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之燕刘禹锡刘禹锡有两篇代表作,广为传唱,一是《乌衣巷》,一是《陋室铭》。 这首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深刻,作者是在倡导贫富混居。当初贫富分居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极盛之后的极衰。朱雀桥、乌衣巷都曾经繁华一时,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有如“朱雀”之富、“乌衣”(乌纱)之贵,可现在怎么样了呢?野草芜杂、斜阳如血。惟有一个物种做到了长盛不衰,那就是燕子。燕子不择门第高低,既会在王侯堂前筑巢,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它能够永不间断,永不衰竭,年年如期到来,无论是旧时,还是现今。那么,我们是愿意做绵延不绝的燕子,还是做瞬间乐极生悲的朱雀桥或者乌衣巷呢?答案不言而喻。 燕子的成功之道就是混居,就是平等、民主和谦逊。它既不以外在的颜色、衣着取人,也不炫耀自己的颜色和衣着,它的身上其实也有朱雀的红色,以及乌黑的外衣! 再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很显然,这首诗从燕子转到了作者自己,从表面的财富转到了内在的精神。这里只讨论有关灵魂:仙是山的灵魂,龙是水的灵魂,德是房子的灵魂。除了灵魂,其它都是次要的。 其中最有争议的一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多人都批评刘禹锡自命清高、脱离百姓,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是白丁。其实不然,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是白丁。这里的“白丁”与“鸿儒”相对,所以应当是指另一个极端的人,少数不讲道理,没有素养和道德的人。这样的人,谁又愿意与之往来呢?实际上,“白丁”还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刘禹锡自然不会轻侮没读书不识字的人,只会骂无德之人。他妻子、女儿就很可能没有读书。我个人认为他主要是骂那些贬谪、排挤他的饱读诗书的昏官和腐儒,他们为争夺“丝竹”和“案牍”不择手段。 纵观上述两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想是,物质上要贫富混居,要随遇而安,要开放合群;精神上则要始终保持高贵,善恶分明,不与贪痴之人同流合污。 最后的问题是,这是不是“共同富裕”、“习不相远”之外的第三种幻想呢,有谁做到了吗?有,人中之燕刘禹锡!当他像燕子一样富贵双全的时候,他热衷物质上的混居生活,于平易近人、不卑不亢中谋求长远;当他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身居陋室的时候,他又安贫乐道,坚持做精神上的富翁与少数派。所以,刘禹锡的诗与德跨越千年时空,双双活到了现在! |
|
来自: 虹72 > 《名人与诗\词\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