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画像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岁,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今濮阳县柳屯镇),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曾拜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后弃官归隐,居于柳下,招生收徒。 和圣陵园鸟瞰图 柳下惠既有治国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风。恰生不逢时,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士师这样的小官。又因他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三次被罢免,从无怨言。后世的孔子、孟子将他列为“被遗落的贤人”,孔子赞扬他:“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斯已矣。”又说:“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也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都广为传颂。
和圣陵园 柳姓始祖 柳氏家谱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和圣石像 《元和姓纂》,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史书记载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坐怀不乱 《孔子编年》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故事,主要见于元代文人胡炳文在《纯正蒙求》(卷上)的记载:“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的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柳下惠后人世代相传的《展氏族谱》,其记载却与传统说法大相径庭,有别于其他史料与坊间传闻。族谱记载的故事,已经还原到具体人物、时间、地点、对象、情节、评价等等,其可信度更高。进而说明柳下惠“坐怀不乱”,并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柳下惠慈悲仁爱、乐于助人的高尚美德,不愧是一位“廉顽起懦,为百世之师”的道德典范! 清乾隆年间的抄本《展氏族谱》记载道:“桓公十六年乙酉,和圣,年二十五岁,六月十八日,尝独行至瑕邱城东坡野,遇雨持盖坐,有少妇文曲英氏,四顾无避雨处,招之同坐。妇不得已,坐于怀间,惠毫不为意。其介如此,廉非止廉,于财也必更廉于女色,是以清廉风闻。廉顽起懦,为百世之师也。” 据查,桓公十六年乙酉(公元前696年),这一年,柳下惠25岁。根据《和圣年谱》、《圣祖年谱》记载,公元前701年,柳下惠娶妻姜氏,时年20岁。故事发生在柳下惠结婚后五年。故事发生的地点,则在“瑕邱城东坡野”。据史料记载:“瑕邱,古县名,春秋为鲁负瑕邑,西汉置瑕邱县,治所在兖州之东北。晋废。隋复置”。由此可知,“瑕丘城东坡野”,当在今之兖州境内。 不过,柳下惠在世时,兖州为鲁“负瑕邑”,当时并无“瑕丘”之称。而河南濮阳,古有“瑕丘”,其地亦称“负夏”。果如濮阳“瑕丘城东”之“坡野”,故事发生的地点,则应在今河南濮阳境内。据有关专家考证,濮阳属于鲁卫交界处,在春秋时期,其边境常有变化,鲁、卫两国,本是“兄弟之邦”。据嘉靖《开州志》(河南濮阳)记载:“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礼记·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 柳下惠帮助之对象,是一位“少妇”(已婚的年轻女子),名叫“文曲英氏”。笔者认为,文曲极有可能是地名,抑或是姓氏的郡望。“英氏”,古老的姓氏之一,如今人口却不多。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英氏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古国名为氏,大禹赐姓。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兴国村,约有800位英氏后人。据族谱记载,他们是从山东费县英家疃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 隐退生活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清[光绪]《开州志·古迹》注:“和圣:春秋时鲁人柳下惠,居柳下,谥号惠。” 柳下即今濮阳县柳屯镇驻地柳屯村,古称柳下。三国曹魏时为屯兵大点,始称柳下屯。1958年始删“下”字,建柳屯人民公社。柳屯之称由此开始。在村西北角老城墙遗址内,有一低洼处,有杨自灭复生,百姓传为“柳下惠拴马处”。 柳下堆 柳下惠墓即明清《开州志》所称“柳下堆”,旧志:‘明万历中知州沈尧中特表其处,建碑增祀。’”碑题:“和圣柳下惠之墓”。在今八公桥镇刘堌堆村,今村中有柳氏后人八十余口。 村碑 和圣墓 其弟柳下跖墓亦在该县境内,据明清《开州志》,“展雄墓在州南展丘里,距城六十里。所谓盗跖也,柳下惠之弟,尝纵横宋卫间。事见《庄子》。后死葬于此。”后于墓旁建村,故名。墓为土丘,高大如山,“文革”前被夷为平地。在遗址,农民曾发现过大方灰砖。 《开州志》 历史评价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孟子赞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称“和圣”。(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柳氏寻根 和圣文化研讨会 品龙乡文化 看濮阳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