附片6克(先煎)。

5.        挟食:加槟榔6克 或焦山楂9克 焦六曲9克。

6.        呕吐:加藿香9克 甚者加玉枢丹0.03-0.15克。

7.        胸闷:加川朴4.5克。

8.        血虚:加制首乌12克。

9.        气虚加党参12克。

10.        疟母:加丹参12克 炙鳖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利肝胆,透达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制半夏、陈皮、生姜化痰、和胃、降逆;草果、常山截疟。

急性细菌性痢疾

基本方

白头翁15 黄连4.5 黄柏9 秦皮12 木香9 白芍12 甘草4.5

加减法

1.        发热:加葛根9克。

2.        挟有脓血:加生地榆12 槐花米12。

3.        挟有积滞加莱菔子9 焦山楂9 焦六曲9。

4.        抽搐惊厥:加广地龙12 钩藤15(后入)或紫雪丹1.5克(分2次吞服)。

5.        窍闭神昏:加郁金9 石菖蒲12 水牛角30克(先煎),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秦皮清热燥湿;黄连、黄柏燥湿解毒;木香行气导滞;白芍、甘草务血敛阴,缓急而止腹痛。

慢性细菌性痢疾

基本方

苍术9 白术9炒白芍9 木香6 石榴皮12 吴茱萸4.5 黄连4.5

加减法

1.        畏寒发热加葛根6。

2.        腹痛较甚加炮姜4.5。

3.        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生姜6克。

4.        脾肾阳虚去黄连,加四神丸9克(吞服)。

5.        滑脱不禁:黄连减量;加干姜4.5克煨诃子9克,或赤石脂12 罂粟壳9克。

6.        脱肛不收:加炙黄芪12 炙升麻9。

7.        挟下脓血:加地榆12 枳实9。

8.        寒积不化、遇寒即发:去黄连或减量;加炒党参12克 熟附片9(先煎)干姜4.5克。

9.        阴血亏虚、午后潮热加当归9 阿胶9克(烊冲)。

10.        噤口不食、食入则吐:湿热偏重加石莲子12 黄连用姜汁炒;寒湿偏重加制半夏9克、干姜4.5克;脾胃虚弱去黄连,加炒党参12克、石菖蒲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木香、吴茱萸温中健脾,黄连、苍术清热燥湿,炒白芍、石榴皮收涩止泻。

阿米巴痢

基本方

白头翁15 苦参9克 银花炭9 椿根皮15 焦山楂9 鸦胆子仁10粒(入胶囊或糯米纸包吞)。

加减法

1.        白冻多加炮姜4.5克。

2.        红冻多加生地榆12克。

3.        日久不愈,加乌梅炭4.5克赤石脂3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椿根皮清化湿热,苦参、鸦胆子仁除下焦湿热,银花炭焦山楂凉血解毒、消食化积,散瘀行滞。

绦  虫 

    1。典型症状: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粪便内发现虫节片。

    2。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发现虫卵;肛拭涂片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白虫”、“托寸白虫”范畴。

    基本方

    槟榔30克  石榴皮1 5克  雷丸3 0克  玄明粉9~12克(服法:雷丸研细末,槟榔、石榴皮煎汤冲雷丸末服,半小时后温开水冲玄明粉服,每日1次,连服3天。)

    方义

    基本方用槟榔、雷丸、石榴皮杀虫,玄明粉泻热通便以下虫。

   

蛔  虫 

    1.典型症状:脐周不固定部位的腹痛,发生突然,片刻自行缓解,易饥,夜间磨牙,荨麻疹,重者营养不良。

    2&8226;实验室检查;大便涂片镜检发现虫卵;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苦楝根皮12 槟榔9 甘草3 使君子肉9 枳实6 制大黄9

加减法

    l。腹痛:加术香6克。

    2。胃痛:加川椒4.5克。

    3。内热:加胡黄连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苦楝根皮、使君子肉、槟榔驱蛔消积;枳实、削大黄泻下蛔卵;甘草缓急止痛(虑其泻下时可引起腹痛),又能中和苦楝根皮之小毒。

    参考

    1.本病多由进食被蛔虫卵污染的瓜果、蔬菜等食物或饮生水而感染发病。治法以驱蛔为主。

    2.驱蛔药如川楝子、蛔蒿、天名精、吴茱萸、榧予、南瓜子、石榴皮、乌梅、蜀椒、芜荑,理气药如土木香、公丁香、厚朴,利湿药如丝瓜子、篇蓄、薏苡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使君子散(驱蛔>,化虫丸(驱蛔),乌梅丸(安蛔、止痛),肥儿丸(驱蛔后调理)。

