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枝词中的赣风民俗

 高山仙人掌 2015-02-10

    竹枝词,是一种诗歌体裁,唐朝时已流传于长江三峡一带州县,刘禹锡仿民间传唱歌词,创作《竹枝词》九章,引起社会注意,使竹枝词逐渐成为文人喜爱的诗体,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竹枝词形同七言绝句,对平仄和对仗要求不严格,取材随意,用语通俗,轻快灵活,拥有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竹枝词是吟咏地方风物民情的诗歌奇葩,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都是竹枝词吟唱的对象,其中写山川胜迹,记人物风流,诉百业民情,说岁时风俗,表世态炎凉,内涵丰富,意境开阔,斑斓多姿。竹枝词唱出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景,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观赏历史活剧的窗口。
                                                                      

              竹枝词中的赣风民俗

 

    影书吴城竹枝词

 

  就我们掌握的竹枝词而言,它反映了从南宋至民国期间,特别是清代中晚期江西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地区的实情。数量超过一千余首,地域遍及清代江西十四府州,作者六七十人。有的是综合性的长篇巨制,如陈文瑞《西江竹枝词》108首,涉及全省的风土人情;熊荣《西山竹枝词》、《南州竹枝词》各100首,全面细致地描摹西山及南昌、新建地区的山水和人物、历史与现状;谢阶树《宜黄竹枝词》100首,生动地展示出宜黄县风景名胜、特优物产和生活习俗;赖学海《吴城竹枝词》100首,对赣江大码头吴城镇的众多行业生活,有细腻的叙述。大量的是专题性的短章,以几首至二三十首组合而成,如集中写景德镇瓷业生活的《陶阳竹枝词》30首、专记丰城人文胜景的《丰城竹枝词》30首、特写遂川县山区开发盛况的《龙泉竹枝词》8首。还有一类竹枝词专记一件事、一次社会活动,如《麻棚谣》写棚民在万载县垦山种苎麻的情景,《城西放歌》写元朝末年永新县民众暴动被镇压的事情,《靖安竹枝词》8首揭露民国的黑暗政治给靖安县百姓造成的苦难。有的作者在竹枝词下注出了相关的事实,使简短的四句诗含义清晰,更容易理解。如《宜黄竹枝词》的注文很详细,补充了有关资料,通读全篇,如同一部生动的宜黄县志。

唐宋时期的竹枝词,都不另加标题。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竹枝词的时候,为了突出该竹枝词的主题,标示其个性,特意加上题头,开创出新形式。如他的《过白沙竹枝歌》6首、《过乌石大小二浪滩,俗呼浪为郎,因戏作竹枝歌》2首等杨万里:《诚斋诗集·江西道院集》卷28。,把所描述的地点、写作动机,纳入题头,使该组竹枝词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过白沙竹枝歌》第一首是:“穷崖绝嶂入云天,乌鹊才飞半壁间;远渚长汀草如积,牛羊须上最高山。”第三首说:“绝岭山崦两三家,不种香粳只种麻;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第六首说:“绝壁临江千尺余,上头一径过肩舆;舟人仰看胆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非常形象地描述出白沙地方耕种梯田、航行于山涧的辛苦和艰险。从此以后,诗人们效法杨万里,一般都在“竹枝词”三字前面再加题头。

下面我们依东南西北中方位顺序,列举几首竹枝词,借以展示民风习俗的地方特色。

 

 

赣东北地区

   铅山县河口镇是信江上的大码头,赣闽浙皖四省交通与物产的交汇地,以茶叶、纸张著名,山水风光秀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铅山县志》卷31载县人程巙《河口竹枝词》5首之3:

蟹舍渔庄住隔河,

九狮九狮:山名,为九座山峰,在河口镇北面,夹信江相望。排列石嵯峨;

鸣榔晚起渔舟唱,半

是吴歌半楚歌。

 

 

清代县人雷维翰《铅山竹枝词》12首之3:

仁寿门前柳拂堤,人家卌xì):意为四十。里酒旗低;

春茶熟后春风起,一路行人上紫溪紫溪:乡名,在铅山县南部,路通福建崇安县,是采茶人必经之地。。

清代县人程鸿益《铅山竹枝词》8首之2:

未成荫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浮梁县景德镇,誉为“瓷都”。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浮梁县志》卷21载县人郑廷桂《陶阳竹枝词》30首,从唐朝说到清朝,从官窑说到民窑,从制瓷原料、工序说到寺庙,每首都有按语注明事由,可当景德镇制瓷历史读。又,郑凤仪《浮梁竹枝词》10首写制瓷之外,还有采茶、栽禾等事。《陶阳竹枝词》写道:

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

 

