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动社交应用变现方式都有哪些?未来 18 个月最佳变现模式是什么?

 pgl147258 2015-02-15

【楠爷的回答(254票)】:

泻药,写点我最近观察到的新现象,比如微信广告,比如题主提到的这个礼物商城。至于微信以前的那些商业模式或者这个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比如导流电商,钱包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变现,或者说细分到社交这个行当的变现问题,大家其实争论的很厉害。相对于媒体和各种砖家评论分析师的争论,投资人群体的撕逼争论更厉害,因为投资人和创业团队本身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人。

我去年下半年主抓两个移动互联网案子的融资,一个是海量用户的弱社交工具,一个是以单位关系链婚恋交友的强社交产品,临近春节,也临近Close,在我们的努力下,都以非常体面的估值拿到了融资,这说明资本市场和用户都比较认可社交类产品的某些变现模式,结合商业计划、财务预测和路演时赞同的,不赞同的各种意见,大约有这么几个情况:

  1. 弱社交工具的变现机会和难题

    1. 海量用户数,个位数的日活跃数量

    2. 前期专注于工具本身的体验,社交属性和围绕社交的商业模式设计不成熟,相关运营团队不够强

    3. 工具本身的弱社交性,所体现的商业机会与用户痛点直接的关系。也是就是说,产品本身解决了用户的某一痛点,但不足以让该痛点成为巨大的商业机会,因此弱社交工具的变现核心在于调整产品属性和内容运营属性,使其在解决用户核心痛点的基础上产生与变现相关的互动,从而达到提升日活跃数和平均打开时间的目的

    4. 弱社交工具在哪些目标领域存在商业机会并且能做大?这个需要思考

从我的经验看,团队能否解决这4个问题是能否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核心,但很遗憾,大部分时候团队都把精力放在了产品上而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因此获得不了认可。而在做财务模型的时候,团队对变现途径和变现方式的陌生与欠思考,使得资本市场对团队的运营能力产生了怀疑。那么,强社交工具又如何?

2. 强社交工具的变现机会和难题

目前有两个强社交工具可作为研究范本,微信和陌陌,分别代表私密社交和开放式社交(也就是以前提到的陌生人社交)。因为陌陌刚上市,大部分数据是公开的,而微信数据并不透明,而且我个人认为微信还处于商业化的摸索阶段,后面我会就微信广告这个新的变现模式做分析。

显然,不同类型的社交工具,没有单一维度的可比性,就像微信和微博比,微信和陌陌比,我个人觉得没啥可比性。目标人群、需求痛点,互动模式,交友风险不同,最终体现的商业模式也就不会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微博客户端做广告骂声一片,阿里入驻微博之后微博变成了厕所小广告集散地而微信出个宝马广告6亿用户跪舔腾讯的原因。

到这里,估计你会心一笑,问题的关键:为什么我们会跪舔微信宝马广告而要痛骂宝马在微博的广告?为什么陌陌的礼物商城会被用户认同而传统的社交网络的互相送礼基本搞不下去?

OK,如果想想通这个问题,我们以微信和陌陌来举例,分别说说强社交工具变现的特点和未来趋势。先说陌陌吧,毕竟是个上市公司,还有靠谱的研报可以参考,总比那些分析师写的微信商业化评论靠谱点。(部分数据和图表来源:中信建投研报——移动互联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陌生人社交经济初探)。

从陌陌的招股书和最近研报可以发现,IPO的时候,陌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会员费、广告和游戏收入。其中会员费和游戏收入占到大头,这都是已经被市场证明过的成熟的商业模式,但这并不是陌陌这种开放式强社交产品应该体现的独特价值。会员费无非体现了留存用户的价值和黏度,而游戏收入只能体现流量的价值。现在似乎社交工具和系统工具类软件在黔驴技穷的时候总要跪舔游戏运营商的菊花,没办法,我们这些做财务模型的金融民工也表示很无奈,摊手。而且要注意的是,开放式社交满足了猎奇和短期目的之后,就会迅速降温,然后要么转为私密社交,要么就再也没什么然后了。(想想看QQ是不是从网友QQ变成同学和同事或者工作QQ的?)所以,不如来点更为现实的,能触动用户痛点的,在他们最想花钱的时候花点钱。于是最近,我注意到了陌陌的礼物商城这玩意。

以前为一个视频社交网站做FA的时候,我惊异于土豪们每晚大把大把的撒钱给美女主播,一个通栏广告“我爱你”收500元/60秒。后来发现这才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就像完美世界竺总多年前跟我讲的一句话,一把刀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行代码,对于那些愿意花上万人民币打磨它的人们来说,那就是一段时间的爽,那种爽,和你喝酒微醺,打牌赢钱之后的快感是一样的。

