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一则英文通知有多难?

 珠江红棉 2015-02-15

生活里正好碰上了一个小小的实际使用英语阅读的例子,涉及的几个孩子背景情况相差较大,不过表现得都很有特色。这里做一个流水的分析,展现一点外语学习、特别是国内孩子学习特点的点滴。

洛杉矶开始流行麻疹,莫名其妙,闹得人心惶惶的,州议会和美国国会都介入了。对于这样的流行病,最紧张的自然是学校。家里一个上公立学校的孩子拿回了一个通知,提醒关于麻疹的注意事项。我当时瞟了一眼,一共没有几个字,就让他自己认真看一下。到了第二天早上,想到2个上高中的孩子所在私立学校没有学区的管理,跟社会的联想会比较脱节一点,可能没有类似的通知,于是就要这2个孩子也看一下。



通知译文如下:

注意:你有可能沾染麻疹

如果你有:

发烧+出疹子+过去3个星期出国旅行

告诉(学校)职员并领取一个口罩

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麻疹传染性极强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还在广泛传播

加州公共健康局免疫接种部

9年级的女生S拿着这张宣传,立即就有了表示,大声猜“戴口罩?”坏了,抓住的是如此枝节零碎的信息,我这才意识到,虽然她在美国上了半年学了,这个通知她有可能是看不懂的。我接着问昨天接到通知的孩子,通知说什么。这个孩子6年级,来美国上学刚好一年,回答是“我没看”。只好把儿子Tommy揪过来,让他来看,本身也有必要跟他关照一下相关预防传染病的事情。

儿子的情况跟几个小留学生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英语是他的强势语言。上3年级的Tommy怎么处理这个通知呢?我多次提到过,他是一个绝对的“从上往下”(top-down)的阅读者。看了大约3秒钟,以一种颇为不屑的口气用英语告诉我,如果你发烧、出疹子、过去三周出国旅行,需要告诉学校护士。我又问他,这个通知想告诉你什么的,回答“不知道”。我说,那不行,你把它从头念一遍。

因为有别的孩子看着,小东西要充大头,于是很大声地念了起来,念得很快很草。到了最后一行,碰到骨头了,“contagious”和“widespread”这两个老长的单词。前面一个,他就给我硬糊出来一个音来,第二个呢,他念成“wild-spread”,我给他念了一下正确的发音,他似乎也就都明白了。我还特别叮嘱他,要小心、碰到不正常的情况要去找学校护士。

我对于儿子阅读理解的判断是在英语的范畴里解决的,不需要翻译成中文,这样,就没有“泄露答案”,这样还可以继续摸摸其他孩子的底。我问女生S,都看懂了通知里说什么,她的回答是“也是那2个单词不认识”。我继续坚持,让她告诉我具体都看到了什么。她从3幅图片下面的那一句“Tell staff and get a mask”开始出声念起来,念到“staff”,用中文说了句“职员吗?”,然后抬起眼看看我。碰到我这样的老江湖,面无表情,她没法猜我的心思和喜好了,只好又接着念,到了“mask”,又给我一句中文,“不是口罩嘛?面具?”

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刚过来半年的9年级学生,一个男生,很内向,很少说话。我在事后问他看得怎么样,他告诉我没有太看懂。

