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数学教师吴正宪|| 数学太难学了?不!

 zxdmm2006 2015-02-07
点击蓝字小学奥数关注我哟

语文,学奥数,下资料,上网课;关注免费领取小学数学满分题库

小编说

一次,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听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问爸爸,为什么明明很多东西很有营养,可就是不好吃呢?吴正宪想,是呀,数学明明很有营养,但为什么很多孩子觉得没兴趣、“不好吃”呢?

2002年,吴正宪和张景中、杨乐等院士与1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对话。

学生们说:“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

“数学太难了,学起来又累又烦!”

“数学家是不是整天拿着一支笔没完没了地算啊算啊?”

……

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畅谈着自己心中的数学印象,这又引起了吴正宪对数学教育的思考:我们究竟要给儿童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她的答案是——要好吃又有营养!

来吧,让吴正宪告诉您,什么是儿童数学?怎么教好儿童数学?


孩子感受不到兴趣和快乐,是儿童数学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规划了严谨系统的数学课程,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足够的在意,忽视了儿童心理特点。

我认为,成年人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在童年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让他们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做数学,并应用逐步养成的数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儿童什么样的数学呢?


让孩子学“有趣的”数学

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

小学生与大学生不同,他们没有大学生那样理性、鲜明、持久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行为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因此,我们应努力引导小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虽然数学常常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着形式化的表达。但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仅传递知识技能的,而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建构状态”下的数学学习。教师针对学生需求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就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


让孩子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

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已经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好的解读!

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上学之前的活动与经历使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却为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让孩子学“能听得懂的”数学

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大人们强迫地听,强迫地学”。

课堂上看过这样的场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以为讲的知识越难越深,水平就越高。殊不知课堂里还有一些“听天书”的学生,或许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脑子却是一片空白;或许思想开小差,早已游离课堂。当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时,选择的路只有逃避,即:“听不懂——厌倦——放弃”。

我认为,小学生要学“学生能听得懂的”数学,一是数学学习内容要贴近儿童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二是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关注儿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应“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王宫,走下金字塔,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让孩子学“不太严格的”数学

我赞成这样的理念——“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我们不妨退一步,教师不要急于把“严格的数学概念”一字不差地呈现给“尚未具有严格思维”的小学生。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了理解教材中某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三十六计,背为上计”,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书上“严格的”数学概念。

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学习不要过于强调对某些数学文字的表面理解,而应力求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真正感悟。鼓励学生用自己并非“严格”的数学语言尝试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把握住数学的魂!


让孩子学“动手做的”数学

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中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小学更多的是操作数学

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小学生是先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而中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由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为正式学习证明做准备。

小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主要依靠动手操作,这个动手操作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是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动手操作的”数学是小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它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与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让孩子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

要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我认为“数与形结合的”数学解读是小学生需要且有效的数学学习。

“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树形图、集合图、线段图等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理清数量关系,使复杂的数学问题明了化、直观化。

如在介绍刘徽的“割圆术”时,可以通过图形动态的变化,在正多边形不断逼近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极限”的数学思想。又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可以将口诀与图形相结合,利用不同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口诀;特别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图形方法解释数学,原汁原味的构思,丰富多彩的图画,独特的视角,展示着儿童富有创造的思维过程。

数形结合,相辅相成,“数”辅助“形”,以将“数”形象化;“形”辅助“数”,以使“数”直观化。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依据儿童的认知与学习特点设计与实施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研究课题。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学“学会数学地思维的”数学;学“研究真问题的”数学;学“有数学思想的”数学;学“有情感的”数学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

(摘自中国教育报微信)


中小学 学习资料每周更新中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下载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