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斯林在“欧洲心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無情360 2015-02-13

布鲁塞尔大清真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奕发自布鲁塞尔近日,有着布鲁塞尔“西单”之称的新街人头攒动,近两千名布鲁塞尔年轻人排队翘首期盼,着实壮观。令记者惊诧的是,他们等待的既不是大明星表演,也不是什么打折特卖,居然仅是爱尔兰服装连锁品牌primark的新店开幕。而在这个流行服饰品牌的拥趸队伍中,不时闪现的穆斯林女孩们包裹的头巾别有一番风味。


近年来,外来移民,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逐渐成为比利时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社会不容忽视的群体。“谁是真正的布鲁塞尔人?”“比利时正处在十字路口”等舆论频频见诸媒体。
是啊,对于从未到过比利时的人来说,布鲁塞尔是欧盟机构所在地,有“欧洲心脏”之称,布鲁塞尔这座城总带着“欧范儿”遐想,就算不是高楼林立的摩登都市,这儿的人也总应是西装革履、步履匆匆吧。
而事实是,本报记者驻比四个月间,从刚刚落脚时经常去附近的阿拉伯人街区买便宜蔬菜、水果,到现在于地铁站里经常可见缠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拉扯数个孩童上上下下,“穆斯林风”随处可见。集市上的小贩会主动切好水果提供试吃,吸引你购买;大仓库般的成衣打折店多是三五个欧的衣服,就连中国产的“飞跃”运动鞋也买得到。

在布鲁塞尔,游人欣赏穆斯林形象的娃娃。路透社


折射外来移民在欧洲生存历史


从一道风景到一个社会现象,个中折射出了几十年来外来移民在欧洲生存的历史。
据荷语鲁汶天主教大学2011年底出版的一部专著披露,比利时目前拥有大概60万名穆斯林人口,占比利时总人口的约6%,是欧洲国家中这一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比利时有一半穆斯林居住在布鲁塞尔,约占布鲁塞尔居民的四分之一。
在布鲁塞尔,70%的穆斯林来自摩洛哥,20%来自土耳其,剩余10%来自阿尔巴尼亚、埃及、巴基斯坦和北非等地。
大规模外来移民进入比利时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二战后,为了经济建设,比利时与摩洛哥、土耳其签订用工协定,吸引外来移民来比务工。当时,外来劳工多从事的是本地人不太愿意从事的基建、服务类工作。上世纪70年代,伴随经济衰退的出现,不少外来务工者失业又滞留不归。70年代中期,欧洲开始停止接纳外来劳工移民,引入了严苛的移民政策。
但是,严苛的政策并没有阻挡外来移民赴欧的脚步。劳工移民通过较为宽松的家庭团聚政策,继续把他们在家乡的亲属带到比利时。
家庭团聚移民也是当今外来移民赴欧的主要手段。“向欧洲进军”较为多用的另一个手段是跨境婚姻。研究显示,来自摩洛哥、土耳其的第二代年轻人移民更情愿同来自老家的人结婚,而并非在同是第二代移民中“找对象”。对男孩来讲,他们更偏爱老家保守、传统的女性;女孩子呢,有的也看不惯第二代移民男孩,想要找来自母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同族群配偶。这样一来,跨境婚姻让更多外来穆斯林在布鲁塞尔及比利时其他地方安家落户。


布鲁塞尔首个穆斯林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


穆罕默德成男宝宝最常见名


据观察,大多数比利时穆斯林移民的社会、经济背景相较本土居民来得低。但是比利时有着欧洲国家较为“慷慨”的福利制度,给贫困家庭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生活水平保障。数据显示,贫困的移民每个月领取的福利基本上可占当月收入总额的70%~80%。由此,穆斯林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缺少动力为找好工作努力,不像第一代移民还想要通过辛苦努力,来攀登社会阶梯。
比利时的穆斯林人口还有一个特点是年轻化,接近35%的摩洛哥和土耳其移民低于18岁,而比利时本土居民的这一比例是18%。有统计显示,从2008年开始,布鲁塞尔新生男宝宝的最常见的名字是穆罕默德。
哪怕评价不一,不得不承认,多年来,穆斯林移民在“欧洲心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以位于欧盟办公区附近的“五十年宫”为例,这一游览布鲁塞尔必至之处是为纪念比利时独立五十周年而建的开放式公园。公园拥有仅次于巴黎凯旋门规模的世界第二高、第二宽的凯旋门建筑。幅员30多公顷的公园绿地开阔,植被郁郁葱葱,欧陆气息扑面而来。如果碰巧,你也会听到从公园西北角传来的穆斯林做礼拜的诵经声。是的,公园里还坐落着布鲁塞尔最古老的清真寺——布鲁塞尔大清真寺。如今,该清真寺还设有一座学校及伊斯兰研究中心。
就这样,既无法忽视,又各自存在、互相影响。对每一个想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行者来说,遇上叫“穆罕默德”的人的几率并不小。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