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澶渊之盟》(下):息纷争,结盟澶渊!

 文化龙乡 2015-02-11

  本来在开战初期,按以往“历史经验”,大辽帝国承天皇太后萧绰君臣断定宋朝君臣肯定会逃跑或投降。而且初期确实如其所料,沿途宋军几乎一触即溃,辽军直接兵临黄河。但是,契丹满朝上下实在没料到,对方那个懦弱的小皇帝居然敢亲征。更没料到他居然胆敢登上最危险的澶州北城城楼!如此以来,澶州军民士气空前高涨,每天都在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拼死抗击辽军!


  此时,集结在黄河防线的宋朝陆军已经达到近50万人,已经对辽军已经构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同时,河面上游弋的宋朝水军近200艘战舰虎视眈眈!目前的形式对辽军来说有些不妙。实际上,由于契丹兵力有限,加上其绕道进攻的战略,当时河北众多地区都没有沦陷,双方在河北犬牙交错。结果,导致辽军根本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后方。其背后随时都被宋军威胁着。因此,宋朝政府才决定利用这一点增兵大作文章。宋朝镇西军接到调令后,立即出动两万重装钢甲骑兵星夜兼程赶往河南支援。其中的1万部署给张凝、石普两个将领。另外1万人则集中配属给河北第一名将杨延昭!



  杨延昭自由跟随父亲杨业学习军事,非常熟悉大规模骑兵战术。接到命令后,他按地图等因素,准确的估算了镇西军骑兵军团的行军速度和时间。杨延昭此时驻扎在河北重镇保州。当推断增援骑兵即将到达保州后当机立断。将麾下主力步兵统统交给部将继续固守,而他本人则只带数百骑兵卫队出城,直接到途中去迎接调配给他的1万骑兵。当他和援军相遇后立即出示圣旨,当场接管骑兵军团的指挥权。随后不做任何休整更不回保州,也不去河南。而是率领1万骑兵向西北来了个90度大转弯。星夜兼程,直勾勾的奔着岢岚军(注:“军”是北宋一种行政区划,即今山西岢岚县)杀去!


  岢岚军在山西境内,囤积着大量粮草物资,是辽军当时最重要的后勤基地,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价值。直接关系到前方22万辽军和太后皇帝的安危。因此,辽国在这里部署最精锐的1万5千契丹正规“宫帐军”镇守。南下以来,契丹人一路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抵抗,而由纯种契丹人组成的宫帐军又是辽军战斗力最强的常备军。加上在辽人印象中,宋军根本没有大建制骑兵部队。因此,岢岚军的契丹占领军异常骄横,根本没料到宋军居然会以骑兵集团主动进攻!


  经过多日急行军。公元1004年11月底的一个深夜,杨延昭率领1万镇西军重装骑兵到达岢岚军。在夜色和风雪掩护下,整个宋朝最精锐的骑兵集团分3个方向,对毫无准备的契丹军发起突袭!这支镇西军重甲骑兵与以往河北等地宋军迥然不同。面对如此强敌,人和战马都异常生猛毫不退缩,表现出一种宋军其他军队绝对没有的、极强的战斗欲!人与战马配合完美。远战中单兵弓箭射击极其精准,几乎箭无虚发。近战中,则是精钢刀枪上下飞舞,展示出极为高超的近身格斗能力,杀得契丹武士人仰马翻!因此战后,当镇西军返回西北时,驻扎在河北的杨延昭曾经无限留恋而又失落的感叹:“吾恨不能常领此军!(注:特别说明。这是杨家将与镇西军骑兵的第2次合作。第一次是杨业在“雍熙北伐”的云州之战中,指挥镇西军骑兵集群,配合步、车、炮兵,全歼辽国3万宫帐军。镇西军骑兵军团是宋朝仅有的、唯一的大型骑兵集团。由于北宋朝廷的腐败和文官的瞎指挥。最终导致镇西军重甲骑兵军团在公元1041年4月,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中全军覆没。从此宋朝永远与骑兵绝缘)。