我想,这就是人性吧。

那么显然,开放式社交产品中的爽,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因为某些兴趣,或者认同走到一起,并且产生互动或者消费。比如因为讨论历史我和一群人走到一起,对方生日的时候,我可以送一套山冈庄八的三部曲给他。不管这个人是妹子,还是基友,因为我知道,尽管我不认识他,但他收到这套书的时候,喜悦和爽与我同在的。而想清楚这件事并不容易,移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这个行当差不多三个月一个变化,我几个基友已经研究了几个月的二次元了,写的东西我都看不懂……。

扯远了,体验了一下陌陌礼物商城,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是陌陌把弱社交关系向强社交关系转化的关键一步或者说重要一步。对于一个开放式社交关系为核心的商城来说,更为实际的涉及到有价值的送礼互动将有助于把开放式的,有生存期的联系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亲密的社交关系。开放式社交网络其实兼顾私密交友和陌生交友两种形态,但过往我们很难看到在这两种模式间的很成功的转换。现在礼物商城这种模式也许是一个高效的转换方式。尽管商城SKU还没那多,尽管还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更为精准的推送送给对方的礼物list,但可以看到,一旦你送礼成功,很大概率你可以把对方变成你生活里一个真实的朋友。这可能比陌陌下次对资本市场说我们为游戏导流或者联运赚了多少钱更有意义。

我把这个叫做——由虚转实,由弱变强。

那么微信广告呢?这特么的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传播方式,去广告媒介中心化,把所有的用户都变成广告传播主体。

我想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别人刷到了宝马广告,你却刷到了可口可乐广告的失落感。更体会到了再次刷到凯迪拉克的惊喜感。但这不重要,因为很容易审美疲劳。然后微信广告会变成一个人人唾弃之的东西。

显然,我觉得腾讯不会这么做,他们要做的大概率可能是:推倒传统广告的媒介方式,让用户成为媒介节点,让广告主不再按照传统媒介产品付费:

  1. 微信的广告将不会采用单一传播模式,也就是类似于微博客户端那种置顶广告或者夹带广告,这是烂疮模式,已经没意义。

  2. 微信广告会主打内容强运营,使广告成为用户朋友圈关注的各种内容的一部分,至少比鸡汤文或者弱智段子更体面一点,更让人愿意转发。

  3. 微信广告会成为一个强势的分布式媒介生态,每一个看到广告的用户,都将是媒介的一部分,而非传统意义上点击,收费。

  4. 微信广告基于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成为精准投放的实践,在相对精准的目标人群中传播话题,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我把这个叫做——由实变虚,由强变弱。

好了,如果你觉得我啰里啰嗦讲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东西,那就直接看我的结论吧,其实没什么结论,就是我观察的结果:

  1. 社交工具分强社交和弱社交工具,解决不同的痛点。随着行业的变化,未来强弱关系会转换,会融合,不存在强弱泾渭分明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2. 由开放式社交中的虚关系,会逐渐变实。而类似于陌陌礼物商城这样的,则是一个很现实的尝试,这比送一毛不值的虚拟道具现实得多。

  3. 由虚转实,需要大数据模型的支持,说句很现实的话: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因为一堆真金白银的礼物或者别的啥,真正走到了一起。

  4. 由实转虚,以微信广告为例,将私密社交变成分布式媒介网络,重视目标用户画像和数据挖掘,比朋友圈传销高明不少。

  5. 未来18个月,将是社交关系虚实转换的加速期,资本市场和消费者会对这种转换做出很现实的反应。

最后,祝所有投资了社交工具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能注意到我啰里啰嗦讲的这些变化。

抄送我的小伙伴: @庄明浩(rosicky311)@孙志超@MrToyy@麦麦@杨阿米@默默@韦昌明

@黄继新@张亮

【程毅南的回答(71票)】:

谢邀。

长干货

1. 社交软件主流变现方式

  • 按收入来自内部或外部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收入发生在社交工具内部,另一种是收入来自社交工具外部。
    • 内部机制变现
    • 牵引流量至外部应用变现
      • 引流向外部又大体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向外部APP或商店引流,一种是通过广告的方式间接引流。
        • 直接向外部APP引流的,主要是腾讯游戏、陌陌游戏、微信X京东、陌陌礼品商城、以及微信向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开放的端口。这些流量有的可以直接变现,有的可以为合作伙伴带来收益,如果以CPS(佣金比例)的视角来看的话,社交工具也实现了变现。
        • 通过广告间接引流的,最近比较火的就是微信中出现以品宣为目的的硬广。它们不直接引向商品,所以估计广告主是以展示次数付费的,微信依托其语义分析的大数据为广告主创造“精准投放”的条件,但事实上大家普遍反映投放并不精准。