按: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故大内颁样烧造;然镇瓷通商天下,迄今来镇贩者络绎不绝。(30之12)

蚁垤蜂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

 

按:镇坯房皆矮屋,工作多都(昌)、鄱(阳)并客籍人,本地近少业窑者。(30之4)

修模手法最明公,旋转车?较紧松;

大小一般千万个,家家样子不相同。

 

按:凡做坯必先选定模子,另有修模工。模子定,则无大小参差之异。做坯修模皆用?旋转挖捏。(30之7)。

《浮梁竹枝词》10之7写道:

毛竹编篱松迳遮,雨前同出摘山茶;

采茶歌罢茶将老,鬓边斜插野茶花。

 

翻阳县素来是赣东北的都会,百货集散的中心,昌江、乐安江、饶河与鄱阳湖航道交汇的码头,水产丰盛,人文发达。蒋士铨《鄱阳竹枝》11首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2。着重写了该地人文更替的事迹。其第2首是:

灵芝门是旧宫门,秋草寒烟泣艳魂;

王府山头菜花满,人家寥落似孤村。

 

这里说的“王府”、“宫门”,就是明朝封在鄱阳的淮王朱瞻轕的府第,他的子孙继承王位,在鄱阳享乐了九代,前后约200年。因无后嗣而废除,到蒋仕铨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了,故而王府衰败荒凉“似孤村”。

 

 

(二)赣南地区

  赣州城在章贡二水汇合点上,是赣江上游的航运枢纽码头。所以,水居与航运成了竹枝词吟唱的中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刊《赣县志》卷35载周令树《赣州竹枝词》写道:

赣州城外赣水漩,竹屋家家傍岸悬;

江水涨时高百尺,开窗平看往来船。(4之1)

 

酒坛山酒坛山:旧名席帽山,在今赣州市南部东边,与赣县交界,海拔813米,山顶岩头裸露,高耸峻拔,远观形似酒坛。上起春风,春树春花绿又红;

上水下水多少客,一年半在小船中。(4之2)

 

又,同治十二年刊《赣州府志》卷77载杨方立《赣江竹枝词》写道:

八境台八境台:在赣州城的龟角尾上,章水在此与贡水汇合,堤城合一,登台俯瞰江水,八面水色山光,尽收眼底。前春水生,盠金门外万舟横;

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2之1)

三月储潭[1]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

 

危滩十八前头近,伐鼓摐金赛水神。(2之2)

大庾岭下的大庾县,是南安府的中心城镇,地接岭南,一片南国风物气象。陈文瑞《南安竹枝词》[2]16首说:

燠多寒少如南越,晴雨晨昏数变来;

真个山中无历日,春桃秋菊一冬开。(16之14)

 

芸台花谢亩东西,高下秧田碧毯齐;

却羡此邦农事早,社前健妇把锄犁。(16之2)

 

典来田骨买田皮[3],女获男挑打稻时;

趁早关门听虎啸,一牛觳觫老兼羸。(16之3)

 

呼姑唤妇拾山茶[4],子落山溪树着花;

福主案前乞高价,灯膏先向榨房赊。(16之12)

 

槟榔大嚼口唇红,消积兼论辟瘴功;

佛手[5]正黄仙掌绿,蜜林檎熟又秋风。(16之13)

   

 注解:

    [1] 储潭:在赣县储山下。赣江西南来,折向西北流,洄水成潭。经过储潭之后,进入赣石险滩群,主要的有18处,直至万安县境,才水流平缓,航船始安。

    [2] 陈文瑞:《瘦松柏斋外集》,道光三年刊。

    [3] 田骨:指耕地所有权;田皮:指耕地使用权。耕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是租佃制发展中的新形式。觳(hú)觫(sù):因恐惧而发抖。

    [4] 山茶:指油茶,木本油料植物,果实称茶籽,果熟掉落,新一代茶花接续开放,民谚有“茶树不空肚”的说法。

    [5] 佛手:一称佛手柑,果实可制蜜饯。林檎:又称花红,即沙果。

 

 

赣西北地区

    武宁、修水、万载、宜春、上高诸县,在明清时代是开发山区的全盛阶段,大量的棚民在山坡谷地里垦种,生产出苎麻、蓝靛、油茶、山芋众多农副产品,使荒凉的山区现出旺盛的生机。清同治九年(1870年)刊《武宁县志》卷46载《山棚鼓子词》、《豫宁竹枝词》、《霞竹枝词》、《采蕨词》、《石湖谣》、《墉埠竹枝词》、《伏秋竹枝词》、《洲竹枝词》、《长墅沅竹枝词》、《东溪竹枝词》等众多歌词,吟咏的主题是山区农民生活。盛乐《山棚鼓子词》10首唱道:

