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竹枝词发展史》摘要整理沙月

 高山仙人掌 2015-02-10

 

  

 

《竹枝词发展史》摘要整理

 

沙月

 

 

【说明:为竹枝词作史,前所未有。孙杰教授的《竹枝词发展史》是中华竹界首部史籍,其在竹枝词发展历史上将会开创一个全新的纪元。相关摘要系沙月依一家之浅见所作,并未全面涵盖作者本人卓越的研究成果,仅供竹友参考。】

 

 

1、 竹枝词取材相当广阔,写作活泼自由,是一种颇接地气、可唱可读、雅俗共赏的同题系列作品。

2、 从现存文献资料来考察,竹枝词至少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保存下来的作品大约在7万首以上。

3、 现代学术界关于竹枝词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

4、 它是一种由刘禹锡等人奠定、上端接连着屈原《九歌》、下端连接着民间歌谣与地域风土人情的文学样式。是受民歌影响而撰写的新辞。

5、 历代竹枝词写作队伍的主体都是文人,甚至不乏名家大家,他们试图从民间引入活水,借以振衰起弊。与各地域文学相辅相成。自元代杨维桢以来,竹枝词就充当了地域文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6、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小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绝。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附于末。后之聆巴 ,知变风之自焉。

7、据两唐书所述,竹枝词起源于楚歌,时间是刘禹锡任朗州司马(806-815)期间。此时,刘十余篇竹枝词佚失了。

 

 

前言

1、以下是丘良任等四人编撰的《中华竹枝词全编》漏收的作品

 

荆江渔父竹枝词九首和夔师□侍郎韵为荆师范作者:项安世

 

第一歌头缓缓催,且看渔父寿图来。

天明转向牙旗外,六千里地绣屏开。

 

 

二歌渔父寿杯宽,荆江亭下到临安。

更将海水都斟却,浅得蓬莱始好看。

 

三曲渔人献寿茶,新翻衢样织茶花。

白雨纷纷下江海,翠浪滚滚开龙蛇。

 

四曲渔人寿烛明,明在水云连处生。

倚天若木朝朝艳,照海金波夜夜清。

 

 

 

五曲渔村寿乐多,随大随小声和和。

蜻蜒蛱蝶浅深舞,燕子莺儿长短歌。

 

六歌渔父寿诗声,一声声带竹枝情。

大枝千岁不改色,小枝孙子满林生。

 

七歌渔父寿香堆,花雾深深拨不开。

水边借得春风送,荷花吹上戟门来。

 

八歌渔父意难忘,愿见寿域通八荒。

只开云梦一稊米,何似浑佥开太仓。

 

九歌渔父好思量,愿得寿星朝帝乡。

寿十二庙守关尺,演忆万年元蔀章。

 

 

2、 宋代以后,竹枝词渐至传播扩散,产生了各种地方竹枝词,生动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方言等。明清两代是文人竹枝词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泛咏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成为创作主流。

 

 

第一章 竹枝词概论

 

1、 竹枝词起源于楚地。

2、 《旧唐书》: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3、 《新唐书》: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4、 《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九《长汀和渔歌》:昔元次山有浯溪诗,刘禹锡有湖南竹枝歌。

5、 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证明刘禹锡到夔州前三十年,楚地(江西)就已经盛行唱竹枝词了。

6、 楚地自古以来就有哀怨悲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孕育了竹枝词这一文化瑰宝。

7、 在唐代前后,带有“竹枝”和“女儿”衬字的竹枝词比较多见。但宋以后,以这种面貌出现的竹枝词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衬字、格律较宽的七言四句三平韵体。

8、 随着竹枝词的发展,明清以后,竹枝词记述风土(包括纪事、纪游等)的功能日益突出。而随着竹枝词的题材日益向风土集中,竹枝词的风格渐趋平实,在情感上日渐波澜不惊。对于竹枝词记述风土的功能,在清代得到了空前强调和运用。

9、 竹枝词的语言特色,以鄙俚通俗为主,然俗中带雅。“为本色语也。”(王士祯)

10、 道光年间,袁学澜认为:竹枝词的文体功能在于记述民俗民风,记录下其奢俭、邪正,以备采风修志等用。

11、 从竹枝词的名称嬗变或衍生上考察竹枝词发生、发展、成熟、传播的那一段历史。

12、 周作人《民俗学论集》:百咏之类当初大抵只是简单的诗集,偶尔有点小注或解题,后来注渐增多,不但说明本事,为读诗所必需,而且差不多成为当然必具的一部分,写得好的时候往往如读风土小记,或者比原诗还要觉得有趣味。

 

 

第二章 唐代竹枝词

 