  此战结果,1万5千契丹正规“宫帐军”基本被摧毁,而镇西军仅仅伤亡数百人。杨延昭在率领1万骑兵,一把火烧毁了辽国所有辎重后兼程返回保州。随后,与张凝、石普等将领依托城市,不断出骑兵袭击辽军运输队和游骑。


  几乎都是骑兵讲究速度的辽军,向来都以不依赖后方为傲。“雍熙北伐”中,辽军就是依靠速度和“无后勤”战术,抢占时机在大规模野战和运动战中击败宋朝的。但是,本次南侵长驱直入后,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宋军抵抗的增强。22万辽军骑兵在初期高速突击奔袭得手后就转入攻坚。现在,契丹人做梦都希望宋军主力出城与其进行野战。可宋军都躲在坚城里跟他死耗,死活就是不肯出来。于是,一向勇武的契丹骑士们不得不下马,开始长期屯兵于澶州和其他数座坚城之下。结果,契丹人也不得不开始跟宋军一样弄个“粮道”,从本土向前线运粮。而杨延昭等人的做法,最终彻底断绝了辽军与本土的粮道。于是,辽军只好开始搜刮占领区。


  前期作战中,辽军占领的大多是一些荒郊野地或少数小城镇。实际并没有得到几座真正像样的、可以长期依靠的大城。契丹虽勇但也是人,人和战马必须吃饭。契丹人是最典型的游牧民族,吃惯了肉、奶制品,向来对中原的谷物蔬菜不感冒。而之前辽军并没料到会如此持久停顿,实在没有多少存粮。于是乎,22万契丹铁骑不久就吃光了所有存粮。现在粮道被断,为了不挨饿,辽军开始四处狩猎。可时值隆冬,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万里冰封雪飘。荒郊野外的不要说动物,连一跟草棍都找不到!于是,辽军开始跟恶鬼一样四处抢粮。没想到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宋朝小老百姓们炸锅了!


  要抢粮就要接触中原百姓,问题是契丹人向来不把中原百姓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一群随时供自己猎杀、奸淫的奴隶而已。契丹人连年南侵烧杀淫掠,在给华北宋朝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的同时,更将仇恨深深植入每个宋人的骨髓!以往,在朝廷压制和防范下,民众没有抵抗的机会。这回,大宋朝廷不仅明文鼓励民众组织起来,而且严令各地官府和驻军开仓,将武器粮饷发放给民众以击杀胡虏。华北百姓终于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于是与官兵配合,华北各地人民在当地官员或乡绅地主领导下依托自己家园,开始在辽军后方广泛展开大规模游击战到处袭击辽军!


  结果,辽军派出抢粮的部队要么被打得落花流水,要么徒劳无功。而在宋朝民众大规模游击战的狙杀下,辽军很多数百人组成的巡逻队,一出去后就永远消失在茫茫雪原的尽头再没回来。而面对正面50万宋朝大军的压力,辽军又实在无法派更多的军队打通粮道或抢粮。到后来,在将野地里所有能抓到的禽兽,甚至连老鼠麻雀都统统吃光后。万般无奈下,饿绿了眼睛的辽军居然开始大量宰杀战马充饥!要知道,马对契丹民族来说意义非凡,不到绝境是不可能如此极端的!至此,澶州城下,包括大辽帝国承天皇太后萧绰君臣的22万辽军断粮!

  此时,大辽帝国承天皇太后萧绰一筹莫展。开封是她梦寐以求的新都,中原江山几乎近在咫尺,却是那样遥不可及。宋真宗亲征带来最精锐的30万禁军,加上澶州守军和全国各地续陆续赶到的“勤王”兵马。此时宋朝在澶州—黄河防线总兵力已达空前的50万!加上背后12万宋军,宋朝在华北战场已经集结了整整62万大军!而辽军只有区区22万人,在兵力上已经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宋朝无数粮草、饷银和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前线,以逸待劳的宋军对辽军有的是时间对耗。两军隔河对峙,宋军已经和河南修筑了大纵深防御网,以壕沟和寨墙等抵御可能的骑兵突击。而此时老天似乎也和契丹作对--黄河就是不封冻!再加上黄河上宋朝强大舰队的封锁,事实上辽军已经不可能突入中原了。以韩德让为首的重臣力劝萧绰提早退兵。但是,萧绰就是不死心,因为中原江山就在眼前,她脑袋的“中原一统梦”太深了。但是,对萧绰打击最大的是统帅萧挞凛的死。


