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导读

 songsgt 2015-02-15
《周易》导读
更新时间:2014-04-14 浏览次数: 打印:6 字号:T | T

                                                《周易》导读


                                                党怀兴 刘银昌


一、《周易》的性质
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民间称蚰蜒草或锯齿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相传上古占筮书除《周易》外,还有夏《连山》、商《归藏》,所谓“三易”,但后两易均已佚。
  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广大。

二、《周易》的成书和编撰
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古”也就是上占、中古、近古三个时代,所谓“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这三个圣人。
  伏羲,又名宓羲、包牺、庖牺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伏羲的形象在传说中大多是人头蛇身。根据学者的研究,伏羲可能是原始社会中的一个部落首领。在《易传》中就已经说他创造了八卦,后来的学者就认为八卦的符号是由他创立的,在他统治的时代,《周易》只有八个符号,没有任何文字,有人把他创立的这种《周易》称之为先天易学。
  周文王是周族的首领,姬姓名昌。他因为反对殷纣王而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内),传说在被囚禁时,他把伏羲的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加上卦爻辞,因此史书称文王作《周易》,这种说法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了记载。
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按照传统的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的。  以上的说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历史文物证据。而关于文王演六十四卦与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在《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如果传统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周文王如何会知道他去世以后的事情呢?关于重叠八卦而演化出六十四卦,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如王弼认为是伏羲,郑玄认为是神农,孙盛则认为是大禹。总之,传统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并不可靠,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周易》绝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周易》的卦爻辞应该是当初的占卜术士的经验积累,由几代贞人术士递相编撰而成的。至于孔子作《易传》,学术界也有分歧,肯定这种说法的,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论证《易传》为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所作;有人则持怀疑态度,最早的如宋朝的欧阳修。肯定者以为在《易传》中有“子曰”的字样,因此认为是孔子所做,或者与孔子有关;其实“子曰”在古代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并非专指孔子。随着简帛图书的出土,人们发现《易传》的内容和孔子是有关系,但它的思想很复杂,既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纯粹的道家思想,而是杂糅各家思想而成,这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易》的六十四卦经文形成于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周文王与殷纣王时期的事情,六十四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大多数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作者不是孔子,可能是孔子的后学,《易传》中的一些话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可能是孔子传授《周易》时所述,它的学生根据孔子所讲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编纂而成。根据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的考证,《易传》为思孟学派(即孔子的后代子思和孟子)所作。孔子一定和《周易》发生了某些关系,因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地说过“五十以学《易》”,也引用过《周易》《恒》卦的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司马迁、班固在史书中也肯定过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帛书《周易》的出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周易》题解
  《周易》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一书为什么被叫做《周易》,《易》到底是什么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前人的重要说法约有如下几种。
(一)关于“周”字的解释
  1.“周”是朝代名,指周朝。
  郑玄《易赞》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朱熹《周易本义》也说:“周,代名也。”
  2.“周”是地名,指周地。
  如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连山、归藏并是代名,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这种观点认为“周”指的就是周地岐阳,即今陕西省岐山县。
  3.“周”是“周普”、“普遍”的意思。
  郑玄《易赞·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包。”认为《周易》就是易理无所不包的意思,“周”为普遍、博大之意。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这种观点也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并且他们引用《周易》中的话来证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知周乎万物”、“周流六虚”。在这种观点中,他们还认为,《周易》一书的卦序也可以证明“周”字是“周普”的意思,《周易》现行本的第一卦是《乾》卦,乾就是天的意思,而天是笼罩万物、无所不包的。乾为天,天覆盖万物,则《周易》之“周”自然是周普之义。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
  1.“易”是“三易”的统一
  这种说法较为流行。郑玄《易赞·易论》引《易纬·乾凿度》说:“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以六十四卦包括宇宙间一切天人的现象,以简驭繁,这是“易简”;占卜时以卦爻变化预示吉凶祸福,每次各有不同的卦、爻象,这是“变易”;“天不变,道亦不变”,《易》理是万世不变的,这是“不易”。
  2.“易”为“日月”之意
  《说文》“易”下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纬·乾凿度》云:“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汉代郑玄在他的《易论》中也说:“易者,日月也。”这种说法比较符合《周易》一书的思想,因为早在《庄子》中就有“《易》以道阴阳”的话。这种说法揭示出《周易》是以研究事物的阴阳变化为根本任务的,“易”象征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也有人从文字字形上来分析,认为“易”字很像是由上“日”下“月”两部分组成,这种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不一定符合“易”字的本意。“日月为易”仅仅是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易”字时所引的“秘书说”,许慎也以为是一家之言而已。
  3.“易”是生生不息的意思
  《易传》中说“生生之谓易”。这种观点着眼于变化,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生命的代谢与生成。
  4.“易”就是蜥蜴
  这种说法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易,蜥易、郾蜓、守宫也。象形。”因此有人认为“易”是“蜴”的本字,古文字的“易”字就像蜥蜴的形状。蜥蜴的活动量很大,可以在水中,也可以在陆地,还可以隐藏在草丛里,也可以攀缘在墙壁上。其形体或大或小,颜色或浅或深,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动物中最善于变化的莫过于蜥蜴。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蜥蜴“身无恒色,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此说影响较大。近来反对者有南怀瑾先生,认为把中国老祖宗发明的伟大智慧《周易》说成是起源于一种叫“蜥蜴”的爬行动物,实在是对老祖宗的一种侮辱和亵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辛介夫先生在考察了甲骨文和金文字之后说,这种说法比“日月为易”的说法更缺乏科学的依据,因为在现存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易”这个字还没有被解释为蜥蜴的,在古汉语中,蜥蜴都是作为双音词或连绵词出现的,没有单称“易”的,并且在《说文解字·虫部》中也没有“蜴”字,只有“蜥”字。结合以上的观点,我们认为,《周易》一书是周代的占卜书,旨在研究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预示吉凶祸福。