1、 唐代竹枝词是竹枝词的开创时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体,部分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竹枝词的创作,优秀的竹枝词作品为后代树立了典范;二是竹枝词已经具有了明确而成熟的主题,这一点对于竹枝词在文体上的独立,显得意义重大;三是竹枝词已经渗入了唐代社会生活——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2、 竹枝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体彩以记民情、讽时事为主。

3、 竹枝词的另一大类题材是记述山川地理,与山水田园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竹枝词侧重于记述地形地貌、物产风俗。

4、 杜甫的《漫兴》九首与竹枝词的体格近似度很高。

5、 竹枝词的蓬勃发展,来自诗人对社会环境的现实主义摹写。正式诗人的现实主义态度,对社会生活近距离的关注,催生了竹枝词的纪实功能。翁方纲高度推许刘禹锡的竹枝词作品,并注意到了其俗美品质。

6、 白居易是第一位记述竹枝词之声的诗人。在竹枝词发展史上,他的地位是仅次于刘禹锡的。唐代中期文坛,是竹枝词开始走上兴盛之路的时代。

7、 晚唐传奇作家袁郊《甘泽谣》,让竹枝词第一次出现在了小说中,这可能是竹枝词第一次与其他文体的“结缘”,或者说竹枝词对其他文体的渗透;说明了至迟在晚唐时,竹枝词已经成了市井耳熟能详之物;竹枝词可能已经成为了民歌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体裁。

 

 

第三章 宋代竹枝词

 

1、 在宋代创作竹枝词的文学手段日益丰富,如拟声、效体、隐括、改编等。

2、 曾极《金陵百咏》出于记述郴州风土为之扬名的创作自觉。

3、 宋人创作视野比唐人 更为宽广。它的反映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等社会功能正在日益扩大。在记述风物中关注民间疾苦,表达强烈的人文关怀,针砭时政,咏史怀古,写行旅,拓展社会交际功能,向唐代记述地方风物的风格回归。

4、 宋初时,湖北一地歌唱竹枝词已然成风。蜀地竹枝词在地方竹枝词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两广流传。

5、 竹枝词歌唱时后两句叠句。楚地歌唱一声三叠。苕溪舟人唱。

 

 

第四章 元代竹枝词

 

1、 元代是竹枝词发展史承前启后的时代,竹枝词开始传播到全国各地。凤土意识空前强化。

2、 元代竹枝词的民间传播方式可能保留着唐宋以来夜间歌唱的风习。

3、 周霆震《城西放歌》的“诗史”风格与写法,是对竹枝词记述历史功能的重大发展,直接启迪了后代作者以竹枝词记述历史事件。

4、 唐圭璋:宋元以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

5、 元代竹枝词具有感情浓厚,清词丽句而又“气骨超迈”有力度的重大时代特征。

6、 “地名+歌”为标题,已然成为竹枝词的一种重要形式。立足本土创作竹枝词,为本土风物张目。如写纪游风光为命景之作。超越男女悲情,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品格。

7、 元代文人的群体性创作,使得竹枝词成为元代文学发展的里程碑。其中,杨维桢首推头功。

 

第五章 明代竹枝词

 

1、 明代竹枝词在时局动荡中艰难地走出了一条独具个性的道路。

2、 竹枝词下加笺注的增多。主要用于叙风俗、述地理、记历史。到了清代,成为竹枝词的一个重要特征。

3、 竹枝词使用正格的绝句体。

4、 出现了农事竹枝词,专写耕织稼穑民生。还有节气、月令竹枝词增多。出现了少数民族竹枝词。语言方言化。

5、 竹枝词作品开始出现在百姓日用之物中,如筷子。

6、 地方竹枝词继元代之后达到又一个高峰。方志化被加强,竹枝词文学的本质要求被弱化。

 

 

第六章 清代竹枝词 彬彬称盛

 

1、 不仅是民间艺术,实则开始成为宫廷雅玩。

2、 地方教育官员以竹枝词考试生员。

3、 官员以地方竹枝词命题,牵头组织竹枝词长河活动。第一个重大事件是“燕九雅集”,孔尚任牵头,集会唱和竹枝词,发展为清代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4、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孙燕昌创作、出版《魏塘竹枝词》,随书印有作者小像,作者个体意识空前高涨;题辞者众多。

