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的魅力

 昵称q6YKn3b7 2015-02-13

2012的元旦,在孩子的央求下,无奈陪同去了北京南城的“大观园”——亭台楼阁——尤其是今天建造的仿古建筑,早已令我厌烦了。孩子大概是受了观看《红楼梦》电视剧的影响,如今非要去大观园实地看看不可。

在偌大的园子里,走来走去。我已经很累了,孩子却仍未尽兴,照着门票上印制的景点地图逐一核对,顺藤摸瓜,欲尽收眼底。我只能随在后面,拖动着脚步......

在看了“潇湘馆、怡红院”之后,我顿生了一个疑问:这些名字为何如此饱含艺术、温文尔雅?也许,曹雪芹先生是翻着字典杜撰的这些名字吧。《红楼梦》一书中的诗词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在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四大名著”中,如果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逐个出场上演故事的,那么,《红楼梦》则不仅是众多人物齐出场,还蕴藏了剧本、诗词,甚至中药配发等各种技艺,实属一部百科全书。在价值观上,对于权贵统统予以蔑视,暗示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巨厦的倾覆,表现出了文艺思想的较高境界,从而成为一部伟大不朽的文艺作品......又想去翻书看看,以前购买的版本不知哪里去了,便急忙去图书大厦。在图书大厦书架上,浏览、比较了五六种版本,最后,选购了上世纪80年代的那版,想必比较近乎曹雪芹的笔墨风格吧。

如今,人们仅凭这部“满纸荒唐之言”在空地上虚构搭建起来、仿古建造出“大观园”一池楼阁,既应了拍摄戏之用,又经过电视剧推介、引来众多游客“实地”游览。我却在这虚构的地方游览之后,产生了购买《红楼梦》图书的欲望,不知不觉置身于这“文化产业链”之中了,这也许更是呈现了文化的一种魅力吧......

文化是什么?从对于人们的价值来看,“文化”就是“人文化成”,是规范有序、整齐划一、积极向上、经验积累、传承教化;杂乱无序、参差不齐、停滞不前,不应当属于有价值“文化”的范畴。

说这是文化的一种魅力,或者是好奇的欲望,概有两层含义。辜鸿铭先生曾说:安全感和永久感是大众的两种基本追求目标。我想这话颇有道理。向古时回溯与向未来延伸,也许可以产生令人们获得永久感的意义,即,延展生命或丰富生活。人们,虽然立身于今世,却欲望着体验过去的场景,想从过去的场景中走来,同时,还憧憬着身边世界场景在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这样,便会产向后、向前延伸生命两种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

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读书便成为不可缺少的了。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就靠书籍流传下来......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读书就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人类一切活动经验的累积、更新,再累积,代代无限传承下去。文化的这种魅力,可以被视为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例如,猴子没有积累旧的经验,也没有生产新的经验。倘若,猴子们哪怕是仅仅具备了复制的能力,那么,它们的经验就会产生积累,并且会越复制,积累的经验会越多,兴许在某一天,也就会突破一般动物的界限,变得同人类一样聪明。然而,事实是,老猴子死了,新生的猴子仍然重复着一般动物那种本能。“更新”尚且不论,甚至连复制的能力,猴子们也未能具备。所以,几万年仍然停留林山野地里,重复着同一种生活模式,没有突围出一般动物的界限。经验传承和知识更新的欲望——是人类而非一般动物特有的现象,这就是人类文化特有的魅力。

(原载于《追求与命运:从山沟到京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赵为民,zwmin@pku.edu.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