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空间

 二月1958 2015-02-14


你是否曾经被曝光补偿的概念搞晕过?你是不是经常为不知道补偿多少曝光量而苦恼?也许你已经学会了使用包围曝光,也许你已经知道了“亮加暗减”的规则,像使用胶片的摄影师那样操控相机。这篇文章告诉你一个非常使用、立竿见影而且一学就会的技术,让你从“胶片摄影师”苦练曝光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因为,你有一部数码相机,它可以让你非常准确地实现曝光。
市面上卖的大部分数码相机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并不是全部。你需要一部能够调解曝光的相机,如果没有手动曝光,至少要配备加减曝光的功能,让你能够调解曝光量。有的数码相机可以每1/3挡调节,也有的相机每1/2挡调节,还有些相机同时配备1/3挡和1/2档供你自己选择。 我建议你养成“只要条件允许就看一眼回放照片”的习惯。那么,你看回放的影像时,主要看的是什么?使用肉眼去判读拍摄的内容,还是查看拍摄数据,或是将图像放大了看细节? 数码相机的液晶屏幕回放的影像并不准确,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相机上看着漂亮的照片,等到在电脑上看或冲出来的时候却令人失望。成熟的摄影师在端起相机之前就预见了照片的样子,如果他不想在后期过多的调整的话,他所要确认的是曝光是否达到了他的要求。那么,就从判读曝光开始吧。

一、用什么来判断曝光? 答案是——直方图。所以,我建议你在回放照片时,首先查看直方图,就像那些专业摄影师所作的一样。那么,你买的相机就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一个是刚才提到的“调整曝光量”的功能——有手动曝光或者有曝光补偿,另一个就是必须具有判断曝光的功能——直方图。 直方图的横坐标代表像素的亮度,左暗右亮。很多相机厂商将直方图从左到右分成“很暗”、“较暗”、“较亮”、“很亮”四个区域,也有的相机厂商将直方图分为五个区域。这些分区与直方图本身并没有关系,也不会影响到直方图的形成。无论四个分区还是五个分区,它们不过是为了观看方便而已。我们可以把“较暗”和“较亮”的区域看成中灰影调的区域,把“很暗”看成画面的暗影区,把“很亮”看成画面的高光区。 纵座标代表像素的数量,直方图越高的地方,这个亮度在画面中占得面积就越大。从直方图上看,照片上大部分影调位于“较亮”和“较暗”的区域中;水中泛白的天空和楼房的受光面位于直方图的“很亮”区域;而倒影中的深色树枝和左上角的黑影则位于直方图的“很暗”区域。直方图表示这张照片曝光是正常的。
二、怎么判断曝光和调整曝光? 判断胶片的曝光时,我们需要看密度。所以,在冲印店里我们时常会听到老摄影师对修图师说“我想这里加点儿密度,那里减点儿密度”之类的话。因为他们习惯了查看胶片的密度和反差。而且,这样听起来更专业些。数码相机时代,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这儿亮点儿”、“那儿暗点儿”之类的言语。 前面我们看到的照片,曝光属于正常。那么,如果减少或增加曝光量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减少曝光量的时候,直方图会向左移动,很可能在直方图最左侧已经超出的边界,左侧的“山根”看不见了,就会曝光不足;增加曝光量的时候,直方图会向右移动,很可能在直方图最右侧已经超出的边界,同样,右侧的“山根”看不见了,就会曝光过度;

记住下面的口诀(修改于08年3月)你就会轻松地利用直方图判断和调整曝光:
左边山脚见不到,暗部细节被丢失; 右边山脚见不到,亮部细节被丢失; 两边山脚见不到,加减曝光断分明; 山峰靠右亮区大,山峰靠左暗影多; 山谷如果在中间,中间影调少细节。 左边山脚见不到,暗部细节被丢失 顾名思义,直方图的左边看不见末端,也就是“暗影溢出”,这表明景物的暗部细节没有被数码相机完全记录下来,溢出的部分在照片里表现为“死黑”,这些像素的记录值为0。