四、《周易》的构成
  《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构成。
  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一般包括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其中经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辞和爻辞,《易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十翼”,共十篇,因为被附在经后用来解释经,其作用和形式犹如鸟的翅膀一般,所以叫“十翼”。其实《易传》只有七部分,即《系辞》、《彖辞》、《象》、《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因为《系辞》、《彖辞》和《象》分别为上下两篇,所以加在一起就是十篇。《易传》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研究《周易》的专著,它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应该是前人吸收各家学说集体编撰而成的,由于在易学史上它第一次把《周易》哲理化,所以其地位相当重要,以至于后来它也成为《周易》的有机组成部分。狭义上所说的《易经》是指不包括《易传》在内的六十四卦卦爻辞,而广义的《易经》则等同于《周易》。
(一)《易经》
  经在写法、编排体例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  1.卦画
  —(阳)与--(阴)两个符号是《周易》的基本卦画符号。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以下观点:
  第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来源于《易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说法认为,八卦是圣人(伏羲氏)观察外界事物的结果。引文中说到了河图和洛书,但这两个图形出现的时间是很晚的,而且到底哪一个是河图,哪一个是洛书,也有不同的看法。再者就是到底是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还是河图洛书起源于八卦,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种说法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八卦是伏羲氏在观察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启发下所创立的。观察的范围包括天文、地理以及鸟兽动物的足迹纹理,远处观察的是外界事物,近处观察的是人类自己的身体。这一说法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  第二种说法认为卦画与远古人们的生殖崇拜有关。即卦画—(阳)与--(阴)受男女生殖器的启发,即—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易传》中也能找到相应的依据,“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夫乾,其静也专(“专”在这里假借为“抟”),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是以广生也。”“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结合上面的几段话,有人分析,《周易》中的乾坤两卦代表了阴和阳两种事物,也就是阴阳两爻所代表的事物。上面所引用的第一段话说明,乾卦也就是阳物,就是男性生殖器,坤卦是阴物,也就是女性生殖器。上面所引用到的第二段话则明确说明了乾坤两卦所象征的事物即男女生殖器官的形态属性。上述引文的第三段话是说,坤卦是把门户闭合起来,乾卦是把门户打开,门户这样一开一阖就是变化,这样不停的变化就叫做“通”。第四段引文的意思就更明显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就像男女的交媾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有章太炎、钱玄同和郭沫若。如钱玄同就说:“我以为原始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是两性生殖器记号。”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也说:“八卦的根底,很鲜明的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这种观点和上面所引《易传》中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一致的。第三种说法是结绳记事说。这种观点认为,在《周易》符号产生的时期,人类尚未产生文字,人类使用的是结绳记事法,有一件事情就打一个结,两件事情就打两个结,或小事就打一个小结,大事就打一个大结。有人认为阳爻—是结绳的一大结,阴爻——是两小结;或以为阳爻(—)是没有打结的绳子,阴爻(- -)是打了结的绳子。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李镜池、范文澜等。卦爻符号起源与结绳记事是否有关,学术界还存在较大争议。第四种说法是龟兆说。古时先民占卜要用龟甲,先是烧灼龟甲,然后卜师根据裂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周易》的卦爻符号就是根据这些龟甲的裂纹形象画出来的。余永梁、屈万里等持这种观点。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周易》占筮的实际。第五种说法是认为卦爻符号起源于竹节、蓍草。比如高亨在《周易古经今注》中认为:阳爻—象征一节之竹,阴爻- -象征二节之竹。阴爻和阳爻是人们卜筮时所取竹节的象征。但也有学者认为阴爻和阳爻起源于蓍草的排列,阳爻象征一根完整的蓍草,阴爻象征一根中间断开的蓍草。第六种说法认为卦爻符号起源于古时候的土圭测日。这种观点认为,“卦”字的字形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就是一个“圭”字,右边是一个“卜”字,圭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的工具,“卦”字由“圭”和“卜”字两部分构成,可见八卦起源于这种测量日影的方法,卦爻符号就是记载晷影变化的符号。此可备一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易》受到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第七种说法,也是近年影响较大的说法,这就是卦爻符号起源于数字。从《左传》的有关记载来看,当时就认为筮法与数字有某种联系,后来朱自清和闻一多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卦爻符号和数字有很密切的关系。再后来,张正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一些数字分析,认为这些数字就是一些数字卦,它们应当是《周易》卦爻符号的源头。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目前认同的学者较多。以上种种说法,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还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卦爻符号到底是不是起源于一种具体的事物,是不是一时一人所创造,都还是一个问题。卦爻符号在被创造之初,它指代的是具体的含义还是抽象的含义,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八卦
  八卦是构成《周易》卦画的基本符号,八卦是由—(阳)与--(阴)两个符号连叠三层构成:用这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泽”、“风”等物象。
  八卦的起源,有以下几种影响较大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伏羲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而画出来的。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一种传说,没有历史文献和考古文资料的证明,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二种说法就是文字说。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易纬·乾坤凿度》,这本书认为,在《周易》八卦符号产生的时候,还没有文字,我们所见到的八卦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这些符号的对应文字就是八卦所代表的基本含义:天、地、风、山、水、火、雷、泽。宋朝的杨万里也认为八卦符号不是卦,而是伏羲氏创造的文字。郭沫若、范文澜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八卦是从文字或图画导源出来的。第三种说法认为八卦起源于数字。又分为:其一、八卦起源于天地之数。《周易·系辞上》说:“据其数,遂定天地之象。”那么,是依据什么样的神秘数字呢?《易传》中的《说卦》中又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八卦设立的基础就是数字,只不过这里的数字被赋予了阴阳的属性而已。韩康伯把参天两地解释为奇数和偶数,认为八卦是依据奇数和偶数来确立的,阳爻依据的是奇数,阴爻依据的是偶数。那么,天地之数是什么呢?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天地之数实际上就是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相加之和,也就是五十五。其二、八卦起源于大衍之数。在《易传·说卦》中明确记载了用大衍之数起卦的方法,也就是用五十根蓍草。第四种说法认为八卦起源于观测外在的具体物象,最可能依据的是天象,比如说日月之象或者是星象等等,在《周易》中也有这样的论述。但我们认为,八卦的符号产生,绝对不是依据某一种具体的事物。
