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薯蓣丸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薯蓣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山药22.5g  当归、桂枝、神曲、

  干地黄、大豆黄卷各7。5g  甘草21g  人参5。3g  川芎  白芍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4.5g  柴胡  桔梗  茯苓各3。8g  阿胶
  5.3g  干姜2.3g  白蔹1.5g  防风4.5g  大枣30枚
    上2l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2或3
  次,每次工丸,白开水或黄酒送服。亦可水煎浓缩为膏,每日2
  —3次,每次1一2汤匙。
    (功效)健脾益气,疏风散邪。
    (主治)虚劳,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症见头晕
  目眩,纳食减少,全身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咳嗽,腰背强痛,
  肌肉消瘦,微有寒热,骨节酸痛,肌肤麻木,舌淡苔薄,脉
  虚弱。
    (临证力口减)
    1.本方证若见头目眩晕,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加黄芩,
  以鹿角胶代阿胶。
    2。男子、妇女虚损伤绝,头目眩晕,骨节烦疼,饮食减少,
  羸瘦,本方去神曲、川芎、麦冬、柴胡、茯苓、防风,加附子、
  泽泻、天冬、黄芩、干漆、石膏、前胡、大黄、五味子。
    3。本方治疗心功能不全。取薯蓣30份,当归、桂枝、神
  曲、生地、大豆卷各10分,甘草28份,人参7份,川芎、白
  芍、白术、麦冬、杏仁各6份,柴胡、桔梗、茯苓各5份,阿胶
  7份,干姜3份,白蔹2份,防风6份,大枣100枚为膏,炼蜜
  为丸。每丸重lOg,每次1丸,每日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山西中医,1991,(5):lZ]
    4。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顽固性荨麻疹、肺结核的临床应用;
  本方用山药600g,当归、桂枝、神曲、生地、扁豆各200g,炙
  甘草560g,异种参或新开河参、阿胶各140g,川芎、白芍、白
  术、麦冬、杏仁、防风各120g,柴胡、桔梗、茯苓各lOOg,干
  姜60g,白蔹40g。慢性肾炎加黄芪400g,蝉蜕300g;顽固性荨
  麻疹加蝉蜕、僵蚕各200g~肺结核加百部400g,黄芩200g;心
功能减退加丹参400g,五味子200g~慢性结肠炎加蚕砂、芡实
各300g~慢性肝炎加醋鳖甲、丹参各300g~慢性胃炎加半夏、
黄芩各200g~白细胞减少症、恶性肿瘤化疗后加黄芪、黄精各
400g.共为细末,大枣200枚去核为膏,炼蜜为丸,制成300
丸,用1个疗程。每次工丸,每日3-4次,空腹服,并饮黄酒
工茶匙,忌酒者勿饮黄酒。[国医论坛,1994.fl,:193
    5.本方加减治虚劳(浸润型肺结核):党参15g,白术lOg,
茯苓lOg,地黄15g,白芍lOg,杏仁lOg,当时lOg,柴胡lOg,
桂枝6g,黄豆卷12g,炙甘草6g,鳖甲15g,阿胶、百部各12g,
川贝6g,百合lOg,知母6g,桑白皮lOg。文火浓煎去滓,再下怀
山药30g,胎盘粉30g,阿胶lOg,冰糖30g,白蜜30g,和匀熬
膏,每服2匙,每日3次。[金匮要略浅述,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6。薯蓣丸之方证辨略:薯蓣丸一方,近人很少用以治疗虚
损者不足之证,大概是方中滋补之药少,因而没有被人重视起
来。但细分析此方的药物组成,结合临床观察,对于诸虚百损之
证,效果明显。与其他单纯滋补药品相比较,真是不可同日而
语。如冯案和李案均是数年之疾患,滋补昂贵药品服过无数,但
是对症状改善不大;服本方仅数月,诸症全失.本方之妙处在于
寓祛邪于补正中,使邪不干正,正气易于恢复。其次是药物平和
价廉,药源丰富,适合于广大群众服用。[经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
出版社,198z]
    7。本方保留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川芎、芍药、
干地黄、姜枣,再加砂仁。治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名八珍汤。
[丹溪心法]
    8.本方保留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川芎、芍药、
干地黄,桂枝改用肉桂,再加黄芪。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
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虚
损,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归;忧愁思虑伤动
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等症,名十全大补汤。[和


    9.本方保留地黄、当归、人参、川芎,白芍改用赤芍,再
加炒菖蒲。治女人素体怯弱,血气虚损;妇人产后赢瘦不复者,
名人参养荣丸.[和剂局方]
    l0.本方保留人参、麦冬、地黄、当归、白芍、加知母、陈
皮、五味子。治大病愈后数日,表里虚怯,每饮食及惊动即汗
出,名人参养荣汤。[温疫论补注]