为了更有力地说明这个问题,曝光的时候有意的减少了1档,致使暗部溢出。直方图分布于左半边,右半边空出,这说明尚有增加曝光的可能。像这样“左边没头儿”、“右侧空余”的直方图,我们增加曝光量就会使直方图整个向右移动,从而使景物的暗部细节能够记录在数码相机里。这就是“向右曝光”(区分于“向右曝光原则”)。右边的照片在评价测光的基础上增加了0.7档,直方图分布基本令人满意。与左边照片相比,向右增加了1.7档曝光。 右边山脚见不到,亮部细节被丢失 直方图的右边看不见末端,也就是“高光溢出”,这表明景物的亮部细节没有被数码相机完全记录下来,溢出的部分在照片里表现为“死白”,这些像素的记录值为255。

如果你拍摄的照片像图4左边的照片一样,直方图“右边没头儿”、“左侧空余”,那么减少曝光量就会使直方图整个向左移动,从而使景物的亮部细节能够记录在数码相机里。这就是“向左曝光”。图4左边的照片“向左曝光”两档,就可以得到右边的照片。看一看直方图,差别很大。 两边山脚见不到,加减曝光断分明 如果直方图的两端都看不见末端,也就是“高光和暗影都溢出”,这表明场景中的光影动态范围大于数码相机所能记录的动态范围。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有权衡利弊,根据要表现的主题,找到重点突出的地方。如果要重点表现亮部细节,就舍弃暗部细节,向左减少曝光;如果希望突出暗部细节,那么就舍弃亮部细节,向右增加曝光。 不过,通常情况下,“晃眼的白色”要比“低沉的黑色”更可能成为视觉干扰。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如果溢出的高光没有在画面中起到辅助作用。我会建议你向左减少曝光,记住这是在“直方图两边都看不到头”的情况下。
就像上面的两张照片(图5)一样,我们对于“取舍”的概念并不只限于选择“曝光过度”还是“曝光不足”。对面光线穿透的灯笼是我们想拍摄的主要对象,那么,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上毫无细节的天空越少越好。我们并没有进行曝光补偿,但实际上测光的区域发生变化,曝光量也已经变化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问:按照前面所讲的,从右边照片的直方图看,这张照片是不是应该向右增加曝光呢?研究一下你数码相机中的直方图是“亮度直方图”还是“RGB直方图”很有必要。 很多数码相机对于红色比较敏感,景物中红色的物体往往容易产生“红色溢出”,而致使红色的部分没有糊涂一片没有细节。如果是像上面的相机一样是“亮度直方图”,那么建议你做一些针对红色物体调整曝光和调整饱和度的试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两边都看不到头的直方图,说明影像的动态范围已经超出了数码相机所能记录的极限。这个时候直方图左右两个末端相聚最远。那么,如果直方图两个末端相距很近,这表明所拍摄的景物反差很小,你的数码相机完全可以记录下来景物的动态范围,甚至还绰绰有余。 当场景反差比较低,左右曝光都可以的情况下,是向左减少曝光呢,是还向右增加曝光呢,或是什么也不改变? 三、数码相机曝光原则 这些曝光原则建立在直方图确实有参考意义的基础上,如果相机内的直方图本身误差很大,那么建议你将相机送回维修部维修。 原则一、不溢出原则 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数码相机的拍摄。在景物的动态范围大于数码相机所能表现的动态范围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光比场景的拍摄比如,夜景拍摄、冰灯拍摄等,你至少应该让一个方向上不溢出。你还可以想办法使光比减小,比如对暗部补光,这样我们的相机就可以记录场景中的等多细节。 我们总会觉得夜景拍摄要增加曝光时间,甚至要半小时、一小时的曝光。事实上,如果是灯火辉煌城市夜景并不需要这么做。正如你所看到的下边这张外滩夜景的照片(图6),曝光时间是1/15秒,感光度的ISO200,并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拍摄手法。
从直方图上来看,画面中大部分处于“很暗”的区域中。事实也是如此,不然被灯光照亮的“东方明珠”怎么才能突出出来呢?光源的部分有少量的溢出,直接对准光源拍摄总是会这样。但这并不影响到整个画面,因为它们占的面积非常小,而且又节奏的出现在画面中成为点缀。注意建筑主体的曝光,尤其是“球”的下半部分,还有左上方红色三角中的细节。这都说明高光部分的曝光比较合适。 再来看看暗部的细节,几乎没有溢出。我们在暗影中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远处高楼大厦的身影。见鬼!也许你会喜欢横着拍,因为很多都市夜景照片都是横着拍的。而且被灯光照亮的天空会让远处暗影中的楼房看起来更加扑朔。 原则二、亮加黑减 你可能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数码相机“向右曝光”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右侧不溢出的情况下尽量向右曝光。这么做的理由是:如果在后期把暗部提亮会产生很多噪点,而后期针对高光部压暗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既然你知道煤炭是黑的,为什么还要“过曝”后再把它压暗呢? 所以,我更愿意推荐你使用“亮加黑减”的原则。当画面中亮的部分占很大面积时,我们需要增加一些曝光,也就是向右曝光:比如拍摄大面积的雪景,你可以适当向右增加曝光,注意不要让高光溢出,并且还要保证雪的纹理和细节;同样,当画面中暗的部分占很大面积时,我们需要减一些曝光,也就是“向左曝光”:比如当你在拍摄大面积的煤炭时,可以适当向左减少曝光,注意不要让暗影溢出,并且还要保证煤炭的纹理和细节。