  第五种说法是太极两仪说。这种说法也是依据《易传》而来。《系辞传》很明确地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传》中的这一段话其实说的是用蓍草演卦的过程,后来在《系辞传》中便把这种很具体的演算方法上升到一种哲学意义,使它表达了一种宇宙创生的模式,又有人干脆把它看作是八卦形成的一个过程。从八卦的符号构成看,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有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构成的八卦符号,如果按照三个位置排列组合而不计重复,只能有八种排列组合的方法,即2的3次方。这种由两仪来生成八卦的思路是很符合逻辑的。以上见解,见仁见智,在没有考古材料来证明之前,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八卦的构成很有规律,可以根据它们的形象符号来记忆,前人归纳为歌诀:
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  这首歌诀记载在宋人朱熹的《周易本义》上。意思是说,《乾》卦的符号就是三个连接的横画,《坤》卦的符号是六个断开的短横,《震》卦的符号就像一个仰面放置的盂盆,《艮》卦的符号就像一个倒扣的碗,《离》卦的符号中间是空虚的,《坎》卦的符号中间是充满的,《兑》卦的符号上面破缺,《巽》卦的符号下面断开。
  3.六十四卦
  《周易》一书主要由六十四卦构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爻构成,也就是说,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三爻的八卦两两重叠而成的。前人将三爻的八卦叫做经卦,六爻的六十四卦叫作别卦或重卦,一般认为,先有了八卦,然后是八卦重叠出六十四卦。为什么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只能由六爻来构成?这个问题应该也是研究《周易》的一个基本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如《易传》讲“兼三才而两之”。从逻辑上讲,如果六十四卦不是六爻卦,那么就很难说它是由八卦来生成的,因为八卦的组合成卦,要么是六爻卦,要么是九爻卦,要么是十二爻卦,如果是由八卦来构成六爻卦,就只能有六十四种组合方式,即8的2次方,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础上形成的应该是可信的。古来传说的“伏羲画卦,文王重卦”虽不可信,但在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生成逻辑和先后次序方面却是很有见地的。而且,从六十四卦这样严密的组合与系统化的排列来看,六十四卦也是遵循了相同的逻辑,是同时出现的。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先有六十四卦,然后才有八卦,八卦是从六十四卦中提炼出来的。
  (1)六十四卦结构
  《周易》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
  甲: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个爻象符号组成,如:为大有卦。
  乙:卦名,也就是写在卦画后面的文字,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大多是摘取卦辞中的一个字或词而来的,本无深刻含义,后来学者以为卦名是对卦画的简要说明,是解释这个卦的主题大意的,可备一说。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标题,也即卦名。《易》的卦名有时可以总括全卦内容,有时选取卦爻辞中的常见词作卦名。总体上看,六十四卦一卦说一类事。
  《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又是根据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一是取象说。这种说法认为八卦来源于对万物的观测,因此,卦名也是从万物之象来的。二是取义说。这种说法认为八卦的卦象各代表一定意义,卦名就是由此卦象所代表的意义所规定的,比如《坤》卦,全部由阴爻构成,意义是柔顺,而卦名坤就是顺的意思。三是占事说。这种说法认为卦名和所占问的事情有关,即和卦爻辞有关,比如据闻一多考证,《乾》卦的卦名实际上原来写作“斡”,是北斗七星的别名,爻辞中的龙均指龙星,这一卦是占问节气变化的,因为龙星出没的情况表节气的不同变化。四是筮辞说。这是高亨提出来的,他认为卦名都是从爻辞中选取某一个或两个字来命名的。此说为很多学者所认同。
  丙:卦辞,就是卦名后面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当中六爻含义总的说明。如《乾》卦的卦名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字,这就是《乾》卦的卦辞。
  丁:爻辞,一卦共有六爻,即由六个爻象符号组成,每一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就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所以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的下面,六条爻辞以“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这样的一种命名是源于演算卦象的过程中要用到四个数字,分别是六七八九,其中,偶数六和八代表阴爻,分别叫做老阴和少阴,奇数七和九代表阳爻,分别叫做少阳和老阳,因为《周易》是讲究变化的,而在以上的四个数字当中,只有代表老阳的九和代表老阴的六才会产生变爻,所以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每一卦当中的六爻自下而上来数,分别用初、二、三、四、五和上来命名。
  下面以《乾》卦为例:
(卦画)乾(卦名),元亨利贞(卦辞)。
  (以下是爻辞):
  初九,潜龙勿用。
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上九,亢龙有悔。
  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别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其他的六十三卦的爻位排列均如此。六十四卦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但要一下子记住是不容易的,前人依卦序编为歌诀,句子整齐押韵,易于识记。如宋代朱熹《周易本义》所记口诀:
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  (2)六十四卦卦序
  六十四卦排列有规律可循。唐人孔颖达认为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是“二二相耦,非覆则变”。所谓“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按顺序依次为对。所谓“非覆则变”,即今本六十四卦卦序排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相邻两卦卦象互为颠倒。如卦等,也就是把前面的一卦倒置来看,就变成了后面的一卦,这是“反对卦”,这种情况唐代孔颖达称之为“覆卦”,后人也叫做“综卦”。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二十八对)是这种关系。其一是卦象颠倒而没有变化,如小过》等八个卦,但这八个卦可以构成四组,即《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两卦的爻象是相反的,乾六爻全为阳爻,坤六爻全为阴爻,即六爻交互变化,这是“正对卦”,这样的两卦,孔颖达叫“变卦”,或叫“错卦”、“旁通”卦。因此说六十四卦的排列是非“覆”即“变”。
  (3)卦爻的排列、位置与象征寓意
  八卦(《周礼》叫“经卦”)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也叫“别卦”),每卦六爻,计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六爻,从下往上数,第一爻叫“初”爻,第二、三、四、五依次而数,第六爻称“上”爻。初爻若为阳爻,便叫“初九”,若为阴爻,便叫“初六”,最上一爻叫“上九”或“上六”,其余的便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或“六二、六三、六四、六五”。
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符号系统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后来人们却给它们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意义。八经卦是由三爻组成的,古人认为每一卦的三爻都象征着天地人,所谓“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
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互重叠而成,所以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只不过在六爻卦中,每相邻的两爻为一组,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周易》的“三才”之道。除了这样的规定之外,古人还以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遵守的处事原则是不相同的:
  初爻:象征事物的开始、发端;应当谨记:潜藏勿用。
  二爻:象征事物的崭露头角;可以适当进去。
  三爻:象征功业的小成;当谨慎行事,以防凶险。
  四爻:象征进入更高层次;谨慎小心,审时度势。
  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切忌不要得意忘形,满则溢。
  上爻:代表事物的发展终极。物极必反。
  以《乾》卦为例:
  初九:潜龙(潜藏的龙,以示事物刚开始)勿用。
  九二:见龙在田(龙出现在田野,比喻事物崭露头角),利见大人。
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事物小成,防止骄傲,不断奋斗),无咎。九四:或跃在渊(进入更高的层次,审时度势,可进则进),无咎。
  九五:飞龙在天(龙飞在天空,大有作为,以示事物成功),利见大人。
  上九:亢龙(龙飞过高,代表事物终极)有悔。
  人们还把一卦和人的身体对应起来,这样,爻所处的位置就代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了:
  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脸;上爻:头。
比如《艮》卦的爻辞就很典型:初六:艮其趾;六二:艮其腓(小腿肚子)九三:艮其限;六四:艮其身;  六五:艮其辅(面颊)上九:敦艮。
  人们还以不同位置的爻来代表社会上的不同阶层:初爻在下,代表士民,二爻居中,代表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侯;四爻邻近五爻,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上爻最上,为宗庙,或指太上皇。除了以上的象征意义外,人们研究《周易》还把卦爻分为不同的爻位,所谓爻位,也就是爻所居的位置。爻位有一定的规律:初爻为阳位,二爻为阴位,三爻为阳位,四爻为阴位,五爻为阳位,上爻为阴位,也就是奇数位置的为阳位,偶数位置的为阴位,初、三、五爻为阳位,二、四、上爻为阴位。在《周易》中,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即阴爻并非居阴位,阳爻亦并非居阳位。而多为阴阳杂居,也就是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所以《周易》中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的说法。一般来说,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为失位,当位为吉,失位为凶。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六爻全部当位的卦是《既济》卦,六爻全部失位的卦是《未济》卦。此外,古人在解释卦爻辞的时候,还认为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一般说来,二爻和五爻分别居于上卦和下卦的中间一爻,所以把这样的爻称为“得中”,以示行中正之道(即不偏不倚,无不过,无不及),所以《易传》称这两爻多荣誉,多功绩。也就是说,《周易》中第二爻和第五爻的爻辞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故多凶险;四爻接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初爻代表事物未成的状态,上爻表示事物已经过头了。卦、爻辞为何人所作?在古代有人认为是周文王所作,也有人认为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卦、爻辞的作者较难确定,文王、周公所作无法得到证明,卦、爻辞当作于西周初年(有人认为作于西周末年),作者是筮官。《周易》中的经较为广泛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历史、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语言等问题的宝贵材料。
(二)《易传》
  《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秦汉),伪托孔子作的较早的释《易》著作有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即为“经”的羽翼(经、传原本别本单行,郑玄合在一起)。《易传·系辞》,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称之为《易大传》,故后人称《十翼》为《周易大传》。《易传》作者被后人伪托为孔子。今人多认为非一人一时所作。《易传》为春秋战国(秦汉)人所作,对《易经》的解释往往脱离了《易经》的环境,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赋予《易经》以新的思想。因此《易传》是通过《易经》来宣扬儒家思想的一部哲学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必读书。
  1.《彖传》
  《彖传》,分上、下两篇,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卦辞的。彖,是断的意思,就是要判断每一卦的吉凶。因为《周易》总共六十四卦,所以《彖传》共64条,它的内容就是解释每一卦的卦名、卦义和卦辞。以需》卦为例,卦辞为:“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彖传》的解释是:“需,须也(解释卦名),险在前也(解释卦象:上坎)。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根据卦象下乾上坎解释卦义)。‘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解释卦辞)。”因为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所以《彖传》也就分为上、下两篇,即《彖传》上和《彖传》下。《彖传》的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系辞上》说:“彖者,言乎象者也。”也就是说按照卦象的组合来探讨吉凶问题。这种解释未必是卦辞的本义,在解释过程中,《彖传》往往把占筮性的卦辞加以理性化、条理化,有时还赋予卦辞以新的意义。
  2.《象传》
  《易传》中的《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两篇,即《象》上、《象》下两篇,一共四百五十条。从解释的对象来看,《象》又可分为两部分:大象和小象。大象是释卦象(主要是卦名和卦义)的,小象是释爻象的。例如蒙》卦的《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以上是大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释初六爻辞)。子克家,刚柔接也(释九二爻辞)。勿用取女,行不顺也(释六三爻辞)。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释六四爻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释六五爻辞)。利用御寇,上下顺也(释上九爻辞。以上是小象)。”《大象》有以下特点,就是将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看做由两个三爻卦(即经卦)构成,用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卦象;然后又用“以天道来示人事”的方法用自然现象比附人类社会上的事情。比如上例,“山下出泉”是说《蒙》卦的上卦是《艮》,为山,下卦是《坎》,为水,这是解释它的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则是从这个自然的卦象中得到启示来比附人事,是说君子应该像山下的泉水流行一样来做事为人、培养德行。《小象》解释爻辞的方法也很特别,主要是以各爻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解释,《易传》把不同的爻的位置作了很多规定,各赋予不同的含义,用这些涵义结合爻辞来比拟人事。比如《蒙》卦的“子克家、刚接柔”是说此九二爻为阳爻,代表刚,而紧接着它的是阴爻,代表柔,用阴阳和刚柔比喻男人和女人,所以这一爻暗示着男女结合,因此儿子能成家并支撑家业。
  3.《文言》
  《文言》,是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文饰《乾》《坤》两卦之言”)的。《文言》文字不多。它里面出现了六次“子曰”的字样,所以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涵的关于天地之德以及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修心养性等道理,这些内容,深化了《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也对理解整个《周易》卦爻辞有所帮助。
  4.《系辞》
  《系辞》,分上下两篇,相传为文王、周公所作,系于卦爻之下者,是《易经》的通论。关于《系辞》的分章,历来意见不一,一般说来,通行的有两种分法:其一是分上篇为13章,下篇为11章;其二是分上篇为12章,下篇为12章。在《易传》中它是最重要的一篇,相当于《周易》全书的通论。《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学习《周易》的必读之篇,它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探讨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揭示了《周易》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它还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哲学意义作了说明,此外,它还解说了某些卦爻的品格,提出了一套哲学思想及观点,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尊地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及术语,成为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资源。
  5.《说卦》
  “说”有解说的意思,《说卦》就是系统地解说八经卦所象征的事物。《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它主要说明八卦产生过程以及八卦的性质、功用和方位,另外还有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其中八卦的性质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基本事物是分析《周易》卦象与筮占应用的基础。孔颖达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这是古人对这一篇的主要概括。另外,这一篇还提出了“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重要思想。对于八卦象征事物的阐述,其主要的原则和方法是类比,取象大都精当,但也有相互矛盾和过于琐碎的地方。