5、 开始演变为一个地域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的群体性文学行为。

6、 出现了文人命题征选竹枝词现象。光绪年间广州马溪吟社为始作俑者。

7、 民国四年,湖北的江汉采风社以《汉口竹枝词》为题征集竹枝词。晦堂居士作序云:乙卯二月,江汉采风社以《汉口竹枝词》发题征咏。时屏风庄旧主宦君应清,以消闲社旧人为之倡,黄冈王君凤、文华轩方主筦中西报馆,为之值课。凡题一百七十有九,为门十七,分作、全作者听。其征诗启云:江汉采风,周召有二南之什;岁时作记,荆楚成一代之书。自昔歌谣,胥关文献,从来民俗,即系盛衰。倘纪之无随手之笔墨,将化去等过眼之云烟。凡我同人,夙钦藻采,爰开社课,共倡竹枝。短引恭疏,拟例附叙,题刊报纸,吟者受简。越月佳作如林,以番禺罗君四峰全作,又复能工,推为第一。今以其可补丛谈之缺,故亟录之,备异日觇风会考旧闻者鉴焉。

8、 竹枝词理论研究标志着竹枝词历经唐以来上千年的发展,至清代而终于从丰富的创作实践走向了理论上的自觉和成熟。

9、 竹枝词记述风土之外的纪事功能得到空前强调和重视,表明社会性的文艺思想演变正在悄然进行。

10、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同治申报征集竹枝词,竹枝词与报刊结为奇缘。

11、 竹枝词寄寓劝惩教化的美学品质成为竹枝词人共识。

12、 由于叶调元等关于抒情性的言论发表,竹枝词文艺性被削弱的现象得到了反拨。但是到了光绪年间,竹枝词日益方志化,竹枝词人“立言”的创作态度偏离文学轨道。

13、 清代湖北竹枝词以吟咏汉口为最多,代表人物叶调元。汉口城市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直接决定了社会生活的繁华程度,这也是竹枝词赖以生存、发展、繁荣的土壤。汉口竹枝词是湖北竹枝词中的翘楚。其次是襄阳。

14、 光绪年间到民国,有四次大的竹枝词征集活动。三次是在广东。

 

 

第七章 近现代竹枝词

 

1、 新的变化最为鲜明的一点,是竹枝词在题材内容上的转型,出现了域外竹枝词、商业竹枝词、青楼竹枝词、官场竹枝词等新种类。

2、 而近现代竹枝词的文学性、可读性的大幅降低,标志着文学意义上的竹枝词已日薄西山。

 

 

第八章 余论

 

1、 竹枝词传播渠道从传统纸媒向网媒拓展。期刊报纸设置竹枝词专栏,1980年《龙门阵》、1984年《长阳诗词》、本世纪《北京诗苑》、《长江日报城周刊》、《湖北诗词》等。其中尤以《长阳诗词》值得注意。坚持时间长、收录竹枝词多、影响较大,形成了一支以田昌令等为代表的竹枝词作家队伍。

2、 地域特征明显的作者群体不断涌现、成熟,竹枝词合集和个人专集迭相出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都出现了成规模、有影响的竹枝词作者群体,且其中不乏领军人物。北京段天顺、洪学仁、白纲;上海陈南轩;扬州夏友兰;浙江宁波诗社;山东徐北、刘玉民;广东岭海诗社;江西曾建开、孔祥云;湖北田昌令、徐明庭、管用和、白雉山、万文武。沙月引人瞩目。沙月对清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有所研究,出版有《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又有个人专集《沙月竹枝词》出版,共计竹枝词289首,写武汉城市生活及民俗,如除夕、跑新香、过小年、团年饭、迎财神、年饱、拜年、备红包、闹元宵等,风格清新雅致,颇为人喜。

3、 《中华诗词论坛》《诗昆论坛》《东湖社区》《巢网论坛》《清江论坛》《长阳诗苑》等,都开设过竹枝词专版。萍乡竹枝词作家曾建开创作时间跨度从1995年到2010年,生动记录了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写景状物,记叙民俗,直抒胸臆、针砭时弊,更以朴实清新的笔触细细描绘了社会生活场景,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

4、 地方政府对竹枝词的整理特别是创作越来越重视,大型出版和征稿活动时有继续。2006年8月,武汉《长江日报 城周刊》开展“新汉口竹枝词”有奖征稿活动,要求“以武汉人民喜闻乐见的竹枝词为模式,以风趣、生动、善意的文字表述风格,推介反映武汉地域文化景观、亮点、品牌、生活,讴歌武汉人民面向现代化的精神面貌,弘扬大武汉的城市精神。”近年,武汉市更是将竹枝词发展提到文化工程的高度来加以推进,并且在城市人文景观建设上融入竹枝词的文化元素。2008年四川省叙永县、2014年广州越秀区启动新广府竹枝词征集大赛。

5、 多地竹枝词,以其资料之宏富,已足以另写一部著作。近代竹枝词及吟咏外国的域外竹枝词,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等。

6、 期待竹枝词研究有一天能够成为显学,是为“竹枝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