上面这张照片(图7)是在侧逆光条件下表现由白雪和阴影构成的起伏和雪的质感。直方图中的两个“山峰”分别代表雪地中高亮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分布。可以看出高亮的部分并没有集中在直方图的最右端,而是靠左一点,这样可以很好地表现出雪地的质感。同时,我们看到雪地上的阴影仍然处在直方图的“较亮”区域。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后期加大反差,让阴影处于“较暗”或“很暗”的区域呢?
我没有找到关于煤堆的合适的照片,不过我找到了这些灰灰黑的酒坛子。从直方图上看,右侧还有些余量,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再向右进行曝光。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这么做。相反的,我在原有的测光基础上,向左曝光1/3档。这样的曝光可以更好地表向酒坛子上的细节。注意光线的条件是漫射光,之所以选择漫射光条件拍摄,是因为如果在直射光下拍摄,坛子上会留下强烈的阴影。那些阴影是你想要的么?想一想,如果那些阴影是你想要的,那么应该怎么去曝光? 结束语 无论是“不溢出原则”还是“亮加暗减”原则,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总原则上,那就是——你要去看懂直方图,并根据拍摄的主题和直方图去调整曝光。现在,拿起你的数码相机,去拍照吧!
【学会参考直方图】 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带有直方图显示功能,对于可以实时取景的相机来讲,甚至可以在按下快门前就显示直方图,但这时显示的不一定很准。“按下快门后如果有条件就先看一眼直方图”,这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数码相机曝光的很多经验,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

【积累识别直方图和照片中景物关系的经验】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样的直方图才是好的直方图。人们把直方图分成很多类型,以便研究并作为后期改善画面的参考。直方图反映的是一张照片的亮度分布,没有照片的话直方图什么都不是,更无所谓好坏。同一类型的直方图从不同照片中反映出来,有的可能反映了曝光准确,而有的则可能反映曝光失误。所以,直方图必须结合照片来看才有意义。 我们为学员提供了一本《职业摄影师工作手册》,用来记录拍摄信息。现在,数码相机可以记录下很多拍摄数据。而我们则可以用它记录其他数码相机无法记录的东西,比如光线条件,再比如记录照片中景物和直方图关系等等。如果你没有《职业摄影师工作手册》,也可以到文具市场买一些便于携带的记事本。如果你愿意分享,还可以将自己的拍摄日记放在博客上。摄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不但可以快速提高我们的摄影水平,还可以让摄影变得更有趣。为此,我们设计这样一张表格,用来帮助更快地掌握曝光。
在下面的表格中,我们简单总结了一些常见景物对应直方图的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从很多照片的拍摄经验总结而来,虽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并不是万事万灵的神药。 其次要说明的是,在视觉上人们对明暗之间的关系比单个物体亮度更敏感,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某个物体有多亮,而是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在一起的时候哪个暗哪个亮。 第三点要说明的是,照片中需要呈现什么样的影调完全取决于摄影师要表现的主题,比如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我们可能需要照片更亮一些或者更暗一些。 第四点要说明的是,这张表格中提供的经验不包括使用滤光镜的经验,不过在镜头前加一片UV镜倒也无妨。 第五点要说明的是,直方图的分区是人为的,我们这里划分了4个区域,你也可以分为“暗影”、“中间调”和“高光”3个区域,或者像安塞尔·亚当斯那样划出更多区域。 总之,这张表格仅供参考使用,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学会变通。

