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我一起学狂草(33-38)

 爱雅阁 2015-02-16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



将唐代书法理论发展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其划分的科学依据有二:一是按初唐与盛唐的时间来划分;二是根据这个阶段出现两个标志性人物来划分的。因为在初唐与盛唐时期,书史上都出现过标志性的人物,一个是初唐时期的孙过庭;另一个就是盛唐时期的张怀瑾。

宋人朱长文曾赞誉张怀瑾:“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可惜其书迹今已不传。但有幸是其书论流传于世:计有《二王书录》、《书断》、《文字论》、《书估》、《书议》、《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等。这些著述从书法史、书法原理、创作、鉴赏、书体及技法等均有独到的见解和专门的研究,用一句话概括:博大精深。

我们不妨浏览一遍其所著的《书议》一文,从中即可以略见作者的观点和才华,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迪。

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汉之间,诸体间出。玄猷冥运,妙用天资。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奇宝盈乎东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于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而论之。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其古文、篆、籀,时罕行用者,皆阙而不议。议者真正稿草之间,或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其有名迹俱显者一十九人,列之于后:崔瑗、张芝、张昶、钟繇、钟会、韦诞、皇象、嵇康、卫瓘、卫夫人、索靖、谢安、王导、王敦、王廙、王洽、王珉、王羲之、王献之。

然则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各能声飞万里,荣擢百代,虽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昔为评者数家,既无文词,则何以立说,何为取象其势。仿佛其形,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是以言论不能辨明。夫于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断,加之词寡典要,理之研精,不述贤哲之殊能,况有丘明之新意,悠悠之说,不足动人。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若与面会,则有智昏菽麦,混白黑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夫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有千年明镜,可以照之不陂;琉璃屏风,可以洞彻无碍。今虽录其品格,岂独称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文中“文章发挥,书道尚矣”的观点,我们当加以深思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追求,也应该成为当下我们鉴赏衡量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眼光和标准。

对于张怀瑾其他书论文章,在下篇博文中,我还将作专门介绍。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临摹怀素《自叙贴》第五十八、五十九行,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自叙贴》原帖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关东妙临摹

 

 

释文:模則入室之賓 捨子奚適嗟歎

临摹要点

要点之一:

此两行字中,有“則賓捨適歎”几个繁体字。其中“嗟歎”二字,作者所写的不是“嗟嘆”,其中的“歎”字是异体字。在临帖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而且还要掌握通假字和异体字。不然,就很难理解作者的运笔方法和创作意图。

要点之二:

右行中的“入”字中的一撇,当是作者为了书写过程中的行气连贯,而进行的“补笔”。但是由于和常规书写方式不同,却为此行的书写增添了情趣。与楷书相比,草书在书写过程中,其笔顺往往不受常规所束缚,所以常有“补笔”出现,这一点值得注意。

要点之三:

此两行中的“点画”证实了孙过庭《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不仅如此,也真实的反映出作者扎实的书写功力。

要点之四:

要加强对这两行中的常用字书写练习,如其中的“模”字,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三)
   这是“模”字的几种写法,供初学者参考。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

在上篇博文中,介绍了盛唐时期书论大家张怀瑾。他的著述从书法史、书法原理、创作、鉴赏、书体及技法等均有独到的见解和专门的研究,用一句话概括:博大精深。他认为,书法的艺术形态源于“法象”。何谓法象?即“探于物象,取其元精”。元精是指具有“气、势、神”的生命事物。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探于物象,取其元精”。要“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使书法成为反映生命、抒发情感的“翰墨之道”。

在学书与创作规律上,他提出“直师造化”和“顺性、得法、通变”的途径和原则,并提出了“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追求。对于书法鉴赏和批评,他主张“同于史法”、“鉴须圆通”、“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等理念。可以说,自初唐时期孙过庭到盛唐时期张怀瑾,已构筑起宏大的中国书学理论体系。下面选载张怀瑾《六体书论》,因此篇有助于习书者从总体脉络上全面了解书体的发展变化,所以将全文选登如下:,

