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室外自然光三种形态 室外自然光照明有白天和晚上两种情况。白天又有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况。下面先讲晴天日景的光线照明规律。可用做摄像用的自然光源是太阳。太阳光在晴天是以三种形态出现的:太阳直射光、天空散射光和地面环境反射光。 A.太阳直射光 这是最亮的光源,光线性质属于硬光。由于大气的影响,一天之内的太阳光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色温和强度:早晚色温较低,中午色温较高。大气层本是无色透明 的,因为其中含有水蒸气、尘埃等微小颗粒,具有反光和扩散光线的作用。早晚太阳光途径大气层路程较长,蓝色短波光线损失较多,被大气层阻挡,太阳光投射光中红色长波光线较多,故色温较低。相反,中午阳光途径大气层路程较短,短波光线损失较少故色温较高。 直射阳光照射在物体上,能形成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清晰的投影。 B.天空散射光 是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源。太阳光经过大气层一部分透过大气层,呈直射状态照明大地,另一部分被大气层扩散、反射形成散射性质的天空散射光。晴天天空光呈现蓝色,色温极高,这是因为空气中的介质(微粒)对短波光(蓝光)扩散较多的结果。 天空光的强度比太阳直射光弱得多,所以只能在阴影或背光面看到它的踪迹。因为强度较弱且为散射的软光,故照明物体上不产生投影。但天空光的强度随天空云层 而变化,其规律是天越蓝越暗,如果天空有白云其亮度就会增加,如果半晴半阴,(俗称假阴天)天空光就会很亮。在外景拍摄太阳直射光做主光,天空光即为副光,两者之间的亮度比形成光比。越是晴天无云光比越大。除此之外,光比还受环境光的影响。 C.地面环境反射光 也是间接来自太阳光光源。大地一切被照明的物体、景物都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特性,我们把地面景物反射光叫环境反射光。其强弱由反射物表面反光率决定。雪 地、沙丘、水面、浅色建筑等反射光就强一些,绿草地、深色建筑物、暗色路面反射光就弱些。环境反射光一般来讲强于天空光、弱于太阳直射光,故一般在被摄对象背光面出现。 环境反射光色温(光色成分)由反光面色彩决定。在红砖墙附近呈红色,在绿草地的环境则呈绿色,在沙漠环境里则**…… 环境光性质也有直射和散射之分,大部分具有软光性质,但水面或一些金属、玻璃等光滑表面的反射光具有直射光性质,而且亮度极高,仅次于太阳直射光。 晴天外景所有景物都处在这三种光线照明之中,真实再现自然光的这三种形态是自然光效用光法的基本原则。因此,做为一个电视摄像工作人员,对自然光三种形态的把握和再现具有重要意义。 2.室外自然光照明规律 光线照明规律,是指光线在照明时,光源和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具体关系。各种不同的光源,在照明时和被照明对象之间,有一个规律性的模式,结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为了很好地用光造型,掌握光线照明变化规律是很重要的。 室外自然光主要指太阳光。直射光为太阳直接发出的光,天空光是经过大气层过滤散射形成的光。直射光和天空光合起来称昼光。大地万物实际上被这两种光线所照射。由于晴天和阴天光线性质不同,我们把室外自然光分成晴天自然光和阴天自然光(均指日景)两种,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1)晴天室外自然光 晴天的光源是太阳,它是发光体,在所有光源之中它是最亮的(据说激光比太阳光还亮,但能量很小)。日光是直射光(集射光)其性质属于硬光。太阳光在一天之 内,随着和地面的角度不同以及穿过大气层的路途不同,其强度和色温在不断变化之中。掌握这个规律对摄像工作者有重要意义,一天之内太阳光的变化,根据太阳和地面的角度,我们大致上分四个时刻分别叙述。 第一时刻:0-15度左右。称为日出、日落时刻。这一时刻自然光的照明特征是: ①太阳光色温低,天空光色温高。景物光线冷暖相间。由于太阳经过大气层路程较长,波长较短的兰光被大气层扩散,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透射过来。故这时的太阳 呈现橙红色,色温大约在2500K-3500K左右,相当于钨丝灯的色温。如果加用5600K的滤色镜,并以白光调白平衡,画面将偏橙红色,有明显的早晚气氛。天空光色温高,受光面偏暖,背景面偏冷,画面色彩多变,寒暖对比明显,景物色彩丰富多彩。 ②光线投射角度低,景物投影长,垂直面受光强水平面受光弱。并且具有很强很明显的空气透视效果。其长长的投影往往是构图的有利因素; ③有时天空出现彩霞,被太阳逆光照射呈现出形状各异的媚人景像。这时太阳往往是被摄对象,容易拍出有意境的画面; ④光线柔和光比小,色温冷暖相间,是拍抒情画面的最好时刻; ⑤这一时刻的特点是时间比较短促,光线变化较快(亮度和色温)不易掌握。一般只能拍一、二个气氛镜头。