上呼吸道感染   

   

    l&8226;典型症状: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作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可有低热、乏力、纳减、全身痠痛等症状。

    2&8226;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多正常,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增高。

    3&8226;本病多属中医“伤风”、“重伤风”、“感冒”、“喉痛”等范畴。

    基本方

    藿香1 0克  板蓝根1 8克  一枝黄花30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8226;偏风寒:加荆芥9克、防风9克。

    2.偏风热:加黄芩9克、淡豆豉9克。

    3.挟湿盛:加苍术9克。

    4.挟暑邪:加香薷9克。   

    5&8226;挟食滞:加焦山楂9克、焦六曲9克。

    6.鼻塞明显:加辛荑6克。

    7.头痛明显:加白芷9克。

    8.咳嗽较频:加胡颓叶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疏表;一枝黄花泄热而兼辛散,配板蓝根清热解表、凉血解毒;甘草调和一枝黄花与板蓝根之苦寒。

   

    参考

    1.本病多由天时冷暖无常,风寒、风热外侵卫分而成,每有挟湿、挟食、挟暑等因。治宜疏解外邪为主,兼用化湿、消食、消暑等法。

  2.解表疏邪药如紫苏、羌活、葱白头(辛温),薄荷、柴胡、大豆卷(辛凉),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蒲公英、四季青、鱼腥草、连翘、射干,化痰药如半夏、橘红、贝母、桑自皮、枇杷叶,化湿药如厚朴、佩兰、米仁、通草,消食药如山楂、炒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均可辨证选用。

  3.常用方有葱豉汤(微辛轻解),葱豉桔梗汤(辛凉散邪),杏苏散(辛温散邪)等。

急性扁桃体炎

1.典型症状:起病急,发热,畏寒(寒战),头痛,咽痛,吞咽时加重。扁桃体红胂,有滤泡或渗出物。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

    3 e本病多属中医以“乳蛾”、“喉蛾”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板蓝根15克  挂金灯9克 制川军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6克。

    2。内热:加生石膏1 8克(打、先煎)。

    3&8226;痰多:加桔梗1.5克、牛蒡子9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挂金灯清热化痰,制川军、甘草泻火泄热。

    参考

    l,本病多因外感风热,或感受风寒,化火上炎;亦有过食辛辣肺胃内热上熏而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化痰、消肿。

    2&8226;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山豆根、苦甘草、马勃、西青果、一见喜、一枝黄花,化痰利咽药如浙贝母、射干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疏风清热汤(疏风散表、清热解毒),清咽利膈汤(清热解毒、利瘸消肿)等。外用冰硼散(消肿),或锡类散(溃烂)频吹患处。

慢性咽喉炎

l。典型症状:咽部不适,声嘶,咽喉部干痒及异物感,分泌物增加,恶心及反射性咳嗽。

2.本病多属中医“阴虚喉痹“、“虚火乳蛾”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生地15克  玄参1 5克  麦冬   12克马勃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低热:加川石斛9克。

    2.痰多:加瓜蒌皮l 2克,或川贝粉3克(吞服)。

    3.内热重:加黄芩9克。

    4&8226;声音嘶哑: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润肺生津;  大青叶清热解毒而利咽喉;马勃、甘草滴肺开郁,消乳蛾之红肿。

过敏性鼻炎

防风9克 乌梅4.5克 五味子4.5克 路路通9克 蝉衣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头胀头痛:加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2.        容易感冒:加炙黄芪12克 白术12克。

3.        涕多加金樱子12克。

4.        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克、丹皮9克。

方义

基本方用防风、路路通祛风通络;乌梅、五味子敛肺;蝉衣,甘草散风热、和脾气,并镇静脱敏作用。

(二)慢性鼻炎

基本方

藿香9克  荆齐9克  辛荑5克  苍耳子9克  龙胆草6克  薄荷3克(后入)。

    加减法

    1&8226;头胀头痛:加桑叶9克、藁本9克。

    2&8226;寒邪偏盛:加细辛2。4克、川芎6克。

    3&8226;内热偏盛:加炒山栀9克、黄芩9克。

    /l。涕浊腥臭;加白芷4.5克、鱼腥草1 8克。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芳香化浊;荆芥、辛荑、苍耳子、薄荷祛风散热,兼通鼻窍;龙胆草降肝胆上逆之火。