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深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变所适,法本无体,贵乎会通。观彼适踪,悉其微旨,虽寂寥千载,若面奉徽音。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言宣。亦犹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见而以知,启其玄关,会其至理,即与大道不殊。夫《经》是圣文,尚传而不秘;书是妙迹,乃秘而不传。存殁光荣,难以过此,诚不朽之盛事。

大篆者,史籀造也。广乎古文,法于鸟迹,若鸾风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銛利精微,同乎神化。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

小篆者,李斯造也。或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珪壁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俨。李斯是祖,曹喜、蔡邕为嗣。

八分者,王次仲造也。点画发动,体骨雄异,作威投戟,腾气扬波,贵逸尚奇,探灵索妙。可谓蔡邕为祖,张昶、皇象为子,钟繇索靖为孙。

隶书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钟繇法于大篆,措思神妙,得其古风。亦有不足,伤于疏瘦。王羲之比钟繇,锋芒峻势多所不及。子增损则骨肉相称,润色则婉态妍华,是乃过也。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姿盘游。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缓则乍纤,急则若灭,修短相异,岩谷相倾,险不至崩,跌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可谓元常为兄,逸少为弟,子敬为息。

行书者,刘得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晨鸡踉跄而将飞,暮鸦联翩而欲下。贵其家承蹑不绝,气候通流。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辞。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遒健,过于家尊。可谓子敬为孟,逸少为仲,元常为季。

草书者,张芝造也。草乃文字之末,而伯英创意,庶乎文字之先。其功邻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然草法贵在简易,而此公伤子太简也。逸少虽损益合宜,其子风骨精熟,去之尚远。伯英是其祖,逸少、子敬为嗣。若乃无所不通,独质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则逸少为最。所以然者,古质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文则易俗,合于情深,识者必考之古,乃先其质而后其文。质者如经,文者如纬,若钟、张为枝干,二王为华叶,美则美矣,如彼桃李,戛兮铿兮,合乎宫徴;磊落昆山之石,嵯峨碧海之波,奔则激电飞空,顿则悬流注壑;虽贯珠之一一,亦行雁之联联;隶之于希微,见之于无物。或俨兮其容,或敦兮若朴,或涣兮若冰之将释,然后为得矣。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如不参二家之法,欲求于妙,不亦难乎!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草隶之规模,独照灵襟,超然物表,学乎造化,创开规矩,不然不可不兼于钟、张也。盖无独断之明,则可询于众议;舍短从长,固鲜有败书,亦探诸家之美,况不理其祖先乎!

臣数对龙颜,承圣旨修书,拟教皇于小学,亦在幼年,又承诸王学书,不习古本,今不逮古,理在不疑。如学文章,只读今人篇什,不涉经籍,岂或伟器。又如不知东都,惟须指示洛阳之道;日行远近,随其筋力。若令蹇者引去,自然不越其前。亦犹跼骥于于枥下,关鸳雏于笼中,而望其辽远,实谓难乎!若使其出笼去枥,刷劲翮、振兰筋、乘长风、蹑修路,可以摩霄逐日,岂惟千里万里哉!如人面不同,性分各异,书道虽一,各有所便。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岂得成大名者哉!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余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为势已尽矣。

然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瑞,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自由,转运旋回,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献之年甫五岁,羲之奇其把笔,乃潜后掣之不脱,幼得其法,此盖生而知之。是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好事之人,广求名书以教其子,察其所入,便遣习之,亦如商人以停百货,色目既众,必有善于人者,所贵多本,本立而道生,贫者咨嗟,必不能遂伏。惟陛下有万国之富,而同庶人之贫,天府妙书,宝惜何用?若恐损污真迹,拓本亦可师模。寸有所长,自古大有佳手,各禀异气,亦可参详。伏愿每季之间一两度,悉召诸王,遍示古迹,商榷诸家工拙,必大开悟心灵,习其所便,从此豹变,冰寒于水,昔有诚言,况复天人神纵者哉,岂可许钟、张、二王独高于往日也!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夫士人示书谓之设宝,纵一听钧天之乐,睹明月之珠,竞何益于人也。若顺其性,得其法,则何功不克,何业不成。侍书之人,唯宜指陈妙理,亦如侍讲敷演圣旨。

