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摄像基础知识(二)

 文化龙乡 2015-02-13


变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是相对于定焦镜头而言的一种可连续变换焦距的镜头。它是由多组正、负透镜组成,除固定镜组外,尚有可移动的镜组,通过镜筒的变焦环,移动活动镜片组,改变物镜镜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连续变动镜头的焦距。
    摄像机上所用的变焦镜头,一般都包括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三个部分,一个镜头可以替代三种镜头,并分别表现出这三种镜头的造型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连续变换焦距,使画面景别出现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变化,形成一种变焦距推拉镜头的效果。变焦距镜头具有广角至长焦各种镜头的功能,给电视实况转播和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摄像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摄像师在一个机位上,就可以拍到整个场面的全景和某一个人物的面部特写,而不必为变换景别跑前跑后、爬上爬下地来回奔忙了。
    然而,正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变焦距镜头造型表现上的优势,给电视摄像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一些电视节目中,运用变焦距镜头无目的地推推拉拉的画面随处可见。有的是为了追求变焦距镜头奇特的画面运动节奏,有的是为了炫耀变焦距镜头呈现的目不暇接的新奇景象,有的则迷恋于不断地推推拉拉所形成的画面动荡不安的造型效果。所有这些使一些人开始怀疑变焦距镜头是否还有使用的必要,电视界也因此留下了一个滥用变焦距镜头的名声。因此,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变焦距镜头,充分发挥这种镜头的造型优势,避开它的不足之处,使变焦距镜头成为电视观众可以接受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在丰富电视画面的造型形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了我们每一个电视摄像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另外,大多数专业摄像机都只配置一个变焦距镜头,除非特殊情况很少换卸。而我们在拍摄纪实性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时,被拍摄的场面和新闻事件又是“一次过”的,这也要求摄制人员必须很好地运用变焦镜头“一次性”地拍好画面。所以说,变焦距镜头的使用,不仅是一个重点,也是初学摄像者的一个难点。
    一、变焦距镜头造型表现上的优势和不足
    变焦距镜头给摄制人员的实际拍摄,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同时给编导者提供了更为充分地实现创作意图的技术保障,其画面造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变焦距镜头,可以替代一组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不必为变换焦距而更换镜头,加快了现场摄制速度,便于摄制人员对拍摄中的意外情况作出现场应变和快速反应。
    2、在摄像机机位不动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变焦距推拉,实现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在一个位置上,即可拍到场面的全景和人物(物体)特写。
    3、可以跨越复杂空间完成移动机位所不能完成或不易完成的推镜头和拉镜头,并且还能完成仰角度或俯角度的推拉镜头。比如,在机位不前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推到河流对面的山坡上,拍摄牧羊人的小景别画面。再比如仰拍攀岩运动员的登山过程时,变焦距镜头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从悬崖大全景画面到运动员手部特写画面之间的推、拉镜头。
    4、摄像机镜头上的电动变焦距装置,可以使画面景别的变化平稳而均匀,如用手动变焦,可以完成急推和急拉,产生一种新的画面运动,形成新的画面节奏。
    5、在摄像机机位运动的过程中,变动镜头焦距可以构成一种更为复杂的综合运动镜头。它的主要特点是,机位运动与镜头焦距变化的合一效果,产生一种人们生活中视觉经验以外的更为流畅多变的画面运动样式。
    6、运用变焦距镜头,一个人即可以完成移动机位、变化焦距的综合运动镜头,增强了画面造型表现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变焦距镜头在画面造型表现上的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
    1、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的推拉镜头,虽然画面景别连续发生变化,有着一种接近或远离被摄主体的感觉,但实质上它是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形成的视角变化,这种画面效果不符合人眼观看物体的视觉习惯,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这种对应的视觉感受。因此,从这方面讲,它所表现出的画面运动形式是不真实的(这种真实与否的标准不是画面表现的内容,而是画面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人对物体的视觉规律)。