【判断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我们希望有一个技术上的标准来判断影像(而不是影像内容)的质量。对于数码相机产生的影像,我们习惯于用直方图结合照片来判断是否存在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换句话说,是通过技术层面的规则判断曝光。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层面的规则也可以被突破。也就是说,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并不一定是“错误”的曝光。你可以创意性地使用“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以获得某种奇特的效果,但要掌握创意性“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就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总结。数码时代,人们更愿意把这样的工作交给电脑后期完成。 而后,我们就要提醒初学者:你可以让照片亮一些,也可以让照片暗一些,但不要心血来潮地去打破规则。想要打破规则,你至少先要掌握规则。那么,数码相机曝光的规则是什么呢? 很简单:
1、 让亮的景物亮,让暗的景物暗。
2、 尽量不要让直方图有溢出。
3、 如果直方图必有溢出,就需要合理取舍溢出的部分。 之所以尽量不要让直方图溢出,是因为“曝光失误造成的溢出”比“没有溢出的曝光失误”,补救起来要难得多。
如果你习惯于通过数码相机的液晶屏来判断曝光,结果往往是看到的照片比实际的照片亮很多,这样的话,就更容易出现曝光不足的失误。所以,我们建议你不要通过数码相机的液晶屏来判断曝光,而是养成通过直方图判断曝光的习惯。

拍摄逆光人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人脸曝光准确了,背景就会曝光过度;背景曝光准确了,人脸就会曝光不足。通常,我们可以用近距离的补光(比如闪光灯或者反光板)来减少人面部和背景的亮度差。但是,在上面这张牌楼的照片中,我们需要多大的反光板呢?这事情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另外方法:
1、 首选使用HDR(高动态范围)技术。
2、 拍摄时保留高光细节,后期适当改善暗部细节。如果反着做,即拍摄时保留了暗影细节,那么天空中的云彩就会惨不忍睹。
上面这张照片的天空过曝,很难通过影调调整补救回来,所以,如果你要表现出天空的细节,或是完全避免画面中有曝光过度的区域,我们建议:
1、 寻找一个合适拍摄角度避开天空。可以选择用背景中更高的树挡住天空,也可以选择将机位升高俯拍以去掉天空。
2、 如果景区里有很多这样的房子,可以考虑换一个更容易避开天空的房子拍摄。
3、 等到天空晴朗时再来拍摄。如果拍摄这个房子是你接受的拍摄任务,而且需要拍进天空的话,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多等几天了。
4、 如果你对数码后期的规则和技术很有把握,那么也可以利用后期技术补救天空。
5、 当你遇到问题,一时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先把问题拍下来,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探讨。

【识别饱满的直方图】
当场景中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都能被正好能被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记录下来,而且场景的中间影调比较丰富的时候,我们就能得到一张饱满的直方图。 饱满的直方图看起来山脚位于直方图的两端,而且至少有一个山峰。如果我们得到一张饱满的直方图,那么就说明:在白平衡、锐度、对比度、饱和度等设置不改变的情况下,这个照片中的场景几乎没有留给我们曝光失误的机会。因为在这种那个状况下,我们再加曝光极有可能造成照片高光部分溢出(即超出了感光材料能够记录的最亮值)而致使高光细节损失;再减曝光极有可能造成照片暗影部分溢出(即没有达到感光材料可以记录的亮度)而致使暗影细节损失。 如果我们希望在饱满直方图基础上改善局部影调关系,就需要通过数码后期技术来完成。当然,有些数码相机通过算法的改善给我们留出大约前后半档曝光的调整空间。

【判断可以被接受的溢出】
前面我们提到了“溢出”,那么,什么是“溢出”呢? 对于数字技术来讲,“溢出”是个很形象的词汇。我们可以把一个像素想象成一个杯子,假设这只杯子可以盛下255滴水,杯底为0,杯口为255。如果我们装入257滴水,最后两滴就会流出来,这就是“溢出”,能记录下来的还是“这个像素装了255滴水”。在一张数码照片中,有很多很多像素,当有足够多的像素处于“溢出”状态时,直方图的最右侧就不会出现“山脚”,高光部分细节就可能损失,这就是“高光溢出”。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支杯子中只加入不到一滴的水量,而我们有无法记录半滴水或0.7滴水,那么能记录下来的是“这个像素装了0滴水”。当照片中有足够多的像素处于“0滴水”状态时,直方图的最左侧就不会出现“山脚”,暗影部分细节就可能损失,这就是“暗影溢出”。严格的讲,暗影部分是实实在在地“不足”致使记录为0。不过从对应“高光溢出”和直方图上呈现的特点来讲,“暗影溢出”这个提法更容易被接受和被记忆。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希望直方图有溢出,但如果某些溢出是可以被接受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能有更多的余地来改善曝光。比如用高光溢出去表现那些刺眼的光,用暗影溢出去表现剪影。

