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美:犀利人妻

 汉青的马甲 2015-02-07
封面人物 the important


这年头的文艺女青年太多了,随手可抓。她们飘着仙气活着不食人间烟火。可是每一只鸟都有着陆的时候,女文青也不例外。当她们结婚生子后会什么样?苏美告诉你真相。

唯一提供晨读的微信号
文艺女青年什么样,在古代那就是林黛玉的文采加上小龙女的感觉,在现代应该是泡在咖啡馆看书,喜欢文艺电影,听着民谣,随着季节变换心情。文艺女青年结婚生子吗?当然要结,中国还没开放到能放任一个女人一辈子开心单身而不被谈论。
那么问题来了,结婚生子后的文艺女青年什么样呢?苏美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苏美的回答犀利、真挚、可爱,让人爱不释手。
在既定印象里,那些文艺青年的生活是飘忽于凡人之外的,他们阅读书籍,观赏电影,倾听音乐,日子里一丝一毫没有柴米油盐的味道。
可是人类还没进化到只靠呼吸就能活下去的地步,只要你活着,就得面对那些俗事烦扰。 那些传说中的女文青从结婚开始就要预备着陆,而当她们从妻子转换为母亲之后,则彻底掉入了世俗的谷底。
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思考,因为孩子占据了你的时间。
那这样好吗?其实挺好的,人总是要回归生活。《立春》里面王彩玲最终也还是放弃了折腾,带着孩子来北京天安门看升旗,最终认了命。
其实苏美在这本书里没有这么惨烈,反而倒是认真地活。有人说只有认真地活,才能想到过死。对她来说,只有真的是用力的活,才有这么多感悟,这么多吐槽。
用吐槽,可能缺少了点母爱。毕竟是妈妈了,总是要各种心疼,各种爱,各种容易感动。
可以上这些,在《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这本书里面完全找不到。
从第一章《会呼吸的痛》开始就是声泪俱下的“控诉”,这些话语直指人心,让人扪心自问,真的是疼死了。
别装了,也许你就没那么爱他,也许没那么热爱生活,承认这些负面的情绪不是什么天大的错误。七情六欲中就有这些旁门左道的感觉,不能因为当了妈,就打通任督二脉,一月飞升成仙。然后一心只读育儿经,从此变成圣母晒娃党。
书中的《有一种孤独》让我印象深刻,说是在有一天的某个午后,苏美突然一阵孤独袭来,于是引发了各种情感和联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单身的都市白领女性身上,一定可以大写特写。如果放在一个妈妈身上,众人一定觉得矫情。为什么不多想想孩子呢?没时间管孩子,有时间瞎想?估计这些诘问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一个妈妈终究还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人啊。她说满腔体内只剩下孤独二字,“有了孩子,我依然是孤独的,我的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这是对的。本该如此。”
不能因为当妈了就彻底抛弃的了原本的本性和情感,人是情感的动物。那些在生养孩子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时不能避免的。“缀满虱子的锦袍,它依然是锦袍,而不是一柄墩布。生活本身充满了动荡、不堪、破碎、怨怼,我不想说这里面有美感,那也太文艺腔了,我只能说,我爱你如你所是。”不能面对孩子带来的动荡,也就无从真心体会生活的美好。
苏美的这些吐槽,引人发笑,但是你不会一笑而过,因为这些笑是真实生活所反射给你的真实的问题。
所以,到底是生还是不生?自然产还是剖腹产?疼还是不疼?这些问题,只能留给你自行体会了。
对话苏美: 这个女文青不一般 Q:悦读客 A:苏美

Q: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散发母爱的书,为什么要写这些怀孕生子的“阴暗面”?

A:本来并没有想写这本书,不过偶然的机会,和女朋友们聊天,说到生个孩子疼都疼死了。当然了,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可是这个疼不是电影里那种高分贝的短时强疼,最后总有个孩子来收官。它是一种从怀孕开始到哺乳结束,悠长的、持续的、神出鬼没、不离不弃的疼,这种疼法很容易把人搞气馁。后来,大家越说越群情激奋,最后说苏美你给咱写出来吧,要不白疼了,现在全民共建鸡汤型和谐社会呢,到处都是励志女强人,搞得我们稍微说一说就成矫情了。说实话这些女朋友们也算得豪杰,能把她们都疼哭还念念不忘的,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认真考虑一下,于是就有了一篇《会呼吸的疼》,反响居然很大,当然了,很多人是被吓着了。然后不知怎么着,孩子长大了,书也写完了。我不会说“阴暗面”,我把它称为“另一面”,别人没告诉你的那一面。

Q:关于“卸货”前后的种种事情,是您当时立刻记录下的,还是现在的回顾?

