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起当年春运“拉大队”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2-12
想起当年春运“拉大队”
2015年0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韦钦国 
  马上就到羊年春节了,火车票早已成了“紧缺物资”,许多车次的车票一票难求。但“春运”出行难并不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早在60年前(1954年),当时的铁路部门就提出过“春运”,恐怕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一百多年前济南就通了火车,因为运力实在有限,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坐火车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想买火车票尤其是热门车票得靠关系,如果有亲戚朋友在铁路部门或售票处工作,通过他们买票就相对容易。如果没有这层关系,就得拼体力去排队,有的需要提前两三天拿着干粮和被子“住”在售票室排队——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郭冬临曾演过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就与这事相关。
  那时候,老济南站往往一开门,众多旅客就会像潮水般涌进来。为避免踩踏和方便旅客上车,车站工作人员就将旅客“编队”带着转圈,也就是让旅客前后相连围着天桥排队绕过来,借此疏导和引导旅客上车,当时大伙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拉大队”。这种现象好像很有喜感,适合拍电视剧,但事实上并不好玩,因为从候车的位置转到天桥再转回来上车,大约有两三千米,有的向北排到现在的长途汽车站附近。加之春运期间许多人肩扛手提、拖儿带女,且正值严冬,坐火车确实是很遭罪的事情。
  买上票,排好队,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上车。春运期间车厢超员再正常不过,超过一倍也不稀罕,上车时前拥后挤甚至需要后面的人用力推一把才能挤上去,有些身强力壮的旅客就让车内的人掀起玻璃,直接从窗户爬进去。不瞒大家说,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寒假后开学去西安读大学时就干过这事:踩在同学的肩上从窗户爬进去,然后又把同学拉进车厢。
  挤上车以后,许多人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另一种折磨又开始了。当时的车基本都是绿皮车,有的油漆脱落,门窗开裂,设施陈旧,积满污垢,通风尤其不好,憋闷异常;人多得摩肩接踵,寸步难移。在这种情况下吃喝拉撒都很困难——有时卫生间里挤着两三个人,根本没办法正常使用。当时火车平均时速大约五六十公里,路程远的要在火车上“晃荡”三四天,有些乘客累得出现浮肿甚至幻觉、跳窗等现象。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动车与高铁开通后,乘车环境、出行速度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拉大队”的现象也就成为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