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来北京看病的,都说很难,即使有关系。没关系的找中介,倒是好点,不过你得像me一样,正好认识这家中介。到北京、上海的,毕竟是少数人;市县当地医院,可是真正的面向群众。不是常见病人或家属暴打医生的么?偶当过病人家属,也有个发小是儿科权威,问题是:大家都颇有微词,是不是放到以下层面,尽量客观地观察下。这是市县领导参阅的700文章。)
县市级医院,在保障我国公民健康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向城市大医院倾斜,县市级医院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近几年来,国家逐步认识到县市级医院,在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对县市级医院的投入,积极推进县市级医院改革,使县市级医院的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V市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全市计有人口696万。下辖10多个县市区。全市县市级公立医院共有27家,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14家、二级中医院4家、二级专科医院7家。
全市县市级卫生系统,共有在医护人员17280名,其中高级职称1708人,占9.88%,中级职称7413人,占42.9%,初级职称7482人,占43.3%,无职称677人,占3.9%;博士仅有7人,硕士研究生296人,本科生5746人,占33.25%,专科生5650人,占32.7%,中专及以下5581人,占32.3%。
总体看高端人才较少,中低等人才较多。全市27家县市级公立医院,核定床位数13567张,实际开放床位12635张,床位使用率93.1%,总体看,尚不能满足需要,卫生资源较为匮乏。
全市27家县医院,业务收入32.5亿元,全年财政补助13290万元,仅占到同期财政支出的0.49%,财政补助仅占医院总支出的1.3%左右。总体看,医院业务收支略有节余。
一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卫生与教育相比,县市级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投入较大,财政基本上能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而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长比率,都显得较为可怜。实际上政府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是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如《关于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县市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建设,以及执行政府指令任务等方面的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救治无主病人,和特殊困难急症病人的医疗欠费的补助政策,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但各地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往往强调财政困难,根本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普遍存在“人情化”的补助政策,对政府制定的政策,没有很好地去落实。
调查中发现,V市每个县市级政府,在对卫生事业的投放上,每年多则5、6千万元,少者1、2万千元,且很多资金大,都投放在乡镇和社区医院上,对县市级公立医院的投入,则较少,多则6-7百万,少则2-3百万元,如此少的投放,根本无法保证医院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
二是医院的市场化取向较为明显。
由于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欠账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在经营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当前的公立医院,仅保留着公立的外壳,其运行机制早已市场化,强调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层层下达创收指标,或巧立名目创收活动,来维持自身运转。
如,对科室和医护人员,下达有创收的定额。大多数医院,靠银行贷款购买先进医疗设备、修建医疗用房、改善医疗条件,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收取患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的。也就是说,群众医疗交费,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工资、补贴和福利等等,如此一来,就直接推动了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
虽药品价格几次大幅调整,并实行顺价作价,但门诊、住院人均医疗费用,每年都在上升,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低保人员,越来越感到看不起病,引发了社会对医院的不满,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既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医院的形象,和社会的和谐。
三是医疗资源布局不尽合理。
县市级公立医院,是卫生事业单位中最重要的资源,V市9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医院总体布局也趋于集约化,医疗技术功能的扩展,专科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全,医院规模逐步趋于大型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如市区七家公立医院,均存在“做大做强”的强烈欲望,不断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注重外延的扩大,在学科建设上,和购置大型设备上,力求“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且盲目追求洋高外,没有真正形成自己明显的优势专科特色,缺乏自己的服务品牌。
由于县市政府,缺乏调控医院发展的机制,公立医院走上了一条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医疗资源呈扩张状态,医疗技术快速引进,医疗设备配置高档化等,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了中小医院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的技术提高不快,待遇没有保障等恶性循环,导致政府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医院自身也不满意。
如不少乡镇医院,由于投入不足和条件艰苦,一些日常的必要的医疗设备设施,都严重的缺乏,如心电图仪、B超仪、CT机、吸痰机,甚至呼吸机,都十分的缺乏,即使具有一些设施,不是超期负役,就是大医院淘汰后的设备。
由于待遇过低(一个中级医师月薪仅两千多元,甚至更少),一些乡镇医院医护力量,也十分的匮乏,既招不来人才,更难于留住人才。因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条件差,人才少,这又致使患者少,患者少,业务收入低,又导致了医护人员收入低,而这又导致了人才的流失等等。
四是技术劳务性价格过低。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翻番,物价指数不断上涨,导致医疗设备、卫生材料的价格随之增长,医疗服务的成本,成倍提高,而服务价格,却没有得到及时调整,造成医疗服务补偿不足,特别是技术劳务性价格过低,无法体现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看病”还不如“理发”值钱,挂号费每人次1元,急诊挂号2元,诊查费三级医院2元,二级医院1.5元,一级医院1元,这极大的影响了: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刺激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以药养医”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其结果,一方面,使医院的技术服务收费,不能真实的反映医疗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医院因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而衍生出更多的医疗亏损。
2004年1月1日,药品价格开始执行“顺加作价”政策,给医院造成大面积政策性亏损,药品价格调整前,药品差价率可达40%左右,实行“顺加作价”政策后,药品差价率降到18%左右,仅此一项,调整造成全市县级以上医院,每年减少约1.3亿元的收入。
医疗服务收费政策,存在严重缺陷。其中有两项政策急需调整: 一是医疗服务价格设定不合理。诊疗、护理、床位等收费标准过低,无法体现医务工作者的技术、劳务和服务价值,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客观上助长了开大处方、乱检查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按服务项目收费不科学。我国医疗收费,一直都是按照医疗服务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但由于核定的收费项目过多(4000多种)、标准较低,医院往往会采取提供过度服务,增加不必要的治疗项目、进行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等手段,获取不当收益,导致医疗费用增长较快,而且相关部门监管,也难以到位。
五是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落后。
县市级公立医院医疗技术,相对薄弱,医疗质量不高,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杂症,无法做到有效救治,患者往往到县域外大医院就诊。特别是如脑血管、心血管、癌症,及大型手术等方面的疑难杂症的治疗,70%以上患者,一般选择到市和省以上的医院去治疗。即便是在县市级公立医院入住,也往往是到市和省以上的医院,去邀请专家前来诊治。尤其是那些机关工作人员,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患者,几乎90%以上,选择到县域外的大医院去治疗。
(有大量删节,下面内容,略。一次性阅读,请回复@,订阅纸质版)
六是诊疗方式方法不透明; 七是医院各项负担过重; 八是公立医院的产权界限不明晰; 九是卫生管理职能分散; 十是发展水平尚不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