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

 hpligsh528 2015-02-11

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芳  张婷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北京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共173名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行为、原因以及家长、教师对中学生追星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被称为“偶像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崇拜偶像的程度、强度有所减弱,追星方式并不狂热,基本呈简单崇拜,而家长、教师对中学生追星行为的认识与态度也更为理性、包容。中学生自我崇拜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这值得教育者给予高度关注。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我国在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娱乐明星纷纷闯入中学生的视野,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狂热追星引起了众多家长的担忧。中学生追星似乎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追星带来的各种高消费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盲目、狂热、叛逆等青春期特征使得很多学生丧失理智,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良莠不齐的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明星古怪的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学生造成误导,妨碍了他们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走向开放若干年后,多元文化、多元艺术及其表现形式令人应接不暇,公众在应对多元偶像冲击时的心态更为成熟。在被称为“偶像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崇拜偶像到底更为狂热还是有所降温?中学生追星方式有何变化?家长、教师是否改变了对中学生追星的认识及教育行为?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本文于20071011-2007年10月30日选择了北京市两所市示范中学、两所普通中学的初、高中各两个班级,对这些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了1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1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被调查者的偶像崇拜行为、原因,以及家长、教师的应对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值得家长、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一)中学生追星行为分析

  本文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七种行为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如表2所示,七种行为对偶像的崇拜程度逐级递增。

  调查对象的追星行为多停留在初级,即“收集偶像信息”、“谈论偶像话题”、“购买偶像相关产品”此三种行为的人数分别是47人、53人和71人,而选择无此3种行为的人分别占271%、306%、410%。中级层次,即4-6种行为的人数突然减少,只有173-231%的人出现过“刻意模仿偶像行为”、“参加偶像出席的活动”、“做一名‘职业粉丝’”这三个层次的行为。可见,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层次大体呈现出行为层级与人数频率成反比例的关系,即:越浅层次的行为具有的人数越多、行为出现频率越高的特征。(此题为多选题,总和不为1,见图一)

  (二)中学生追星原因分析

  中学生追星的“羊群效应”并不明显,他们对于偶像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被明星吸引而崇拜的占626%,193%的人将偶像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可见中学生对偶像的认识已经经过了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并没有将偶像的外表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偶像的精神力量可能带给中学生拼搏努力的动力;7%的人受到媒体影响而追星,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参差不齐的媒介宣传具有独立的鉴别能力。仅有1人选择了“因为别人都有偶像,自己没有就显得很另类”,占06%。

  (三)老师、家长对学生追星态度分析

  从调查结果得知,总体而言老师、家长对待学生追星的态度较为理性,有421%的中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偶像崇拜行为原则上支持,并能及时引导,只要偶像崇拜不影响自身学习就允许。老师、家长对待偶像崇拜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并没有视追星如洪水猛兽。与此同时,也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引导方式,如:完全的支持,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追星的要求,这很可能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完全的反对,严厉地管制、压制的家长也占有一定的比例,47%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追星行为就小题大做,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会疏远代际关系,激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喜的是,这样错误的家长并不多见,只占10%。(见图二)

  中学生与师长在对待偶像崇拜问题上必然会存在一些冲突,但并未呈现明显冲突,仅有64%的人会“和老师、家长争吵,坚持崇拜偶像”。以下三项数据均可证明:多数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在老师、家长可以控制的范围内。327%的人选择“在追星的问题上与老师、父母根本没有矛盾”;287%的人同意老师、家长的观点,愿意主动停止过分的偶像崇拜行为;88%的人不同意教师、家长的观点,被迫放弃追星。但234%的人会冷处理他们与师长之间的矛盾,自己偷偷摸摸地追星。比如,节省早餐费等零花钱,购买想要的明星产品。本调查中,尚无人选择“运用极端的方法,威胁师长支持自己崇拜偶像”。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本文发现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行为都在悄然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此相对应,家长、老师在引导中学生追星的问题上就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把握中学生偶像崇拜出现的新动向,有的放矢、艺术性地化解中学生追星中的负面影响。

  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由调查可知:中学生追星并不狂热,多数只是简单崇拜,处于“追而不狂”的理性范围内。老师、家长大可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本文将七种追星行为的出现频度分别赋值,计算出7种行为出现频度的平均值为335,这说明中学生不同的追星行为均介于“偶尔”与“有时”之间,这也在一个层面证明了当今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较为理性、健康。可见追星并未成为中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的课余时间也不多。而且由中学生崇拜的对象来看,体育明星、政界领袖、商业奇才、电脑高手、文化名人、优秀的同龄人、有成就的长辈等均开始成为中学生的偶像。这种多元化的状态也表明越来越多中学生理性地看待偶像,不再将偶像无限地神化、圣化,而是关注那些身上有特质、值得学习的人。