【理解向右曝光的用意】 一个方法总是要针对性的解决一些问题,“向右曝光”也不例外。这种方法在早两年很是流行。但我们必须知道,“向右曝光”并不是曝光方法。确切的说,它是一种降噪的方法。因为那时候数码相机的降噪能力不怎么样。 如果我们在后期对暗部影调进行提亮处理,那么这个操作可能使被提亮的暗影产生更多的噪点。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后期对高光影调进行压暗处理就不会出现噪点问题。所以,“向右曝光”的核心是在直方图右侧不溢出(或溢出可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曝光。 现在的数码相机降噪功能都很出色,所以我们不常用到“向右曝光”技术。如果使用“向右曝光”技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相机降噪功能不太强时使用。
2、 用很高感光度拍摄的时候使用。
3、 在不确定暗部影调是否希望后期被提亮的时候使用。
4、 照片呈现的直方图不饱满时,可以考虑使用。

【尽可能地去展现细节】 过去,我们被两个词所困扰,一个是“准确曝光”,另一个是“正确曝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们却很喜欢咬文嚼字。“准确曝光”遵照物理和数字标准,而“正确曝光”则遵照意识和心理标准。随着拍摄实践不断增加,我们发现大多数“准确曝光”的照片都能够符合“正确曝光”的心理预期。即便有些“准确曝光”的照片不能满足我们心里预期“正确曝光”,我们在印放或数码后期的流程中还有加以改善的余地。 现在,我们发现根本就不需要为一字之差掰来嚼去。虽然,我们现在不会轻易地认定那些有意为之的“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是失误的曝光,但是,对于新手,在学习曝光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合理的亮度关系内尽可能地展现景物的细节,除非你确信某一部分细节是不需要的。 2、 有时候当你“确信”某些细节不需要的时候,结果往往和你想的不一样。所以要谨慎地使用你的“确信”。
3、 用你能够想到的办法去解决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带来的问题。
4、 你学会了展现细节也就学会了控制细节,那么你就有了展现或者不展现它们的自由。
5、 认真记录你的拍摄条件、曝光组合和景物对应的明暗关系。


【我们的数码相机测曝光是否有偏差?】 现代数码相机相当复杂,没人能保证每一台相机的测曝光系统没有偏差。为此,在一些机型中出现了曝光微调设置,就像是公平秤上的去皮功能,将指针回归正确的“0”位。没有这种功能的数码相机,我们就需要记住测试的结果,在拍摄时手动调整。
“既然我们前面讲过判断曝光看直方图,那么考虑数码相机的测曝光误差还有什么意义呢?反正看着直方图加减曝光就是了”。这一点儿多没错!不过,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数码相机测曝光误差是多少,至少有两点好处:
1、积累相对正确的曝光经验;
2、误差太大就知道要送到维修站检修。那么如何简单快速地评测和校正相机的测曝光误差呢?我们建议你在买回相机时就做一下这个测试:
1、 将相机感光度设定在固定值上,并选择一种测光模式,曝光补偿设置为零。
2、 拿出反射率18%的灰板,放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3、 让灰板的灰色充满相机取景器。
4、 将相机的对焦模式拨至手动模式,对准无穷远聚焦。
5、 按下快门,然后检视直方图。如果直方图显示的像素分布不在中央,则说明该数码相机测曝光系统有误差。
6、 如果数码相机测曝光系统存在轻微误差,可以设置曝光补偿后重新拍摄直至直方图显示的像素分布回到中央,补偿量就是相机的误差量。
7、 改变测光模式重复步骤5。
8、 改变感光度重复步骤5。

