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往往是诞生于乱世。反过来说,乱世的思想文化往往更显繁荣。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文明体系。不少人是解释这个历史现象的:专制权力在多元化的乱世解体,思想文化能得到自由发展故而繁荣;乱世结束后的专制集权空前加强,思想文化受到强权钳制故而万马齐喑究可哀。
单从文人的角度看,差不多。若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虑,打个半勾都算送分了。谚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谓伟大的思想,都是对动乱社会的深刻反思。假如天下安宁,世界清平,我们除了吃着火锅唱着歌,看着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打闹,还需要思考什么呢 我们的祖先创造诸子百家,不是为了让思想文化史上多几页辉煌,纯粹是给乱世逼的。乱世的血花再绚丽,也是在燃尽生命消耗潜能。治世才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姜太公研究兵法道术,管仲搞五辅之法与轻重之术,范蠡施展破吴九术与计然七策,吴起和商鞅创建以功勋制为基础的法制社会,鬼谷子总结前人成果锻造出升级版的太公道术与人才成功学,正是为了找回那个失落的清平治世。 我们学不到他的真本事,也做不来他所追求的宏大事业。还好,我们可以借助他的案例,把某些情况看得更清楚,然后等着新一轮历史循环的开始。请暂且放空心灵,呼吸均匀,准备好了,就一同进入鬼谷子的脑海里找找关于民间智库建设的信息……貌似捡到了一本名唤《鬼谷绝学》的备忘录,打开看看 1.以道守国,以谋正乱——智库存在的意义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才能长治久安。依照天人合一的精神,我们在治理家国天下时都要顺应天地,这就叫做“持枢”。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鬼谷子·持枢》)
光顺应天道四时就完了吗?否。这个世界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管子·国蓄》说:“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生也。” 同样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分配同样多的生产资料,到头来还是会因为种种原因造成贫富差距。随着时间推移,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强弱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没法彻底消除。这也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但社会各阶层的差距应当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度。超过这个度,整个社会也是要崩盘的。 富强者会垄断资源制造特权,而贫弱者就会成为他们的附庸。正如老子所说,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根据事物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把“不足”者压榨殆尽了,下一个就轮到“有余”者归西。
《鬼谷子·抵巇第四》:“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 社会危机就是“萌牙巇罅”,解决社会危机并使之重归平衡正轨的方法就是“抵巇之法”,即所谓的道术。上至三皇五帝,下至三王五霸,人们都在设法把世界秩序调节到新的平衡状态。 做得到的就是“同天下之利,天下归之”的圣贤伟人,不管有多少缺点,都会被治国平天下的功绩掩盖。做不到甚至倒行逆施百般阻挠的,就是历史耻辱柱上的“光荣”留名者,不管有多少优点,都抵不过其所造的孽。 怎样调节社会平衡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古代圣王的做法都不一样。 商鞅说:“伏羲、神,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商君书·更法》) 管仲给齐桓公上经济学课时,也指出过古代圣王的经济措施各异。办法虽然不同,但道理都相通,无非就是重建相对平衡的世界秩序,让社会发展回归正轨——“应化之道,平衡而止。”(《黄帝四经·道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鬼谷子·抵巇第四》) 如果社会还可以治理,就帮助当政者自上而下地解决危机。例如管仲新政,李悝改革,商鞅变法,都是这个路数。如果社会烂得无可救药,不要救了,先破后立,重建新秩序。例如商汤灭夏,周革殷命,就是这种情况。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以非凡智慧解决各种社会危机?唯有道者。懂得怎样用道术守卫国家,用谋略纠正动乱的人,就是有道者,就是圣人。道术是无数代人积累而出的智慧结晶,里面包含了兴亡祸福成败的规律与应对技巧。圣人致力于学习与运用道术治国、理民、定乱、平天下,就是因为道术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危机。小到保全个人,大到世界和平,不懂道术怎么行 故而,本门教材《鬼谷子》最后一句话是 “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其中通晓道术的贤智之人最为关键。