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人类怎么完成阅读理解的大致概念,从Tommy的表现说起。一上来抓住他注意力的是图案,还有图下面简单的文字,这样他就把图里提到的3种情况抓出来了,说有这3种情况要报告护士。实际上,护士这个词没有出现,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入到阅读理解里来了,不自觉地把学校管健康事务的职员跟“护士”联系上了。我让他出声读的时候,“contagious”(传染),这个词很长,而且是一个英语拼读法(phonics)的规则很难罩得住的词,他连不理解意思的拼读都完成不了,只好给我糊了一个发音出来。而把“widespread”(广泛传播)念成wild-spread就更精彩了,说明了2个现象。第一,他是“从上往下”的认知模式,注意力不往语言细节上去,像这样认错字或认错字母的情况他很经常地出现。第二,一个人会随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世界观加进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去的。Tommy“造”出了的词“wild-spread”,构词法的结构跟原词相似,意思呢可以译作“疯狂传播”,或是套用一个流行语,叫做“野蛮传播”。不过英语里并没有这样一个复合词,这是对应他的认知水平产生的理解。所以,阅读的过程,是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面、选择使用最少的语言线索完成的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对于其他几个来美国不久的孩子,完成这个读懂通知的游戏能有多难呢?一共49个英文单词,看看吧,“you”、“a”、“and”、“have”这样最简单的小词占了一半以上。要对付的,不过20来个单词,而且这里面还有像over-seasyou-selfwide-spread这样的复合词,把它们拆开后还是小词,能有多了不起呢。都是在国内学了多年英语的,按理说,要看懂这样一个小通知本身不应该太难的。

可是,从上面描述的几个孩子的表现来看,似乎远远没有达到一个美国三年级孩子能够读懂六、七成这个水平,完成不了这里的书面语交际。究其根本,就是中国的英语教育,没有把语言当做信息传递的载体来对待,也就是说,从来没有认为语言学了是要用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语言学了是能用的,而是把语言当做了知识或习惯去对待。知识,就是死记硬背,希望都能记住了。习惯,还是死记硬背,希望能够在重复中养成。殊不知,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最有效的学习,也是在交际中学,就是所谓的在使用中学。如果花了那么多年头学习,这样的通知都看不懂,这样简单的书面交际都无法完成,那么那些年头的英语学习不是在害孩子吗?

我们再具体深入地看一下表现出来的问题。最深层次的问题是孩子们的“不看”。这个不看包括“没有看”和“看了一眼认为太难就放弃了不看”这两层。我们的孩子面对英语,从来都不认为那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不会有欲望去弄懂其中的意思。反正给他们一段英文,他们就一个词一个词去啃,然后去背,然后准备考试。国内这样根深蒂固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出国以后,在实际生活中要用英语了,特别是碰到了必须要弄懂意思的场合,比如这样的通知,有时还是涉及学校的日程安排、考试、活动等至关重要的事情,大脑里就是一道卷帘门放下来,把英语挡出去,就是不看。这是目前我看到在美的小留学生英语上最大的障碍。所谓英语环境,不是泡在英语里就行了,而是在环境中“被迫”要用英语完成交际。小留们这样把英语“挡出去”,把语言的交际性剥离掉,“在使用中学外语”依然只能还是纯粹的幻想。

“不看”就引申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很辛苦地“学习”。这个6年级的孩子,是一个很中规中矩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学校和课后班的老师都很喜欢他。其实我叮嘱他看的这样一些东西,都是我判断过了对他的英语进步会有极大帮助的内容,可对于他来说,只要不是学校的硬性作业,能不看就不看,就认为是他生活里的负担,这样的处理将会大大延误他的英语进步速度。而对于美国学校本身就不要求死记硬背的作业,他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去抠,这一点,还会大大增加他的英语学习负担。可是,他的一个基本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而且这样的习惯不但在中国价值很高,美国老师也都很喜欢,毕竟老师愿意看到听话的孩子。习惯如此,压他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外语学习的过程毕竟不是灌水或填鸭,压是压不进去的。他只能是在已经习惯的学习模式中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了。

把要“学习”的功课跟语言的实际使用分开,就会带来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给大人看、学给老师看、学给考试看。我前面提到那个女生S说一个字,然后看看我的脸色就是典型表现。一段语言,读懂了没有,跟大人的脸色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计较孩子的局部对错太多了,这个计较的过程就是一个扼杀语言创造力的过程。