这一时刻,由于具有以上一些特点,所以被称为效果光时刻,也有人称为摄影的黄金时刻。 第二时刻:15°--60°左右。 这一时刻的光线特点是光源的光谱成分比较稳定,亮度也变化不大,反差正常,持续的时间较长,称为正常照明时刻。这一时刻是拍电影和电视最出镜头数量的时 刻。其次这一时刻,景物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照度差别不大明显,光比适中大约在1:4-1:8之间,色温大约在5500K-5600K左右。 第三时刻:60-90度左右。 这一时刻称为顶光时刻,太阳光顶头照射,在南方的夏季几乎和地面垂直,太阳光强烈反差较大。这一时间为顶光照明,一般不适合拍摄人物中近景。因为顶光照明,演员面孔会被歪曲变形。一些远景镜头亦可以此刻进行拍摄。 第四时刻:0度以下,这一时刻被称为曙暮光时刻(或称黎明或黄昏时刻)这一时刻的光线照明特征是: ①太阳未出或已落,地面所有影物靠天空照明。天空是最亮部分,既是光源又是拍摄对象。这时天空和地面影物形成具大的反差。其亮度范围大大超过胶片或摄像机 的曝光容度。拍摄时如果按天空曝光,地面景物将呈现剪影状态(没有层次)。若重点表现景物用较低的角度把景物叠在天空上,轮廓鲜明。 ②此时刻是拍摄夜景画面的理想时刻。拍带天空的夜景场面常在此刻拍摄。人物主光应高于或等于天空亮度,用人工光进行补助。可得到好的夜景效果; ③这一时刻天空亮度变化极快,当天空亮度达不到摄像机或胶片最低亮度值时,只能拍摄不带天空的夜景画面。不然天空将是一片死黑。这一时刻,太阳出处或落处(即早东、晚西)天空较亮,所以应该考虑到拍摄的角度。 晴天的天空,是由大气层微粒散射太阳光形成的散射光源,阳光透过大气层,其中波长较短的兰光损失较多,所以呈现兰色。如果太阳光做为主光天空光即为副 光。它照明被摄对象阴影部分,故阴影部分偏兰色。主光和付光的反差程度和天空亮度有关,兰天时,亮度较低,反差大,有薄云时,亮度高,反差小。 晴天阳光照明,物体所形成投影,其方向永远和光源方向相反,投影长度和太阳的高度成反比。大面积的投影,会形成无阳光直射的阴影区只受天空照明,亮度一般低于阳光区2-3挡。阴影下的光线是散射光,在阴影区拍摄由于周围环境光的影响也会形成较小的明暗反差。 (2)阴天自然光 ①光源:阴天的光源就是天空,其色温和天空的云层的厚薄有关。阴天的天空光是散射光,它均匀地照明大地的一切对象,明暗反差弱。光线柔和而平淡,天空亮度很大和地面亮度相比形成很大的亮度间隔,阴天拍摄,应尽量避开天空,或少带天空。(天空经常为背景) ②景物:一切景物都是在从上方投射而来的天光所照明。阴天下的景物之间主要靠自身的形色及运动的不同而相互区分。 ③相同反光率的各个对象,水平面的亮度将高于垂直面亮度。 ④未被天空所照明的部位也会形成阴影。 3.室内自然光照明规律 室内自然光是由门窗射入的光线。也分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况。 (1)晴天室内自然光 晴天室内自然光可能有两种光源,即①从门窗投入的直射阳光;②由天空、环境反射光源射入室内。当阳光直接射入室内时,太阳成了主要光源,阳光不能直接射入内时,主要光源为天空。除在阳光直接投射的地方为集射光照明外,其他皆为散射光所照明,室内在晴天时光线结构特征是: ①投射到室内的直射阳光的亮度,将随着室内物体的反光率而不同(如墙面、摆设)一般为最高亮度,并和其他亮度形成巨大的光比。 ②门窗是室内的光源,又是被摄对象。室内亮度的大小,决定于门窗的大小、数量、方位、室内墙壁陈设的反光率,门窗外景物的亮度为次高亮度,因此画面里带上门窗时要进行亮度平衡; ③相对于门窗的墙壁较亮; ④和门窗同一方向的墙壁是背光面,尤其是墙角亮度最低; ⑤室内照度随门窗距离不同而变化; ⑥室内自然光色温较高。 (2)阴天室内自然光 阴天时室内自然光主要是没有直射光射入,室内景物均为散射光照明,色温较高和室外相近。 光线比较稳定。 ①门窗是光源,常常又是拍摄对象,亮度最高,尤其透过窗户看天空时,亮度最高。 ②室内的亮度分布和晴天时相近,只是普遍亮度偏低。 ③室内虽没有直射阳光射入,但亮度间隔仍然很大。 ④室内景物亮度随同门窗距离不同而变。 利用室内自然光拍摄,最好避开门窗或少带门窗。非带不可时应采取措施,或降低窗户亮度或提高室内景物亮度,以求得亮度平稳。加人工光时也应注意进行色温平衡。 4.夜景画面光线照明特征: 夜景自然光为月、星辰,不能用于影视摄影,主要靠各种人工光和现场光照明。夜景画面照明特征是: ①普遍照度低; ②色温偏高,经常有冷暖两种光照明。 ③天空呈暗兰色; 在画面中有光源的情况有以下特点: A、光源是最亮的,为第一级亮度,夜景光源常作为被摄对象拍入影视画面。光源的色温将影响被摄体的色彩再现。月光效果偏兰、灯光(家用灯泡)火光偏黄红、荧光灯偏兰绿; B、人工光照明范围是有限的,常形成明亮的光区,有多少光源就有多少光区。亮度随光源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C、光源未照明的区域为最暗,阴影中的对象最暗,有照明死角;。 D、明暗反差极大,周围反射光微弱。 光线照明结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固定不变的。它是真实再现光线效果,用光造型的生活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