当今大化滂流,四表无事,士无弃置,官尽材能。臣及弟怀环叨同供奉,臣谨进怀环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自书契之作三干余年,子孙支分优劣悬隔,今考其神妙,舍彼繁芜。当道要书,用此六体;当道要字,行此干文,比而观之,见其始末,探贤哲之深旨,知变化之所由,臣敢罄庸愚,谨献《书论》。

下面我们继续临摹怀素《自叙贴》,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自叙贴》原帖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关东妙临摹

释文: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其後繼

临摹要点

要点之一:此两行字中,有“書諸後繼”几个繁体字,从这几个字的书写过程,可以看出简化字的过程中,确实也借鉴了草书的特点。

要点之二:要注意右行中第二字“足”字的书写特点,这是将一个足字分为两截,上面与不字相连,下面与聊字相接。我们以往见到的草书,大都是上下字用牵丝的相连,而将一个字硬生生的拆开,而与上下两字的粘连,实属罕见。这种手法,给人以“绝无人迹外,空山响流泉”视觉冲击和空间想象。所以,这种手法的运用,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

要点之三:要注意左行最后一字,这个“继”字最后一笔,是补上的,故称之为“补笔”。在狂草中为了行气贯通,往往会运用补笔,这一点不可不察。

要点之四:在这两行字,基本都是常用字,故而要加强练习。以其中的“篇”为例,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四)
     以上是“篇”字的几种写法,供初学者参考。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
 在前几篇博文中,我先后介绍了盛唐时期的一些书论大家。可以说在唐代时期已经坚实地构筑起中国书学的理论体系。

在唐代还有一些书论尚可一读。例如:李嗣真《书后品》、窦臮《述书赋》、蔡希综《法书论》、徐浩《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李华《二字诀》、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授笔要说》、林蕴《拨镫序》、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卢携《临池诀》、释亚栖《论书》等,这些书论均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书学艺术的宝库。

唐代书论从体裁与形式方面,也有着许多令我们关注和借鉴的地方。例如:

一是以诗赞书。唐代有许多诗人自家就是书法家,故而用诗歌描述和赞颂书家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李白和杜甫就曾在诗中描写过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二是以语议书。例如《十二意笔法》则是以语论书的典范之作。

三是以记叙书。例如:褚遂良《搨本乐毅论记》、徐浩《古迹记》、何延之《兰亭记》等,都是以记叙书。

四是以品断书。用品藻评价书家及书迹之优劣,自魏晋开风气之先,自唐已成时代风尚。其中,张怀瑾《书断》最为著名。

五是以赋述书。据考证,以赋述书,是唐人窦臮所创。其晚年所著《述书赋》书论精要,且语言优美,确实值得一读。

六是以文论书。其中历代以文论书之作,均是层出不穷。在唐代当奉孙过庭《书谱》最为经典。

七是以录纂书。例如:褚遂良辑《右军书目》、卢玄卿辑《法书录》、韦述撰《叙书录》、张彦远撰《法书要录》、韦续撰《墨薮》等。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数张彦远所撰《法书要录》。

综上所述,可见唐代书论有着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多种文学艺术形式论书,这也反映出唐代书法的繁荣昌盛;二是唐代书论崇尚笔法,并成功运用到书法实践中,故后人才有唐代书法及书论有“尚法”一说。

下面我们继续临摹怀素《自叙帖》第六十二、六十三行,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自叙帖原帖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关东妙临摹