 

倚石堆柴结短门,千村万壑散鸡豚;

可怜人满无耕处,挖尽山头枯树根。(10之1)

 

风扫长岚雨脚疏,春星晓动百家锄;

楚歌处处吹杨柳,打鼓高陵种玉芦。(10之2)

 

积雪嵯峨十八盘,闭门枯坐煮荞团;

地炉明火连昏旦,儿女无衣不道寒。(10之9)

 

甘应鸿《东溪竹枝词》3首说:

不养春蚕不种桑,苎丝缉就喜盈筐;

客来交易新绵好,留得三冬御雪霜。(3之2)

 

金风袅袅挹清飚,百顷青蓝一望遥;

塘渍靛红售远客,茶球又唱满肩挑。(3之3)

 

山村偏僻,道路崎岖,乡民“一生未到县官衙”,同时“喜无胥吏到山中”。山农的生活虽苦,其中自有乐趣。余森玉《豫宁竹枝词》4首写道:

〗岩疆蕞尔俗偏淳,本籍他乡互接邻;

水火叩门无尔我,年年忻度太平春。(4之1)

 

余绍曾《长墅沅竹枝词》10首中说:

千家星散住山乡,板屋清阴竹树凉;

一幅桃园图画里,避秦人自道羲皇。(10之1)

 

老儒课读坐深山,也有诛茆屋几间;

古道夕阳人影散,儿童三两抱书还。(10之3)

 

棚民中闽广人很多,他们是赣西北竹枝词中经常提到的垦山者,对开发山区经济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施润章《麻棚谣》3首[1]写万载县山居的民情风物:

山棚郁郁多白苎,问谁种者闽与楚;

伐木作棚御风雨,沿岗蔽谷成俦伍。(3之1)

 

剥麻如山召估客,一金坐致十石黍;

此隰尔隰原与原,主人不种甘宴处。(3之2)

 

严思浚《袁州竹枝词》[2]4首除吟唱宜春状元卢肇的典故、姑娘郊游的欢乐之外,便是闽广棚民的生活:

杉皮屋子[3]竹篱笆,闽广侨居便作家;

少妇采茶三月艳,鬓云斜插一枝花。(4之4)

 

上高县在赣西北地区颇为闻名,同治九年刊《上高县志》卷16载沈可培《敖阳竹枝词》33首及其注文,集中反映该县的山川胜迹和人文故事,他写道:

婉转金沙涌大泉,夕阳流影自澄鲜;

滥觞莫笑涓涓水,留润黄邨万顷田。(33之6)

 

大泉窟在普润泉北,志云“源小可灌田”。甲午春,余自潮坑归,经其地,停骖洗耳,澄清澈底,中有三眼,平地涌出,有五色沙随泉上下。土人传:刘青田(基)引兵过此,千人饮之,不竭。

桑枣园芜织作虚,前朝遗迹近何如;

关心水部[4]勤民事,传得蚕桑必读书。(33之2)

 

洪武间,诏民置桑枣园,在上高者48处。园久芜,水部黄公敬亭宰岳池时,曾辑《蚕桑成法》一书训民,民以殷富,癸巳告归,得前郡守赵公世锡《蚕桑必读》一册,重刊以广之。

蒙山出宝语全虚,十七银坑苦役胥;

欲识前朝言利始,遗民犹指庆元初。

 

谚云:末山出草,蒙山出宝。宋庆元六年(1200年),蒙山出银铅,即其地置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提举司,大德时(1297—1307年),矿尽亏课。至正十年(1350年),革(?)。[5]

    注解:

    [1] 见《万载县志》卷30,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见《宜春市志》卷34,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版。

    [3] 山区民屋缺瓦,以杉树皮代。

    [4] 水部:官名,本为工部的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

    [5] 《元史》卷50《五行志》:“至正十年五月,瑞州上高县蒙山崩。”即是蒙山银矿坑坍塌。该矿盛时炼银岁700锭(一锭50两),高居全国第一,“蒙山出宝语全虚”的说法不确。

 

 

赣北地区

    九江是远近闻名的航运码头,庐山则风景奇秀,而且人文历史悠久。偏东的彭泽县盛产棉花,陶渊明、狄仁杰等贤哲曾教化于此。诸如此类,为士人提供了创作竹枝词的素材。同治十一年刊《德化县志》载明代江皋《江州竹枝词》10首,写了五柳先生陶渊明、白居易《琵琶行》、大小孤山、慧远白莲社等人文胜迹,也点到当地两种

特优名产:鱼苗、云雾茶。他说:

 

关上[1]人家不种田,湖生春水望苗船;

