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徒生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小学毕业,由于家境艰难,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告别年迈的祖父,只身前往号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开始了我的学徒生活。然而,这所谓的“人间天堂”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尽管看到商铺林立,五光十色的大上海,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奇。伫立街头,一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电灯电话,神奇无比。柏油马路,车水马龙。从早到晚,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一到夜间,华灯竞放,霓虹灯、广告箱五彩缤纷,通宵达旦,如同白昼,说上海是座不夜城一点不假。但时间一长,听到一些顽皮儿童唱顺口溜,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勿来,咪细咪细炒咸菜。”觉得上海人也未必多么高雅,包括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现实生活使人感到上海也并非原先想象中的超凡脱俗。
有一次,我搬着沉重的铁件从阁楼上下来,因不堪重负,从陡峭的楼梯上摔下来,满身是血,疼痛得站不起来。老板闻声赶来,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了我两个耳光,还破口大骂:“小赤佬把东西摔坏了,你赔得起吗?”
对心狠手辣的资本家,我充满了仇恨。经过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人民的政权得到了根本巩固,灿烂的阳光终于照到了我们这些弄堂小厂,我和师兄弟们经过艰苦斗争,加入了联合工会,拿到了红彤彤的会员证,资本家再也不敢随便欺压工人了,我们工人终于扬眉吐气,翻身做了主人。
由于解放前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极少人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上海解放初,市区职工总人数约93.7万,其中半文盲甚至文盲占75%,总数逾70万人。我们厂里几个师兄弟都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只读过2、3年书。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阶级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兢兢业业,艰苦奋斗;过去受反动派和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工人阶级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被解放了的主人翁首先要有文化,然后才能自治、自尊、自强。1950年6月1日,政务院下达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要求以工厂企业的工人职员为主要对象,以识字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识字文化运动。在上海这片工人运动的热土上,1950年10月1日成立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为劳动者在业余时间提供学习文化、科学和艺术及娱乐的场所,通过文化学习的工人,大多成为所在工厂的骨干和尖兵。这个有利条件,终于再次园了我“读书梦”,利用业余时间,考入由市教育局开设的“业余中学”。经过三年半的艰苦学习(白天上班下班后匆匆赶到学校上课,一直到晚上10点),以优异的成绩学完全部初中课程。为我以后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学徒生活虽然十分艰苦紧张,但毕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实现我的抱负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使我更加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工人阶级的希望;更没有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