   11.本方去神曲、大豆黄卷、川芎、柴胡、白蔹,加大黄、
前胡、黄芩、五味子、石膏、泽泻、黄芪。治男子五劳七伤,晨
夜气喘急,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僵痛引腹内,羸瘦不得饮
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疾,名大薯蓣丸。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16)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麯、乾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
芎穷、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乾姜
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词语注解)  ①风气: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侵人体,能引起多种疾
病。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气血两虚兼患风气的治法。
    本条虚劳诸不足,系指阴阳气血皆不足,属全身性虚劳病;与黄芪建中汤证的诸不
足,是重在脾的虚劳略有差别。从用方来看,本条似重在气血两虚。“风气百疾”,是指
感受外邪(含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因风为百病之长,故名。这些外感病包括
头痛、头眩、肢痛、麻木等。此即《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正虚感邪之
体。
    治疗上,若祛邪则伤正,补益气血则恋邪,故必须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寓祛邪
于扶正之中,使正复邪除。
    这是虚劳病的一种特殊情况,故治疗不能守补气益血、或滋阴扶阳之法,而须用扶
正驱邪法。临床必须细心辨证,衡量邪正两方的情况,正虚为主者,治疗重在扶正,兼
驱邪,本条证治属于这种情况。
    (方药评析)  方中薯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补益脾胃,其中重用薯蓣、甘
草、大枣为君,助后天生化之源,以生气血;当归,阿胶地黄补血养阴;桂枝温阳兼解
肌;干姜温阳暖中;白芍、川芎调营和血,补中有通;神曲、豆黄卷宣通运化,又助参
术苓草薯蓣等健脾,使补而不滞;柴胡,防风、白蔹、杏仁、桂枝宣肺驱风。综观全方
补气养血,滋阴助阳,重在补益脾胃,化生气血:又具调和营卫,疏风散邪之功。故本
方为扶正补虚,匡正祛邪之方。凡正虚盛邪,气血虚弱为主者,皆可用之。
    (文献选录)  魏荔彤:此不专言里急,是内外皆见不足证,非独里急诸不足也。然
较黄芪建中证,前但云里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风气百疾,即以薯蓣丸主之,岂非此丸
似专为风气乎。不知虚劳证。多有兼风气者,正不可着意治风气,故仲景以四君、四物
养其气血,麦冬、阿胶、干姜、大枣补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开提肺气,桂枝行阳,防
风运脾,神曲开郁,黄卷益胃,柴胡升少阳之气,白敛化入营之风,虽有风气,未尝专
治之,谓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然薯蓣最多,且以此为汤名,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

脾肾兼宜,故以为君,则诸药皆相助为理耳。(《金匮要略论注》)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不止上节所谓里急诸不足也。不足者补之,前
有建中、黄芪建中等法,又合之桂枝加龙牡等法,似无剩义。然诸方补虚则有余,去风
则不足。凡人初患伤风,往往不以为意,久则邪气渐微,亦或自翕。第恐既愈之后,余
邪未净,与正气混为一家,或偶有发热,偶有盗汗,偶有咳嗽等证。妇人经产之后,尤
易招风。凡此皆为虚劳之根蒂。治者不可着意补虚,又不可着意去风.若补散兼用,亦
驳杂而滋弊。惟此丸探其气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金匮要略浅注》)
    魏荔彤:盖人之元气在肺,元阳在肾,既剥削难于复矣,全赖后天之谷气资益其身,
是营卫非脾胃不能宣通,而气血非饮食无由平复也,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
立此薯蓣丸之法.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
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
芎劳、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邪散热,以杏仁、.桂
枝、白敛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
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勿以其迂缓而舍之,.王道无近,功
欲速则不达,圣人言之详矣。(《金匮要略本义》)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肾炎:据报导,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单方治
疗观察疗效.    .