2. 社交场景下的变现效率

  • 内部变现机制:想象空间空间有限
    • 主要是各家自己提供的增值工具的价格,和用户对投入产出比的计算,这两个计算的平衡点。每个情境下计算方式不同,不讲了,太复杂,也没多少借鉴意义(而且很有可能会员价格或者表情价格什么的都是拍脑门拍出来的,根本也没人算过;用户也是自己开心就买,也没算过……那你说我为什么要强行进行合理性解读呢……)。
  • 广告的变现能力:弱。
    • 朋友圈品宣广告投放:不精准就没价值。
      • 以微信广告的效果来看,可以说,现有技术无法在朋友圈语境下,通过语义分析来实现投放目标判断,就更不要提精准营销了。我猜主要的困境是:朋友圈语境的“噪音”太大——人们很少在朋友圈讨论与收入、消费、生活水平相关的东西,就算相关也存在极大的误导(1. 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装X;2. 文字和图片有时不符,而图片可能是真正的信息点;3. 人们在社交场合本身就存在求新、求异、求怪的行为趋向)。如果这种广告不精准,以微信几亿用户的体量来说,对广告主来说成本过于高昂,性价比不高。
    • 商品广告直接投放:据说大多数代购都躺在了黑名单中。
    • 软文投放:tl; dr (too long; didn’t read). 在这个短平快节奏的语境里,你写那么长谁看?
    • 话题营销:概念很好,难以变现。
      • 高热话题永远是在社交场景最好的营销工具,自带病毒传播属性,但结果非常难以控制。难以控制在于两方面:传播速度,最终舆论方向。所以这种营销其实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
      • 以前一段时间阿里vs.工商网监司为一个例子,讲一下话题传播的风险(没说这是营销ang)。当时这个话题传播得非常快,各种流言蜚语漫天飘,但结局最终被阿里控制(部分)。可以看到,这次话题虽然打得非常散,大概四方面:淘宝天猫有假货、工商部门治理、阿里上市时的操作、阿里的政府关系和公关能力。这四个话题一开始都是阿里劣势,但最后奇迹般的全部打成均势或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讲,淘宝天猫还是那个淘宝天猫;对商家来讲,依然歌舞升平;对工商来讲,依然该打就打该哄就哄;对投资者来讲阿里依然是个非常坚挺的企业。虽然阿里几乎打了一个翻身仗,但“阿里和当局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遭到了动摇。
    • 交互类营销:概念很好,难以复制。知乎之前推出过一个商业模拟闯关营销,以答题来推广《金钱有术》这本书,形式新颖有趣,文案精致。但这是个高智商、内容导向的营销方式,效果虽好,其他厂商难以复制。
  • 向外部APP引流的变现能力:强。
    • 发放优惠券、红包:效果非常好。
      • 我现在10条朋友圈中有8条是滴滴红包,而且领取非常活跃,我女朋友甚至通过每次领红包的人名认识了我一半多的同事。可以想见,通过社交工具散播优惠券,可以大大提升目标APP的交易额,那么对于社交平台来说,自然有变现的潜力。
    • 游戏:效果非常好。
      • 社交工具本身就是高频应用,但一次持续的时间则相对短促,游戏一来能丰富社交形式(好友间比分),二来游戏能增加用户活跃时间和粘性。微信、陌陌本身都是游戏发行平台,用户待在社交应用上的时间短,但待在游戏上的时间长,这就增加了粘性和变现的可能。事实上,游戏也是上述两个平台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 接入线下商家:双赢。
      • 微信和点评有合作,陌陌上也有个端口接入商家店铺,类似内建了一个小型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但其实对于有这类需求的用户来说,选择多样性永远是最关键的。因此,专业的大众点评和美团因为商家多,最受用户青睐,而陌陌如果做成一个类似“内嵌大众点评”的社交软件,就显得非常臃肿了。的确,社交用户有约饭的需求,但这种需求非常多样化,必须要专业。我觉得,与其如此,不如干脆和点评或美团合作,转发一次点评链接收个CPC的费用,这样对用户和平台来说都是双赢。
    • 接入电商:效果一般。
      • 京东接入微信后,业绩没有显著提升,微信端口给JD带来的流量也很有限。这其实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社交和电商如何结合?陌陌推了个礼物商城,用户可以买一些商品送给其他人。陌陌似乎希望将电商、送礼和社交进行结合。在陌陌的语境下,送礼似乎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陌陌用户至少比在微信的熟人联络场景更有送礼的动机,尤其考虑到目前商城中的礼物基本都是女性日化。但这个场景还是有些局限的。
      • 比如与直播弹幕网站对比。我最近经常在某鱼和某旗看Dota2的直播,有一天在看某著名Dota2选手直播的时候,目睹了一次炫富大赛:Burning(一名男性Dota2前职业选手,中国最富盛名的玩家之一)在直播的时候,3小时内收了近30把“大宝剑”,每把价值666元。这30把大宝剑,是由4-5个观众送的,最多的一个送了近10把,我感觉有种“我才是B皇最牛逼的粉丝,你们都不行”的气场。而这种炫富大赛,应该也只能出现在实时直播这种模式下吧。
      • 社交平台和直播平台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交平台是点对点,注重隐私,不可能像直播平台一样,将明星同时推送给一大群人,再将送礼做成炫富攀比大赛。因此,基于社交礼仪的送礼其实是个低频需求,尤其几百块的化妆品。不妨假设我追一个妹子,当然第一波可以通过社交软件送,但是后续我再送,难道不能通过线下约会当面送么?要是都是通过社交软件送,很少能亲手交给她,想想也是有点悲伤……不过,等到后续非常熟了之后,平时聊天也有可能跟进送礼,比如妹子自己不舍得买包包,但可以要求男朋友买买买。所以考虑到在很多社交场景下,人们不愿意为自己消费,却会满足别人的需求、甚至带来惊喜的话(我反正是不会给自己买包包的……),送礼或许是社交情境下,一个与电商的有效结合点。