释文:作不绝 溢乎箱箧 其述形

临摹要点

临摹要点一:在狂草书写过程中,如何取势不可不察。作者在右行中,采用了“作”字平,“不”字上扬而“绝”字下行;“溢”字上扬而“乎”字平的取势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取势过程中,要注意“平扬下”的具体运用。只有“平”而没有“扬和下”,则显得呆板。但只有“扬和下”则显得乱而无章。只有运用得当,才能造成起伏跌宕的节奏感。

临摹要点二:牵丝运用是狂草的特点之一,在这两行字中作者则采用了“外连而内不连”的手法。细看这两行字,除了右行中的“绝”字外,基本上都是如此。且所有的牵丝又基本上是由右上至左下的斜线,这就给人视觉上,有着明朗而舒缓的感觉。

临摹要点三:关于右行中“绝”字写法给我们的启示。谈到怀素所写的这个“绝”字,首先当谈一谈汉字的形成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汉字,就将其简括为象形字。这话虽然没错,但却不尽然。因为许慎指出汉字的造字过程,除了象形外,还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而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从指事造字起,汉字的造字就不仅仅是象形,而是走向了抽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绝”字的正常写法,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这是绝字在草书中的几种写法。可是将怀素所写的这个“绝”字单独拿出来,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五)

单独见了这个“绝”字,可能很多人都认不出来。可是将这个字放在右行这个特殊的语境中,我们就可以清楚无误的辨认出这是个“绝”字。无疑怀素是将这个“绝”字抽象化了,但他将此字抽象化的根据是什么呢?是因为汉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在人们头脑中积淀成固定形态。而作者就是根据人们头脑中已积淀成的汉字形态和认识,创造出“绝”字,可谓草书中新的“象形”字。从这个“绝”字中,或许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我们以新的启迪。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我的博客,期间也有很多博友关心问我什么原因。其实,回答起来很简单就是“陪读”外孙子大圣一年。上午教他美术、书法,下午教他游泳。可喜的是他现在泳池中,速度和耐力都已经超过我了。但是,感觉他在绘画和书法方面总是没有多大长进,且也没看出他对此有多大兴致。所以,对孩子未来,长辈的构想,往往是一厢情愿。为此只能说我对他起到了一点启蒙作用。这一年“劳心劳力”使我近几个月来,感觉疲倦不堪,也成为没及时更新博客的原因之一。对众多朋友们的关心,我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91日后,大圣上学了。我又开始有时间静下心来,继续圆己之梦了。下面我们继续临摹怀素《自叙帖》第六十四、六十五行,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自叙帖》原帖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关东妙临摹

释文:似 則有張禮部云 奔蛇走虺

释文中的繁体字有“則張禮”三字,其中的“云”字,在此处不可用繁体字。在此不得不强调一句,就是学书法一定要掌握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区别。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古汉字的基本识别与运用。例如,曾有“一壶楼”的老板请一书法家题匾。这位书法家欣然提笔写下“一壶廔”三个大字。其中的“廔”字,本意是屋蠡或屋脊之意。这个字在古文字中与“”字相通,是古代农具之一。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不掌握一些古汉字的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就有可能从不经意间,干出令人贻笑大方之事。

临摹要点

临摹要点一:汉字中有左右和上下结构,如何处理好这两种结构关系,在真书中是笔法技巧,而在狂草中则是章法技巧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狂草章法中,如何处理行列中的“开与合”的问题。例如:在第六十四行中,“似、则、张”三字就采用了“开、合、开”的手法,尽显作者在章法结构中的变化之妙。

临摹要点二:在草书过程中,将字写成“大与小”之别,也可尽显章法之妙。例如,在第六十四行中,作者将张礼部三字写得较小,与之前的“颜刑部”及其后的“戴公”相比,更是显得小了许多。从大小之别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即作者内心所尊重之人,其字体表现形式上,则大;反之,则小。这一点,不可不察,也可作为借鉴。

