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灯会,苏州人的不了情

 苏迷 2015-02-13
元宵灯会,苏州人的不了情
 
 
  今天已是腊月二十五,离除夕夜的日子又近了一点。中国人重视春节,苏州人尤甚,进了腊月便开始早早准备起来,过了除夕还没完,浩浩荡荡的节日要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了春节里的“压场大戏”——元宵,这才算过完年。
  苏州人喜欢过元宵节,配上这儿千百年的灯彩技艺,年年元宵灯会都办得热闹非凡。今年虽因故取消了两场大型灯会,但回溯从前的灯会习俗,也是挺有意思的。

  □商报记者吴梦奇/文蒋世颖/摄

  元宵缘起从何处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古人对此加以庆祝,希望来年吉祥如意,故称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汉,汉时庆祝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可见,随着历史推演,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和庆祝程度是越来越深。
  各地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吃元宵、赏花灯、放烟火、舞狮、舞龙、猜灯谜、踩高跷、划旱船、祭门、祭户……大抵都是遵循着越热闹越好的原则,在苏州也不例外。
  元宵节吃“元宵”,那是北方的说法,苏州人吃的叫“汤圆”,太湖流域盛产稻米,用糯米手工制成,馅有豆沙、芝麻、各类果料等,煮熟后带汤水食用,故叫“汤圆”,古称“浮圆子”,
  寓意团团圆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尤为特别的习俗。苏州的妇女,在元宵节这天,是要“走三桥”的。据说,走三桥能祛除疾病,带来健康。《清嘉录·走三桥》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一晚要走三座桥,恐怕也只有在水网密布、小桥众多的江南才能做到了吧。
  元宵节这天,白昼为市,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想知道苏州的元宵节情景,看看苏州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是怎么说的:“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十五之夜,天上是明月当空,地上是张灯结彩,一派璀璨闪烁,此时,逛灯会才是元宵节的正经事。

  古胥门上灯如昼

  苏州人爱过元宵节,并能将它的传统习俗延续下来,也与苏州精妙绝伦的灯彩技艺有关。
  苏州灯彩自古便是久负盛名的手工艺品。据史书记载,宋代在杭州举行的花灯会上,苏州的花灯评为上品,蜚声海内。宋时范成大就感慨:“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明清时,皋桥、吴趋坊一带有灯铺多达百余家,出售各色花灯,尤以“走马灯”最有特色,灯上设置各种故事人物,有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之类,待灯里燃起蜡烛,冷热空气对流,人物即能循环转动,十分有趣。《红楼梦》中,薛蟠从苏州带回京城的纱工灯便是苏式灯彩的一种。
  可以想见,元宵节之夜,古时苏州街头各式各色花灯,引来千万人观赏,看灯彩的人摩肩接踵,明清时就有谚语:“男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
  2001年起,苏州利用古胥门城楼遗址、百花洲公园以及周边区域,邀请苏州灯彩大师制作,还引进外地不同的灯彩,连续多年举办元宵灯会,不仅受到苏州人的喜爱,还吸引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苏州过元宵,最长的灯会时间持续了足足15天。每年灯会期间,都会吸引近50万人参与。
  早早地,古胥门上就会挂上一排红灯笼,不同年份不同的生肖也必定会出现在十分醒目的地方,龙狮队、锣鼓队、鲤鱼队、旱船队、秧歌队、腰鼓队、大头娃娃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苏式特色小吃也依次排开。夜幕还未降临,老苏州就等不及地抱着小囡去看花灯咯。

  金鸡湖畔银花开

  古胥门灯会是苏式传统灯会,也无法容纳更多的人群,对元宵灯会有份不了情的苏州人自然不会满足。所以在园区,便出现了一场更为现代化的金鸡湖灯会。
  这场灯会位于月光码头,周围相对空旷,没有依托建筑,为了使得氛围更加热闹,连亭台街灯都是用灯彩搭建出来,待到天黑,灯火初上,总能引起一片轰动。有一年灯会上,还有两条蛟龙出海,盘旋而上,连周围的海浪、帆船、海马、海鱼、飞虫等都是用灯彩做出来的,场面蔚为壮观。
  无比硕大的宫灯,或缩小了的苏式园林,无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除了大场面以外,金鸡湖灯会每年总会增加一些儿童题材。并不是旧时儿童喜欢玩闹的小玩意,而是现在风靡于孩子间的流行物,比如动画人物等。你见过4米高的灯彩机器人吗?它不仅逼真硕大,而且还能现场展现变身技能,别说小孩惊奇地嗷嗷大叫,连大人也纷纷拍照叫好。
  去年元宵节,还偶遇了西方情人节,其实,元宵节还真的可谓是古代情人节。在古代,平日不允许外出的女子们,在元宵节这天却是个例外,青年男女可结伴游玩。每年金鸡湖灯会也是不少情侣的约会圣地,有趣的同时又不失洋气。
  灯会,光看花灯自然是无趣了些,猜灯谜也是少不了的互动环节。苏州人猜谜写谜都厉害,据统计,仅清代,苏州文人编著的谜书就有40多种。每逢元宵节,凡有灯会的地方,就有争相竞猜灯谜的老幼男女,其乐融融,嬉闹之中,无不寄托了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