    参考

    1&8226;本炳多因风媳久郁而致。治宜祛风化浊、清降肝胆之火。

    2&8226;祛风散热药如蝉衣、葱白头、牛蒡子、蔓荆子、石菖蒲、羌活,清热降火药如淡竹叶、丹皮、银花等均可选用。

    3&8226;常用成药有清肝保脑丸(即霍胆丸)。

    4.基本方亦治化脓性上颔窦炎。

鼻  咽 

!,典型症状:单侧头病、耳呜、听力下降、鼻塞、鼻衄、流血性涕,颈淋巴结肿大。

基本方

北沙参15克 天冬12克 麦冬12克 玄参30克 石上柏30克 山豆根9克 菝葜18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头痛:加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15克(后入)。

2.        鼻塞:加苦丁茶9克、鹅儿为食草9克。

3.        声嘶:加蝉衣6克 木蝴蝶4.5克。

4.        颈部肿块:加海藻12克 山慈菇6克。

5.        面部麻木:加制南星9克 僵蚕12克。

6.        语言困难:加郁金12克 石菖蒲12克。

7.        涕中带血:加茜草12克 白茅根18克。

8.        四肢乏力:加黄芪12克 白术12克。

9.        面色挄白:加当归9 制首乌12克。

基本方用北沙参、天冬、麦冬、玄参养阴凉血、润肺生津;石止柏、山豆根、菝葜、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肿抗癌。

声门水肿

  1.典型症状:语言及咽下困难,喉间疼痛,似有异物梗阻。

    2。实验窒渔查:喉镜可见声带周围水肿。

    3。本病属中医“喉喑”“失音”、“喉鸣”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15克  僵蚕12克 葶苈子l 2克  牛蒡子l 2克  生米仁1 2克  茯苓1 2克  车前子1 8(包煎)

    加减法

    l。声嘶: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2.喉鸣:加桔梗6克、射干6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牛蒡子、僵蚕疏解风热,化痰散结;茯苓、生米仁、车前子利水渗湿;葶苈子泻肺、行水、消肿。

 

声带病变

    1&8226;典型症状:以声音嗄嘶为时较长为特征。声带充血,常有感冒,高声呼喊、狂笑、歌唱病史;声带麻痹兼有呼吸及咽下困难,声带闭合不全兼见语言费力。

    2.实验室检查: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闭合不全;如声带息肉宜作活检以排除声带癌。

    3.本病属中医“失音修、“肾怯’’,“咽喉痛’’等范畴。

(一)声带充血

    基本方

    鱼腥草30克  桑叶9克银花1 2克  连翘9克  桃仁9克  冬瓜子1 2克  薄荷3克(后入)

    加减法

    1。声嘶明显:加蝉衣4≈5克、木蝴蝶4.5克。

    2.舌红津少:加北沙参1 2克、麦冬9克。

3.咽喉疼痛:加西青果9克、板蓝根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桑叶、薄荷清散肺问风热;银花、莲翘清解胃中热毒;桃仁、冬瓜子消痰散瘀,瘀散则充血消失较速,不致蕴结生变。

    参考

    1.:车病多南风热恋肺,或过食辛辣,积热上熏而致。治以清风热,解热毒为主,佐以消痰散瘀。

  2.消散风热药如蝉衣、牛蒡子,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四季青、一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桑菊饮(疏风清热)等。

(二)声带息肉

  基本方

  丹参1 2克  苦参1 2克  海浮石l 2克  急性子9克  桔梗6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痰多:加浙贝母9克。

    2.喉痛:去海浮石,加马勃4.5克、板蓝根1 2克。

    3&8226;日久脾虚湿盛:去海浮石,加茯苓1 2克、山药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急性子、赤芍清热凉血,祛痰散结;海浮石化痰软坚;苦参养阴凉血,清解热毒;桔梗、甘草利咽。

    参考

    1&8226;本病多因邪热久留,痰凝瘀结,或由慢性声带充血日久转化而成。治宜清肺化痰,凉血祛瘀。

    2&8226;凉血祛瘀药如生地、桃仁、凌霄花、地鳖虫、红梅消,化痰软坚药如昆布、海藻、葶苈子,利咽开音药如胖大海、木蝴蝶等皆可选用。

    3&8226;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含化丸(利咽散结)等。

(三)声带麻痹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1 2克  山药l 2克  制黄精1 2克诃子皮9克  石菖蒲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8226;音哑明显:党参改用太子参夕加凤凰衣6克。

2.喉间有痰:加川贝母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精、白术、山药补脾润肺;诃子皮、五味子收敛肺气;石菖蒲化痰开窍。

