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市迷情之雪国哈尔滨

 汉青的马甲 2015-02-11

冬季的哈尔滨是雪国,到这里来自然是看雪,看冰,看灯,看火辣的北地胭脂,还有让人心动的弥漫着淡淡的忧伤的欧洲风情。

解读哈尔滨,需咀嚼它的忧伤过往。十月革命让帝俄的大批权贵逃亡至此,欧洲的反犹风潮也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迁徙而来。这些游子将哈尔滨打造得如莫斯科般恢弘、巴黎般繁华,以慰他们离乡背井的忧伤。岁月荏苒,游子们背影已渐行渐远,但在哈尔滨的一呼一息中留下了他们的甜蜜与忧伤。

要领略这些就要去闻名远东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始建于19世纪末,,俄国工程师用状如条式面包的花岗岩方石竖立埋入深达半米的地下,所以历经百年的这条大街依然有着熠熠发光的平滑路面。大街两旁有形态各异的欧式建筑,很多人认为是巴洛克建筑,但其实更多的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的产物,比巴洛克式更轻灵,更生动,更法国化。但在这些优YA的建筑里卖的大部分是国内运动休闲品牌,这难免让人伤感。只有马迭尔旅馆,教育书店,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是那的样无与伦比,不得不惊叹那是永恒的充满个性的美。

在这条街上最出名的是要属:原名“马尔斯”的华梅西餐厅,在二层店堂仍依稀可辨克林姆林宫般的繁复装潢,依稀可以联想到那昔日的华丽和安逸。这是一家国营餐厅服务水平不能恭维,但口味实在是可圈可点,价格也公道。

其实条街上最让人心动的当属在干枯藤蔓遮掩下的露西亚咖啡西餐厅(RUSSIA CAFE)外观小巧,偏安在繁华的中央大街尽头。推开冷绿色的大门,宽大的厅就呈现在眼前,手绣台布覆盖的立式钢琴倚在墙角,上面放着本灰兰色的漆布俄文书。旁边的纯木质酒柜里,除了八九台老相机,还收藏着一套精致的瓷器。人物油画和老照片挂满三面墙壁,摆红砖壁炉不再有木柴燃烧,却也透出阵阵温暖。让这些曾真实存在的点点滴滴告诉活着的人们,“这座亚洲唯一的欧洲式样的城市是怎么出现的,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在这座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着的……”

露西亚自酿酸奶的芬芳、泛黄照片上的人物穿戴以及那架有蜡烛台的钢琴都暗示着那时的生活曾优越而恬静,直到从《露西亚小报》上读到这些陈设的主人达维坚果·尼娜·阿法纳西耶夫娜的日记和她写给父母、妹妹的信,我才了解到这位俄罗斯侨民94年来的命运。她三岁即随家人迁居哈尔滨,情窦初开时恋人却意外早逝,后来兄弟姊妹都远渡重洋,父母也相继去世,随后的中苏政治纷争又让她的后半生与孤独和恐惧长伴。

露西亚咖啡西餐厅老板遵照尼娜的遗嘱买下她家里的东西,做了个小型纪念馆,《露西亚小报》可随时取阅,但不能带走

尼娜去世后被安葬在哈尔滨东郊的皇山公墓,和她生前的一些俄侨朋友在一起。

除了这淡淡的欧陆风情之外,哈尔滨给久居南方人最大的礼物就是清洌的空气及它的冰的天,雪的地。雪让这个城市美丽、疯狂并充满了想象力。白天看雪雕,晚上看冰灯,是最愉快的事情了。看雪雕一定要有心里的准备,那是因为雪雕太美,太大。雪这种取之一不尽完之不完又轻又软的材质,让雕刻家可以轻松的完成各种想象。而且可以做的无限的大。在巨大洁白的雪雕下,人都显的很渺小,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到了晚上整个城市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里有一座座水晶做的城池,它们的壮观与华美是不可想象的,置身其中,宛若仙境,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的糖葫芦不知要比沪上的好吃多倍,每咬一口冰糖就会粉脆在口中,又凉又甜。

参观完冰灯即可以去腐败一条街吃地道的东北菜,听火热的二人传,我记得我在那里的双福家常菜喝过一种叫“小烧”的自酿的酒,第一口到了嘴了就充满了青玉米杆的味道,感觉非常好,也可以到果戈里大街找一个酒吧静静的听木吉它与手风琴伴奏下的“三套车”。

哈尔滨有化不开的欧陆风情,有因怀旧而起的淡淡的忧伤,有美食,有与众不同的建筑,更有在零下几十度激荡着的热烈气息,这些是这个城市真正的精髓与美丽。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