    方药组成:  
    山药600g、当归、桂枝、神曲、生地、扁豆各200g,炙甘草560g,异种参(或新开
河参)、阿胶各140g,川芎、白芍、白术、麦冬、杏仁、防风各120g,柴胡、桔梗、茯
苓各lOOg,干姜60g、白蔹40g、黄芪400g、蝉蜕300g共为细末,大枣200枚去核为膏、
炼蜜和丸。上一料分300丸,为一疗程。   
    治疗方法 
    每日3服,每次一丸、空腹温水送服,并饮黄酒一茶匙以助药力尤佳(忌酒者勿勉
强)。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单方治疗观察疗效.
    应用指征 
    慢性肾炎患者,卫表不固,时因外感风邪诱发宿疾,症见面目浮肿,尿蛋白阳性,舌
淡红苔白,脉浮缓或沉弱、面唇不华,体虚气赢者。本方不仅能使尿蛋白消失,且有避
免复发之效。 
    临床效应 
    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5-53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
3.年,最短7个月;服一疗程者6例,服2疗程者11例,服3疗程者7例。 
    疗程标准:尿蛋白每2个月查一次,均为阴性、观察一年以上未复发者为治愈:一
年内偶发,经辨证论治,证候平稳后续服本方。停药半年未复发或尿蛋白偶见微量者为
显效,一年内反复发作或停药半年内复发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治愈8例+显效12例j无效4例.    .
    (2)治疗多种慢性衰弱性疾病:据报导,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荨麻疹、肺结核
等,收效满意:   
  方药织成   

    山药600g、当归、桂枝、神曲、生地、扁豆各200g,炙甘草560g、异种参(或新开
河参)、阿胶各140g,川芎、白芍、白术、麦冬、杏仁、防风各120g,柴胡、桔梗、茯
苓各lOOg,干姜60g、白蔹40g、黄芪400g、蝉蜕300g共为细末,大枣200枚去核为膏、
炼蜜和丸.上一料分300丸,为一疗程。
    治疗方法
    每日3服,每次一丸、空腹温水送服,并饮黄酒一茶匙以助药力尤佳(忌酒者勿勉
强)。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慢性肾炎者加黄芪400g,蝉蜕300g;顽固性荨麻疹
加蝉蜕、僵蚕各200g;肺结核加百部400g;黄芩200g;心功能减退加丹参400g,五味
子200g;慢性结肠炎加蚕砂、芡实各300g;慢性肝炎加醋、鳖甲、丹参各300g;慢性胃
炎加半夏、黄芩各200g;白细胞减少症、恶性肿瘤化疗后加黄芪、黄精各400g。
    临床效应
    ①慢性肾炎:本方治疗慢性肾炎属卫表不固,时因外感风邪诱发宿疾。症见面目浮
肿,尿蛋白(+一++-F),舌淡红苔白,脉浮缓或沉弱,面唇不华,体羸气虚者。其不
仅能使尿蛋白消失,且有根治和避免复发之效。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5岁一53岁,平均41岁;病程最
长4年,最短7个月,1年以上者11例;均连续服药2个疗程以上。
    疗效标准及结果  观察一年以上未复发者为痊愈,1年内偶发,经辨证论治,证候平
稳后续服本药半年内复发者为无效。结果: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83%。
    验案举例  庄某,男,51岁,干部,1981年5月26日初诊。肾炎迁延四载,屡经
中西药治疗,皆未能根治。3日前因感时邪,症见咳嗽,鼻塞,面目浮肿.尿检:蛋白
(+++),红细胞(+),管型少许。舌淡红,边印,苔薄黄根浊,脉浮数重按乏力。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去姜枣加蝉蜕、茅根、滑石、玉米须。3剂表邪解,肿消,小便清长。