3. 现有模式的总结

  • 从目前来看,社交平台本身盈利能力不强,无论对微信还是陌陌来说,基本上就是个纯Cost Center,想从内部提升收入可能势必要损害用户体验,而获取更多用户则势必要花费更多市场费用,这可能也是陌陌目前亏损的原因。因此,健康的变现方式,目前看来只能利用平台本身的用户量向外部导出流量,再通过导流获利。
  • 广告不是社交场景下理想的变现方式,要么效果不佳,要么对社交体验形成干扰而被用户自动屏蔽

4. 新模式的脑洞

  • 社交平台的资源是人,特点是高频,个人活动对环境非公开,限制在于用户时间有限,行为模式固定。陌陌将非公开环境打开为一个相对公开的环境(基于位置和兴趣拓展交友),算是一种创新。其实兴趣也好、同城活动也好,都是增加粘性的,基于群组运营其实是有很多拓展空间的,比如引入各类线下娱乐聚会的商铺、团购新奇玩具/主题商品推广等等。

  • 丰富互动类营销形式,利用小游戏、小型问答、心理测试等应用,主动收集用户信息,判断用户偏好,提升营销精准度。比如说,可以拉10个护肤单品一起做一次营销,根据用户问答结果推荐单品并给予优惠。

  • 蓝牙对战。总有人说,现在大家聚会都在看手机,这个习惯非常不好,那为什么社交平台不利用这个现状,直接引入可以几个人面对面玩的游戏呢?(之前有个跑跑卡丁车好像就是类似的)此类游戏既可以作为生人见面的ice-breaker,也可以作为熟人聚会无聊时的娱乐。

【帝哲的回答(38票)】:

先说说广告是不是一种最佳的盈利模式。

答案是: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这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采用的模式,拉个广告贴上去,粗暴简单见效快,连知乎都不能免俗,微信有那么大的流量更不可能视若无睹。微信可能考虑过其他更好的盈利模式(其实谁没想过呢),但可惜没想出来,自己生态圈的打造也非一日之功,还需要不断输血,盯着自己后台的流量,有钱不赚憋得够呛,最终还是放下身段穿新鞋走了老路。说不是最佳的盈利模式是因为俗气,没有创意,谁特么不知道只要有流量的地方都可以贴广告啊,而且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和阅读体验。这就好比丘吉尔说的那句话:民主不是一个最好的社会制度,但可以防止最坏的事情出现。嗯呢,广告也不是最好的盈利方式,但可以防止一直赔钱这种最坏的情况出现。

再说目前移动社交应用都靠什么盈利。

微信:广告、游戏、电商、增值服务(表情、Q币充值等)、便民O2O。微信最终是要做成一个生态圈的,所以微信以后的盈利点会非常多,但目前来看还只能靠这些最常见的模式。

