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们掌握的竹枝词而言,它反映了从南宋至民国期间,特别是清代中晚期江西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地区的实情。数量超过一千余首,地域遍及清代江西十四府州,作者六七十人。有的是综合性的长篇巨制,如陈文瑞《西江竹枝词》108首,涉及全省的风土人情;熊荣《西山竹枝词》、《南州竹枝词》各100首,全面细致地描摹西山及南昌、新建地区的山水和人物、历史与现状;谢阶树《宜黄竹枝词》100首,生动地展示出宜黄县风景名胜、特优物产和生活习俗;赖学海《吴城竹枝词》100首,对赣江大码头吴城镇的众多行业生活,有细腻的叙述。大量的是专题性的短章,以几首至二三十首组合而成,如集中写景德镇瓷业生活的《陶阳竹枝词》30首、专记丰城人文胜景的《丰城竹枝词》30首、特写遂川县山区开发盛况的《龙泉竹枝词》8首。还有一类竹枝词专记一件事、一次社会活动,如《麻棚谣》写棚民在万载县垦山种苎麻的情景,《城西放歌》写元朝末年永新县民众暴动被镇压的事情,《靖安竹枝词》8首揭露民国的黑暗政治给靖安县百姓造成的苦难。有的作者在竹枝词下注出了相关的事实,使简短的四句诗含义清晰,更容易理解。如《宜黄竹枝词》的注文很详细,补充了有关资料,通读全篇,如同一部生动的宜黄县志。 唐宋时期的竹枝词,都不另加标题。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竹枝词的时候,为了突出该竹枝词的主题,标示其个性,特意加上题头,开创出新形式。如他的《过白沙竹枝歌》6首、《过乌石大小二浪滩,俗呼浪为郎,因戏作竹枝歌》2首等杨万里:《诚斋诗集·江西道院集》卷28。,把所描述的地点、写作动机,纳入题头,使该组竹枝词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过白沙竹枝歌》第一首是:“穷崖绝嶂入云天,乌鹊才飞半壁间;远渚长汀草如积,牛羊须上最高山。”第三首说:“绝岭山崦两三家,不种香粳只种麻;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第六首说:“绝壁临江千尺余,上头一径过肩舆;舟人仰看胆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非常形象地描述出白沙地方耕种梯田、航行于山涧的辛苦和艰险。从此以后,诗人们效法杨万里,一般都在“竹枝词”三字前面再加题头。 下面我们依东南西北中方位顺序,列举几首竹枝词,借以展示民风习俗的地方特色。 赣东北地区 蟹舍渔庄住隔河, 九狮九狮:山名,为九座山峰,在河口镇北面,夹信江相望。排列石嵯峨; 鸣榔晚起渔舟唱,半 清代县人雷维翰《铅山竹枝词》12首之3: 仁寿门前柳拂堤,人家卌xì):意为四十。里酒旗低; 春茶熟后春风起,一路行人上紫溪紫溪:乡名,在铅山县南部,路通福建崇安县,是采茶人必经之地。。 清代县人程鸿益《铅山竹枝词》8首之2: 未成荫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浮梁县景德镇,誉为“瓷都”。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浮梁县志》卷21载县人郑廷桂《陶阳竹枝词》30首,从唐朝说到清朝,从官窑说到民窑,从制瓷原料、工序说到寺庙,每首都有按语注明事由,可当景德镇制瓷历史读。又,郑凤仪《浮梁竹枝词》10首写制瓷之外,还有采茶、栽禾等事。《陶阳竹枝词》写道: 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 按: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故大内颁样烧造;然镇瓷通商天下,迄今来镇贩者络绎不绝。(30之12) 蚁垤蜂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 按:镇坯房皆矮屋,工作多都(昌)、鄱(阳)并客籍人,本地近少业窑者。(30之4) 修模手法最明公,旋转车?较紧松; 大小一般千万个,家家样子不相同。 