  萧挞凛字驼宁,是萧思温的侄子。此人不仅异常骁勇善战,而且深通兵法谋略,在军事才能上并不亚于先辈。萧挞凛首次崭露头角是在“宋雍熙北伐”。在那场战争的收尾阶段,萧挞凛亲自参与并临阵指挥了至关重要的,擒杀北宋抗辽第一名将杨业的“陈家谷之战”。在此后一系列对宋战争中,萧挞凛都有绝佳表现屡立战功。是继一代“战神”耶律休哥之后,契丹帝国最著名的新生代悍将。而且由于出自同一部落,加上性格敦厚,他对承天皇太后极端忠诚,是承天皇太后最信赖的本氏族嫡系。

  但是,萧挞凛性格的“敦厚”只是对自己人而言。对待宋朝军民则异常凶狠残暴,有时表现得甚至跟魔鬼一样!甚至,连承天皇太后有时都无法忍受,批评他对宋人过于凶残!而他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宋朝方面对萧挞凛普遍有了一种即痛恨更畏惧的心理。结果每当两国作战,很多宋军临阵只要一见到萧挞凛的大旗要么掉头就跑,要么直接交枪投降。

  辽军到达澶州城外后,萧挞凛自恃其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查看地形。宋军虎威军头目张环(一说张怀)在城头值班,突然发现敌营过来几骑战马,为首一人好象不一般。恰好宋军为防止辽军攻城,城头已架好了床弩,这时派上了用场,看到敌将到达射程之内时,突然触发床弩,弩箭裹挟着风声扑向城下。萧挞凛防不胜防,头部中箭坠马而亡。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恰值此时,宋真宗业已抵达澶州城里,城中兵将等士气高涨,无形中又加重了辽军的心理负担!

  另外一系列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由于契丹皇室和主力重兵统统远在中原,导致国内空虚。结果高丽首先叛乱,在斩杀辽国特使后恢复使用北宋年号,起兵5万大举进犯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半岛,辽国渤海军告急!随后,黑龙江、吉林地区的女真和奚族、蒙古地区的室韦等相继发生叛乱谋求自立,河西的党项人则趁机进犯内蒙。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承天皇太后本次南征,几乎将包括皇帝在内的整个朝廷都随军搬到前线,就是要在彻底统一中原直接建立政权。这里面包含了几乎所有亲她的政治势力。现在,她长期困守于中原腹地,后路已经被宋军切断,失去了对国内的控制。结果,辽国国内反承天皇太后的诸王趁机勾结,已经密谋发动政变另立新君。一旦她无法回国,她和儿子就将失去政权!

  战机难得,敌后宋军主力指挥官杨延昭紧急上书真宗:“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及辽东可袭而取,契丹亦可灭”。寇准得到战报后大惊,他也没料到本次战争居然发展到如此地步,他完全赞同杨延昭的意见。于是,宋朝朝廷在澶州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究竟是否要按杨延昭的计策办。商讨的意见,是这样做肯定能取胜,至少保证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困兽犹斗,22万辽军必然做拼死抵抗,因此宋朝必然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支持和反对意见相持不下。就在此时,远在天雄军的投降派头目王钦若上书皇帝,扬言不可为“小利”而受大伤!在他的唆使下,朝中投降派极力怂恿真宗皇帝:“可趁机讲和,万不可与契丹死战而伤国脉!而且,奸臣们问真宗说:寇准把您挟持到前线本来就有不轨!他是宰相,掌握朝廷重权。杨延昭则在敌后手握重兵。现在两者公然有勾结。北伐必然会取胜,但如此天大的功劳和日后的巨大威望可就是他们的,而不是陛下您的。如此您还能镇得了他吗??您就不寇准勾结杨延昭,步太祖后尘给你来个“澶州之变”吗?