手Q:同属腾讯,跟微信差不太多,但明显比微信要杂乱很多,各种颜色的钻,还有什么应用宝,阅读器,腾讯系产品能推的东西都挂上去。

陌陌:作为开放式社交应用的代表,盈利模式很有代表性。微信QQ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里以陌陌为例做一个解析。这是来自陌陌上市招股书的数据:

会员费收入。占比74%,重中之重。我觉得会员费收入非常适合开放式社交应用,因为你是会员就说明你是这个应用上的忠实用户,也说明了你的活跃度很高,那么进行开放式社交的时候对方就会产生信任感,更容易塑造自身吸引力。

游戏收入。营收利器,大家都懂,连走简约路线的微信都不会放过。

广告收入。

其一,与很多移动应用相似的开屏广告、banner广告。

其二,陌陌跟阿里有合作,刷陌陌的“附近”也会出现广告。

其三,陌陌上线了到店通。陌陌的核心特点是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不仅可以查找附近的人,还可以查找附近的活动、群组、商家服务。相比而言,微信在LBS上就差很多,微信的定位主要是做熟人社交,像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这些功能都是相对比较边缘化的功能。LBS的特性为陌陌创造了做O2O的可能性,与58同城的携手是迈向O2O的一大步,到店通是陌陌走向O2O的又一大步,你刷陌陌附近的时候可以刷到开通到店通的商家。

表情商城。上边已经有人提到了。其实和熟人聊天用什么表情不太重要,但在陌陌的开放式场景中,“个性”“吸引眼球”“别被人记住”往往更重要,我觉得这可能是陌陌把所有表情设为收费的信心所在。

礼物商城。陌陌开放式社交的属性决定了用户活跃度相对比不上微信,所以基本与做大规模电商绝缘,所以最新版本的陌陌上线了礼物商城,这是购物与陌陌的社交属性的深度融合。用户在浏览商品时可对中意的商品标注“喜欢”,好友间也可以看到对方喜欢什么类别的商品。同时,陌陌用户能收到好友的生日提醒,点击后能看到该好友喜欢的礼物,赠送礼物更有针对性。这不会成为陌陌的主流盈利手段,但会为开放式社交注入一些趣味,做得好也可以带来一部分收入。

打开陌陌的界面,就能知道这些是陌陌的主要盈利来源。

最后再谈谈未来移动社交应用的盈利模式问题。

其实做移动社交的应用,无论是基本没有翻身希望的米聊、易信、来往,还是半死不活的遇见、无秘、比邻,短时间内都很难跑出上边这些常规的盈利方式,实在单调,但也无奈。

微信为什么开始挖掘朋友圈广告这个金矿?一是因为用户数量和活跃度稳步上升,时机已经成熟,二估计是短期内也想不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了。微信其实也一直在走一步看一步,生态圈在逐步完善,微信未来的盈利模式会有很大想象空间和难以想象的空间:移动电商可能会做起来,打车服务可能开始盈利,各类的公众号可能开始靠提供增值服务收费(我觉得这事可行性很大,1000多万公众号,各种公司在微信进行策划和营销需要的服务很多,目前公众号的功能远远不够),理财、支付等领域也可能产生金矿,但一切都是可能,18个月内难以摆脱老路。

陌陌呢?陌陌在上市招股书披露,未来游戏是陌陌重点发展的业务,陌陌计划通过游戏分发和自研游戏来发展这块业务。另外,陌陌的招股书中还披露,陌陌的移动营销业务线到店通已收到11万中小实体商家的申请。所以在之后一段时间内,陌陌依然会把广告和移动营销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打算有大的举动,企图把陌陌的地理位置服务与大数据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内容、购物、娱乐、本地生活等服务推送的相关性。不得不说,陌陌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确实很适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而且,陌陌有450万基于兴趣建立的群组,这些兴趣大数据的贴现潜力也是很高的。至于陌陌是否会开辟出其他更独特的盈利模式,目前来看不容易,但切入点也可以很多,比如除了群组还可以开发更有逼格的俱乐部甚至结交人脉的类似于会所的东西,俱乐部上线认证什么的可以收费,入会甚至可以收入会费,比如官方可以组织一些高大上的聚会和活动,报名收费,比如可以找到各个领域的牛人做职业课堂,线下线上均可。具体是否可执行可以商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除了非正常的文革时期,人走向高端的需求始终不会变,重要的是,陌陌是否能把握住人们进行开放式社交的最根本性目的——摆脱现有朋友圈,成为一个更有逼格的人。做开放式社交的陌陌如果能提供帮屌丝们走向高端的路径,那就可以站在这个路径上收过路费了。