按:凡做坯必先选定模子,另有修模工。模子定,则无大小参差之异。做坯修模皆用?旋转挖捏。(30之7)。 《浮梁竹枝词》10之7写道: 毛竹编篱松迳遮,雨前同出摘山茶; 采茶歌罢茶将老,鬓边斜插野茶花。 翻阳县素来是赣东北的都会,百货集散的中心,昌江、乐安江、饶河与鄱阳湖航道交汇的码头,水产丰盛,人文发达。蒋士铨《鄱阳竹枝》11首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2。着重写了该地人文更替的事迹。其第2首是: 灵芝门是旧宫门,秋草寒烟泣艳魂; 王府山头菜花满,人家寥落似孤村。 这里说的“王府”、“宫门”,就是明朝封在鄱阳的淮王朱瞻轕的府第,他的子孙继承王位,在鄱阳享乐了九代,前后约200年。因无后嗣而废除,到蒋仕铨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了,故而王府衰败荒凉“似孤村”。 (二)赣南地区 赣州城在章贡二水汇合点上,是赣江上游的航运枢纽码头。所以,水居与航运成了竹枝词吟唱的中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刊《赣县志》卷35载周令树《赣州竹枝词》写道: 赣州城外赣水漩,竹屋家家傍岸悬; 江水涨时高百尺,开窗平看往来船。(4之1) 酒坛山酒坛山:旧名席帽山,在今赣州市南部东边,与赣县交界,海拔813米,山顶岩头裸露,高耸峻拔,远观形似酒坛。上起春风,春树春花绿又红; 上水下水多少客,一年半在小船中。(4之2) 又,同治十二年刊《赣州府志》卷77载杨方立《赣江竹枝词》写道: 八境台八境台:在赣州城的龟角尾上,章水在此与贡水汇合,堤城合一,登台俯瞰江水,八面水色山光,尽收眼底。前春水生,盠金门外万舟横; 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2之1) 三月储潭[1]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 危滩十八前头近,伐鼓摐金赛水神。(2之2) 大庾岭下的大庾县,是南安府的中心城镇,地接岭南,一片南国风物气象。陈文瑞《南安竹枝词》[2]16首说: 燠多寒少如南越,晴雨晨昏数变来; 真个山中无历日,春桃秋菊一冬开。(16之14) 芸台花谢亩东西,高下秧田碧毯齐; 却羡此邦农事早,社前健妇把锄犁。(16之2) 典来田骨买田皮[3],女获男挑打稻时; 趁早关门听虎啸,一牛觳觫老兼羸。(16之3) 呼姑唤妇拾山茶[4],子落山溪树着花; 福主案前乞高价,灯膏先向榨房赊。(16之12) 槟榔大嚼口唇红,消积兼论辟瘴功; 佛手[5]正黄仙掌绿,蜜林檎熟又秋风。(16之13)
赣西北地区 倚石堆柴结短门,千村万壑散鸡豚; 可怜人满无耕处,挖尽山头枯树根。(10之1) 风扫长岚雨脚疏,春星晓动百家锄; 楚歌处处吹杨柳,打鼓高陵种玉芦。(10之2) 积雪嵯峨十八盘,闭门枯坐煮荞团; 地炉明火连昏旦,儿女无衣不道寒。(10之9) 甘应鸿《东溪竹枝词》3首说: 不养春蚕不种桑,苎丝缉就喜盈筐; 客来交易新绵好,留得三冬御雪霜。(3之2) 金风袅袅挹清飚,百顷青蓝一望遥; 塘渍靛红售远客,茶球又唱满肩挑。(3之3) 山村偏僻,道路崎岖,乡民“一生未到县官衙”,同时“喜无胥吏到山中”。山农的生活虽苦,其中自有乐趣。余森玉《豫宁竹枝词》4首写道: 〗岩疆蕞尔俗偏淳,本籍他乡互接邻; 水火叩门无尔我,年年忻度太平春。(4之1) 余绍曾《长墅沅竹枝词》10首中说: 千家星散住山乡,板屋清阴竹树凉; 一幅桃园图画里,避秦人自道羲皇。(10之1) 老儒课读坐深山,也有诛茆屋几间; 古道夕阳人影散,儿童三两抱书还。(10之3) 棚民中闽广人很多,他们是赣西北竹枝词中经常提到的垦山者,对开发山区经济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施润章《麻棚谣》3首[1]写万载县山居的民情风物: 山棚郁郁多白苎,问谁种者闽与楚; 伐木作棚御风雨,沿岗蔽谷成俦伍。(3之1) 剥麻如山召估客,一金坐致十石黍; 此隰尔隰原与原,主人不种甘宴处。(3之2) 严思浚《袁州竹枝词》[2]4首除吟唱宜春状元卢肇的典故、姑娘郊游的欢乐之外,便是闽广棚民的生活: 杉皮屋子[3]竹篱笆,闽广侨居便作家; 少妇采茶三月艳,鬓云斜插一枝花。