声带闭合不全

基本方

大熟地12克 山萸肉1 0克  乌梅肉4.5克     炙黄芪1 0克  白术l 2克  茯苓l 2克  柿蒂6克

    加减法

    1.证偏阴虚:熟地改用生地,加北沙参12克。

    2.证偏阳虚:加肉桂心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山萸肉补肾养阴,黄芪、白术、茯苓补脾益气,乌梅、柿蒂敛肺降气。

(五)声带癌

    基本方

    石打穿3 0克  白英30克  龙葵3 0克  山豆根9克  桃仁9克  麦冬1 2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减法

    1.痰多:加桔梗6克。

    2.喉痛:加板蓝根2克。

    3.体弱:加党参l 2克。

    4.舌红津少:加玄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石打穿、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桃仁活血祛瘀;山豆根、麦冬清热利咽。

急性支气管炎

    基本方

     蜜炙麻黄9克光杏仁1 0克  制半夏9克 茯苓1 2克橘红9克  冬瓜子l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寒重;去冬瓜子,加细辛3克、生姜二片。

2.热重:去制半夏、橘红,加生石膏30克、瓜蒌皮l 2克,或加桑白皮I 2克。

    3.湿重:去冬瓜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

    4.发热:寒证麻黄减量为6克(不用炙)、桂枝6克;热证去制半夏、橘红,加鱼腥草30克、银花10克、黄芩9克。

    5&8226;干咳舌红:去制半夏、橘红,加川贝粉3克(吞服)。

    6.咽喉红痛:去制半夏、橘红,加牛蒡子9克,板蓝根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麻黄解表、宣肺;制半夏、橘红燥湿、化痰;杏仁止咳顺气;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冬瓜子清肺滑痰。

    参考

    二.本病多由外受风寒或风热引起,但因气候与病人素质各异,每有挟湿、挟燥。治以疏表散邪、宣肺化痰为治。

    2.解表宣肺药如荆芥、防风、紫苏、生姜、葱白头(辛温),薄荷、牛蒡子、桑叶、豆豉(辛凉),健脾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辛温),生米仁、车前子(甘寒) 化痰止咳药如白芥子、桔梗、炙款冬、紫菀(辛温).贝母、竹茹、前胡、瓜萎皮、枇杷叶(甘寒),清肺药如鱼腥草、黄芩、白茅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二陈汤(燥湿化痰),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痰止咳),金沸草散(发散风寒、化痰止咳),三掏汤(宣肺化痰),平咳合剂(燥湿化痰),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桑杏汤(疏风润肺)等。

(二)慢性支气管炎

    1.典型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多为粘液泡沫痰,晨晚则剧;听诊见鼾音、湿性哕音和哮鸣音。

  2.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阻力增加。

  3.本病多属中医“久咳”、“痰饮’’、“痰哮’’、“痰喘’’等范畴。

  基本方

  苍术9克  白术9克  制半夏9克茯苓1 2 克补骨脂1 2克  光杏仁9克  炙款冬l 2克  陈皮9克

    加减法

    1.痰多泡沫:加白芥子9克。

2.痰少粘黄:去陈皮,加桑白皮l 2克。

3&8226;咳嗽气喘:加净麻黄6克、炙苏子9克。

4&8226;中气不足:加党参9克、炙黄芪1 2克。

5&8226;脾胃虚寒:加干姜3克、炙甘草3克。

6 。肾阳不足: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或加紫河车12壳。

   方义

    基本方用苍术、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补骨脂补肾助阳以治本,制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炙款冬、光杏仁化痰止咳以治标。

    参考

    1&8226;本瘸多由外感咳嗽反复不愈演变丽来。治宜温宣肺气,化痰除饮,健脾化湿,温补肾阳等法。

    2&8226;宣肺散邪药如桂枝,化痰止咳药如枇杷叶、制南星、紫菀,补肾助粥药如胡桃肉、葫芦巴、蛤蚧(研末吞服)等均可选用。

    3&8226;常用方有三子养亲汤(下气降逆、化痰平喘),苏子降气汤(阵气平喘、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附桂八昧丸(温肾化饮),痰饮丸(温肺、化痰、助阳),固本丸(补脾肾、化湿痰)等。痰饮丸、固本丸不论冬更可长期服用,以求根治。

7.        据报道紫花杜鹃、兴安杜鹃、黄花杜鹃、松塔、千年红、石苇、四季青

平地木、棒棒木、鲜侧柏叶、丝瓜藤、鼠曲草等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