说到大数据再扯一点。前几天微信朋友圈广告着实火了一把。很多人说,新浪微博第一条广告刷出了厌恶,朋友圈第一条广告刷出了优越感,人们从厌烦广告变得渴望收到广告。据说微信此次广告投放是基于大数据,利用了自己秘密研发已久的人工智能技术。我觉得这么昂贵的广告不基于大数据是不可能的,以后肯定会基于大数据,但前几次投放未必基于大数据。为什么?如果宝马广告全部投给了土豪,那么土豪是不会晒广告的,那样广告就不会被传播形成话题。但如果宝马广告投给了屌丝,那必须跑到大街上嚷嚷自己原来有成为土豪的潜力。所以,什么大数据投放,什么分三个阶级投放,这些人八成是收了钱给微信炒作的,是微信整个策划的一部分。所以,微信前几次广告投放基本可以肯定就是随机的,我们都被微信“利用”了,微信这次确实玩得很艺术,大家在一片欢乐中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广告。

————————————————————————————————

总而言之,做熟人社交的微信是很强大的,以摧古拉朽之势迅速奠定了移动社交领域的根基,短时间内不会被撼动,未来盈利点也会很多。做开放式社交的陌陌也具有微信不能替代的社交功能,之前形成的印象虽然难以立竿见影的改观,但前景依然光明。陌陌的野心必然是成为LBS社交的老大。在相对保守、封闭的中国,陌陌的观念其实是超前的,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开放式社交肯定会变得非常重要,好比我在朋友圈屏蔽了大量的好友,而加了很多陌生人,因为这些人往往比熟人更有价值,也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和志趣。什么是朋友圈?以后的朋友圈绝不是基于从小发生关系的那些人,而是基于兴趣、基于志向、基于职业发展的,我其实挺希望有这样一款软件能重塑朋友圈概念的。陌陌在路上,一大波做职场社交的应用也在路上。我其实倒蛮希望他们能做强做大的,除了知乎,我们真的还需要更多的平台来发现更大的世界(豆瓣同城也不错哦),一旦真的做大做强了,现在不可想象的盈利点也会非常多。

【李青的回答(7票)】:

评价一下,楠总说到了一些,程毅楠貌似说了很多,却没抓到重点。

互联网的三种变现模式,电商、广告、游戏,在移动端适用or不适用?

1)电商

电商营收含差价和佣金,但考察阿里巴巴,实际也是一家广告公司:

阿里巴巴做的只是把PC端的盈利模式平移到移动端,而且从数据看,随着移动端用户的上涨,已经对PC端构成了竞争。

2)搜索

大家没关注的是,百度的市值一直在上涨。去年我带头唱衰百度,现在看来,搜索在移动端的变现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2014 Q1 百度总营收为95.0亿元,同比增长59.1%,运营利润为23.7亿元,同比增长7.4%,净利润为25.4亿元,同比增长24.1%。

2014 Q2 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 119.86 亿元 (约合 19.3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5%;净利润为人民币 35.47 亿元,同比增长 34.1%。

2014 Q3 百度营收为13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净利润为38.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2%。其中,来自移动端搜索流量持续整个季度超过PC端,移动营收在总营收比重达到36%。

2014 Q4 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95.23亿元,同比增长50.3%;百度第四季度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27.84亿元,同比微跌0.4%。第四季度移动端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20%。

3)游戏

以腾讯2014年第三季财报为例,总营收198.08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13.24亿元,占比58%.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2014年第三季度,腾讯约45%的效果广告收入乃来自移动端。

国外社交媒体Facebook,2014年第三季移动广告营收约占总广告营收的66%。

4)总结

移动端最佳的变现方式依然是广告,无论阿里巴巴、百度还是腾讯;移动端,游戏是非主流,会员同理(当然很欢迎陌陌走出一条新路子)。

基于海量用户数据的精准广告投放,尤其具有想象力。

之前我就测算过微信的变现能力:

微信朋友圈通投价格40元/cpm,2014年8月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量达4.38亿;

43800*10*40 =17 520 000,也就是说,一天可以为微信带来近2000万收入。

一年就是60亿,平均每个活跃用户为腾讯创收15元。

这还只是考虑每个用户每天看到1次,如果是4次,一年就是240亿。

活跃用户再打个折扣,微信一年为腾讯带来100亿广告收入是稳当的。

大家不要小看了广告,谷歌3000多亿市值靠它,FACEBOOK2000多亿市值靠它,百度700亿市值靠它,分众退市前的70亿市值靠它。

广告市场规模比想象中大。2013年电视广告收入1119.26亿元,估计2014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已经超过电视,光这两块的广告市场就有3000亿左右。

【万方中的回答(6票)】:

你的问题分为两个:

1.移动社交应用变现方式都有哪些?

