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乐新年品旧符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2-13

同乐新年品旧符

作者:乔忠延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3日 13版)
郭素琴剪纸
春节闹红火 傅庆华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日刷新的时光将马年的春联屑化为碎片,羊年的桃符就要挂在千家万户的门扉。每逢时序更替的年节,王安石的诗就会再度被激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毫无疑问,布天地之新,布人寰之新,布时代之新是广众的意愿。然而,除旧决不能那么随意,不能总把新桃换旧符,更不能把换下的旧符抛扔于垃圾堆中。倘若如此草率,说不定会留下将珠玑当鱼目弃掷的遗憾。

 

    俯身捡拾,往日的旧符堆里果然不乏耀眼的珠玑。不妨直至案几,与君品赏。

 

守岁里的天伦之乐

 

    苏轼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越是难全,人们越是想全;越是离合,人们越是盼合。过年,就是全与合的家庭庆典。不论平日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都必须在除夕赶回故里,同家人欢聚一堂,守岁过年。

 

    过年守岁,就是家庭和睦团圆的大联欢。

 

    大联欢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三件事不可忽略。头一件便是吃好大年夜的团圆饭。大江南北,塞外高原,地域不同,年夜饭各有千秋。南方人多吃米团子和年糕,江浙闽粤等地吃元宵的大有人在。北方人吃饺子的居多,这固然因为饺子好吃,更重要的是饺子的形状和发音不无美意。从外形看,饺子像是元宝,下在锅里随水翻腾,那可真是财源滚滚啊!发音里的蕴含更具象征意味:一日的交替在半夜子时,一年的交替在除夕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连和分的界线就是更岁交子。饺子,不就是交子的意思吗?饺子还有意想不到的乐趣,那就是将一枚洗净的硬币随肉馅包进去,煮好了一大盘端上来,老老少少欢欢喜喜一起吃,谁吃出了那个最具含金量的饺子,预兆着新一年鸿运当头,万事顺遂,岂不乐哉!

 

    这还只是吃香的,还要喝辣的。辣的自然是酒,是美酒,是平常舍不得喝的陈年佳酿。早早买好的30年老白汾,又珍藏过100天,就等这一日启盖。坛塞一开,香飘盈屋,赶紧满上,满上,祖孙三代、四代、五代全都满上,共同举杯,此时酒不醉人人自醉,醉在天伦之乐的团聚幸福中。

 

    几杯酒下肚,须发银白的老爷爷会开口说话,说的可能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语出《颜氏家训》。可能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出《朱子治家格言》。也可能既不是《颜氏家训》,又不是《朱子治家格言》,不过就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故事,那故事里却包含着做人的道理。我小时候,就听爸爸讲,十个爱热闹的老头,每逢过年要一起喝十壶酒。其实就是每人带一壶酒,倒在一起喝,喝个痛痛快快。这一年,有个老头心想,酒混在一块儿不分你我,我带一壶水不就能白喝一顿酒么?岂料,十个老头都不傻,都在这么想,这么做。结果,人人喝下一肚子水,还不敢对人说。故事不长,道理不深,我却从童年铭记到了今天。枭雄曹操对酒当歌,凡夫俗子对酒说家训,讲故事,此乃守岁的第二件事也。

 

    饭吃好了,酒喝好了,盼望的子时也就到了。一家之主带着守岁的子孙去办第三件大事:接神。接神也简单,点燃预先挂好的爆竹,将神爷高高兴兴迎进来。要迎接的有天神爷、土地爷、药王爷、财神爷……诸神多多,不可或缺,但是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王爷。灶王爷还是敬在碗橱上,从此刻开始,他老人家就虎视眈眈监视着全家的言谈举止。因而,说话不能带脏字,做事不能有劣迹,持家不能不勤俭。诚可谓人在做,天在看,灶王爷就是头上的天。善有善报,家业兴旺;恶有恶报,天降灾祸,弄不好就会天火烧房子,槽头死骡子。谁都不愿意遭受灾祸,那就恭恭敬敬磕个头,诚诚恳恳许个愿,认认真真去践行。

 

    除夕夜这守岁,全家老小欢聚一堂,是在饱享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盛宴,复壮肢体,明净心灵。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夜已深,红烛尽,人未睡,要听雄鸡报新春。

 

拜年里的深意

 

    谁家的孩童又炸响了一阵爆竹?按照正常的礼仪,接回神后没有必要再放爆竹,可是喜欢找刺激的孩童止不住手痒,还是点燃药捻炸响了。也好,又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气氛。一轮鲜红的太阳随着声响升起,大地一片灿烂,像是拉开了新一年的帷幕。

 