  真宗本来就厌战,从内心不愿意来前线。不过至少之前还是有抵抗信心的。但奸臣们后面这一袭话当即发挥了作用——这还了得,宋朝皇家最怕臣子作大篡位!!实际上,真宗提防的还真不是文官寇准,而是领兵远离自己控制的武将杨延昭!此人掌握精兵数万,性格跟他爸爸一样桀骜不驯。现在又张嘴要兵要权,谁知道他会不会弄出啥花样来?


  而此时,辽帝国承天皇太后萧绰更是心惊胆战!现在的萧绰终于警醒了: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比谁都清楚,现在她和契丹帝国已经道路生死关头。宋朝的刀已经架在自己脑袋上,她面对的已经不是能否“一统中原”,而是能否把自己、朝廷和辽国主力活着带回国内。甚至于,她认识到,自己的祖国能否逃过这一劫,辽国能否生存下去都是未知数。打是绝对不能再打了,实际上她也没有再打下去的能耐了。而硬跑也是死路一条,现在只有议和,才有可能活着回去。如按说此局面要议和,显然辽国是没有资格开条件的。但是,萧绰到底是萧绰。老谋深算的她掐准了宋真宗和整个宋朝朝廷的无能和软肋。只要议和她就有绝对的把握,不仅能完整回国,还能“不胜而胜”。


  于是,公元1004年12月底,萧绰正式向宋朝提出停战议和,这正中宋真宗赵恒下怀。

  立即命曹利用随同契丹使臣韩杞同赴契丹军,商议和谈的细节问题,并特别嘱咐曹利用,只要是不割让土地,多给一些钱没问题,哪怕是他们要一百万,也在所不惜。

  看来,赵恒是铁了心要议和了。

  皇帝虽然不惜血本,出价一百万,但寇准心里一点儿也不痛快,他把曹利用叫到一旁,警告道:'即使皇上已经答应以一百万为限,但是你要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杀了你!'


  寇准是宰相,对曹利用下达的是死命令,曹利用不能不掂量这句话的分量,皇帝的话虽然是圣旨,但宰相也是可以杀人的,何况他也是为国家,不是为自己个人的利益。他觉得自己的脖子不够硬,还想保住他大好的头颅。因此,寇相的话还得听,并且要保证完成。

  寇准的一句话节省了七十万,当真是一字千金。


  曹利用到了契丹军那里,果然契丹又提起了关南地区的事,萧太后说:'关南那些地方,是当初晋感谢我国,作为谢礼送给我国的,柴荣以武力夺取过去,你们有义务把那片地区还给我国。'

  曹利用拒绝了,他说:'晋把地盘送给别人,周再夺取回来,和我们大宋无关,我们守卫的是自己的领土。割地这件事我不能向皇上奏明,至于每年拿出些金钱来佐助军用,这件事情还可以商议。'

  契丹有的大臣威胁道:'我们这次发兵,就是要恢复旧地,想拿点儿钱来就把我们打发了,不行!'言下之意,不割地就继续打下去。

  曹利用也不甘示弱,反驳道:'我是奉命前来议和,大不了一死。'接着又说,'你们如果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别说地盘捞不到,这仗还要继续打下去,到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萧太后耳里听他们争争吵吵,讨价还价,心里在快速地思索,看宋使的态度,关南旧地肯定是要不回来的,再争论下去也没有结果,眼下形势险恶,只能见好就收,于是,契丹接受了以金钱换和平的议和条件。

  在具体的数目和细节上,当然免不了争吵,但要是超过了三十万就会掉脑袋,这一点曹利用是牢牢记住了,所以他竭尽全力守住了这道最后的防线。

  讨价还价过后,议定宋每年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曹利用完成使命,并且没有丢脑袋的危险。辽国身处险境,还获得了这么多的钱财。双方皆大欢喜。

  曹利用兴冲冲地回去复命,高兴得忘了看太阳,等到行宫时正赶上吃饭的时间,赵恒才举起筷子,听说曹利用回来了,他一面赶紧吃饭,一面让小太监出去问问曹利用,到底给契丹多少钱。


  在这个地方,史书上写的是'使内侍问所赂',这个'赂'字,很是传神。

  小太监见了曹利用,问花费多少钱,曹利用就是不说,问急了,就说:'这是国家机密,得面奏皇上,不能告诉你。'这算个狗屁国家机密,等大车小车给辽国送银绢的时候,天下谁会不知道?