续以猪苓汤加蝉蜕、玉米须、小蓟方5剂。尿检:蛋白(+),红细胞(一),管型(一)。
诊其舌淡胖、苔白、脉缓弱。嘱备薯蓣丸加黄芪、蝉蜕,服2个疗程。随访10年,未见
复发。
    ②顽固性荨麻疹: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病,中西药疗效均可,但复发率高。笔者经本
方预防复发,颇获良效。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13岁-62岁,平均37岁;病程最
长2年,最短10个月,均服药1一2个疗程。
  疗效标准及结果  观察1年以上未复发者为痊愈;偶然发作但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经辨证论治,证候平稳后续服本方,停药后工年未复发者为显效;服药期间症未减轻或
停药1年内复发者为无效。结果:治愈9例,显效7例,总有效率t00%。
  验案举例  陈某,女,3l岁,教师,1989年1月7日初诊。全身起疹块,瘙痒难忍,
2年来每月必发,尤以冬春两季为甚。屡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症虽解而复发频繁。昨夜
复又发,全身散在性风疹块,瘙痒,苦不堪言,恶风寒,舌淡红苔白滑,脉浮紧,予桂
麻各半汤加蝉蜕、僵蚕、当归,2剂恙平。嘱备薯蓣丸加蝉蜕、僵蚕,服1个疗程,随访
4年未复发。
  ⑧肺结核:肺结核自西药链霉素、雷米封、乙胺丁醇、利福平等药相继问世以来,疗

效尤著.中西药对该病治疗已退至辅助地位,较少采用单纯中药治疗。但抗痨西药有损
害严重及体气羸虚的患者,治疗有不尽人意之处。笔者选用薯蓣丸加味单方治疗中医辨
证为气血亏虚、脾胃虚弱的本病患者,亦具效果.    .
    (4)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证1例:刘××,男,52岁,干部,1989年2月21日
就诊。患者平素身体虚弱,自述经常感冒。两月前因感受风寒而出现恶寒,发热,’头身
困痛。在某医院按感冒治疗,服用地塞米松,肌注青霉素、链霉素,症状逐减。但持续
性低热不退,伴有全身乏力,面目浮肿,纳差,口苦。血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200/mm。,
白细胞12800/mm,。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服西药20余天,毫无进展,故求
中医治疗。来诊时患者持续性低热,体温37。8~C,双手麻木,面色咣白,全身乏力,眼
睑浮肿,纳食不香,六脉皆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证属气虚血亏,邪留营卫。治
宜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选薯蓣汤,加减。处方:薯蓣40g,当归20g,生地12g,党
参30g,白术12g,赤白芍30g,川芎20g,茯苓30g,麦冬20g,柴胡12g,阿胶(另包
烊化)lOg,防风12g,桂枝12g,甘草6g,少佐姜枣为引。
    二诊(3月3日):服药10剂,低热已退(体温37.工℃),手足麻木不减,脉沉细,
舌质淡,苔薄白。守原方加羌活工2g,改桂枝为15g。
    三诊(3月19日):患者面色红润,体温正常,浮肿消失,余症大减。舌质淡,脉沉
细有力。血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50/mm。,白细胞计数8000/mm。。为巩固疗效,改服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和十全大补丸(每日3次,每次l丸)以善其后。半年后随访。症状
全消,体质增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