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后陷入严重经济困难的乌克兰

 静远斋001 2015-02-15

  自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建国算起,乌克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基辅罗斯在乌克兰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的一页。但自13世纪起的大部分时间内,乌克兰处于分裂状态并受到异族的统治,而在苏维埃时期,则处于联盟中央的严格控制之下。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于8月24日宣布乌克兰独立,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人民在公民投票中选择了独立的道路。从此,乌克兰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乌克兰的独立是仓猝的,缺乏必要的经济、政治、思想和干部方面的准备,所以独立后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困难。

  一、独立后的经济形势

  乌克兰是前苏联最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高。无论在原苏联,还是在独联体,就总的经济实力而盲,乌克兰都居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的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较高,既有规模巨大和门类齐全的工业,又有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业。以独立前的1989年为例,乌克兰生产的钢占全苏产量的34%,铁占40%,谷物占25%。因此,当时乌国内外普遍认为,乌独立后经济将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乌摆脱苏联后的日子将更好过。但独立后两年多来的事实与人们的期望相违背.两年来乌克兰经济一直处于严重危 机之中。生产衰退、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和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构成了独立以来乌克兰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生产持续下降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0%、11%和4.5%。1992年上述三项指标又分别比上年下降14%、16%和9%。

  1993年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4%,国民收入下降15%,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13%。

  1993年工业总产值为,1840万亿乌克兰卢布,比上午下降了7%。工业所有部门的生产都在衰退。1993年,几乎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缩减了生产(集体所有制是例外,但其比重不大,;因此不足以影响整个工业的发展)。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石化工业、、煤炭工业、黑色冶金业、建筑材料工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下降幅度最大,其中建筑材料的大部分产品下降了、15、50%。

  农业形势仍很复杂,但已开始出现一些稳定迹象,农产品下降速度有所减缓。1993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种植业产品增加7%。畜牧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居民副业生产的畜产品有所增加,但公有经济中牲畜总头数继续减少,牲畜产品率也持续下降。

  1993年国营农场、集体和跨单位农业企业生产了260万吨肉(活重),比1992年减少了23%,1160万吨奶(减少10%),61亿个蛋(减少18%)。

  1993年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量分别为25.2万亿和18.6万亿乌克兰卢布,比1992年下降了22%和、9%。一些重要的基建计划没有完成‘在343个国家订货项目中,仅1/6交付使用,其中约1/4只是部分交付使用。

  。运输业情况在进一步恶化。1993年共运输货物13亿吨,比上年减少29%。其中铁路运输货物5. 32亿吨,比上午减少28%;汽车运输为4.37亿吨,‘相当于1990年5个月的工作量;河运货物 0.25亿吨;,1992年为0。41亿吨。

  (二)财政赤字失控,通货膨胀严重。1992年国家预算赤字为3673亿乌克兰卢布,1993年达10.3万亿乌克兰卢布(为国内总产值的8.8%、),仅12月份就增加了2.9万亿乌克兰卢布赤字+为了弥补巨额赤字,国家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纸币。1993年货币发行量为12.3万亿乌克兰卢布,比上年增加24倍。仅第4季度投入流通7;5万亿,其中12月份投入了3;8万亿。其结果是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最终发展成了恶性通货膨胀。1993年消费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涨价幅度超过100倍。1993年12月份企业的工业产品批 发价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7倍;部分产品涨价幅度更高。例如肉制品批发价增加了244倍,乳制品一237倍,食品一115倍。与此同时,1993年居民人均现金月收入仅比1992年增加了24倍,为8.64万乌克兰卢布,现金支出增加了24.5倍,为8.04万乌克兰卢布。尽管全年的最低工资额曾调整了4次,但12月份仅比1月份增加了12倍,国有经济部门中职工的工资增加了约49倍,1993年12月平均为79.3万乌克兰卢布(1992年同期为1.6万乌克兰卢布)。集体农庄庄员月平均工资增加了28.5倍,全年月平均工资额为.1o.6万乌克兰卢布。通货膨胀的高速度增长使居民·的储蓄存款急剧贬值,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目前乌克兰大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其中占人口1/4的退休人员的生活尤为困难。

  (三)能源短缺,供应状况日益恶化。独立以来,主要燃料开采逐年减少,1993年比上年下降了12%。石油和凝析油开采量下降了5%;煤下降了13%,天然气下降了8%。此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也大幅度减少,炼油量减少了1500’万吨,‘下降了39%。汽车产量由此减少了35%,’柴油产量下降了24%,燃料油产量下降了40%。燃料的不足影响了电力生产。1993年热电站发电量下降子16%,总发电量因此而下降了9%.燃料动力资源生产和供应的紧张状况,对其他部门尤其是燃料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冶金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致使该部门的所有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下降。

