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那些那些难忘的故事

 学海无涯9595 2015-02-12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2013-01-28 11:35:09

  王岙十易其稿,《中东铁路》激扬的文字旁白,在张林和李述笑的指导下反复推敲。

  年轻的王岙,在为《中东铁路》纪录片撰写的文稿中,仅用192字就概括了“中东铁路”屈辱的“出生”:公元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给日本。但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之下,日本被迫归还了辽东半岛。这一帮助,给了四面受敌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俄国的主导之下,一份中俄之间的秘密条约随即诞生——它规定双方在受到日本侵略的时候相互援助,而且还要建造一条穿越中国东北地区直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而这条铁路,却仿佛孱弱帝国身上的一道迸裂的伤口,引来了嗜血的狼群。

  2011年6月,《中东铁路》开机仪式在哈西发展大厦举行。早在开机之前,张林就带领摄制组穿越中东铁路故道的重山峻岭,在绥芬河、满洲里、大兴安岭、博克图等地进行了前期取景拍摄。2011年初,又开始了为期三个月、与拍电视剧完全相同的历史故事“情景再现”。

  “开始拍摄后,困难比我想象得要大”,张惠涛说。既要到国内拍,又要到国外拍,片中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既有现代人,又有上几个朝代的人。拍摄中要与铁路局、武警部队等打交道,因为中东铁路故道目前有许多是军事禁地。最重要的是,这部巨制还必须要依托我省几位历史专家提供详实的史料,否则寸步难行。

  庆幸的是,我省、我市有一批研究中东铁路历史的“地产专家”,“哈尔滨乡情文化沙龙”这个完全草根的民间研究组织,为纪录片的拍摄源源不断地输送了14位顾问,组成了一个“顾问组”。

  张林和王岙就是带着这样诸多的“第一次”、带着张惠涛及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热爱这段历史的人的重托,勇敢地扛起了摄像机。

  “播出纪录片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有5集,每集仅50分钟。事实上,我们采访、制作的内容,再做10集也说不尽那些难忘的故事。”这就是张惠涛、李述笑、张林三位主创人员共同的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