姜太公说治国有“三常”—— “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国家社会需要人才,特别是懂得以道守国、以谋正乱的贤智之人。朝有贤智,执政能力才有保障;野有贤智,社会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有不清楚的,请自行参考姜太公离商入周,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愚公谷与浩浩乎”这三桩旧事。清楚的只要记住:国家和人民都需要若干(至少一个)由贤智之士组成的智库,来替自己思考解决各种麻烦的有效对策。只要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救治社会弊病而生的智库就永远不会消失。 2.民间智库——体制内智库失灵的替代品 我听说:“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注:这句话是n年后的《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乱入来的。) 夏太史令终古见夏桀无可救药,于是带着夏朝的图籍法典投奔了商汤。商内史向挚见商纣无可救药,于是带着商朝的图籍法典出奔周邦。晋太史屠黍见晋国将亡,带着晋国的图籍法典到了周威公那里。他还准确预言了晋、中山、周的灭亡。可见,有道者的话不能不重视啊。得士者兴,失才者亡,用这个法则来判断国运,一打一个准。 世不绝圣,国不乏贤,每个时代都有能解决问题的人才。只不过有的被重用,有的被埋没。掌握道术的人才不在其位,就无从谋其政,解决危机的对策无法施展,动乱就没法消停。 假如庙堂本身不重视人才,那些善于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也只能干瞪眼着急。殷商不是没有贤智之人,而是不得其用,等于没有。这才让更重视人才并且组建起强大智囊团的周人给灭了。 故而姜太公告诫周文王要“上贤下不肖”,就是要广纳贤能充实体制内的智库,避免重蹈殷商王朝的覆辙。他们因“抵而得之”取地天下,一心想要用“抵而塞之”坐江山。周武王睡不着觉,周公旦吃不好饭,也是担心朝廷智库的实力不足以维持长治久安。 春秋以降,管仲率先在齐国搞全面改革,整出一套新的人才机制,还建立了啧室之议制度集思广益。这也是“抵而塞之”的办法。齐国智库虽然强盛一时,但还远没找出平定乱世的最终办法。时代在变,引发社会弊端的原因在变,解决的对策也必须跟着变。 现在天下大乱了,礼崩乐坏了,整个社会完全失去平衡了,按照原先那一套经验来处理危机,已经没有什么疗效了,充其量也就是加速灭亡的回光返照。反对变革最厉害的永远是既得利益者。这些保守派人士与体制内的改革派人士一样,受教育程度高,在知识掌握水平上有先天优势。但他们没有忧患意识,也不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差火的就是腐败无能的蠹虫社鼠,作风清明正派的也缺乏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办法。 当社会高层束手无策时,调节社会平衡的重任就落在新兴力量肩上。这股新兴力量,要么从朝廷体制内产生,要么从民间脱颖而出。 改变世界的新兴力量很难从体制内产生。尽管统治者们还垄断着记载高端知识技术的典籍图书,还用教育控制着老百姓的思想,但他们已经不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因为,体制内的高层过着脱离地气的生活,对时代的细微变化永远不如人民群众敏感。 民间布衣有个独特的优势——始终活在地气中。他们最清楚哪些东西需要变,只不过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头脑,暂时不懂得该怎么变。 民为国之本。人民有着最大的潜力。但怎样把民众的潜力发挥出来,转化为国家的有效实力,还需要做大量复杂的工作。这恰恰是贤智之士的本职专业。老子、孔子、墨子等贤者,既通晓上层垄断的知识,还在体制内做过官,又长期到民间吸收地气。他们熟悉社会的全貌,具备当世最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故能成为百家私学创始人。他们最终都离开了体制内,通过著书收徒的方式,把新思想的火炬传给了那些生长在地气中的布衣青年。
综上所述,民间智库在乱世出现绝非偶然。由体制外力量组建的民间智库,是对体制内智库失灵的替代品。百家私学诞生后,列国体制内的智库不再具备高端知识垄断优势。每到朝廷的体制失灵时,就需要从民间吸收新的修正力量,完成自我更新升级。周用太公,齐用管仲,吴用伍员,越用范蠡,魏用李悝,楚用吴起,秦用商鞅,无一例外。 这些人有的是落魄贵族,有的是贫寒草根。他们的共同点是不缺来自社会基层的地气,拥有比社会高层更广阔的视野,以及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假如不是体制内智库失灵,无力摆平天下大乱,民间智库也不会应运而生。假如没有百家学派等民间智库的诞生,就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也不会导致人才大井喷的奇观。 总之,永远不要轻视民间智库,也不要放弃与民间智库的合作。有些诸侯国还算清醒,建稷下学宫,发《求贤令》,主动与百家学派合作。这些国家成就都很可观,反之都很悲剧。 3.鬼谷军校成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百家学派兴起以来,民间智库遍地开花,四方诸侯也纷纷把民间智库培养出来的人才招聘到体制内。一方面,随着列国实力的不断壮大,兵祸纷争越发激烈,诸侯们对各种人才以及民间智库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各国的草根青年们也对混乱的社会深怀不满,迫切地改变现状,建功立业,光大门庭,他们的求学欲望极其强烈。 总之,决策咨询及人才培训的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建立一个兼具研究与教育职能的民间智库,不仅能解决那些不见容于世的偏才、怪才、歪才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影响列国决策主导天下大势,成就不朽功名。诸子百家学派都是这么做的,但鬼谷军校的价值绝非他人所能替代。其他学派智库的缺陷,决定了鬼谷军校成立的必要性。