  (四)消费品市场局势紧张;商品(尤其是食品)的严重短缺主要是由商品生产的急剧下降造成的.按出厂价计算,1992年生产了18290亿乌克兰卢布的商品,比1991年少9.4%;1993年生产了74万亿乌克兰卢布的商品,比1992年减少l6.5%。各地消费品生产普遍下降。沃伦州、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利沃夫州、赫尔松州和基辅市的下降幅度最大,为25—33%。仅40%的企业保持或超过了1992年的生产水平,其余企业的生产都在下降,共比上年少生产了20万亿乌克兰卢布的消费品。居民生活必需晶的产量下降严重。例如,食品产量1993年为45万亿乌克兰卢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米、谷物、面包、糖果点心下降了15—20%,多脂乳酪和面粉下降了5一10%含酒精饮料为5万亿乌克兰卢布(下降14%);非食品类消费晶24万亿乌卢布(下降26%),其中轻工产品、文化生活用品、日用杂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的供应情况尤为紧张,其产量约下降了1/3。1993年农产品在城市市场上的销售量减少了11%。

  乌克兰的工农业既然有着雄厚的基础,为什么独立以来它的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其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这里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原因。

  首先,乌克兰经济在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本国生产的能源无力支撑其庞大的重工业,乌有着庞大的开采业、冶金业、化学工业,这些都是耗能大户,但本国生产的能源却远远不能满足本国工业的巨大需要.乌石油自给率仅达10%,天然气达40%,煤达90%。在苏联时期,乌主要靠俄罗斯供应大量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部分天然气由土库曼供应).独立后,俄罗斯大幅度提高了油、气价格,并且减少了供应量.自1991年12月至1993年12月的两年内,乌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价格分别上涨了L 4万倍、7500倍和3400倍。能源价格猛涨,引起了各类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这对农业的影响尤其严重,促使剪刀差进一步加大,从而使农业企业严重亏损。在当前情况下,乌克兰的重工业优势反而转化成沉重的包袱。此外,乌同俄罗斯一样,有着畸形发展的军事工业,它约占乌工业的40%,能生产导弹、舰船、飞机、坦克等各类重型武器,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及苏联的解体,在苏美军备竞赛中发展起来的军事工业,处于衰退之中,许多军工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目前又无资金来进行转产,只能坐吃国家的补贴。以上两项是造成国家预算巨额赤字的重要因素。

  其次,苏联的解体使企业间原有的跨共和国的经济联系中断了。乌克兰有1000多个原属联盟管辖的大型企业,它们的许多设备和产品的零部件来自全苏各地。原有经济联系的中断使其中一些企业陷于瘫痪状态。

  第三,乌克兰前领导人对乌独立后面临的经济形势既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乌的发展战略又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总目标虽已确定,但通过什么途径、哪些步骤实现过渡,却没有制定出周密的计划。政府虽也曾提出过一些纲领,但都只是纸上谈兵。政府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1992年1月,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放开物价后出现的涨价浪潮冲击到乌克兰,乌政府为防止本国商品大量外流,不得不也放开了部分商品的价格,同时于1月10日匆忙发行了专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本国货币——库邦。后来,为了摆脱俄罗斯在货币上的控制,又于同年11月以库邦完全替代了卢布,成为乌唯一的支付手段。匆忙发行本国货币,既无黄金或外汇储备,又无足够的商品储备作为其基础,结果导致货币严重贬值。这对国民经济又起了消极的影响。此外,物价飞涨引起了居民的不满,甚至一些部门的工人举行罢工。为缓和社会紧张局势,政府不得不从预算中抽出大量资金用于增加社会保障,1993年此项经费占国家预算支出的37.4%。预算赤字又不得不用发行货币来弥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四,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上,总统、总理、议会之间存在分歧,相互钳制。因而许多事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严重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第五,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这对乌克兰的经济起了很不利的影响。

  二、独立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政治形势

  乌克兰独立后面,临着从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向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过渡的繁重的国家建设任务。1991年9月7日,乌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旧宪法作了重大的修改。修正案取消了1日宪法中所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规定,改变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将原来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独立的民主的法制国家”;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体制;在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随后,乌议会还通过了《乌克兰国防法》、《乌克兰武装力量法)、《乌克兰边界法》等一系列法律,为建设独立的国家奠定政治和法律基础。

  独立之初,乌克兰政局相对稳定。然而,由于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的持续恶化,使以往潜伏着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公开化,政局开始发生动荡。