  6.《序卦》《易经》六十四卦先后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序卦》专门解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即事物向正面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这一篇专门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及其客观根据以及所蕴涵的道理。它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周易》之首的原因,然后又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生相成等观点来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处处以社会人事来比附,最后以“物不可以终穷”来解释《未济》为《周易》最后一卦的原因。这一篇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时体现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辩证法等思想。当然,《序卦》在解释这种顺序时也有牵强附会之处,这是应该清楚的。
  7.《杂卦》
  这是《易传》的最后一篇,之所以叫《杂卦》,是因为它打乱了六十四卦的顺序,错综杂揉六十四卦,把它们分为三十二对,两两相对,简要地说明卦义。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因此,这里的“杂”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形式上看,它还是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  《易传》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它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它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将作为卜筮用的《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种宗教巫术性文辞上升到一种哲理化的高度,从而淡化了《周易》的神密性色彩,赋予它一种理性的智慧,因此它的影响和意义都是深远的。

五、《周易》的占筮
  在《易传》中有部分内容是专门论述占筮的,另外从《左传》和《国语》所记载的春秋时人运用《周易》古经占筮论事的实例也可以看出,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用《周易》来推断吉凶。文献事实证明,《周易》本来就是一部占筮算命的书。但占筮算命只不过是《周易》的一个方面而已,不是《周易》的全部,《周易》实际上是一部利用占卜的独特体系来阐发思想的特殊的哲学著作。因此,为了理解《周易》的深刻思想,我们必须了解《周易》的占卜方法与体系。
  卜筮体现了人类希求预知未来以有效地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卜筮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预知未来的方法,卜用龟甲,通过用火来烧灼龟甲查看它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因此,这是一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纯自然的方法。而筮则是用蓍草,它通过一定的法则来演算蓍草,最后由得出的数字来转换成卦象,然后再结合卦爻辞来判断吉凶。因此,筮占加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理性的因素,所以它比龟卜要进步的多,在自然面前,它看重了人自身的力量。《周易》中的占筮方法,也就是大衍筮法,在《系辞传上》中有所记载:
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天数五位,地数五位,天地之数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数和为二十五,地数和为三十。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用以演算的蓍草是五十,即所谓大衍之数,实际用四十九根(不用的那一根象征太极),将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以象两仪。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手之策以四为一组数之象征四时。归置左右手所余之数于手指之间以象余日而成闰月。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再一次归余策于手指间,而后经三变而成卦一爻。《乾》卦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数共为三百六十,正好与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当。《周易》上下两篇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好与万物之数相当。所以经过四道程序的经营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变化而成一卦,九次变化出八经卦为小成,再引申其义,触类增长,天下万事无所不包。《周易》中记载的是最为详细的原始筮法,在刘大均先生的《周易概论》中,有对这种方法的详细解释:用五十根蓍草,把其中的一根抽出来不用放在一边,象征着太极。然后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为两份,左手中的一份象征天,右手中的一份象征地,再从右手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象征人。这样,天地人三才就都具备了。完成了这一套程序之后,以四根蓍草为一份,先用右手一组一组地来分左手的蓍草,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用左手来分右手的蓍草,之所以四根为一组,是用来象征四时的。分数完两个手中的蓍草之后,每只手中一定还会有余数,因为是用四根一组来分的,所以余数或者是一根,或者是两根,或者是三根,或者是四根(余数不能为零)。而且两个手中的余数有一定的规律:左手余一根,右手必余三根;左手余两根,右手必余两根;左手余三根,右手必余一根;左手余四根,右手也必余四根。所以,把两个手中的余数再加上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那一根蓍草,不是五根就是九根。这样一的程序就叫做一变。在一变进行完之后,再进行第二变:也就是用第一变之后剩下的四十根或四十四根蓍草在手中再任意分成两份,其方法完全和第一次的变化分法一样,分完之后,再看两个手中蓍草的余数,两个手还有一定的规律:左手余一根,右手必余两根;左手余两根,右手必余一根;左手余三根,右手必余四根;左手余四根,右手必余三根。那么,两个手中的蓍草余数再加上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那一根蓍草,不是四根就是八根。这就是第二变。然后是第三变,就是把剩下的蓍草再按上面的方式进行分减,在用四分到最后,两个手中余下的蓍草加上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一根,不是四根就是八根。在把这些余数去掉之后,两个手中的蓍草会出现下列四种情况中的一种:余下三十六根;或者余下三十二根;或者余下二十八根;或者余下二十四根。然后再把这些余下的蓍草用四来除:
  36/4=9 这代表老阳,用阳爻表示;
  32/4=8 这代表少阴,用阴爻表示;
  28/4=7 这代表少阳,用阳爻表示;
  24/4=6 这代表老阴,用阴爻表示。
  在画卦的过程中,要遵循“老变少不变”的原则,也就是说,凡是老阳和老阴的,在依据上面的规定划出阴阳爻外,还要进行变化,因为《周易》的精髓就是变化。变化的方法是各自向自己属性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老阴本来是阴爻,要变化成阳爻;老阳本来是阳爻,要变化成阴爻。以上的三次变化得出《周易》的一爻,因为《周易》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所以要得出一个完整卦象,就要按照上面的程序进行十八次变化,这就是“十有八变而成卦”。得出卦象以后还不行,因为还要进行判断。通过对《国语》和《左传》中的占筮的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所用来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卦爻辞和卦象。关于使用卦爻辞进行判断吉凶祸福,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有一个归纳:如果只有一爻发生变化,就以本卦发生变化的那一爻的爻辞进行判断;如果有两爻发生变化,就以本卦发生变化的两爻爻辞进行判断,并且以上面的一爻为主要依据;
  如果有三爻发生变化,就以本卦的卦辞和变卦的卦辞为依据进行判断,并且依据不同的情况各有侧重;
  如果有四爻发生变化,就以变卦的不变的两爻爻辞为判断依据,并且以下面一爻的爻辞为主;
  如果有五爻发生变化,就以变卦不变的那一爻的爻辞作为判断的依据;
  如果六爻都发生了变化,对于《乾》《坤》两卦来说就以“用九”和“用六”的爻辞来判断,其他的卦就以变卦的卦辞来判断。
  当然,以上的说法只是朱熹的总结。
  不管是哪种方法,使用蓍草是很不方便的,一是这种植物不是每个人都找得到,即使找到也不方便携带,而且变化了十八次才得到一卦,很是费时。所以到了汉代,就有人对筮法进行了改造,就是用三个铜钱卜卦的方法,叫“钱筮法”。相传一个叫麻衣道者的人总结这种方法,编成一部书,叫《火珠林》,于是这种方法又叫“火珠林法”,流传至今。这种占卜的方法,是用三枚外圆内方的铜钱,将没有文字的一面作为阳面,另一面作为阴面,将三个钱乱摇一阵后丢下来,如果说其中两个钱是阴面,一个钱是阳面,叫作“拆”,是少阴,相当于《周易》的“八”。如果卜出的钱是两个阳面一面阴面,叫作“单”,是少阳,相当于《周易》的“七”。如果三个钱全是阳面朝上,作的记号是一个圈“”,这就叫作“交”,动爻,就是老阳,要变阴的,阳极则阴生。如果三个钱全是阴面朝上,作的记号是“○”,叫作“重”,这是要由阴变阳的动爻。这样连续摇六次,得出六爻。装卦的顺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摇得的为初爻,第二次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后到上爻,这是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卜卦方法。
  到了宋朝的邵康节,又根据《易经》,另外产生了一套法则,解释又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梅花易数》,完全是用《周易》的象数来占卜。可以根据数字来得出卦象,也可以根据颜色和声音以及时间等来占筮。