纤鳞一网银花乱,换得丛兰好卖钱。(10之3)

 

匡庐山上采茶归,云雾迷空尽湿衣;

学得北源新焙法,江南嫩甲雨前肥。(10之7)

 

石钟山孤峰特起,耸峙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东岸,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湖口县志》卷11载潘锦江《湖口竹枝词》5首之4写道:

怀苏亭[2]上瞰江烟,壁立危岩千仞悬;

可惜钟声镗靉后,更无人上水师船。

 

鄱阳湖北端狭长如瓶颈,风大浪涌,是航道险段。清人蔡孔《鄱湖竹枝词》4首之1记曰:

扬帆直指落星湾,白浪无风也似山;

向晚舟人齐笑语,而今始泊九江关[3]

 

九江西邻的瑞昌县,虽在长江岸边,却偏离交通要冲,乡间“卅里柴门昼不开”,县衙“虚堂吏散闲无讼”,比较冷静。同治十年刊《瑞昌县志》卷11载江皋《韍溪竹枝词》12首记述瑞昌民众生活说:

锄得山田数亩忙,朝舂才足半年粮;

秋来更拟为商去,桐子新收满竹筐。(12之10)

 

江流豫楚画鸿沟,问渡船争向马头[4]

种罢山田过江去,秋来禾熟到家收。(12之11)

 

溪藤造纸白如霜,一幅横铺匹练长;

难觅辋川书画手,强输官帑抵逋粮。(12之12)

 

九江东边的彭泽县,特产棉花,“甲于他产者万万”;马当镇与小孤山夹江对峙,给县人带来几多人文盛事。客居彭泽的四川李天英撰《龙城竹枝词》[5]17首,吟诵自春至冬的生活情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其中有:

谏草[6]琅琅达帝居,班班玉笋百年余;

而今犹见流风在,十户人家九读书。(17之2)



  家家新饲马头娘,十五女儿学采桑;

浴得土蚕抽茧重,他年添作嫁衣裳。(17之6)



  木棉如雪满江乡,一岁能储两岁粮;

共道近来花价好,明朝苏客又开装。(17之13)

 

  清咸丰、同治年间,欧阳云写《彭泽竹枝词》[7]11首,记县中民风,其中有:

大姑醉倒湖中央,小姑却立对镜光;

一自小姑来嫁后,满城高髻学新妆。(11之3)



  倾城赛会鼓冬冬,赤日当天故鬼雄;

见说神灵曾显佑,烧香忙杀叩头虫。(11之5)

 

九江南边是德安县,县人写作的竹枝词唱出百姓的辛酸苦难。清朝后期刘鹏程《德安竹枝词》[8]4首中说:

城中无日不招魂,才见南门又北门;

信是神灵肥庙祝,牲牢酒食餍晨昏。(4之1)



  近城十里五麻行,一样庄头两样偿;

价值低昂经纪手,不由乡户不由商。(4之4)

 

民国德安县令吴宝炬《秋日行东山道中作〈田家竹枝词〉》[9]16首中说:

谷豆芝麻祝满篝,靠天吃饭更何求;

盈仓纵为完粮卖,尚有一田好芋头。(16之3)



  近来处处闹钱荒,剜肉忍痛为补疮;

市票吃亏新谷押,屯田缴价要英洋[10]。(16之10)



  祖宗遗留几亩田,证书管业必亲填;

可怜目不识丁字,愿送册书二百钱。(16之11)



  公债厉行按户抽,瘦狗也刮三斤油;

整整五元实难凑,不要实收两脱头。(16之12)

    

注解:

    [1] 关上:指九江钞关以上(西)。九江钞关设在九江府西门外湓浦坊,府城西两三公里的官牌夹一带,是鱼苗集中地。

    [2] 怀苏亭:为怀念苏轼而建,位于石钟山南麓临湖处。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乘小舟察看石钟山,探究山名石钟的原因,发现山底部有大孔洞,风水相击,发出“镗〗靉之声”。

    [3] 此关指鄱阳湖北端西岸的大姑塘,雍正元年(1723年)在此设九江关分关。此处水流平缓,已无风浪。

    [4] 马头:指马头镇,在瑞昌北部长江岸边,是过江码头。

    [5] 见《彭泽县志》卷20,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6] 谏草:指唐狄仁杰任彭泽县令,值大旱,他于长寿元年(692年)写《奏免民租疏》,获武则天允准。

    [7] 欧阳云:《亦吾庐诗草》卷2,光绪二年刊本。

    [8] 《德安县志》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 《德安县志》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0] 英洋:指外国银元。此“英洋”,可能是“鹰洋”之误。鹰洋为墨西哥所铸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