  (一)领导层矛盾加剧,总统、议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独立两年中,政府总理三易其人。独立之初,福金总理试图效仿俄罗斯推行较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先后提出过多个经改计划,但均属纸上谈兵,实际上做的仅仅是忙于应付独立后·出现的经济问题以及俄罗斯“休克疗法”引起的冲击。结果非但未能使经济走出困境,反而陷入危机。1992年9月30日,福金因许多党派、运动和社会组织都指责政府没有能力解决经济问题和使乌克兰摆脱危 机而被迫辞职。同年10月,乌最大的导弹工厂原厂长库奇马,经克拉夫丘克总统提名当选为政府总理。库奇马上任后便着手调整改革方针,他认为稳定经济是当务之急,并保证不使乌克兰偏离市场经济的战略道路。他反对“休克疗法”,主张实行注重社会保护的温和的经济改革方针,并试图以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来稳定和重建经济。鉴于全面危机、生产下降和财政紊乱的严重局面,库奇马提出了一份反危机的经济纲领,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稳定和改革走向市场”。同时,他要求议会授予他为实施纲领所必需的权力,以改变“政府权力瘫痪”的局面。总统克拉夫丘克不同意扩 大总理的权力,而且于‘1993年5月20日向议会提出“直接领导内阁”的要求。此项要求未获议会通过。库奇马的计划和行动,时时总统、议会的阻挠‘,难以有所建树,终于在1993年9月步福金后尘,辞职下台,由代总理兹维亚吉利斯基接替。

  乌克兰议会是在独立之前选举出来的,在450名议员中,有名前乌共党员;其中大多是原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业组织的当校人物。他们一致主张乌克兰独立,但在独立后走什么道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如何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乌独立之后,议会即着手制订乌克兰新宪法,但因意见分歧,虽经多次讨论,始终未能达成一个意见比较一致的宪法草案.议会对政府的经济改革纲领也往往或予抵制或议而不决,这也给政府工作增添了困难。

  (二)社会关系趋向紧张 乌克兰人曾存有幻想:国家独立后,在停止向联盟中央上缴各种物资和资金后,依靠本国肥沃韵土地、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将过上富裕的生活.独立一年后,经济状况越来越糟,人们的幻想破灭了。1992年9月,乌矿工工会、民航工会、火车司机工会宣布罢工,反对物价上涨,要求增加工资,矿工还提出了更新设备的要求。经济的持续恶化,使社会关系日趋紧张。1993年6月,在乌克兰上层政治危机激化的同时,顿巴斯矿工举行了历时两周的大罢工。罢工者不仅提出了将矿工月工资由6—7万库邦增至40万库邦的经济要求,而且还提出就议会、总统和政府的信任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等政治要求。面对罢工者的压力,议会被迫于6月18日通过决定;在当年9月26日举行全民公决。此后,克拉夫丘克为避免蒙受在公决中失败的耻辱,与各方讨价还价,决定取消全民公决,将议会和总统的任期缩短一年,分别于1994年3月和6月提前选举。

  此外,伴随着经济大幅度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和社会 控制能力的不断减弱,社会问题愈益突出,恶性犯罪案件逐年增加。1993年,内务部机关记录在案的犯罪数为53.93万起,比1992年增加12%,其中1/4是重大犯罪行为。

  (三)地方离心倾向有所发展 由于经济恶化以及中央政权领导不力,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尤其是乌、俄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发展,地方离心倾向有所抬头。

  最突出的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除克里米亚之外,在顿巴斯矿区的首府顿涅茨克,由俄罗斯人组成的乌克兰民众代表大会,于1992年底就要求地方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主张建立联邦制,要求与俄罗斯结成经济联盟,并要求俄语与乌克兰语并列为官 方语言。至1993年底,在俄罗斯人聚居的乌东部各州,诸如哈尔科夫、卢干斯克、扎波罗热等州,也纷纷提出了与顿涅茨克相似的要求,并决定于1994年就上述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乌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分歧在扩大。此外,外喀尔巴阡的少数民族的分立主义情绪也有所抬头。

  (四)群众对政治冷漠,政党虽多,但影响不大,真正的多党制尚未形成乌在兰独立前后,出现了上百个政党、运动和政治组织,仅正式登记注册的就有约30个。但大多政党人数不多,缺乏群众基础,没有成为群众性的政党,对政局的影响力不大,独立两年多来,群 众为生活疲于奔命,对政治趋向淡漠,对政党的活动缺乏兴趣,因此,这些政党也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原有的两个最大的政治组织——乌克兰共产党和“鲁赫”(乌克兰争取改革人民运动),由于各自的原因而发生分裂,大大削弱了它们的影响,乌共原有党员300多万名。1991年“8·19”事件后遭当局禁止。部分乌共党员于同年10月组建了新党——乌克兰社会党。该党反对走向资本主义,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保持集体所有制的优先地位。该党现有党员约6万人。1993年3月“全乌克兰共产党人代表大会”在顿巴斯首府顿涅茨克召开;乌共开始重建.重建后的 乌共,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不同于原先的乌共,它主张成为一个议会型政党。但乌共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据说,仅克里米亚一地就有3万多名共产党员。