    2、变焦距推拉镜头的画面变化,带有某种强制性,它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强行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的一种人们在生活中不曾有过的视觉印象。观众所面对的画面形象是一个被技术手段加工的形象,特别是这种推拉镜头的运动与画面内容相脱离时,画面中更是暴露出一种技术表现的痕迹和人为表现的痕迹。
    事实上任何一个电视画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和主观色彩,都是编摄者利用各种造型手段,对客观景物再加工后的一个创造结果,反映了节目制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那种认为电视画面可以对现实纯而又纯的“复制”是不合实际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各种画面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人眼视觉经验的一种模拟,人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视觉感受。例如:摇镜头反映了人在观察事物时,转动头部的视觉效果;移动镜头反映了人在活动物体上或自身行进中的视觉效果;固定镜头反映了在静止状态看着某个物体的视觉效果。因此观众在观看这些电视画面时,对画面的强制性特点感觉不明显。而在变焦距镜头拍出的推拉镜头中人们就找不出所对应的视觉感受,加之变焦距推拉运动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电视画面的强制性和主观性特点,在变焦距推拉拍出的画面中就体现得格外明显和强烈。
    尽管变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有着如此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纵观今天世界各国电视屏幕,都不难找到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变焦距镜头在电视界已经被广泛地运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不符合人们视觉感受的变焦距镜头,为什么能够得到电视观众的承认?这里就涉及到电视美学中的二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讲,人们对电视的感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感受(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一是心理感受。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完成了观众与电视画面的交流。人们对变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虽然没有生理上对应的感受,但却有着心理上的对应感受。这种建立在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合理性,正是变焦距镜头存在的价值。
    比如纪录片《败家子》, 在揭露上海某仓库团官僚主义严重,致使大量存放的羊毛腐烂变质时,镜头从一个全景(仓库货场),急推成大特写(被虫蛀蚀的羊毛),用变焦距镜头才能产生的画面景别急速的变化,给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强化了画面形象的力度,同时还通过造型的表现方式,反映了编导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态度。再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收棉——何人窃喜何人忧”中,当记者了解到国家指定的棉花收购站里空空如也的情况后,赶往一家违反国家法规、高价私收棉花的加工厂,并取得了第一手调查资料后,镜头从记者的中景画面拉开,变成她所在的私人加工厂储棉货仓的全景画面,只见记者身后是堆积如山的棉垛。显然,国家专营收购站何以“空空如也”的问题,这时候找到了真正的答案,至于“何人窃喜何人忧”的答案,也就尽在画面里了。此时观众专注的是画面的内容,这个与画面内容紧密结合,并有效地为内容表现服务的造型形式——变焦距拉镜头并没有使观众感到生硬和反感,反而从画面的造型表现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可见,变焦距镜头通过画面造型形式与表现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能够给予观众相应的视觉信息,给予观众画面以外的联想,并调动观众的心理反馈的。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观念,人们希望更加自由、更加随心所欲地表现生活和认识生活,不希望拘泥于造型表现上的“仿真”和“逼真”,甚至对视觉经验以外的视觉现象表现出更为浓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变焦距镜头所表现出的灵活、随意、多样的
造型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愿望。可以说,变焦距镜头在电视中的出现,是现代文明进步在视觉文化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二、变焦距椎拉镜头与移动机位推拉镜头的不同
    从画面变化的运动特点和形式上来看,变焦距推拉镜头与移动机位的推拉镜头有着相似之处。比如说:第一,两种推拉,都引起了景别的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是递进的而不是无序的。第二,被摄主体由于镜头的推拉,或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都表现出一种接近或远离的视觉效果。