移动社交应用变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

一言以蔽之:有流量,就有方式变现。

1.社交本身。

社交本身就能赚钱,因为用户在社交过程中,无论是要面子、炫耀也罢、装逼也好,都会诞生出来一部分硬需求。下面以用户数过亿的移动社交应用——陌陌为例:

跟人发表情的时候,想和别人不一样?买买买,一套表情6块钱。

想获得额外的增值服务?请充会员,买买买。

想逗朋友开心,博得好友好感,进一步增进友谊?请点击红色键,买买买。

2.衍生产品。

微信的就不用说了吧?在“发现”一栏中经常出现一个红点点,虽然只有很小的一点暗示,但对于有“消灭红点强迫症”的你来说怎能忍住不点?

一点进去,就看到红点出现在“游戏”一栏中,再点进去,就是一栏游戏推荐,还有你的微信好友在热情呼唤你:“快来吧快来吧快来吧快来吧……”

以下是陌陌作为对比:

别小看这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据陌陌的CEO唐岩自己爆料,去年陌陌争霸发布一个月,激活用户就达到140万,月流水1200万之巨。

3.APP内植入广告。

微信除开在公众号的文章下方投放自家广点通的广告以外,最近将在朋友圈里放广告的计划也闹得满城风雨。

陌陌的顶端栏广告:

微博顶端栏广告:

另外当你登陆APP的时候,还有个一闪而过的首页广告,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2.从2015年开始,有什么新的趋势变化?哪种更靠谱?

无论是15年还是以后,趋势只有一个:把握好人们的需求。无论是社交应用中的为了面子、为了交际、为了与众不同,还是在游戏中的需要宣泄、需要娱乐等等,总之,把握好人们的需求,或者说白了——欲望,总是靠谱的方式。

在此我举个例子:我以前在玩《三国杀OL》的时候,发现有个“公共广播”的功能,而且大家很愿意花钱在这个上面,我经常看见2个人对骂,什么事都不做,就接广播,从数字“1”一直刷到“1000”,时不时还有人出来打几句岔:“别吵了别吵了,大家和气生财。”显得很热闹,大家也都爱看热闹。

比赛最后以接不住的输了,并且总会被赢了的一方耻笑“穷X”。但是我后来在玩CF的时候,同样有广播功能,很少见到这种现象。

现在想起来,三国杀的“广播”很好地给出了展示位置:他的对话框永远在下方,用户发公共广播的时候,都用非常显著的粉红色标注,满足了土豪们的虚荣心。而CF的广播没有这些,不过是一闪而过罢了,其他玩家如果不特别注意,是根本感受不到的,满足不了土豪们装X的心理,自然也就没人发了。

大致如此,我想到了再补充。

【张旭良的回答(1票)】:

这个我去年写过一篇专栏文章里面有提过,摘录部分如下:

目前移动社交的几种变现方式

移动社交目前国内也就那么几张,其中好几家还都在拼命补贴来占座,真正有商业化变现实战成绩的也就微信和陌陌,于是此处基本上已二者为准,参考国外。

1广告:比如微信的“广点通”,陌陌的“到店通”等,其中前者就是常规的显示类CPC广告,通用于腾讯的几大战略性产品,但是陌陌的“到店通”,是基于LBS的CPC广告,作为一种新型O2O广告样式,值得肯定,据说实际转化率也相当高。几年前曾经参与过一个类似“到店通”的项目,当时外部条件不成熟,竟然最终在陌陌身上得到可行性验证,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2游戏:对于游戏本人一直不感冒,但是陌陌最近推出的几款游戏,寻求与微信游戏平台的差异化,具备极强的社交属性,并不只是为了流量变现,兼顾促进社交沟通、增加用户粘性的情境化设计,这个尝试就移动社交而言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想法。

3会员制:中国企业历来推崇从免费到增值,不会像whatsapp那么直白,此例可参考的就是当年虚拟经济的会员制集大成者QQ会员体系,陌陌在学,微信之前协助推出过陈坤粉丝团,逻辑思维自己也在玩,不过目前看来还尚未发力。这里面还有什么新花样可以玩,个人觉得粉丝经济特别值得期待,据说华谊已经在和腾讯方面合作开发产品了,还有那强大的韩流涌动,粉丝会员制的经济效益绝对可观,就看他们的切入点落在何处了。

4付费表情:这个目前为止做的最好的个人认为是line,陌陌和微信各有千秋。但都是作为一种创收,唯有line,真的是用“全部绳命”在打造自己的动漫偶像群体啊(动漫,动画,贴纸以及周边衍生开发等等,极具日本二次元特色)。中国很多家都在学,就看哪家能玩转潮娱乐了。