第四个问题在于中国孩子太寄希望于完全看懂每一个字了。看我跟S的对话,我问她看懂了什么,她却告诉我什么单词没看懂,似乎是如果每个单词都懂了,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了。回到Tommy的例子上,我念出了“contagious”以后,他的理解似乎就完成了。我事后再盯他,问他这个词什么意思,回答说“very very bad”。这也行,算是对应他认知水平的一种正确理解,是一个孩子词汇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其实,如果读完这个小通知,建立起了麻疹是一个“很坏很坏的”、“野蛮传播的”疾病,有了图片里的症状要赶紧报告护士,这个通知的目的就达到了,相关的信息传达就成功了。对于这几个大一点的中国孩子来说,其实也是可以在没有弄清楚这几个词的准确含义的情况下完成阅读理解的。

想把每个词都弄懂,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一碰到要阅读的东西,就现去掏电子词典。我们通观这一篇,只有一个词值得去查字典,就是“measles”(麻疹)这个词本身。这是一个非常生僻的词,平时一般不会碰到,而这个词又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术语,中英文的语义完全对应,一查就明白。这里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说明母语和知识面是怎样帮助第二语言习得的。如果Tommy不知道这个词,我是不能借助中文来帮他解决问题的,这个快绝迹的疾病是一个极其不常用的词,是一个很难建立的概念。Tommy能够知道这个词,是因为这几天电视里报道的密度大了,我又特别提醒他跟着看,同时给他做一些解释,这样他掌握了这个概念。而那几个中文都够强了的大孩子,却可以有效利用中文这个拐杖了,一查就明白,或是一点就透。实际上做父母的带孩子,像这样针对自己孩子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世界观和知识面的机会千千万万。这样的机会,学校教育是没有优势的。可是,如果不在这些结合孩子个人特点的方面引导帮助他们,而只是懂得继续去死抠学校学习内容的细节,大人就得考虑在自己的自信心方面找一下原因了。

第五是学习者的中文问题。我们看到在“麻疹”这样的概念层面,中文是能够帮很大的忙的。问题在于如果要孩子把每一个字拿来跟中文对应,就要把英语自身的交际性割得支离破碎了。每个字去查字典,就是这样问题的表现。因为他们查的英汉字典,就是在把一个一个的词对应为汉语,然后去叠加理解。这个做法本身过于注重语言细节,过于依赖“从下往上”(bottom-up)的认知模式,基本上就阻止了阅读理解有效率的完成。

第六,中国人理解的阅读,是哇哩哇啦大声朗读,没有具体阅读技巧的培训。美国的二、三年级已经在大量训练这些技巧了,Tommy这一次有效利用了的,就是拆复合词。当然,抓不住主题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弱点,他的注意力自然被几幅图画牵着走了。在我的测试里,我要求Tommy出声念,其实已经是在他完成了阅读理解之后。这个念,是正好摸一下他认识那些词汇而已。可是对于中国来的几个孩子,已经到了可以抓住核心完成理解的年龄了,如果理解层面还是只能抓住零碎的枝节、技术层面在我的追问下还是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出声念,中国的学校教育水平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我数的49个字,包括了最底下的一行小字。这个跟孩子们的阅读关系不大了,却是这里阅读理解的一个背景知识。小字是“加州公共健康局免疫接种部”,这个背景可以帮助我判断通知的可信赖程度以及说明问题的立场。通知里的“保护你自己、也保护其他人”(Protect yourself and others),就是预防接种的口号。其实这些背景方面的判断,就是所谓“批判性”阅读的处理。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阅读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就越强。而这些知识面,是可以通过母语建立的,这又是母语是学习外语的第一利器的一个实例了。

那个不开口的男生,我没有足够的信息判断他的英语水平,或许“内秀”也不一定呢。有这样一类第二语言学习者,没有绝对把握就是死不开口的。我自己曾经就是这样,“语不惊人死不开口”。如果是这种情况,只要老师或自己能做合适的调节就可以了,问题不大。可如果是种种原因在躲避、“不看”,问题就太大了。

麻疹这个疾病,预防接种的有效率很高。所有国际学生入学前,都有严格的预防针要求,所以这些小留学生的健康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王青博士语言文化工作室:

美国注册非营利组织

英语 留学 游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