  第二,中学生三分之一都是自我欣赏,这对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擅于学习他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看中自己、欣赏自己的人占到310%。而偶像崇拜行为的调查结果与此相映证:有25名中学生参加过公开的比赛及活动,这意味着这一部分的中学生达到了偶像崇拜的高级层次,即第七层次——自我表现。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社会中,中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对自己很有自信、渴望出名体现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与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开放性的增大、社会舞台的大众化,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诚然,教育者在鼓励中学生勇于肯定自我、展现自我的同时,也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引导中学生在适度地范围内自我欣赏,避免自我崇拜扩大化演变为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如何激励中学生在自我展现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教会他们自我表现的正当途径,以免中学生产生一夜成名、不劳而获的价值判断,通过穿着奇装异服、行为诡异反常等为了成名而成名。

  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如上所述,家长、教师对待中学生的偶像崇拜态度较为开放、理性,但也存在一个令人颇为担忧的问题:386%的中学生认为老师、家长并不关心自己是否追星。师长对孩子追星置之不理很可能导致他们的追星态度错位、行为升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部分师长对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缺乏关心、引导不力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师长和孩子的交流过于简单,往往只关注到了孩子的物质需求或是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彼此内心的交流;或许是因为师长对孩子关心的表达方式与孩子的感受方式并不吻合,孩子对师长的关心并不能真切的得以感受。这就启示师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关注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黎嘉瑶.中学生们的追星现象[J].校园文苑,2004,(07).

  2.宫必京,张耀铮,肖劲健,薜黎明.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5,(03).

  3.孙天威,杨志刚.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8).

  4.张子成.谈中小学生追星现象[J].教育艺术,2004,(07).

  5.木水.孙丽岩.青少年追星现象分析与对策[J].新长征,2002,(08).

  6.仁者.偶像与崇拜——青少年追星现象探秘[J].心理世界,2000,(04).

  7.路云亭.追星现象的心理透视——对通俗文化的重新估价[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8.采菱.追踪追星族——中学生追星现象扫描[J].江西教育,2005,(09).

  9.贺建农.追星现象与审美引导[J].教育与职业,1999,(03).

  10.孙天威,杨志刚.《流星花园》与青少年追星心理[J].社会,2002,(07).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芳  张婷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北京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共173名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行为、原因以及家长、教师对中学生追星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被称为“偶像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崇拜偶像的程度、强度有所减弱,追星方式并不狂热,基本呈简单崇拜,而家长、教师对中学生追星行为的认识与态度也更为理性、包容。中学生自我崇拜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这值得教育者给予高度关注。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我国在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娱乐明星纷纷闯入中学生的视野,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狂热追星引起了众多家长的担忧。中学生追星似乎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追星带来的各种高消费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盲目、狂热、叛逆等青春期特征使得很多学生丧失理智,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良莠不齐的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明星古怪的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学生造成误导,妨碍了他们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走向开放若干年后,多元文化、多元艺术及其表现形式令人应接不暇,公众在应对多元偶像冲击时的心态更为成熟。在被称为“偶像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崇拜偶像到底更为狂热还是有所降温?中学生追星方式有何变化?家长、教师是否改变了对中学生追星的认识及教育行为?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本文于20071011-2007年10月30日选择了北京市两所市示范中学、两所普通中学的初、高中各两个班级,对这些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了1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1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被调查者的偶像崇拜行为、原因,以及家长、教师的应对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值得家长、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一)中学生追星行为分析

  本文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七种行为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如表2所示,七种行为对偶像的崇拜程度逐级递增。

  调查对象的追星行为多停留在初级,即“收集偶像信息”、“谈论偶像话题”、“购买偶像相关产品”此三种行为的人数分别是47人、53人和71人,而选择无此3种行为的人分别占271%、306%、410%。中级层次,即4-6种行为的人数突然减少,只有173-231%的人出现过“刻意模仿偶像行为”、“参加偶像出席的活动”、“做一名‘职业粉丝’”这三个层次的行为。可见,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层次大体呈现出行为层级与人数频率成反比例的关系,即:越浅层次的行为具有的人数越多、行为出现频率越高的特征。(此题为多选题,总和不为1,见图一)

  (二)中学生追星原因分析

  中学生追星的“羊群效应”并不明显,他们对于偶像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被明星吸引而崇拜的占626%,193%的人将偶像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可见中学生对偶像的认识已经经过了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并没有将偶像的外表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偶像的精神力量可能带给中学生拼搏努力的动力;7%的人受到媒体影响而追星,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参差不齐的媒介宣传具有独立的鉴别能力。仅有1人选择了“因为别人都有偶像,自己没有就显得很另类”,占06%。

