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辞修门,拜赐散人号。 ——(宋)陆游《幽居记今夕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小 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传 说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差 异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汉族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习 俗 祭灶王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扫尘土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汉族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洗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食 物 北方小年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送行饺子迎风面”之意。 在北京,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南方小年过小年的饮食风俗习惯,南方人民则表现出不同的祭灶方式。 例如宁波人在十二月廿三夜'送灶君',即'小年夜'。送灶君典礼要用祭灶果、糯米团供神,另用稻草扎马(勤南一带用纸折成),饲以炒黄豆、清水。祭完今后要烧灶君像及马,送其上天庭报告。为使灶神能说蜜语蜜语,所以祭灶果全用甜食。大抵是内里的'红果'、'绿果'、'白果'的膨化食物,另有雷同麻花的小饼、芝麻糖。 而在南京,无论贫富,夜供红枣汤、元宝糖,燃香烛、放爆竹,俗谓“送灶”,即送灶神上天宫“奏善恶,保平安” 。民间又称此日为“小除夕”,或过小年。至除夕晚,再行祭礼,取下供物,民间谓之“接灶”。 图片来自网络 |
|
来自: DavidLiu0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