A:是事后。这本书不在我的计划之内,那时候我的《倾我所有去生活》刚刚出版,出版社已经把我定位在文艺女青年的路子上了,这时候写“孩子”很不合时宜,还是希望更多文艺路线的随笔散文。再者孩子也还小需要照顾,我本身也有本职工作,精力比较少,偶尔在豆瓣写了几篇,居然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响应,我也很意外。于是就有编辑和我商量,看是不是可以写成一本书。

Q:到现在为止,您认为自己改变最多的是什么?

A:当然是身材。开玩笑的,改变最多的是生活方式。以前我扫过一个概念叫断舍离,一直仔细看,后来是因为有了孩子,房间里老乱糟糟的,实在很干扰我,就跑去找收纳办法,又看到断舍离三个字。我突然想到,一直找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啊。于是就开始扔东西,衣服,书,鞋,包,首饰,各种零七八碎用不到的全扔,停微博,退Q群,清粉丝,删电话号码,删微信好友,停朋友圈,囤的东西全送人,尽量只穿一个牌子的衣服,少淘宝,少选择,少对比,少说话,不假装聪明人,一切从简。那一天能把“苏美”这个名字也舍得了,就能过上体面日子了。现在还没做到,煮字疗饥,自甘取辱。

Q:有的读者从“负面”角度去看这本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对我来说,“负面”“负能量”不是一个问题。武志红说过一段话深得我心:“看不到人性中的恶,所谓善良,就是一种软弱。这首先也是为了回避自己心中的恶。不带批判地看到它的广泛存在,且能积极处理,人格才能趋向完整。”阳光,积极,有勇气,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我自己对它们没有意见,而且一直在躬身奉行。我想我有意见的只是媒体对这些品质的呈现方式:藏其恶,美其形。这种“正能量”是气氛型的,心境型的,情绪型的,突如其来的,不具备抗压性能,很容易折断,但这种被折断又继续被赋予伤感凄美的庸俗美感,占据了很大市场。具体到这本书,我还觉得自己写得略煽情,自己会尴尬,这是阈值问题。

当然了,在一本育儿书里,鸡零狗碎总是难免,一时之气,一隅之见,一时口舌之快,都有。我是这么想的:缀满虱子的锦袍,它依然是锦袍,而不是一柄墩布。生活本身充满了动荡、不堪、破碎、怨怼,我不想说这里面有美感,那也太文艺腔了,我只能说,我爱你如你所是。

Q:书中有关孤独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很少有人去关注孕妇本身的情感,您是因何决定要把重点放在孕妇本身的?

A:女人生育之后,在公共话语体系里,同时被物化和神化了。物化的意思是,你是一架育儿机器,因此晒娃党人人得而诛之。而神化的意思是,你秉承着上天赋予的神圣母性,是孩子的守护神,是永不疲惫和厌倦的地母,因此你敢叫一句苦,就有人敢说你不配当妈。这种物化和神化,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同时绑架了一个母亲。母亲是身份,而人,才是她的名字。我从前以为给人贴标签是智商问题,后来才明白是情感问题。当你不关心这些标签之下的人,不在乎这这些标签会给对方产生什么样的压力和不便,那么标签就随手可贴。人和人之间的暴力无处不在。我在状态不是很好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个朋友非常智慧的指引。他说:当你孤独的时候,你会清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就好比胃疼时才能清楚的感觉到胃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好事么?

Q:您接下来有新的写作计划吗?会成为吐槽版的“育儿专家”吗?

A:手头还有一本随笔集的书约,再之后想学着写写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对我来说非常有魅力。涉及到孩子我无槽可以吐,儿童教育孩子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问,对孩子成长和家长的自身完善都非常重要,需要专家的指导,自己的摸索和认真的学习。

Q:最后请您为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些书,或者您近期常看的一些书籍。

A:现在看得都是一些从前看过的书,那时候轻狂,没看懂就丢开了,现在就都捡回来重看。小安的《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我非常喜欢小安。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这本书得有点年纪才能看出味道来。契诃夫全集,卡佛《大教堂》,朱文《达马的语气》和曹寇的《越来越》,这些都是短篇小说。契诃夫非常幽默,卡佛的危险感,朱文和曹寇是活着的作家,看完了可以设法交流一下。其间还曾试图把《红字》读完——可是失败了。我负了霍桑,我怎么也读不完霍桑我很愧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