    特别是有些角度变化不大,推拉速度平衡而均匀的变焦距推拉,与移动机位推拉的画面效果极其相似,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出到底是用哪种方法完成的。因此,有的人就把这两种推拉混淆起来,认为它们的造型效果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将变焦距推拉等同于移动推拉的认识,是一种模糊的认识。事实上,变焦距镜头在技术上和美学上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与移动机位推拉镜头相比,有着不同的现实依据,呈现的是一种不同的画面造型效果。
    (1)视角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的视角变化了,移动机位推镜头的视角没有变化。
    (2)视距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的视距没有变化,移动机位推镜头的视距变化了。
    (3)景深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由于焦距的变化,画面景深发生了变化,移动机位推镜头的焦距固定,景深没有明显变化。
    (4)变焦距推镜头是通过视角的收缩,达到画面景别的变化,其落幅画面仅是起幅画面中某个局部的放大,没有新的画面形象和内容;移动机位推镜头则是通过机位向前运动,形成画面景别的变化,随着机位向前,视觉空间会出现新的形象和内容。
    正确认识这两种镜头的异同和造型特点,有助于我们在电视摄像实践中对其正确地把握和运用。
    三、变焦距镜头的功用
    (一)实现变焦距推拉
    变焦距镜头常被用来实现变焦距推拉。这种推拉镜头的表现意义将在运动摄像一章中,我们作较为细致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通过变焦距推拉,追随运动中的被摄主体,保持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
    被摄主体的纵向运动,直接改变着画面的景别,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想保持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就需要或者移动机位去追随人物,或者变动焦距追随人物。而变动焦距在实际拍摄中比较容易实现,并且操作简单,拍摄者只需按压电动变焦距开关按钮,即可完成对运动物体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的追随。特别是在纪实性电视节目中,这种不动机位的纵向追随拍摄,更显示它记录表现的优越性。例如,在摩托车场地障碍赛中,一个高角度的摄像机,通过变焦距推拉,就可以始终用一个景别去表现急驶而来或飞奔而去的赛车手。
    保持景别的相对稳定,实际上是保持了空间的连续性和观众与被摄物体之间视点的相对稳定性,如同摇镜头对横向运动物体的追随表现那样,通过变焦距推拉,将一个纵向运动的物体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着同样的美感价值。所不同的是,摇镜头适合于对横向运动物体的表现,变焦距推拉则见长于对纵向运动物体的记录。比如,奥运会百米决赛时,有数个机位是从终点附近正对起跑线上的运动员进行追摄,这通常都是对准那些成绩突出,可能夺冠的著名选手。当裁判鸣枪、运动员起跑之后,镜头随着运动员向终点的冲刺,不断进行变焦距后拉,使得画面中的运动员,基本保持在同一景别上(一般为中景或全景),记录下短暂的十余秒之间运动员鲜活生动的跑步姿态、挥臂情况和面部表情等。比赛结束时,这些变焦距拉摄镜头立即进行慢镜头重播,从而让观众对选手的夺冠赛程和竞技英姿有仔细欣赏的机会。
    (三)变焦距镜头在运动摄像中,便于调整画面构图,选择最佳景物,突出视觉重点
    变焦距推拉可以是规则的——画面均匀地一推到底或一拉到底,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推中有拉,或拉中有推。其目的在于随时将多余的形象排除在画外,将富有表现力的那一部分形象保留在画内,保持画面构图的始终严谨和合理。在电视风光片《层林尽染》中,我们见到这样一个画面,随着镜头的渐次拉开,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青山翠柏,一片郁郁葱葱。不知内情的观众,通过电视画面以为摄像机镜头前全是这种景象,其实这是一个通过变焦距推拉,对景物进行了选择的画面,摄像机镜头前并非是一片森林,而是一个有的地方树林茂密,有的地方树木稀少的山梁。拍摄时,摄像者利用变焦距,有效地控制了画面的表现空间,当镜头摇到树木茂密的地方时,画面拉开,摇到树木稀少的地方时,画面推上,使画面中树木这一重点形象始终饱满,成为这个镜头的视觉重点,给人以突出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推拉结合的变焦距拍摄,与打气筒式的一推一拉的变焦距拍摄,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是通过推拉,在运动中调整画面构图,选择最佳景物和最佳表现空间。推拉的依据是画面形象和空间的变化,同时推拉的范围是有限度的,并常与摇镜头相结合,形成推拉空间的转换;而后者则是单一方向的推去拉来,镜头运动并非是对形象或人物的追随,而仅仅是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形成一种画面外部的动势,镜头的推拉范围大而急,并在一个空间点上变化,给人一种忽而被拉近忽而被拉远的动荡感觉。这种打气筒式的推拉镜头,已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这是我们在运用变焦距镜头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此外,当我们在纪实性摄像过程中,采用肩扛方式进行运动摄像时,熟练地运用变焦距镜头,有利于我们捕捉重要信息,突出主要形象。