    帷幕一拉,大户人家的祠堂里便跪满了族人。依照长者在前,幼者随后的规矩,按辈分祭拜先祖。拜毕,族长少不了还有一番训教,话语仍是年年都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延续香火,光门耀祖”“勤俭持家,忠厚待人”……实际是重复家训、家规,真是桃符岁岁新,家风依旧传。小户人家没有祠堂,但庭堂的正中会挂上写着已逝先辈名字的神子,或者摆放上祖先的神主匣。先辈去世,装尸体的棺材是灵柩,儿子端的牌位是灵位,而殡葬礼成往家里安放的则是神位。神位放在神主匣里,平日神主匣摆在僻静的屋子,以防搅扰先人安息。过年就请出来祭拜,先上香,再磕头,延续香火的说辞就是这么来的。一代一代的人就在缭绕的香火里成长,耳濡目染着传宗接代的意义,光门耀祖的责任。

 

    拜过逝去的先祖,就去拜在世的长辈,这可以统归于拜年。拜年必须遵循次序,先从长辈拜起,辈分相同则按年龄大小去拜。拜完自己家族的人,再到邻家拜年。虽然说的都是“新年幸福”“万事如意”之类的客套话,但听到的哪个也美滋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抬头不见下地见,见多了诚如老辈人所言“勺子笊篱哪能没磕碰”?平日磕碰红了脸,破了口,怎么和好?这过年就是个好机会,早些去低头拱手问声好,有理不怪上门客,相逢一笑泯恩仇,往后你帮我助又是好邻友。用现在的话说,拜年是在联络感情,铺排人缘广场。是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活在一个村里,一条胡同,就是缘分,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要人帮。

 

    这是大年初一,初二以后也是拜年,却是走亲戚拜年。岳父岳母、姥爷姥姥、姑姑姨姨,都要拜到,不能落下一家。磕过头,长辈老人会从怀里掏出一个早就预备好的红包塞进孩童手里,这就是现在还非常流行的压岁钱。用当代眼光观之,那压岁钱如同一点儿发展基金,虽然不多,却是长辈关爱晚辈的一点心意。我童年就深得压岁钱的春晖沐浴,最多的一年我收到6块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过去买书需向父母要钱,有了自己能支配的钱那种感觉如同富翁。我先买了厚厚一本《蒲剧》书,里面有近10个剧本。往日看戏,人小个矮挤不到前面,只能远远看着台上的人吹胡子瞪眼,唱的什么一句也听不清楚。剧本在手,看懂了剧情,记住了台词,再去看戏,一清二楚,情感与演员共鸣,时常还会流泪。我还花5毛钱给自己刻了一枚名章,凡买到新书,即工工整整盖在扉页。红红的名字出现在精美的书上,更令我爱不释手。这么开销一番,仅耗去压岁钱的一半,另一半开学时交了学费和书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是一种愉快。每每回忆走向写作的过程,就会想到剧本对我的陶冶,想起剧本也就想起那珍贵的压岁钱。压岁钱是把无形的慈爱化作了有形的助长,爱得实在,爱得实惠。

 

    不过,对时下的压岁钱我却隐隐担忧,长辈出手阔绰,孩童积蓄颇丰,有的竟然手持几万元、几十万元。有钱是好事,花钱是难事,花不好是坏事,这些出手大方的长辈想过吗?什么事都要有个度,爱也一样,由爱滋生的压岁钱也一样,过度反而有害。

 

    返回来再说吉利话,祭祖拜年,实际是教化人们担当重任,和睦家庭,和谐邻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年馍里的美意

 

    我生活在北方,年馍是过年家家必备的食物,而且准备得很多,一直可以吃出初五,甚至吃过十五。为什么?对农家来说,过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是一年一度唯一的假日,自然该好好放松身心。尤其是女人,一年到头从没有闲歇的空隙,过年总该轻松几日吧?完全应该。但是,家里的老老少少也要张口吃饭啊,解决的办法便是早早蒸好年馍,到时稍稍一热,轻省快捷。年馍,很早很早就是过年的“方便面”。

 

    是这样,却又不如此简单。那年馍犹如一部发黄的古书典籍,装载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大年初一,敬献灶王爷的是一个很大的枣山。枣山,由一个个裹着红枣的白面卷层层加高,高成一座山,高高的顶端还挺立着一只昂首啼鸣的大公鸡。大公鸡,大吉大利;大红枣,早早高升,一年美好的愿景都寄寓在了这枣山上头。

 

    枣山是敬祀灶神的,那敬奉老人用啥馍?枣糕。枣糕形如磨盘,是一层面,一层枣合成的。面中裹枣,是要老人的日子甜甜蜜蜜。称之为糕,是要老辈人健康高寿。那枣糕为何酷似磨盘?不就是怀恋伏羲、女娲兄妹滚磨盘成婚的往事?是他们的成婚才繁衍出这众多的后人啊!谁会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年馍上竟有如此深远的文化意蕴?

