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系列讲座——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

 东方竹马 2015-02-08

這裏所說的漢字的“形體”,是指能夠體現漢字構造官方行用社會通用的漢字的(書寫)呈現形式。

現存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甲骨文。由甲骨文到當今的正體字(繁體字、簡化字),漢字的形體大致經過了五次演變,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習慣上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階段:甲、金、篆為古文字階段,隸、楷為今文字階段。

古、今文最重要的區別是:

漢字的形體由最初形象化表意的圖畫性,逐漸演變成符號化表意的方塊字;

書寫形式由變化的線條,變成固定的筆劃

一、甲骨文

一百多年前,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農民常常從地裏挖出一些甲骨,不識為何物,訛稱龍骨龍骨當然厲害,大概可以醫治百病,所以藥店以之入藥。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钱、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故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极大甲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多,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上海隐庐书店1930)

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城裏的國子監(我國古代最高學府和官府名)祭酒(主管官)王懿榮得了瘧疾,太醫開出的處方中就有一味龍骨龍骨為何物?打發家人到明代開張的老字型大小中藥店達仁堂抓回一看,上面居然刻有類似金文的文字,而且似乎比金文更為古老。王平素喜好金石學,有較高的古文字學素養,自然識貨,立悟此味龍骨絕非什麼藥材,於是大規模收購,使得落難凡塵、六文錢一斤的龍骨身價驟增,變奇貨可居。由此,入土三千多年,許祭酒(《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因做過太尉南閣祭酒,故稱)聞所未聞的上古文字——殷商甲骨文,因王祭酒的生病而得以重見天日。

甲骨即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胛骨),是商代占卜用物。甲骨經過整治鑽鑿,灼燒後會出現裂紋,占卜者根據這些裂紋判斷吉凶禍福,並將占卜的內容用文字刻契在甲骨上面。這種刻契在甲骨上面的文字就被稱之為“甲骨文”,也叫“甲骨卜辭”或“契文”。

甲骨文的最早發現地是今河南省安陽市城西北五的小屯村,這裏是商朝晚期盤庚遷殷的地方。盤庚是商湯的第9代孫、商朝的第19個王,距今約3300年,在位時將商都遷至殷,即小屯村,所以此後“商”也稱“殷”,或合稱“殷商”。這些甲骨文大都是殷商王室用以記錄卜辭的,所以也稱“殷商卜辭”。商亡以後,殷都逐漸淪為廢墟,後人稱之為“殷墟”,所以“殷商卜辭”又稱“殷墟卜辭”。

王懿榮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發現和確認商代甲骨文的人。八國聯軍進北京時,王於紫禁城投天井以殉節,其所收集的1500片甲骨多數成了《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收藏。劉鶚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於1903年編印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1904年,孫詒讓據《鐵雲藏龜》公1058片甲骨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甲骨學研究著作《契文舉例》。此後,羅振玉、王國維致力於甲骨學的考釋,認出485字,標誌著作為學者研究對象的甲骨學的形成。至今,中外學者有關甲骨學研究的各種論著已達3000餘種。國內最著名的甲骨學研究學者有四位,除前面提到的羅振玉、王國維,還有郭沫若、董作賓。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是商代殷墟甲骨文資料的彙編,共收甲骨41956片;後又補編13450片。

1899年發現甲骨文後,至今在安陽出土的有字甲骨已達10萬片以上。每片甲骨上的字數多則八九十,少則幾個。甲骨文單字,據孫海波《甲骨文編》的統計,多達5949(其中多有同字異構,據最新研究,約為3500在右);其中,已辨識的近2000個,常用而無爭議的有1300多個。研究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具備完整的六書原理。

甲骨文的特點:

一是圖畫性強,不完全定型,象形字和會意字的比例較大;

二是由於刻契在堅硬的甲骨上,所以筆劃細瘦,多方折;

三是字體大小不一,疏密不均,參差不齊。


(刘冰清编辑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