比如,在电视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中,当摄制者跟随那几个安徽小保姆来到北京的家庭服务中心时,由于现场人多景杂,为了跟上被摄主体,又不得不肩扛跟移拍摄。于是,变焦距镜头使得摄制者能够通过推、拉接近在人群中与人讨价还价的小保姆,并保持画面构图的选择性和目的性,排除多余的人物和景物,控制主要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景别。再比如,当新闻记者跟随中央领导,深入地方实际考察时,一方面,由于随行人员众多,另一方面,由于视察的地点经常变换,摄像师不可能总在构图的最佳位置上进行拍摄。这时候变焦距镜头正好派上用场,当领导人在纺织车间,与团团围聚的工人握手谈天时,你可以把镜头推到适当的中小景别上去;当领导人在炼钢高炉边询问产量的时候,你可以从小景别画面拉出来,把炉火正旺的炼钢炉纳入画面以交待环境,等等。总之,变焦距镜头能够帮助我们在运动摄像过程中,较为便利地调整和选择构图。 
 
 

(四)有助于实现被摄对象处于焦点之外的拍摄
    当对一个物体的细部和整体连续表现时,移动机位的推拉镜头会因摄像机为达到小景别画面过于接近被摄物体,以至超出镜头最近焦点的距离,使画面形象模糊。如果用长焦距镜头移拍,则很难实现从被摄物体细部到整体的景别转换。此时,如用变焦距镜头完成景别变化,就可以发挥广角和长焦两个镜头的长处。
    当镜头调至长焦段时,一方面,可以将机位放在离被摄物较远的位置上(镜头最近焦点之外)进行拍摄,以保证物体在焦点之内;另一方面,画面景别可以表现得很小,使物体细部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空间。当镜头调至广角、在机位不动的情况下,画面即可从特写逐渐转换成全景,广角大景深的特点又使得画面有一个较大的表现空间,容纳下物体的整体,并且画面形象从头至尾都是清楚的。比如,当拍摄一个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刚刚出土的铜鼎时,我们就可以在较远的位置上,先用镜头的长焦距一端把画面推至铜鼎上的花纹局部,然后逐渐变焦拉出成全景画面,让观众从局部到整体地看清这件文物。
    (五)变焦距急推急拉镜头可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节奏变化
    运用手动调焦距,可以产生急速的推拉镜头,这种造型效果移动机位推拉是难以实现的。急速推拉镜头,强化了画面框架移动的速度,并超出了人眼观察物体的感知速度,画面内形象除中心点相对清晰外,其他部分全部虚化,呈现一种放射状急速收缩或扩张的画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画面节奏。这种画面对人眼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极易引起观众心理上的不稳定感,常被用来表现某种主观视线,反映剧中人物恐惧、愤怒、惊异、狂喜等爆发性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或通过闪电般的景别变化引起观众对画面形象的注意。
    电视片(某师合成演练纪实),一连用了四个急推镜头,表现某汽车连因战备思想松懈,十几辆军车残破,无法投入演练的情景。急剧变大的画面,强调了破碎的车灯、瘪了的轮胎、关不上的车门、已腐蚀的电瓶等,有力的造型表现形式,使这几个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对一些歌舞节目进行电视转播时,根据音乐的节拍或舞蹈的动作,作急推急拉处理,能够取得贴合歌舞情绪和节奏的画面效果。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反映东北某农村的姑娘们赶集看花灯的舞蹈,当高潮部分音乐节奏加快、舞蹈演员各自摹拟不同的村妞看灯的“千姿百态”的表情动作时,画面时而急难成某个舞蹈演员的中景景别的静态动作造型,时而急拉成众多演员的全景群像。从画面效果来说,由变焦距急推急拉形成的爆发力和节奏感是与舞蹈本身欢快喜庆的节奏和气氛相吻合的。
    急速推拉使变焦距镜头强制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使画面的运动力度加强,节奏加快。它如同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音乐旋律中的重音符,是出情绪、出节奏、出气氛的地方。运用得适时和恰当,会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而运用得不当或过多过滥,则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以及在被迫接受一种强加于人的画面的感觉,从而出现逆反心理,结果造成编导者最得意之处,正是观众最反感之时的败笔。
    (六)变焦距镜头的推拉与其他运动摄像方式相结合,可使画面内部的蒙太奇更为丰富
    变焦距镜头可以在远离被摄人物的情况下,通过变动焦距及焦点,完成定焦镜头几个机位和镜头才能完整表现的机位调度,使人物和环境浑然一体,画面景别和视点转换,更趋向于平稳。连贯、柔和,形象和情景的表现更加生动、真实、可信。屏幕上给予观众的直观感受,不同于镜头组接所产生的画面外部蒙太奇,使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更加接近生活,接近人们对现实的视觉认识规律。 
 
 