  “鲁赫”在乌克兰独立前举起了国家独立的旗帜,曾拥有近百万名成员,显赫一时。乌独立后,“鲁赫”内部在政治主张上开始分化,至1992年底在组织上分裂成三派;一派以乔尔诺维尔为首,坚持对现政权持反对派立场,另一派则主张支持总统以维护国家,第三派主张在经济和政治上都采取务实态度。分裂后,“鲁赫”的影响明显减弱,其支持者和同情者越来越少。

  三、乌克兰的对外关系

  1990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表的国家独立宣言宣布奉行不结盟、无核化的中立对外政策。截止到1993年5月,已有139个国家与乌克兰建立了外交关系。乌克兰把维护本国独立,确保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边界的不可侵犯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乌克兰的另一个重要外交方针是确立乌克兰欧洲国家的地位,加入统一欧洲进程。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乌克兰在对外政策中把同俄罗斯的关系置于优先地位。对西方,乌大力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它们在安全上给予保证,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援助.乌还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友好睦邻伙伴关系,尤其与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乌也重视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以便为其产品包括军工产品开辟市场。

  (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

  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互有需要,但又矛盾重重.自独联体成立以来,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从未停止过。两国的历史积怨、民族隔阂、现实利益冲突等各种各样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两国间的矛盾有时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但两国仍能谋求相互妥协,使矛盾暂时缓和下来。独立两年多来,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

  1、黑海舰队之争 黑海舰队是前苏联4大海军舰队之一,司令部设在乌克兰境内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两国对黑海舰队所有权各持己见。乌克兰认为,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不是战略力量,应划归乌克兰所有,并准备在整编黑海舰队的基础上建立本国海军。而俄罗斯则坚持,黑海舰队属于战略力量,应归属独联体。双方的争执时起时伏,高潮迭起。1992年1月11日,俄联邦副总理沙赫赖和独联体武装部队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率军事代表团前往基 辅就黑海舰队问题举行会谈。会谈结果,乌克兰同意将黑海舰队一分为二,70%归独联体,30%归乌克兰。但事隔不久,在4月初,乌俄两国总统分别发布总统令,宣布黑海舰队归本国所有,两国关系陡然紧张。之后事态又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两国总统电话商定,暂停两国总统令的实施,重新进行谈判。4月29日,两国代表团在乌克兰的敖德萨就黑海舰队问题举行谈判。历时两个月,毫无结果。

  6月23日,乌俄两国总统会晤,经过长时间的磋商,两国终于达成达戈梅斯协议,同意将黑海舰队一分为二。8月3日,两国总统签署黑海舰队协议。文件规定,黑海舰队脱离独联体管辖,成为俄乌两国联合指挥的联合舰队,期限为3年。黑海舰队的归属之争暂告平息。1993年5月,黑海舰队又爆发了“挂旗”之争,即有几艘舰船挂了乌克兰国旗,于是另一部分舰艇挂出了俄罗斯海军的安德烈旗。俄乌联合舰队中一时弥漫着紧张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乌俄两国总统于6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紧急磋商。磋商结果,两国签署·了《关于在黑海舰队基础上建立俄罗斯舰队和乌克兰海军的紧急措施钓协定L两国达成了按“对半原则划分”黑海舰队的协议。但不料此项协定遭到黑海舰队大多军官的坚决反对。他们拒绝执行“瓜分”协议,要求全部归俄罗斯管辖,甚至扬言要哗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9日,俄罗斯议会通过法令,宜称塞瓦斯托波尔属于俄罗斯。俄议会的这一领土要求不仅在乌克兰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联合国安理会就此发表声明,指出俄的行动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的”.9月3日,乌俄两国总统就黑海舰队等问题在克里米亚的马桑德拉又一次举行会晤。据报道,乌总统克拉夫丘克少接受了俄总统计利钦的方案,准备把按协议属于乌的那一半黑海舰队卖给俄罗斯,以抵偿欠俄的巨额债务.乌总统的这一举动遭到国内舆论的指责。于是,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了下来。

