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负鹏载舟 2015-02-10

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2:56:29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消炎丸对肝功能的损伤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因服用中药消炎丸致肝损伤的住院患者17例,对其进行分型评分。结果: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均治愈。结论:中药能致药物性肝病,预后佳,需慎用。
  [关键词] 中药消炎丸;药物性肝病;预后
  
  消炎丸是当地妇产科医院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剂型为丸剂,成分为蒲公英、黄芪、黄柏、金果榄等,对妇科炎症,如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等有良好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因服用此药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研究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明确诊断为中药消炎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1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消炎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7例,均为女性,年龄28~49岁,平均(38.5±10.5)岁,30岁以下3例,占17.6%,31~40岁6例,占35.3%,41~49岁8例,占47.1%。
  1.2消炎丸服用方法
  17例均因慢性盆腔炎服用消炎丸,每次1丸,每日2次,疗程14 d。
  1.3诊断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其他常见肝病,以及发病进展与用药间的“时间吻合性”[1]。本组研究确定,患者发病前或发病时有明确的服用消炎丸史;通过收集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多方面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检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常见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排除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诊断标准为1997年欧洲Maira标准[2]。
  1.4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参照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推荐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标准,共分为三型: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其判断依据主要是R值。R值=(ALT/ULN)/(ALP/ULN),ULN为正常上限值。R≥5为肝细胞损伤型,5>R>2为混合型,R≤2为胆汁淤积型[1]。
  1.5评分标准
  采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8分为高度可能,6~8分为可能性大,3~5分为可能,1~2分为不可能,≤1分可除外[1]。
  1.6预后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值;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2倍以下;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
  2结果
  2.1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7例患者中出现乏力15例,食欲差、恶心、腹胀14例,发热3例,皮肤瘙痒5例,皮肤巩膜黄染12例,肝大8例,脾厚5例。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7例(97~2 76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7例(78~783 U/L),r-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15例(76~578 U/L),碱性磷酸酶(ALP)升高17例(134~235 U/L),总胆红素升高(TBil)升高11例(34.2~278 μmol/L)。血细胞检查均无血色素下降。腹部B超检查显示17例均有肝实质弥漫性损害。
  2.2肝功能损害发生时间
  8例服用1个疗程未满发病(8~13 d),1例服满1个疗程,停药4 d后发病,7例停药后,再开始第2疗程时发病(停药时间为15~70 d,第2疗程开始3~11 d),1例间断服用4个疗程,持续约6个月,于第4个疗程开始2 d发病。  2.3临床分型
  肝细胞损伤型10例,占58.8%;肝内胆汁淤积型3例,占17.6%;混合型4例,占23.6%。
  2.4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者立即停用相关药物,给予保肝、降酶、退黄、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使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丹参等,17例均治愈,最短21 d,最长为77 d,平均(49±28) d。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因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致死的病例也屡见不鲜[3]。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已占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2位[4]。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属天然成分,具有安全性,但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一味中药往往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3]。肝脏是主要的药物代谢场所[3],因此,当中药进入人体后,可能在药酶的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或生成某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它可能直接损害肝细胞,也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肝损伤。
  研究表明,女性对药物性肝损伤表现出更大的易感性[3]。本组研究中的对象均为女性,这与中药消炎丸的治疗适应证有关,因此,无男性病例作对照,但不排除因女性的特异质因素,而对此药引起的肝损伤表现出更大的易感性。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潜伏期短,通常在数日内发病,具有计量依赖性。后者又称为特异质性,其潜伏期变异很大,可以1~8周甚至长达1年[5]。本组研究显示,患者的潜伏期为8~168 d。因此,考虑本组药物性肝损伤为特异质性反应所致。
  本组患者肝损伤的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这与国内国际报道的药物性肝病肝细胞损伤型最多相一致,也有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通过对本组17例患者进行RUCAM量表积分,17例患者分数均在6分以上,判定为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性大。
  药物性肝病如发现及时并处理得当,预后良好,本组研究已证明此点。因此早期诊断很重要,并提示临床工作中要注意观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已知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慎用,必须应用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的改变及临床症状,可同时给予保肝治疗,一旦出现明显异常要立即停药。
  
  [参考文献]
  [1]何长伦,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网(DILIN)的前瞻性研究介绍[J].肝脏,2009,14(4):327-331.
  [2]陈成伟.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J].肝脏,2001,6(1):49-50.
  [3]王晓今,陈成伟,傅青春.痔血胶囊单药致群发性肝损伤[J].肝脏,2009,14(4):287-290.
  [4]于乐成,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J].肝脏,2008,13(3):238-243.
  [5]吴晓宁,尤红,贾继东.2003-2007年国内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文献综合分析[J].肝脏,2008,13(6):463-466.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