  和《周易》有关的占筮方法还有很多,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那么,这种方法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对待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非常的小心,因为《周易》占筮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下来,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东西。我们至少应该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周易》是利用占筮术来证明义理,《周易》所蕴含的哲理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继承发扬广大的。

六、《周易》与后世易图
    《周易》原书并没有什么图,如果有图的话,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图。后世的很多易图,都是根据《易传》的有关论述来绘制的。《易传》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话,后人根据这句话就说有什么河图洛书,并且说这两个图是《周易》的源头,隐含有很大的奥秘,并不一定可靠。除了这两个图之外,还有太极图、先天八卦图以及后天八卦图、六十四卦方圆图等等,这里简要介绍几个影响较大的图。
(一)河图
  河图的出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观察和体悟。但是,这些天地之间的现象他始终没有理出所以然来。有一天,黄河中忽然跃出了一匹“龙马”,他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到的天地自然的“意象”奥妙是暗合的,就这样,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八卦,这就是《河图》。在《山海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神马负图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但是河图、洛书真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宋代。这些图都和宋代的华山道士陈抟有关,他把河图、洛书和先天八卦图等拿出来传给种放,种放又传给了李溉,李溉又传给了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范谔昌最后传给了刘牧,刘牧著有《易数钩隐图》,把这些图收在书中,河图、洛书才为人所知。但陈抟到底承继于何人则至今仍是一个谜。
  河图
  河图是由一些黑白点组成的,其中白色的点的个数都是奇数,代表阳,黑色的点的个数都是偶数,代表阴,它的排列规律是:
  天一生水,在北方属阳;地二生火,在南方为阴;天三生木,在东方为阳;地四生金,在西方属阴;天五生土,在中央属阳。这五个数字叫做生数。除了生数之外,还有五个成数,天一配合中央的数字五,生成数字六,仍然属于水,居北方属阴;地二配合中央的数字五,生成数字七,仍然属于火,居南方属阳;天三配合中央的数字五,生成数字八,仍然属于木,居东方属阴;地四配合中央的数字五,生成数字九,仍然属于金,居西方属阳;五配合中央的数字五,生成数字十,仍然属于土,位居中央。
  因此,在河图的十个数字中,从一到五是生数,从六到十是成数。这十个数字就是天地生成之数,其规律是一个生数配一个成数,而且这两个相互配合的数字的阴阳属性是相反的。河图的数字可以这样记住:下北为一六,叫一六共宗;上南为二七,称二七同道;右西为四九,叫四九为朋;左东为三八,叫三八为友。这个于汉代就是“五行生成数”图,是根据《易传·系辞》中的一段话来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  河图的含义有很多人做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解释。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洛书
  洛书的出现也有一个传说。据说自伏羲发现河图以后又过了几百年,中国发生了洪水灾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一天,发现一只五彩神龟出现在洛水之中,龟背上的纹理形态就像文字一样,上面数字的排列是这样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大禹受到这种启示就作了洛书,并且运用洛书的原理治理好了泛滥的洪水。洛书的起源与深刻含义还需要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河图和洛书都是由数字组成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它们都和中国古代的数学有关。据说,汉代的“九宫算”图就是现在的洛书。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中记载了这种算法图式,根据前人的研究,《九宫算图》为(见下图):
  我们如果把这些数字变成黑白点,就是洛书了。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九宫算图》,那只不过是一个最为简单的“数阵”,它是幻方当中最为简单的一个,也就是三阶幻方。因“九宫算”图纵、横、对角线三数之和皆为十五,这就与《周易》之中阳爻的代表数字九与阴爻的代表数字六、少阴八与少阳七之和为十五相一致,所以这个图就与《周易》有了关系。洛书一共是九个数字,每个数字占据一个宫位,其中,把中央五的这个宫位除外,八个数字的宫位分别配上八卦,这种八卦的方位就是后天八卦方位,我们在后面还要介绍到。我们把这种与八卦结合的洛书叫做九宫八卦图。古人还把一至九个数字赋予五行和方位的属性,其中,一、六为水,七、二为火,九、四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这其实是河图的数字五行。“九宫”之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是很常见的,尤其是神秘文化方面,可以说它和河图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的渊薮。汉代的“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都是对它的运用。在建筑风水和中医的诊脉、针灸中,洛书也被广泛的应用。
洛书
  在洛书的图中,白点表示奇数,为阳,即天数;黑点表示偶数,为阴,为地数。洛书分九宫,配成八卦。洛书表面看是方形的,但其所描述的本质之象却是球体之象。《周髀经解》说:“洛书者,圆之象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实际上是一个直径为15的圆。与河图联系起来看,河图所描述的是整个宇宙的开放式的相对运动和发展规律,而洛书所描述的则是封闭的整体内部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关系。洛书将天和地、时间和空间、五行的生与克、阴阳的消与长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
  《易传·系辞》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话,宋人在解释这一句话时,就以具体的“河图”、“洛书”去解说“圣人”(指伏羲)画卦的过程。北宋的刘牧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白圆点,作出了《河图》,说这就是上古伏羲看到的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河图,伏羲根据这样的图画出了八卦;又把“五行生数图”和“五行成数图”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白点,作出了《洛书》。南宋的朱熹在作《易学启蒙》的时候,又说刘牧所谓的“河图”应该称之为《洛书》,刘牧所谓的“洛书”应该称之为《河图》。到底谁是谁非至今还是一个谜。因此,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齐在他的《易图通变》中就不无讽刺地说:刘牧是“妄人”,而朱熹则是“妄人中之妄人”。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图洛书,一般是以朱熹的说法为准。
  关于河图、洛书的研究还在进行,以后还会出现很多新的说法。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清晰,寓意深刻,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很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三)太极图
  太极图有人称为“中华第一图”,这是因为这种图形随处可见,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白云观、楼观台和三茅宫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中的一些标志,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无不见到太极图的影子。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习惯上称之为“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就是以黑白两个鱼形图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它的含义就是创始万物的本源,这个词出自《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形象地表达了阴阳消长、相反相成的哲理。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原理的一张很重要的图,太就是初始、无上的意思;极有极限、标准之义。太极图描述的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它以旋机作为事物运动的形式,以圆融作为事物运动的品质。太极图,阐释了宇宙的至极之理。太极图中的黑白二色,代表世界是由阴阳两方面构成的,也可以指代天和地;黑白两方的界限,也就是中间的S型曲线,是划分、联系天地阴阳界的中介,可以指代人;白的一半中的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的一半中的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因此,太极图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即阴、阳和阴阳的中介,这也就是所谓的太极图“涵三为一”,按照《周易》的表述,就是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按照中国哲学的观点,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太极作为一个宇宙创生的实体,它是运动不息的,按照宋朝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观点,宇宙是在不停地运动的,运动就产生了阳气,当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相对的静止,静就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天地宇宙才会运转无穷。