【如何选择曝光组合】 用一个杯子在水龙头底下接水。水龙头开一半,需要40秒钟接满一杯水;水龙头全开,则只需要20秒钟杯子就满了。水龙头闸门开启的大小和闸门开启的时间是控制进水量的一对组合。装满同样一杯水,水龙头开得越大,需要的时间就越小,水龙头开得越小,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光线好比水龙头里的水,镜头光孔直径就好比水龙头的闸门大小,快门速度好比这个闸门开启时间的长短。光孔直径打开得越大、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进入镜头的光线也就越多。
控制镜头光孔大小的就是“光圈”,控制快门开启时间的就是“快门速度”。我们可以使用光圈和快门的很多组合获得同样的曝光量。那么,在这么多组合中如何选择? 我们在前几期谈到过景深控制和捕捉运动物体的技术,这两项技术涉及到光圈和快门的运用。如果我们想得到预期的景深,则可以先考虑光圈大小来选择曝光组合,这就是所谓“光圈优先”的作用,于是相机中就出现了“光圈优先(A)”的半自动曝光功能;如果画面中运动物体起到很大作用,则可以先考虑快门速度来选择曝光组合,这就是所谓“快门优先”的作用,于是相机中就出现了“快门优先(T或S)”的半自动曝光功能。程序曝光(P)则是由相机自动给出一个曝光组合。无论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程序曝光,都允许我们通过操控相机改变曝光组合。所以这些自动、半自动的曝光方式和手动曝光(M)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快更省事地操作而已。
对于初学者,我们建议使用手动曝光(M)。练习使用手动曝光,并不是因为那样看起来更酷,而是为了让初学者熟悉光圈和快门这对曝光组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动曝光的训练可以养成检视取景器里的数字和标尺的习惯。数字中有一对就是曝光组合,而标尺则是机内测光表的反映。

【包围曝光】 胶片时代,包围曝光有两个作用。其一,快速拍摄无暇顾及曝光是否准确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张曝光相对准确的照片,当然这也意味着可能失去关键的瞬间;其二,拿不准曝光是否准确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确保其中有一张曝光相对准确。

数码相机时代,我们保留了第一个作用,即快速拍摄无暇检视直方图时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张曝光相对准确的照片。对于胶片时代包围曝光的第二个作用,因为有直方图,所以如果有时间检视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包围曝光。 但是,数码相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曝光技术要用到包围曝光。那就是我们在《数码相机夜间拍摄概略》中提到的“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如果场景中很亮和很暗的部分超出了相机所能记录的范围,那么只有一个曝光量的照片中必有溢出。如果我们希望很亮和很暗的部分都有细节保留,就需要采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获得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然后通过专用的软件将那些细节分解出来。
相机轻微的位移可能造成后期运算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使用高性能的个人电脑,也可能因出现怪异的影像而前功尽弃,除非我们在试着玩儿。所以,在使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获得多张不同曝光量的照片时,要求避免相机移动,而采用数码相机中自动包围曝光功能,可以让我们在开始拍摄到拍摄结束时触碰相机的次数减至最少。在能够连续9张自动包围曝光的相机中完成一次HDR拍摄,多数情况下,我们基本不需要触碰相机。 当相机能够记录场景中最亮和最暗的区域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这样做同样可以获得高光和暗影中的很多细节,让照片看起来很漂亮。
使用HDR技术拍摄时,应确保光圈不变,即只通过快门速度的调节获取不同的曝光量。这样做是为了景深不会因为光圈的改变而变化。

【如何简单测定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
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相机的动态范围。这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判断大光比的场景是否超出了相机的记录范围,并作出保留哪一部分细节的选择或是否采用HDR技术的选择。粗略测定自己相机动态范围的工具相当简单,只需要一块灰板。步骤如下:
1、 将相机感光度设定在固定值上,并选择一种测光模式。
2、 将反射率18%的灰板放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3、 让灰板的灰色充满相机取景器。将相机的对焦模式拨至手动模式,对准无穷远聚焦。
4、 按照机内测光表的读数拍摄第一张照片。 5、 参照第一张照片的曝光量,逐次减少曝光,直至直方图左侧完全溢出,记录下减少曝光的级数。
6、 参照第一张照片的曝光量,逐次增加曝光,直至直方图右侧完全溢出,记录下增加曝光的级数。
7、 将增加曝光和减少曝光的级数加在一起就是你的数码相机大概的动态范围。
8、 改变相机感光度设置重复步骤4至步骤6。在同一台数码相机上,通常,高感光度时的动态范围会比低感光度的动态范围略微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