  赵恒也着急,他又派小太监来问:'就算是机密吧,你先说个大概数。'可这位曹先生始终不开口,只是得意地伸出三个手指头,轻轻地敲打着自己的脸蛋。他要当面去和皇帝讲,你开价一百万,我三十万就搞定了,我可是能臣,大忠臣啊!

  小太监得不到回答,只好对赵恒说:'曹利用就是伸出三个手指,莫非是三百万吗?'

  赵恒一哆嗦,筷子几乎掉了下来,脱口而出:'三百万?这也太多了吧!'接下来又一想,三百万虽然多了点,好歹还是把契丹这尊煞神打发了,就又说:'嗯,总算没啥事了,将就了。'

  曹利用在外面听得真真的,心里偷着乐。

  赵恒匆忙吃完饭,立即召见曹利用,见面就问:'契丹人到底要多少钱?'

  曹利用为了设置悬念,故意卖了个关子,不正面回答,只是一个劲地说:'臣有罪,臣有罪,臣答应给的银子和绢帛太多了。'

  '到底是多少?'赵恒真急了。

  '三十万!'曹利用见火候差不多了,得意地亮出了底牌。

  '什么,三十万?'赵恒高兴得脸都抖了起来,怕耳朵听错了,追问道。

  曹利用从怀里掏出草签的和议文本送过头顶说:'草拟文书在这里,请皇上过目!'

  内侍接过文书,送到赵恒的御案前,赵恒迫不及待拿起,展开一看,只见协议书写道:

  一、辽与契丹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赵恒看过协议书,惊问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对!'曹利用紧张地说,'银十万,绢二十万,合计三十万。'

  赵恒听说以区区的十万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就搞定了和约,大喜过望,当场把曹利用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并赏给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赵恒派李继隆往契丹军正式签订和约,契丹也派丁振来缴和约,姚东之来献御衣食物。赵恒御行营南楼大宴群臣和契丹来使。

  宋与契丹签订为兄弟之国,两下罢兵。契丹军全部撤退出塞,宋军也班师返京,并将契丹和约颁告两河诸州。


  这个和约是在澶州签订的,而澶州(今濮阳县)的西边有个名叫澶渊的湖泊,澶州也因此又名澶渊郡,因此,这个盟约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澶渊之盟'。

  随后,在双方谈判一些细节后,于公元1004年年底,正式达成和平条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内容包括:

  辽宋正式终战,互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因此宋真宗是大哥。真宗尊承天皇太后萧绰为“婶娘”,后世宋皇帝将一直是大哥;

  宋中央政府正式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要求,正式承认上述地区为辽国领土,“归还”此前收复的该部领土。而辽则正式承认“周献三关”中中原王朝收复的地区,归还此前占据的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而且双方保证,从此不在边界地区修筑新的军事设施,宋则不要求辽国归还之前历次战争中被掠夺的人口;

  宋朝作为“大哥”,每年向“兄弟”辽国赠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共计30万,在雄州交割;

  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但明文规定:贸易仅限于民用物资。辽政府不允许向宋朝出售马匹、牛和骆驼等大牲畜;宋政府则严禁向辽出口钢铁、矿石、武器装备(尤其是火药和弓弩)、船舶、航海资料等,尤其严禁将介绍制造、使用上述设备技术的书籍或人员提供给辽,同时严禁军事类书籍如兵书等进入辽国。


  《澶渊之盟》达成后,分别作汉字和契丹文文书,在送交两国皇帝签署钦定后,于公元1005年正月正式生效。从此,标志着宋-辽两个世仇30年战争的最终结束。

  这正是:胡王梦,纵马中原。兵车行,龙狩河川。飞镝鸣,悍将丧命。息纷争,结盟澶渊。

  评价与影响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优点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缺点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