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观念永不过时

 北书房2014 2015-02-12
  虽然每天都会趴在电脑前看各种新闻,但整部书籍我还是更习惯纸质阅读,因此那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伟大的说服——如何重塑自由》的电子版时候,我并没有准备好完整的阅读,不过看了几个章节后,我的确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在数个城市穿梭的间歇,这本书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看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几代经济学人对市场的认知和信念的变化。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开始动摇,发端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知识潮流,结合苏联向世界呈现出来的发展奇迹,使得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开始质疑市场内在的力量,对政府参与市场或者干预市场的容忍度开始显著提高,凯恩斯在学术上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成为政策层面的模板。
  不过凯恩斯主义对政府干预的积极引入,激起了信奉古典自由主义,信奉市场的经济学者的警惕和反驳,活跃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成为主要的异议声音,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学者是哈耶克,他从经济哲学、商业周期和知识论等视角和凯恩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过相互隔离的的孤立个体无法构成一个运动,只有持续不断的人际交流,相互支持和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个观念运动。
  为了协同观念接近的学者群体的共同努力,哈耶克等人还推动成立机构,作为联络和协作平台,对日后世界知识生产了巨大影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困境,一直要等到1947年,哈耶克他们才最终成立朝圣山学社。
  通过《伟大的说服》这本书的描述,我们看到朝圣山学社的成员们,虽然在基本立场上大家是一致的,但对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于自由放任理念,还是充满了分歧。来自欧美不同文化传统的学人,以各自擅长的知识工具,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争论。这种争论在内部并没有形成一种细致的统一,但其外在后果是,以某种方式帮助重塑了自由市场的正当性和美誉度。当凯恩斯主义在政策层面如日中天的时候,社会大众的认知却像钟摆一样往回摆动,对市场的偏好开始回归。
  哈耶克本人的知识兴趣转向了法学、知识论、心理学等领域,并以《自由宪章》等著作为自由哲学提供了跨学科的精典阐述,而在公共知识舞台,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成为推动自由市场理念复兴的主要倡导者。哈耶克个人并不喜欢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但弗里德曼却是如鱼得水,他热衷各种公共事务,喜欢并擅长利用公共传闻、社会舆论和商业、政界等的多种资源,不停地撰写专栏,发表演讲,参与听证等。在市场的道德伦理问题上,弗里德曼也显示了和经济学同行不同的立场,和许多同行对市场的道德基础保持疑惑不同,弗里德曼认为市场强调个人责任,是一种能激励美德的社会安排,只有个体才可能是利他主义者,资本主义是一个自足的美德生成器。他对政府提供医疗保健、公共住房、对外援助、农业补贴等做法进行了大肆抨击,最后几乎毫无争议地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并在政治上对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构成了重大影响。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在美国和英国主导的经济政策革新,显著的刺激了经济自由化,提升了经济活力, 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时候,可以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式微,而自由市场的信徒们重新主导了经济学知识图景。从观念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艰辛的说服,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观念说服过程。
  不过人类是健忘的,对市场理念的信心需要一代一代重新传递,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需要重新理解自由,需要重塑对自由市场的信心。人们需要明白自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的,即使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自由,也需要努力去理解其存续机制并懂得如何捍卫。在这个意义上,有些观念永远不会过时,需要的是不断的重新阐述。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很自然的又会倾向于相信政府救市的必要,以及政府救市的能力, 这点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两种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市场体系下,皆有反应。而2014年,中国经济再度面临危机,政策何去何从再度引发大众关注。有效借鉴过往的观念和智慧,才能理解当下发生的问题,《伟大的说服》这本书的阐述,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指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