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术”尚不成熟
受访学者普遍认为,目前学术网络社区在凸显优势的同时,其滋生的负面问题也不容小觑。“网络学术”尚不成熟。
网络学术论坛或社区使“学术圈”门槛降低,不同于“精英学术”的民间“草根学术”迅速生长起来,成为学术领域的一道新的风景线。然而正如黄玉顺所提出的,一方面,草根与学术精英的距离正在缩小,互动频繁,相互影响;但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经常发生对立和冲突。
“当论坛或社区成为学人的聚集地和交锋场,一方面可能促成松散的学人形成共同体,有益于共识的形成;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加速知识共同体分裂,形成负面意义的学术圈子,甚至会被标签化。”聂保平对此表示担忧。
在欧阳康看来,匿名性网络空间下学术生态治理存在难题,“网络学术论坛不同于带有明确参与身份的期刊论坛,后者的发言需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和准备,而网络论坛具有很大的即时性和随意性,这样的论坛形式既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也容易产生言论的垃圾,甚至出现恶意攻击”。
匿名的“网络学术”被商业化裹挟也是令很多学者担心的问题之一。姜奇平发现,代写论文、抄袭他人成果、买卖文凭,以及随处可见的学术投稿中的金钱交易等问题从中滋生。打着学术旗号的各种培训班,有些还带有欺骗性质。
网络空间的平等与自由仿佛一把双刃剑。“这在发声者那里可能被视为表达自由,往往吹大学术泡沫,甚至淹没具有启示性或建构性的真思想与真学术。‘语言暴力’、‘派别标签’等泛滥于学术网络社区,频繁出现攻击、谩骂、‘扣帽子’等现象,初看只是破坏了对话氛围,堵塞着沟通渠道,其真正深潜着的负面影响则是:知识的尊严与知识人的格调被撕裂。”聂保平提出。
推动学术网络社区与传统学术平台良性互动
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欧阳康认为,目前学术网络社区的负面问题与国际上一些复杂的网络推手、一些喜欢制造噱头的网络大V、尚待提高的网民素养等因素相关。但仍然要以积极、建设性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未来一方面需要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尤其是网络思想舆论的管理水平。而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则是网民素养的提升、学者学术道德的自觉。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是对学者道德的一个考验。黄玉顺提出,在网络论坛上,尽管大量网友都是匿名的,但许多学者却选择“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实名制,这表明学术论坛在自发地而非强制地形成一种适度机制。
有人担忧,新兴学术交流平台的出现将导致期刊报纸、研讨论坛等实体交流平台的衰微。受访学者表示否定。欧阳康认为,未来纸质学术期刊仍然是学术交流中的主流,尤其是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仍是衡量学术水平的标杆,一方面这个阵地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及加强,另一方面,学术网络社区的崛起对期刊论坛起到补充甚至扩展的作用,也应该更多吸收期刊所形成的成型、成熟的理论。 [责任编辑:章丽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