  这样的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太极图,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呢?向来众说纷纭。这一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太极图是与《周易》相关的图形中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形,它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它展现了一种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在中国文化当中,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像“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它们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形成一种生动优美的组合,这些都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
(四)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中每一对相对两卦的卦象都是互为错卦的,即相对应的爻的属性是相反的,如位于南方的《乾》卦与位于北方的《坤》卦,一卦全是阳爻,一卦全是阴爻,其他六卦也是这样。先天八卦把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待关系。这一点来自于《易传》中的《说卦传》,作者将乾坤两卦对待,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待,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按照先天八卦图的内容,先天八卦可以分为三个周期:第一周期指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八卦的初爻组成,从《坤》卦的初爻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这样一寒一暑往返不止,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第二周期由八卦的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录太阳一天运行的周期图象。第三周期由八卦的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也就是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也就是弦。由此可见,先天八卦图可以表示日月运行的周期。先天八卦图据说出自北宋的大理学家邵雍之手,因此有人把他的易学称之为先天之学。
(五)后天八卦图
  后天八卦图显示的四季变化、阴阳流行的情况。这样的八卦排列出自《易传》中的《说卦传》:
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  意思是说:万物生于(东方)震位,(万物生长)吐穗、整齐于巽位,争妍斗秀、显现于离位,致役就养于坤位,欣悦于兑位,阴阳二气冲荡交柔相接于乾位,劳倦休息于坎位,成就而又开始于艮位。万物生于震,震为东方,整齐于巽,巽为东南方。齐,是说万物整齐。离,光明,万物皆相显现。南方之卦。圣人面南而听政天下,朝光明方向处理政务,取义公开、公正。坤为地,万物都致役就养,所以说:“致养于坤。”兑,正秋季节,万物皆喜悦(于收获),所以说:“悦言乎兑。”相交接于乾,乾,西北之卦。说的是阴阳相迫。坎为水,正北方之卦。(也是)劳倦之卦,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所以说:“劳于坎。”艮东北之卦,万物在此完成它的终结而又有新的开始。所以说:“成言乎艮。”这里的“帝”指华蒂,代表草木、万物。它展示了万物从生到死的一种规律,也就是从四时的推移和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从《说卦传》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周期360天多一点,八卦各管45天,共360天,其运转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八卦每卦有三爻,共二十四爻,相当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在后天八卦图中是很明显的。参见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辛介夫《周易解读》,陕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
  据有些学者的研究,后天八卦图明显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在介绍洛书时我们已经介绍了后天八卦配洛书的情况,并且介绍了八卦的五行属性。从后天八卦图的排列可以看出,从《震》卦开始顺时针旋转,分别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关系。其中《艮》卦很特殊,我们把它并入中央。一般认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据说先天八卦图是伏羲创造的,后天八卦图是周文王创造的,后天和先天只是时间的先后而已,并不代表哪一个更为高深。事实上,在后世的术数运用中,后天八卦图的运用要远远比先天八卦图广泛得多。

七、《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在性质上,它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而在道教的《道藏》中,也收有大量的《周易》类著作,所以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儒道文化中,《周易》都被尊奉为经典。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些高僧也开始研究《周易》,他们用佛教的道理来注解发挥《周易》的义理和象数,丰富了原有的易学文化。《周易》之所以被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它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符号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经文谈不上有什么高深的思想,虽然它包含有当时的许多重要的思想文化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影响了以后的中国文化思想,但也只不过是吉光片羽,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性。我们所说的《周易》哲学思想,主要是包含在《易传》中。《周易》的哲学思想和其他的中国哲学名著一样,关注的是人的生存问题,也就是研究人的生命如何和社会宇宙融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周易》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的大生命系统,并且在《周易》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句子,它认为在宇宙之间充满着一种勃勃的生机,天地之间的生命代谢是一种最大的变化。这种思想使我们直观地领悟这个巨大的生命系统的“易道”,也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和。《周易》的哲学,就是要使人在明了天道和地道的同时也明了人道,往往借助于前两者来说明阐述人道,并且启示人们在行使人道的同时,要做到人际的和谐和天人的和谐。《周易》哲学的核心是“阴阳”问题,庄子早就说过:“《易》以道阴阳。”《易传》对于阴阳的表述很是深邃:“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把阴阳上升到中国哲学的最高点——道的高度来理解,也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阴阳二气的变化也就是道。从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来看,阴阳思想确实是中国思维的最高范式。中国哲学中的自然(天)与人类、社会与个体、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无一不是阴阳关系的问题。《易传》中反复强调阴阳范畴,阴阳模式从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阴阳也成为中国哲学思想概念中的基石。这种阴阳二分的思想既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的体现。如《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生命的变化其实就是阴阳的消长,在观察阴阳消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体悟到了大化流行的永恒,同时又体悟到生命的衰老与生灭,进而生出了一种生命的忧患意识。所以《易传》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就是这种生命忧患意识的体现。这种生命忧患意识构成了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周易》提出了许多在中国文化史上极有影响的范畴和命题:“彰往而察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消息盈虚”、“变通”、“太和”、“生生之谓易”、“神无方而易无体”、“立象以尽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无往不复”、“变动不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穷则变”、“易与天地准”等等。