鬼谷之学是吸收了历代名将名相智慧结晶的升级版太公道术。既囊括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外术,又包含了修身、治心、权谋等内术,堪称平乱取天下之学的集大成者。这套治世知识的实用价值堪称百家之最。 其次是各派教育上的不足。儒家和墨家教育机制最完善,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列国军政界的要求。法家和道家的教育历来缺乏严密的体系,人才产能有限。过去社会对兵家与纵横策士的教育一直处于粗放状态。再看吸收诸子百家为己用的齐国稷下学宫。虽然包罗万象,海纳百川,教学双选自由,但侧重锤炼思想家、学问家,出不了实用型战略家。 鬼谷军校吸收各家之长,自成特立独行的一体。鬼谷门的教育体系完善程度可与儒墨相媲美,教育方式借鉴了道家的启发式教学,教育目标是用兵家、法家、纵横家、道家心术等高精尖知识来训练军政外交领域的战略家。
第一,魏、楚、齐、秦、韩等国都经过了不同水平的变法,赵、燕等国也正在进行变法。天下进入了复杂多变的均势格局,列国战略重心纷纷由内政转为外争。当此之时,敌我友关系瞬息万变,列国庙堂智库普遍对应付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感到吃力。正是纵横策士与兵家良将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如前所述,目前列国争雄趋于白热化阶段,最需要能打破平衡的顶尖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老精于此道的鬼谷军校毕业生,将是争雄列强最抢手的人才资源。 第二,诸子百家私学发展多年,思想理论臻于完善,社会影响力广而深。但大部分学派的毕业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地气的问题。例如儒家士子,读书多年,精通六艺,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通经济民生,不懂战阵兵事,不知法律政令。还有名家士子,个个精于辩论之术,沉溺于思辨游戏,看似才智过人,胸中实无一策。咱鬼谷派讲究个事无常师,注重经世致用。百家的知识成果可以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借鉴智慧不拘泥于一门一派,只要利国利民,都给我拿来融会贯通。我校的毕业生既能学人之长,又能避免他人之短,竞争优势大大的。 第三,当前多极化世界的游戏规则,为鬼谷军校提供了施展手段的舞台。七大战国的恩怨复杂,敌我界限模糊,需要智计超群的人才去指导内政外交。特别是怎样多交盟友少树敌,在夹缝中逐步扩张势力,没有正确的外交战略是不行的。不光列国间存在龃龉,各国君臣内部也不乏矛盾。这些都是我们搞好纵横捭阖的机遇。那些变法彻底的富强之国,上下同欲,朝野一心,可作为自己推行长策的后盾。而变法不够彻底的国家,保留了大量世族封地。这些旧体制的弊端正是我们可利用的破绽。有封地的世袭权贵为了巩固权位,多方求士,大养门客。他们权谋斡旋之心重,是策士游说拉拢的首要对象。可以拿他们做游说国君的跳板,也可以将其发展为破坏敌国的第五纵队。
4.鬼谷军校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资质天赋、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作针对性训练。 素质教育:除了传授最前沿的尖端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天下视野、实践精神、辩论口才等实用型高端人才的必备素质。 经世致用:我校学生主修战略决策,要上知庙堂礼法,下接民间地气。当以太公、管仲、计然、范蠡为榜样,勤于调查思考,掌握社会全貌,再将所学所知用于治国平天下。 备注:由于本校推行封闭式教学,军校情报部门会定期把天下大势整理成报告,供全校师生了解外界状况。兵家、纵横家等军政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出山前,会接受至少一次周游列国搞社会调查的任务。你们的调研结论将与当地情报网点传回的信息进行对照,成绩好坏取决于调查报告的正确率和见解深刻度。 5.鬼谷军校的运作方式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鬼谷子·捭阖第一》)
姜太公的翦商战略是周国君臣军民共同完成的。他能在牧野战场上时维鹰扬,少不了那一百名敢死勇士以及整个周武王联军撑腰。世界并非无法改变,只不过一个人是无法改变世界的,得一群人合作才行。 就算一群人同齐心协力也未必能改变世界。因为每个时代出现的社会问题都是新的,没有新思路和新办法就解决不了新问题。新思路和新办法源于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又来自对社会的系统调查。当年姜太公孤军奋战,所以忙到七十岁还落魄着。可见,一个人研究成本太高,且能力与眼界有局限。圣贤公认的最好办法是:借助众人的耳目来了解社会的全貌,将众人的头脑合成无所不知的智囊——
