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年俗

 我的七彩石 2015-02-09

家乡的年俗  

 

每到过年时节总会想起儿时在故乡过年的情景,那撒在心头,融入记忆中的“年味”悠悠荡荡,历久弥新,让人回味。其实在我们农村一到腊月过年的气氛就开始有了。那时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过年用的“年货”;做发糕、炸麻花,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种叫做“糖果”的点心(做的精致、小巧,那是大人们为招待小孩子准备的小零食)。虽然现在的超市里偶尔也能见到类似故乡的“糖果”的点心,买回后品尝远没有故乡母亲做的那种“味道”。

家乡过年蒸馒头每家都要准备好几笼屉,炸鱼、煮肉都要多多储备,用奶奶那辈人的话说,过年从初一到正月十五除了走亲戚就是访朋友,妇人是不干活的。大年三十那天,算是父辈们最忙的一天,中午家族里最有威信的长者要带领晚辈们必须到祖坟前烧纸钱祭奠逝去的亲人,然后点燃鞭炮把逝去的亲人请回家里过年,而此时在家里奶奶则带领大娘婶子们早已准备好了贡品,摆好了牌位,点燃纸钱香烛,恭候先灵他们来家过年,大人们的那份虔诚是我们孩子们理解不了的。午饭后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父母则在家中忙着丰盛的年饭,等到晚上五点钟后,放鞭炮,把门一关,一家人这才真正坐在一起吃起了团圆饭。吃完团圆饭后,老人们开始给孙子们发压岁钱,孙子们则要给老人磕头拜年,还要说一些祝福健康长寿的吉利话。然后老人们就要摆上“糖果”点心、花生、大枣、瓜子等,供大家拜年闲谈时品尝。

大年初一,大人、孩子们都换上了自己喜欢的新衣服,村里人开始互相拜年。老人们则在一起拉着家常,叙述着陈年往事。年轻人则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畅谈过去一年的收成,勾画着新年的打算。孩子们则在一起玩扑克、做游戏、戏嬉打闹,一派人间和谐美景尽收眼底。大年初二,一般都是出远门走亲戚拜年的时间。特别是刚结婚的小伙子,则要备上一份厚礼到丈人家拜年,顺便还要看望女方家特别近的一些亲属,这是新婚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便是结婚多年的年轻夫妻这一天也必须回娘家省亲,给父母、岳父母拜年。中年夫妇一般也要带着孩子回娘家看望自己健在的父母或者是孩子们的舅舅。
   大年初三,该是“送年”的时间了。但是有一个仪式必不可少,那就是中午吃饭前必须隆重放鞭炮,这就是的所谓“送年”(也就是把请回家里的故人送回去,有家族里最会说的妇人念叨着故去亲人的恩典,请求老人在天保佑子孙平安,然后烧掉牌位)。这一天吃完中午饭,对农村人来说,这个年就算过完了;整个过年期间有四次燃放鞭炮是农家人最为重视的。第一次吃年夜饭前必须放鞭炮,这次放鞭炮的意思是告诉邻居,我家开始吃团圆饭了,不再会客;第二次,是新旧年交替零点前后,来到自家院中燃放烟花鞭炮。一时间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夜空,大小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第三次要数大年初一早上,这时天一亮,家家户户开门迎新,为了图个好兆头尽要可能的早起,也要点上大小鞭炮,以示喜庆。最后一次则是初三“送年”时间了。送完年后,一切恢复正常,这时家家户户,是城里的回城里上班,在外务工的人也陆续回到工作岗位上,农民们则可以扛上锄头,来到自家田间地头,又开始耕耘新一年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