(4之4) 上高县在赣西北地区颇为闻名,同治九年刊《上高县志》卷16载沈可培《敖阳竹枝词》33首及其注文,集中反映该县的山川胜迹和人文故事,他写道: 婉转金沙涌大泉,夕阳流影自澄鲜; 滥觞莫笑涓涓水,留润黄邨万顷田。(33之6) 大泉窟在普润泉北,志云“源小可灌田”。甲午春,余自潮坑归,经其地,停骖洗耳,澄清澈底,中有三眼,平地涌出,有五色沙随泉上下。土人传:刘青田(基)引兵过此,千人饮之,不竭。 桑枣园芜织作虚,前朝遗迹近何如; 关心水部[4]勤民事,传得蚕桑必读书。(33之2) 洪武间,诏民置桑枣园,在上高者48处。园久芜,水部黄公敬亭宰岳池时,曾辑《蚕桑成法》一书训民,民以殷富,癸巳告归,得前郡守赵公世锡《蚕桑必读》一册,重刊以广之。 蒙山出宝语全虚,十七银坑苦役胥; 欲识前朝言利始,遗民犹指庆元初。 谚云:末山出草,蒙山出宝。宋庆元六年(1200年),蒙山出银铅,即其地置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提举司,大德时(1297—1307年),矿尽亏课。至正十年(1350年),革(?)。[5] 赣北地区 关上[1]人家不种田,湖生春水望苗船; 纤鳞一网银花乱,换得丛兰好卖钱。(10之3) 匡庐山上采茶归,云雾迷空尽湿衣; 学得北源新焙法,江南嫩甲雨前肥。(10之7) 石钟山孤峰特起,耸峙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东岸,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湖口县志》卷11载潘锦江《湖口竹枝词》5首之4写道: 怀苏亭[2]上瞰江烟,壁立危岩千仞悬; 可惜钟声镗靉后,更无人上水师船。 鄱阳湖北端狭长如瓶颈,风大浪涌,是航道险段。清人蔡孔《鄱湖竹枝词》4首之1记曰: 扬帆直指落星湾,白浪无风也似山; 向晚舟人齐笑语,而今始泊九江关[3]。 九江西邻的瑞昌县,虽在长江岸边,却偏离交通要冲,乡间“卅里柴门昼不开”,县衙“虚堂吏散闲无讼”,比较冷静。同治十年刊《瑞昌县志》卷11载江皋《韍溪竹枝词》12首记述瑞昌民众生活说: 锄得山田数亩忙,朝舂才足半年粮; 秋来更拟为商去,桐子新收满竹筐。(12之10) 江流豫楚画鸿沟,问渡船争向马头[4]; 种罢山田过江去,秋来禾熟到家收。(12之11) 溪藤造纸白如霜,一幅横铺匹练长; 难觅辋川书画手,强输官帑抵逋粮。(12之12) 九江东边的彭泽县,特产棉花,“甲于他产者万万”;马当镇与小孤山夹江对峙,给县人带来几多人文盛事。客居彭泽的四川李天英撰《龙城竹枝词》[5]17首,吟诵自春至冬的生活情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其中有: 谏草[6]琅琅达帝居,班班玉笋百年余; 而今犹见流风在,十户人家九读书。(17之2) 家家新饲马头娘,十五女儿学采桑; 浴得土蚕抽茧重,他年添作嫁衣裳。(17之6) 木棉如雪满江乡,一岁能储两岁粮; 共道近来花价好,明朝苏客又开装。(17之13) 清咸丰、同治年间,欧阳云写《彭泽竹枝词》[7]11首,记县中民风,其中有: 大姑醉倒湖中央,小姑却立对镜光; 一自小姑来嫁后,满城高髻学新妆。(11之3) 倾城赛会鼓冬冬,赤日当天故鬼雄; 见说神灵曾显佑,烧香忙杀叩头虫。(11之5) 九江南边是德安县,县人写作的竹枝词唱出百姓的辛酸苦难。清朝后期刘鹏程《德安竹枝词》[8]4首中说: 城中无日不招魂,才见南门又北门; 信是神灵肥庙祝,牲牢酒食餍晨昏。(4之1) 近城十里五麻行,一样庄头两样偿; 价值低昂经纪手,不由乡户不由商。(4之4) 民国德安县令吴宝炬《秋日行东山道中作〈田家竹枝词〉》[9]16首中说: 谷豆芝麻祝满篝,靠天吃饭更何求; 盈仓纵为完粮卖,尚有一田好芋头。(16之3) 近来处处闹钱荒,剜肉忍痛为补疮; 市票吃亏新谷押,屯田缴价要英洋[10]。(16之10) 祖宗遗留几亩田,证书管业必亲填; 可怜目不识丁字,愿送册书二百钱。(16之11) 公债厉行按户抽,瘦狗也刮三斤油; 整整五元实难凑,不要实收两脱头。(16之12)
注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