 

    晚辈敬奉老人,老人疼爱儿孙。礼尚往来是国人根深蒂固的习俗,收受了枣糕的老人回馈给晚辈的是花卷。别看花卷蒸着不复杂,白馍的层层纹理却像盛开的一朵花,这是象征年轻人风华正茂,愿他们前程像鲜花一样美好。倘若晚辈还是个孩童,那这馍就多了一份讲究,形状如同一个很大的玉佩,当中再缀上一朵牡丹花,如同在夸孩子可爱得如花似玉啊!热情的赞誉,美好的祝愿不言而喻,年馍温暖着老老少少的心。

 

    那么,一家人饭桌上吃的又是什么年馍?是卷子。那形状顶圆底方,方可以站得端正,圆便于进退自如。该方则方,当圆则圆,方圆里面浓缩着做人的规矩。这是勉励,更是自律,年馍哺育的不只是肢体,还有情操。

 

    过年的花馍上有古老的信仰,有民族的道德礼仪。年馍深广了民以食为天的领地,隐含着仁爱,隐含着孝敬,隐含着长幼有序的道理。这年馍,不仅仅让广众吃饱肚子,安定天下,而且,将高悬在头顶的道德苍穹融化进自己的心灵世界。家庭纲常,社会伦理,由年馍悄悄潜进人们的血脉神魂。

 

    年馍,岂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立体画卷?

 

眼睛看到的年味

 

    仔细品鉴,蓦然发现年味不光能嗅到,能尝到,能感到,还能看到。这年味不等油锅烧热,不等饺子上桌,不等老酒开瓶,就已经蔓延在各家各户。这年味不是别个,就是年画和窗花。别追溯早先,日历倒看50年,年画还是过年的文化大餐。农家有话说,上集不买啥,也要去逛画。看看,啥也不买,也要看看年画,开开心。年画是过年的精神补品啊!这一张是只大公鸡,请回去图个大吉大利;这一张是个大石榴,请回去图个多子多福;这一张是岳母刺字,请回去图个精忠报国;这一张是舜耕历山,请回去图个孝感天地……在那个年代,没有电影,没有电视,鲜艳的年画就是大伙儿最爱看的,一看便是一年,一年都濡染在年画放射的精神光芒里。

 

    再聚焦一下窗花。早先无论城里还是村里,窗户上都糊着麻纸。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揭掉经过一年风吹日晒变灰泛黑的旧纸,糊上簇新的白纸。白纸一糊,顿见亮豁,再贴上红艳艳、绿茵茵、紫溜溜的窗花,窗户犹如文艺墙。

 

    窗花就是至今还能看到的剪纸。窗户的变化,使窗花失去了立身之地,可由于招人喜爱并没有遭到遗弃。人们喜爱窗花是那上面寄寓着自个儿的愿景。看上去平平常常的人物、鸟兽、花草,哪一个不携带着深远的历史传说,美好的祈求愿望。一个婀娜多姿的娇娘飞升而起,双手却高高捧起一块石头。那是华夏儿女的老祖母女娲,她是在补天,还给子孙一个温馨如意的家园。一位英俊潇洒的豪杰正在挽弓射箭,那是后羿,往昔十日并出,众生干渴欲死,他挺身而出,射掉九个,才使大地复又温润安详。却怎么那毙命在武松拳头下、李逵尖刀下的猛虎也出现在窗户上了?莫要大惊小怪,早先教民稼穑的后稷,曾被丢弃在山野,他大难不死,全靠老虎守护。老虎曾是人们的好朋友,孩童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头睡虎头枕的风俗概源于此。这窗花看似寻常,实在不寻常,展示出人们的感恩之心。

 

    一个感恩的人,才会知恩图报,才会乐于助人;一个感恩的民族,才会崇德向善,才会兴旺发达。看看,刚说到兴旺发达,那窗花已把渴求兴旺发达的心愿描画出来了。一根树枝,两个硕大的石榴,名为榴开百子。别看石榴仅有两个,可是每一个里都有密密麻麻的籽粒,这不就是兴旺发达的写真嘛!兴旺发达是个虚词,到底要发达到何种程度?父老乡亲不会穷奢极欲,只求丰衣足食,最好还能连年有余。哈哈,一朵绽开的莲花下面,游弋着一尾肥大的鲤鱼,这不就是连年有余嘛!连年有余的好光景,离我们有多远?不远,不远,尽在眼前。何以见得?请看那枝梅花,花朵繁盛不说,枝头还有一只叽叽喳喳的喜鹊。这不就是喜上眉梢嘛!既然喜上眉梢了,那连年有余还会远吗?那兴旺发达还会远吗?

