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竹枝词发展史》
曾建开 下午和晚下机后,两次读今天收到的《竹枝词发展史》一书,已先后读完此书的《序》、《前言》、第八章《余论》及《后记》、第一章《竹枝词概论》。我之所以先读第八章,是因为我在此书《前言》的表二书目中看到,序号第54号列有我于2005年主编的《楚萍竹枝词》一书(2005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此书目录中发现第八章《余论》的第一节为《当代竹枝词概说》,想看看作者是怎样论述当代竹枝词的创作与发展的。 读第八章《余论》的第一节《当代竹枝词概说》,我发现文中有几位我所非常熟悉的名字,如湖北长阳县的田昌令(网名清江野老)和陈金祥、北京诗词学会原会长段天顺、江西九江市委统战部原副主任孔祥云、武汉市现竹枝词学会会长沙月(实名陈荣华,女)等。其中,清江野老与沙月是我的网上诗友。孔祥云还曾于2007年1月5日来到过我家,至今每逢节日都互有短信问候,偶尔也会通电话。 本书第八章《余论》的第一节《当代竹枝词概说》第五小节中有关于我的论述:
设置竹枝词专栏的传统媒体少,可供发表的空间及其发行量也毕竟有限,这在80年代以来的一段时间内制约了竹枝词的发展。但是很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窘局就冰消瓦解了。越来越多的竹枝词爱好者向网络转移,在网上创建竹枝词专版,开展竹枝词创作活动。如《中华诗词论坛》《诗昆论坛》《东湖社区》《巢网论坛》《清江论坛》《长阳诗苑》等,都开设过竹枝词专版,收录了时人创作的大量的竹枝词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江西萍乡竹枝词作家曾建开在泉州诗词学会网站上发表的《竹枝词集》,创作时间跨度从1995年到2010年,生动地记录了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如《环保竹枝词》《农民工竹枝词》《农家竹枝词》《菜农竹枝词》《瓜农竹枝词》《劳作竹枝词》《打柴竹枝词》《打铁竹枝词》《植树竹枝词》《民俗竹枝词》《社区竹枝词》《军营竹枝词》《矿难竹枝词》《中国大陆房市竹枝词》等,写景状物、记叙民俗、直抒胸臆、针砭时弊,更以清新朴实的笔触细细描绘了社会生活场景,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为竹枝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孙杰在这节400余字的文字中,以我的《竹枝词集》为例,论述了网络文学论坛的开设对当代竹枝词创作与发表、流播所带来的便利。通观《当代竹枝词概说》一节,用这么多竹枝词篇目来论证作者观点的,这是唯一的一次。在《当代竹枝词概说》一节的第六小节中,孙杰再次提到了我和我们萍乡竹枝词的创作活动:
江西一地,竹枝词群的创作以萍乡为最盛,当地作家唱和甚勤,曾建开等人编有《楚萍竹枝词》一书,收录当地作者竹枝词600余首,但此书现在难以得见。
读了上述文字,见到我的竹枝词作品被写入正式的《竹枝词》发展史一书,使我感受到了鼓舞,它将激励我在竹枝词的创作与研究工作中更加努力,为扩大萍乡竹枝词群体的创作而尽力。鉴于孙杰的《当代竹枝词概说》一文仅三千余字,我感到它在内容上显得还是很单薄,也许这是因为它的作者研究“接地气”不够有关,虽然他的研究视野已延伸到了网络上的竹枝词创作活动,但因为他并不了解当代竹枝词作者群的具体创作活动状况,以及民间对当代竹枝词创作活动研究状况的活跃,所以还有很多方面他未能触及。我想,如果是由我来写《当代竹枝词概说》一文,估计其篇幅很可能会在1.5万字以上。在当代竹枝词创作群中,一些卓有成就的竹枝词作者都未在此文中提及,如湖北长阳县的拍岸(实名徐长清)、武汉市的楚成(实名涂运桥)与泉名(实名姚泉名)、湖北大冶的孤村流水(实名纪拥军)、吉林省辽东的塞上白衣子(实名温瑞)和德惠的松花一叶(实名孙湘萍)、江西萍乡的李汝启(网名六柳先生)等等,还有活跃在中华诗词论坛竹枝专版上的一大批优秀作者。除此之外,当代竹枝词女作者群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山东嘉祥的珠草(实名山桂荣)、山东诸城的叶知秋(实名范旭梅)、河南新乡的清荷(实名丁金霞)、天津市的秋江月影(实名崔丽娟)、广西有玉林的可藤(实名谢玉婵)和柳州的雪薇(实名韦秀孟)等等。对当代竹枝词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目前也还是一个空白。对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几大竹枝词创作基地如北京、长阳、武汉、萍乡的群体创作研究,《当代竹枝词概说》一文中亦有论述,只是限于资料,研究还不够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