《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 《管子·九守》:“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后,荧惑其处安在?……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 《墨子·尚同中》:“助己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
道理已经很明白了,怎样执行呢?长目、飞耳、树明其实是一个情报网。天文、地理、人事,四方上下及左右前后,全方位覆盖。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鬼谷子·揣篇第七》)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量权就是收集情报搞调研,务必要真实全面。不少学派和智库的通病,未对国情民生进行系统调研,或者只了解国内情况却不清楚国际的情况,就盲目照搬先王之说立论定策。道理不可谓不玄妙,可惜脱离了实际。太公能翦商兴齐,管仲能首创霸业,无不建立在“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的基础上。
量权的具体内容 1、了解列国疆域与实力的大小,估算各自兵力的多少。 2、统计列国储备的物资数,人口数,民众财力及贫富状况等方面,哪些地方有余?哪些地方不足 3、考察列国地理形势,把险厄远近利害都画成详细的地图。 4、观察列国是否有真正的谋略之士,他们的水平高低都要分别记录在案。 5、看看列国君臣的能力高低与关系亲疏,君主是否英明,大臣是否贤能,哪个大臣特别能干?哪个大臣有野心?都要察清楚。 6、侦察列国的宾客(引进的外来人才)的板凳厚度大小及才能强弱,哪国宾客人才济济?哪国宾客乏善可陈 7、观测天时对哪国有利,列国的国运发展趋势如何 8、摸清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谁是可用的盟友?谁是靠不住的路人?谁是死敌 9、了解各国民心向背的变化,哪国人民安居乐业精诚团结?哪国人民缺乏幸福感,老想另寻乐土?人民拥戴谁?憎恶谁
鬼谷军校组织结构:长目部、飞耳部、树明部、教学部。长目、飞耳两个部门在列国设置网点负责收集情报。其中长目负责调查列国社会基层百态的第一手资料,飞耳负责通过关系网探听列国庙堂的情况。树明部负责整理情报并研究对策。教学部负责培养各类高精尖人才。鬼谷军校相当于一条柔性生产线,不断根据最新的量权报告研究出新的知识,并培养掌握新知识的人才……(机密,略) 6.鬼谷军校的生命周期与未来前景 (缺) 于迷雾重重中露出东鳞西爪,正是鬼谷子门派最大的魅力! 百家私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照样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稷下学宫靠着不断吸收百家民间智库的养分,也得以长期兴盛。那最强调知识创新与经世致用的鬼谷军校呢 自从苏秦死后,鬼谷门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赵国籍学生毛遂在邯郸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只有这么惊鸿一瞥,成就远远赶不上四位师兄。他也没有出将入相,只是平原君手下的门客。 鬼谷军校扎根于多极化斗争格局,以打破天下均势为奋斗目标。合纵连横之争最激烈的时候,就是鬼谷军校活跃的鼎盛期。随着天下大局已定,纵横策士群也集体淡出了历史舞台,不再以主角身份出场。兵家之士重新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但鬼谷军校不再向列国输出军事家,只留下高深的鬼谷之学与鬼谷门人的大战略视野。 最终,鬼谷军校和稷下学宫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世王朝的官学再难以重现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盛况,民间隐学也达不到鬼谷门那么卓越的组织水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百家私学被罢黜,儒家学派独霸了体制内外所有教育资源。当然,民间隐学没有灭绝,仍然按照一治一乱的王朝兴衰周期活动。 作为太公五言道术的继承者与实践者,鬼谷子肯定考虑过军校的生命周期与未来前景等问题。他也一定很熟悉姜太公对周文王说的那段话——
你且看: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贤英雄就是为平定乱世而生的。当天下归一,社会回到新的平衡状态,和平再度降临大地时,也即是圣贤英雄退隐之日。制造乱世雄杰的鬼谷军校,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也就自动消失了。应时而出,应时而退,生长收藏,天道自然。
用知识主宰历史,用教育改变世界,民间智库的功能仅此而已。如今是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阶段,国际格局正从一超多强走向多极化,国家社会迫切需要各种人才来应对来自全球的挑战。特别是有美国兰德公司与日本松下政经塾两条大鲶鱼的存在,我国的智库建设(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任重道远。 都说要以史为鉴。窃以为: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在于个人如何单打独斗,而是怎样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人才机制保持社会新陈代谢正常,同时在朝野建立起多元化的智库,最大限度地凝聚国人的智慧与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