  (三)老师、家长对学生追星态度分析

  从调查结果得知,总体而言老师、家长对待学生追星的态度较为理性,有421%的中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偶像崇拜行为原则上支持,并能及时引导,只要偶像崇拜不影响自身学习就允许。老师、家长对待偶像崇拜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并没有视追星如洪水猛兽。与此同时,也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引导方式,如:完全的支持,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追星的要求,这很可能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完全的反对,严厉地管制、压制的家长也占有一定的比例,47%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追星行为就小题大做,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会疏远代际关系,激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喜的是,这样错误的家长并不多见,只占10%。(见图二)

  中学生与师长在对待偶像崇拜问题上必然会存在一些冲突,但并未呈现明显冲突,仅有64%的人会“和老师、家长争吵,坚持崇拜偶像”。以下三项数据均可证明:多数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在老师、家长可以控制的范围内。327%的人选择“在追星的问题上与老师、父母根本没有矛盾”;287%的人同意老师、家长的观点,愿意主动停止过分的偶像崇拜行为;88%的人不同意教师、家长的观点,被迫放弃追星。但234%的人会冷处理他们与师长之间的矛盾,自己偷偷摸摸地追星。比如,节省早餐费等零花钱,购买想要的明星产品。本调查中,尚无人选择“运用极端的方法,威胁师长支持自己崇拜偶像”。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本文发现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行为都在悄然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此相对应,家长、老师在引导中学生追星的问题上就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把握中学生偶像崇拜出现的新动向,有的放矢、艺术性地化解中学生追星中的负面影响。

  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由调查可知:中学生追星并不狂热,多数只是简单崇拜,处于“追而不狂”的理性范围内。老师、家长大可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本文将七种追星行为的出现频度分别赋值,计算出7种行为出现频度的平均值为335,这说明中学生不同的追星行为均介于“偶尔”与“有时”之间,这也在一个层面证明了当今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较为理性、健康。可见追星并未成为中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的课余时间也不多。而且由中学生崇拜的对象来看,体育明星、政界领袖、商业奇才、电脑高手、文化名人、优秀的同龄人、有成就的长辈等均开始成为中学生的偶像。这种多元化的状态也表明越来越多中学生理性地看待偶像,不再将偶像无限地神化、圣化,而是关注那些身上有特质、值得学习的人。

  第二,中学生三分之一都是自我欣赏,这对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擅于学习他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看中自己、欣赏自己的人占到310%。而偶像崇拜行为的调查结果与此相映证:有25名中学生参加过公开的比赛及活动,这意味着这一部分的中学生达到了偶像崇拜的高级层次,即第七层次——自我表现。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社会中,中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对自己很有自信、渴望出名体现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与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开放性的增大、社会舞台的大众化,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诚然,教育者在鼓励中学生勇于肯定自我、展现自我的同时,也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引导中学生在适度地范围内自我欣赏,避免自我崇拜扩大化演变为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如何激励中学生在自我展现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教会他们自我表现的正当途径,以免中学生产生一夜成名、不劳而获的价值判断,通过穿着奇装异服、行为诡异反常等为了成名而成名。

  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如上所述,家长、教师对待中学生的偶像崇拜态度较为开放、理性,但也存在一个令人颇为担忧的问题:386%的中学生认为老师、家长并不关心自己是否追星。师长对孩子追星置之不理很可能导致他们的追星态度错位、行为升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部分师长对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缺乏关心、引导不力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师长和孩子的交流过于简单,往往只关注到了孩子的物质需求或是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彼此内心的交流;或许是因为师长对孩子关心的表达方式与孩子的感受方式并不吻合,孩子对师长的关心并不能真切的得以感受。这就启示师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关注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黎嘉瑶.中学生们的追星现象[J].校园文苑,2004,(07).

  2.宫必京,张耀铮,肖劲健,薜黎明.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5,(03).

  3.孙天威,杨志刚.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8).

  4.张子成.谈中小学生追星现象[J].教育艺术,2004,(07).

  5.木水.孙丽岩.青少年追星现象分析与对策[J].新长征,2002,(08).

  6.仁者.偶像与崇拜——青少年追星现象探秘[J].心理世界,2000,(04).

  7.路云亭.追星现象的心理透视——对通俗文化的重新估价[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8.采菱.追踪追星族——中学生追星现象扫描[J].江西教育,2005,(09).

  9.贺建农.追星现象与审美引导[J].教育与职业,1999,(03).

  10.孙天威,杨志刚.《流星花园》与青少年追星心理[J].社会,2002,(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