 

    多么美妙的窗花,把男男女女美好的梦想,美好的企盼,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味胜有味,赏心悦目的窗花为大年增添了美景。

 

点睛妙笔看春联

 

    万家门扉红一联,动人年景不须多。

 

    必须声明我不是诗人,上面的拙句由“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改头换面而来。我不无冲动地评价春联,确实是因为春联灿亮了大年。春联一贴,似乎新年就喜眉笑眼地潇洒在大伙儿面前!

 

    春联,属于对联,贴在过年时喜迎新春,就被称作春联。缘于美妙无比的汉字,中国人对词联句早已年深日久。张贴春联据说始自朱元璋那时,之前门扉不贴对联,而是悬挂两块刻有神荼、郁垒名字或画像的桃木板。民间说,神荼和郁垒是黄帝手下的大将,有掌控百鬼的法术,常在桃树下惩治害人的恶鬼。后世百姓将他们刻在门上,吓唬作恶的鬼怪,保护家宅的平安,这就是桃符。如此,才有王安石笔下“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桃符里出现春联的因素,要追寻到后蜀国君孟昶。有年除夕,他将学士辛寅逊写下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宫室门侧,这可以视作最早的春联。春联大规模普及,则始于朱元璋。他下令金陵人家过年,必须将对联写在红纸上,张贴于门两侧。起初是强制推行,朱元璋还要沿街巡视。后来广为流行,是因为红艳艳的春联既能扮靓门脸,还能够抒写自个儿的心志。

 

    如何抒写心志?我们不妨去民间看看:“门前仙浴河清流如画 院里梧桐树洪福齐天”,将家宅的风光描绘了出来;“安汾村曾是唐朝古县 天阁楼本为衙府前门”,将远去的历史拉回眼前;“爆竹亮响响盈门喜气 年饺热腾腾阖家欢颜”,将大年的快乐氛围活画出来;“人勤春早地生宝 风调雨顺粮满仓”,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未来。这些春联每一副都意味深长,深长得让大年也醇厚了好多,再配上“春临人间”“福满门庭”“人寿年丰”那样的横批,莫道是诗言志,春联也言志啊!

 

    令人赞赏的还不止这些,还有张贴在灶王爷、土地爷神龛两侧的春联。献给灶王爷的是:“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献给土地爷的是:“土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好极了!尤其是这副土地联,极其精练地道出了众人对土地的尊重、仰慕,还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如此敬畏,哪还有保护不好基本农田的后顾之忧?

 

    春联不光贴在门扉,贴在神龛,即使牲口圈、小推车也不会疏漏。牲口圈贴的是:“牛马个个矫 猪羊只只肥”;小推车贴的是:“日行千里平安路 夜归十口幸福家”。这春联不是虚幻的敬祈,而是在表达辛勤劳作的决心。说一千,道一万,粒粒皆辛苦,好日子全靠自身的汗水浇灌滋养。

 

    往昔的春联还能展示不同的家庭风貌,谁家有个读书人,可以自撰自写,那春联字体端正,内容贴切。一般人家只能请人代写,那就是家家都能贴的普通联。因此,大年时在村上行走一圈,从春联就能把门风家境看个七七八八。有年除夕,当县令的郑板桥在街头行走,看见这么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连忙叫随从救济这户人家。随从不解,他解释,上联没一,下联少十,是缺衣少食。横批有南北,没东西,这户人家年难过啊!胸有文墨的穷人,遇见了富有文墨的县令,得到了衣食,诚可谓一副春联渡难关。这是趣话,却是昔日世情的浓缩,春联可以看门风,也可以看家境。

 

    如今便不行了,春联都是印刷的,纸张光鲜,金字耀眼,还有吉祥图案,哪还能看出家庭间的贫富差异、文化高低?更无法培养挥毫泼墨的人才。千篇一律的春联,好看是好看,却用外在的精美,掩盖了内在的萎缩。真是金无足赤,事难完美。惟愿瑕不掩瑜,万事遂愿。

 

    骏马腾飞成壮举,灵羊起步赴新程。

 

    又一个新年来到了!新常态里过新年,需要创新路,登新程,迈新步,尽快自立于世界民族最前端。需要再把新桃换旧符,却不能扔掉旧符换新桃,那旧符里有历史渊源,有文化脉流,有道德传统,有着民族兴旺发达的心灵活色,精神动力。

 

    让我们团团圆圆过好年,欢欢乐乐过好年,为你为他为自己增加和谐进取的新能量!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