在纪实性节目中,变焦距的运用使长镜头拍摄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长镜头理论的技术支柱。纵观世界各国纪实性节目中优秀长镜头实例,绝大多数是用变焦距手段完成的。这里恐怕主要应归功于变焦距镜头造型表现上的种种优势。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优秀电视纪录片,也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诸如《回家》中大段跟拍熊猫活动的镜头;《沙与海》中拍摄小女孩独自玩沙的长镜头,都呈现给观众一种较完整、自然的生活流程,给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界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作为摄像人员,我们应该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汲取经验,学习优点,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画面造型形式和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记录生活、传递感情和表达
思想的能力。
    四、变焦距镜头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变焦距镜头拍摄,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变焦距动点、动向、动速的控制。所谓动点,是变焦距推拉的起动点和停止点;动向,是变焦距的推拉方向;动速,是变焦距的推拉速度。而在这三个方面中,动点因素最为重要。正确控制变焦距动点的基本要求,是将变焦距推拉的起动点,安排在运动物体(人物)动势最大的那个点上,把停止点安排在运动物体动势停止或消失的那个点上,形成一种你(被摄物体)动,我(变焦距)动;你停我停的镜头运动方式。这种处理,可以使画面外部的运动(变焦距推拉)和画面内部的运动(被摄物体的运动)有机地结合和对应起来,减少观众对变焦距镜头起动和停止的注意,好像镜头的运动是由被摄物体带出来的一样,观众在对被摄物体运动的观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种画面运动。如果被摄物体动时变焦距不动,被摄物体不动时变焦距却在“运动”(推拉), 两种运动形式就会重复影响观众的视线,迫使观众不断地调整视线去“追随”变化中的形象,使观众觉得变焦距的运动是一种多余的运动,不但没有帮助观众对画面形象的认识,反而干扰了观众的视知觉活动,使本来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变焦距形态更为明显。
    对变焦距动向的把握主要依据下面三点:
    1、根据被摄物体的运动方向,决定变焦距推拉方向。如:人物往远走,镜头推上去;人物从远来,镜头拉开来。这种镜头运动是顺势的。
    2、根据画面内情绪的要求,决定变焦距推拉方向。如:情绪激动、气氛紧张,镜头推上去,使画内情绪更为饱满、强烈;情绪放松,气氛低落时,镜头拉开,使画面空间更为空旷,更易发挥感情上的余韵。
    3、根据情节对造型的要求,决定变焦距推拉方向。如:情节要求视点前移时,镜头推上去;情节要求视点远离时,镜头拉开来。
    对变焦距动速的把握主要考虑下面三点:
    1、依据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决定变焦距推拉速度。一般情况下是,你(被摄物体)快我(变焦距速度)也快,你慢我也慢。这种镜头运动也是顺势的。
    2、依据画内情绪和内容节奏决定变焦距推拉速度。节目节奏快、画内情绪紧张时变焦距推拉速度快,反之则慢。
    3、依据对观众视点调度的快慢,决定变焦距推拉速度。快速调度观众视点,满足观众对被摄主体认识的某种急切心理时变焦距推进速度应快些;反之,控制观众对被摄物的识别速度,延长观众的某种感情节奏时,变焦距推进速度则应慢些。
    总之,对变焦距拍摄的动点、动向、动速三要素的把握和处理,应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及节目总体构思统筹考虑。一般来讲,在电视剧和非纪实性节目的拍摄过程中,这些环节都可以在反复演练中得到最佳画面效果。而在纪实性节目中掌握好这三个方面就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纪实性原则要求现场拍摄一次完成,不能组织动作多次拍摄。另外,人物和物体的运动和停止,具有某种突然性和多变性,动体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的过程,正是动速变化最大、动感最强的时刻,摄像机准确而不失时机地跟上运动人物和物体,需要拍摄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特别是人物和物体运动轨迹复杂多变时,镜头运动的方式也要相应变化,而每一次推拉的转换,都是一次动点的转换,使整个镜头运动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拍摄要注意处理好下面三点:
    1、拍摄过程中,对运动物体要边拍摄边观察,并要有预见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以及前期采访时对被拍摄对象运动特性的了解,力争在运动物体每一次变化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否则将会处处被动,使每一次推拉都“慢半拍”。
    2、最好运用肩扛式拍摄方法,增加机位运动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拍摄时身体应保持随时可自由转向运动的姿势。在身体运动过程中睁开左眼,用右眼观察寻像器里的构图,用左眼的余光观察被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
    3、如用三角架时,纵向和横向锁机旋钮宜全部放松,使云台有最大的灵活性。
还要说明的是,变焦距推拉的起动和落幅要果断。如同摇镜头起、落幅要果断一样,犹豫和迟疑都会影响镜头运动的流畅甚至引起表现意图的混乱。再者,不动机位对同一物体单一方向的变焦距推或拉,最好跨一级景别。例如:从全景推至近景或中近景(跨过了中景)。否则,极短距离的推拉,画面景别变化不大,镜头表现性贯彻的不彻底,会引起一种误解:这不是在推拉镜头,而是技术上整理画面构图,给人一种对一个构图失误的镜头进行了调节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