  在《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的总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它说的是《周易》哲学思想无所不包,像天文地理、音乐律吕、军事兵法、数学算术、占卜数术、语言方面的音韵学,甚至于道教的炼丹养生术,都可以从《周易》中汲取营养。由此可见《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周易》六十四卦经文、《易传》和后世的“易学”为代表的《周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易道”。“易道”贯通了儒家和道家,甚至也包含了佛法的精髓,因此,它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正如张其成所说:“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往往或援易为说,或援以入易,从而都或多或少地与‘易’建立了一种亲缘的关系。因而从‘易学’入手,从‘易道’入手,探讨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探讨中国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思想来源、理论特征,就成为必要而且可能。”

八、历代《周易》研究概况
  从《易经》产生起,就有了对《易经》的解读和研究,这就产生了“易学”。易学是对《易经》所作的种种解释。《易传》是对《易经》的较早的系统的解释与研究。因此,广义的“易学”是包括《易传》在内的。后来《易传》由解经的文字上升到了经典的地位,成为了《周易》的有机组成部分,狭义的“易学”就专指《易传》之外对《易经》的解释。在中国古代,易学的影响范围很广,产生了相当丰富的文献著述,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在今天,易学依然有很大的影响,仍然是被方方面面很多学者研究的显学。
  1.两汉易学
  汉初,由于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五经”之首。作为一种学问,易学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周易》研究的学者。
  西汉易学,就其学风而言,有三种倾向:其一是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是汉易的主流,此派以研究卦象以及《易经》中的特定数字为主,此即后世所谓“象数派”。其二是以费直为代表的易学,此派据《易传》解释《易经》,注重义理的阐发,此即后世所谓“义理派”。其三是将易学研究与黄老之学相结合,形成阴阳亦易学说,代表人物为严君平、扬雄。严君平有《道德经指归》一书,扬雄有《太玄》。到了东汉时期,易学的传授系统,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述:
  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  东汉注易人物,实以马融、郑玄、荀爽三人为代表。汉末重要易学家还有虞翻、王肃、魏伯阳等人。特别是虞翻易学,以卦变、旁通、互体、半象等方法研究《周易》,大大地影响了清代张惠言、惠栋等易学家。
  2.晋唐易学
  晋唐易学研究的特点是与老庄玄学研究相结合,将《周易》玄学化,《周易》成为三部玄学著作之一(其他两部为《老子》、《庄子》)。以王弼、韩康伯为代表人物。此派以老庄解易,创立了“义理派”,一扫汉易中的象数之学,主张“得意忘象”,将易理进一步抽象化、逻辑化。此派对后世易学有较大的影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一·易类一·周易注十卷》所说:“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象数,又变本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
  唐孔颖达奉敕编《周易正义》,基本上采王弼、韩康伯注,推崇玄学易学。当然孔氏并不是绝对的遵从,并不守门户学派之见,其中的扬弃与发展随处可见。唐人李鼎祚著《周易集解》:“采群贤之遗言,议三圣之幽赜,集虞翻、荀爽三十余家,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李氏之书实是集汉唐象数易学之大成。
  3.宋元明易学
  宋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周易》研究的哲理化。宋易始终存在象数、义理两大对立的流派:刘牧、邵雍、朱震等为象数派代表,刘牧推崇河图、洛书;邵雍著有《皇极经世》,朱震著有《周易集传》,都注重象数之学的哲理化、数理化。义理学派源出胡瑗,以程颐、张载为代表,汲取王弼学说精华,抛弃以老庄玄学释易。程颐《易传》(《程氏易传》)在易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构成宋代理学、使易学高度哲理化的代表性著作。程颐易学以是否合乎“理”或“天理”解释《周易》的变化之道、吉凶祸福。在这一前提下,提出“随时取义说”、“易随时变易以从道”、“屈伸往来只是理”、“动静相因而成变化”等命题,充分发挥义理,构筑起了相对完整的理学哲学体系。张载(代表作为《横渠易说》、《正蒙》)的易学也属义理派易学,但张氏是气学派易学的奠基人,张氏总结汉唐以来的阴阳二气学说,建立起了以气为核心的易学体系。南宋阐发义理之学的代表人物是杨万里,其《诚斋易传》发明程氏易学,但又深受张载学说的影响。朱熹是南宋大儒,理学大师,对北宋以来的易学进行了大的总结,广泛吸取,博采众家,兼取义理与象数两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易学体系。朱熹易学著述十分丰富,有《易学启蒙》、《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朱子语类》中也有不少易学言论。朱熹提出了许多在易学史上影响极大的论断,如“易本卜筮书”,《周易》经传需区别对待,“易只是一阴一阳”的学说,等等。
  元明易学基本上承继宋代易学,是宋代易学的深入发展。重要的易学著述有:元吴澄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胡一桂的《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明胡广奉成祖之命纂《周易大全》,基本依准程朱易学。明来知德有《周易集注》,对程朱易学既有继承,又有否定和扬弃。来氏易学自成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易例,主以象解易,成为明代象数之学的代表人物。明黄道周著有《易象正》,此书上承先秦两汉易例,是清代易学的开山之一。
  4.清代易学
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儒,其易学颇多,要者如《周易内传》、《周易外传》等。王氏对宋元明以来的易学做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讨论了大量的易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颇有影响的观点。
  清初易学名家有汉学先驱毛奇龄、胡渭等,他们从考据入手,对前代许多易学文献提出了新的看法,对后来学者的影响极大。毛奇龄的《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河图原舛编》等,毛氏申明汉易,不以空言说经,辩证图书,攻击宋易,影响较大。胡渭《易图明辨》,为清初以来易图辨伪之集大成,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易学研究上的神秘主义。
  清代汉学流行,影响到易学,便是重视汉易,以汉易解经的学风来解释《周易》经传。吴派惠栋是汉易的倡导者,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周易古义》等。惠栋整理并注解了虞氏易学,张惠言则进一步加以充实(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等),二人对汉代其他易学家如荀爽,郑玄、京房等人的学说进行了文字整理和辑录工作。李道平著有《周易集解纂疏》,以注疏汉儒象数之学为主。皖派有江永的《河洛精蕴》,焦循的《易学三书》(即《易通释》、《易章句》、《易图略》),焦氏是清代象数易学的又一大家。
  5.近现代易学研究
  近现代易学研究指二十世纪至今的易学研究。由于西学东渐,新的理论方法的输入,现代科技的发展,加上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的文献资料,近现代易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
  二十世纪初叶学术界关于《周易》的一次学术大讨论,标志着近现代易学研究的发端。这一讨论是由“古史辨派”发动的,基本倾向是否定传统关于《周易》的种种说法。主要人物有顾颉刚,代表作为《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余永梁,代表作《易卦爻辞的时代与作者》;李镜池,代表作《周易筮辞考》(李氏后有《周易通义》对古经作了系统的注说,其《周易探源》是作者的研究论文集,多有创见);钱穆,代表作《论十翼非孔子作》;钱玄同,代表作《读汉石经周易残字而论今文易的篇数问题》(皆收入《古史辨》第三册);陆侃如,代表作《论卦爻辞的年代》;冯友兰,代表作《孔子在中国之历史地位》。而首次尝试运用唯物史观从事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郭添若,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周易之制作时代》为代表作,对后来的易学研究影响较大。受这一讨论影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高亨有《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古经今注》,后来又有《周易大传今注》出版,对经、传以及许多易学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  近现代其他易学大家有:
  苏渊雷、杭辛斋、杨树达、钱基博、闻一多、熊十力、尚秉和、于省吾、张岱年、金景芳、朱伯崑、严灵峰、黄寿祺、屈万里、南怀谨、方东美、程石泉、高怀民、黄沛荣、张政烺、于豪亮、李学勤、吕绍纲、刘大钧、唐明邦、余敦康、辛介夫、张善文、张立文、宋祚胤、廖名春、张其成等。
  关于易学史,朱伯崑有《易学哲学史》(上中下),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有《周易研究史》,杨庆中有《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可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