5电商:此处不讨论仅是导流之类的所谓移动电商,这里只谈已形成基本闭环的移动社交电商,目前也就微信在做这个尝试。之前我写过2篇文章谈到这个(详见《直销那些事(下):自电商危机考》直销那些事(下):自电商危机考 - 张“望”江湖志 - 知乎专栏),基本上腾讯系在微信电商方面的尝试,都和我的预测一致。京东重整拍拍和微店,这一波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机会是很不错的,目前情况类似于当年淘宝上线后的拓荒时代,具备成就一些粉丝导向的细分个性小品牌的机会,比如陈坤这样的明星会是头一批尝鲜者。就草根而言,目前没看到什么大的案例,我听到的做的还算不错的总代收入也就百万级别。相信京东接管微店后,肯定会花时间精力去培育一些业绩突出者,成为标杆榜样,就像当年淘宝推淘品牌一样,这是机会,就看多少人能把握了。具体如何操作这里就不提了,之前二篇文章里面已经有写到过了。

但是如果你以为我要说的移动社交电商只是以上的,那就有点太low了,因为这些招都是当年淘宝用过的。就像我在那篇文章里写到的:对于微信平台而言,其实微店的创收价值并不大,最大战略意义仅在于分流阿里淘宝的用户群体。新增的电商主流现在都已经是B2C了,C2C还用淘宝玩剩下的,那种苟延残喘很没意思。

原文地址:

【移动社交创业者必看】陌陌崛起,微信进化,超验社交时代前的曙光(上) - 张“望”江湖志 - 知乎专栏

这次补充下:

@楠爷所说的礼物商城,不只陌陌在做,前段时间和杭州某设交app创始人聊,居然他们也是想做这个思路的,其实这是已电商思路,行社交之实,和认识某人后去商场购物送礼一个道理,只不过场景转换了,并且更加前置而已,貌似很多90后女生还是很受用这个的。于是也记下一笔吧。

【余知兮的回答(3票)】:

Mobile app developers generally rely on three kinds of revenue streams to monetize their apps:

● paid app downloads

● in-app purchases (including subscriptions)

● and in-app ads

Paid app downloads/subscriptions

Paid app downloads generate income by charging users a one-time fee to download an app. This is usually used for apps such as games or utilities that offer a unique service like photo editing or file hosting. But because users are more likely to download apps if they’re free, developers often use a “freemium” model that lets users download an app at no cost, then offer paid upgrades to “premium” versions with more features. This might be a one-time fee or paid for on a subscription-basis.

In-app purchases

Another monetization strategy is selling goods and services directly through in-app purchases. This could include peer-to-peer selling, or selling a completely virtual product like extra lives in a game or special features in an app. You could also charge users for specific services like live feed data for news or access to a catalog of media. Additionally, you could sell real-world goods through your app using a traditional ecommerce store.

In-app advertising

Similar to websites, you can also generate revenue by using AdMob to display ads inside your app.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in-app ads are banner ads, which overlay your app in a designated screen area. These could be your own house ads advertising more of your apps, or ads from other businesses that earn you revenue every time a user clicks on them or installs the app. You could also use interstitial ads, which appear as full-screen pop-ups at the entry or exit points of your app, or between levels. Interstitial ads can be visually striking, incorporating images, videos, and links to other websites. But these may disrupt the app experience more than regular banner ads.

References:

Google Mobile App Analytics

Unit 1, Lesson 3: App revenue models

【激动哥的回答(1票)】:

最好的变现方式是找个买家卖掉

【袁欣的回答(0票)】:

广告,当广告行为不再有“广告”这个词本身的社会负担,不管是游戏广告还是产品广告。现在移动社交软件和广告本身正在做的是让广告去粗俗化,文艺化,高逼格化,不再简单粗暴,当然包括精准投放。当美女来给你搭讪,固然你洁身自好,也会拒绝的很优雅,当然,大部分你不会拒绝。

当转发和分享广告变得优越感十足,逼格高高,那么变现是多么优雅和简单。

【高烁的回答(0票)】:

广告和增值服务,流量费用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互联网无论移动不移动变现最好的方式不是游戏么?

【我是我的回答(0票)】:

赚的最多及时间最长为最佳,模式每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起讨论。相同模式,如不能独领风骚,那只有死路一条。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如果朋友圈广告不能避免,那么可以预见接下来微信就该推出收费会员屏蔽广告服务了,怎么着他都把钱赚到了

【茅黄天的回答(0票)】:

2B,2C,2V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