  2、克里米亚之争 克里米亚争端是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产生的问题,也是影响乌俄关系友好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临亚速海和黑海,与俄罗斯无陆地联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其中70%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占25%。克里米亚不仅是著名的疗养胜地,而且拥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其中塞瓦斯托波尔为深水不冻良港,是黑海舰队司令部驻地。1918年至1954年,克里米亚一直属俄罗斯管辖。1954年2月,为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俄罗斯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的建议,将克里米亚州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之后,随着乌俄两国在分割前苏联财产和黑海舰队问题上的矛盾加剧,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问题也被提上日程。1992年之初,俄议会提出重新审议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乌克兰议会立即做出反应,发表声明重申克里米亚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克里米亚半岛的俄罗斯人举行集会,要求“返回俄罗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宣布成立独立共和国,使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更加复杂化,5月19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杜尔季涅茨率代表 团前往俄罗斯讨论克里米亚问题。两国代表会晤之后,形势有所缓和,俄罗斯表示不对克里米亚提出领土要求。尔后,乌克兰议会和克里米亚议会代表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克里米亚保证不脱离乌克兰,乌克兰在最大范围内给予克里米亚经济自主权。但是1993年:于月,俄议会又要求将塞瓦斯托波尔划归俄罗斯,理由是保证黑海舰队的后勤供给,遭到乌克兰拒绝。

  3、核武器之争 苏联解体之后,如何处置前苏联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不仅关系到乌俄关系,而且为世人瞩目。前苏联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战略核武器占原苏联核武器总数的20%,共有1800枚核弹头,还有两个导弹基地。俄罗斯一贯主张乌克兰把核武器运到俄罗斯销毁,而乌克兰坚持把这些核武器就地销毁,并要求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对乌克兰销毁核武器给予巨额经济补偿,乌方估计销毁核武器的费用需20亿美元。双方僵持不下,核武器问题久拖不决。1993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会晤,商讨两国关系问题。两国总统就核武器问题达成协议,克拉夫丘克同意将“战略核武器的所有弹头都运往俄罗斯”销毁,俄罗斯将向乌克兰提供补偿,这一协议遭到乌克兰议会的强烈反对,无法实施.这个问题一直拖到1993年年底才解决。

  (二)乌克兰与西方国家关系

   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系乌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两年多来,乌对西方国家做了不少工作,在取得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1992年5月和6月,乌总统克拉夫丘克先后访问了美国和法国,从美国得到了1.1亿美元的农业贷款,与法国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并在巴黎宪章上签了字,成了欧安会的成员国。1993年5月和6月,乌总理库奇马和德总理科尔先后实现了互访,推动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德国已成为乌的主要伙伴国。

  1993年7月,乌美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条约。乌从西班牙获得3亿美元的贷款,用以购买西的榨糖工艺。但总的看来,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展不算大,主要障碍在于乌对核武器的态度。乌克兰在独立之后一再宣称它将成为无核国家,并于1992年5月23日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一起在里斯本签署了确认苏美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议定书,保证将销毁乌境内的核武器而且将批准核不扩散条约。但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先后批准限制核武器条约之后,乌议会迟迟不予批准。西方国家担心乌不交出核武器会造成核扩散,对西方安全构成威胁,故与俄罗斯一起对乌施加压力,也把经济援助作为施压的一种手段,敦促乌批准 条约,并把核武器拆运去俄销毁。乌不愿无条件地放弃核武器,其条件主要有二:一是要得到五个核大国首先是俄、美两国的安全保证;二、乌境内的核武器是乌的财产,交出核武器要得到俄、美两国的经济补偿。经乌美、乌俄多次会谈,讨价还价之后,乌终于在1993年11月18日批准了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开于1994年1月14日乌美俄三国签署了关于销毁乌境内核武器的协议。协议向乌提供了安全保障,美国还答应将销毁核武器的补偿款由1.75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另向乌提供3.5亿美元财政技术援助。这个主要障碍的排除,为乌与西方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乌克兰与中国的关系

  1992年1月4日,中国和乌克兰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两国的建交公报中说,两国将在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建交后,中乌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特别是1992年10月29日至3月3日,乌克兰共和国总统克拉夫丘克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访问中国以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千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4月,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伊·斯·普柳希率议会代表团访华,考察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1993年9月,钱其琛外长访问乌克兰。

  中乌两国具有发展友好关系的良好基础。首先,中国和乌克兰两大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宿怨。其次,两国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最后,两国间不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说,政治上不存在能影响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经济上,两国合作潜力巨大,两国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强。中乌双方对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持积极态度,1993年两国贸易额由1992年的2.2亿美元增至5亿美元。

  (何卫、顾志红,黄曰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