临摹要点三:在章法“合”的笔法运用上,作者将字体中的“直笔、方笔、竖笔”则处理成了圆笔,这一点需要加深理解和借鉴。例如,作品右列中的“则”字,则有“直、方、竖”笔,作者却用牵丝和圆笔将其一笔写出,从这个字中,则可看出作者的高明和创新之处。下面是“則”字的几种写法,供初学者参考。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六)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七)

近日,详读了一些宋代书论后,却很难理清一个明晰的思路。从书体的演变和发展来看,后人们用“秦篆、汉隶、晋行、唐楷”来形容一个时代的书法特点。看来书史也和文史中用“唐诗、宋词、元曲”概述一样,习惯性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个时代的特点。

从书体方面来看,宋代没有创新,其实也很难再创出新书体。从书论方面来看,宋代也很少有长篇大论。多是一些名人题跋和笔记,并被后人汇辑成册的。

为什么没有书法理论方面的鸿篇巨制,也没有新书体的创造,可是在书法史上,宋代却涌现出一批青史留名的大家和巨匠。这是为什么呢?从书体来看,宋代文人多用行书,这无疑是继承了晋代之风。从书体所表现出的内涵来概述,如果也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晋人尚韵,而宋人尚意也。这也许是深入了解宋代文人在书法创作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一把钥匙。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将对此作详细的阐述。下面,我们继续临摹怀素《自叙帖》第六十六、六十七行,见下图:



《自叙帖》原帖

 

关东妙临摹

原帖释文: 勢入座 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

临摹要点

临摹要点一:这两行字中有“   勢驟風聲盧員”几个繁体字,在临摹过程中,掌握繁体字与简化字之间的区别,从中可以体会到狂草与简化字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怀素在狂草过程中化繁为简的超凡功力。值得我们注意是现在有许多人,在狂草过程中又把古人们简化的字,给“繁”了回去。

临摹要点二:笔划少的字写好难,在章法布局上处理好更难。如右行中的入字,作者用上面的“势”字下压,用下面的“座”字里面的部首“坐”上顶,这样就使这行字取得了行云流水般的动感。同时,又较夸张地加大了这几个字中斜线和竖线的长度和力度,这样就获得了动态的平衡效果。

临摹要点三:在这两行字中,要注意作者对一些笔划多的字,是如何简化处理的。例如,其中“骤、旋”要关注作者是如何简化右边部首的。同时,也要对其中“勢、風、聲、盧”等字加以研究。从中我们可以悟出狂草中,对一个字少写一笔或少写几笔也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一条要切记,不可完全胡写乱划,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和规矩。即作者所创造的字,要有其存在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这个字要存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语言环境中。

临摹要点四:在学狂草临摹过程中,开始时可以着重临摹一个字。逐渐过度到着重临两个字或更多字。下面是我写的 “風聲”两字,供初学者参考。见下图:

 

 

 

 

在狂草中一个字或词,当其独立或在一行字中所处“上中下”的位置不同时,字体变化也不同,这也是草书与楷书的最大区别。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我们在详细了解宋代书法史后,就会发现宋代书法史有着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宋代与唐代相比则少了些长篇大论。宋代书论仅有一些名人题跋和笔记,且多是被后人汇辑成册的。

    为什么在书论方面没有鸿篇巨制,也几乎没有新书体(不知瘦金体算不算)的创造,可是在书法史上,宋代却涌现出一批青史留名的大家和巨匠。其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人称之为北宋四大书法家。原来,我以为这是宋代书法与唐代相比有所不同的“轻理论、重实践”现象。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理论不一定是鸿篇大论,关键看实践所遵循的理论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看以此为基点的实践,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同时,我们更要在了解书法史及书论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经验。

    终于,我找到了解开宋代书法的一把钥匙。其实,这把钥匙是一个人,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他是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还是蔡襄和苏东坡的恩师,他就是我们熟知《醉翁亭记》和《秋声赋》的作者——欧阳修。

    提起欧阳修,以住人们只注重他对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却忽略了他对宋代书法方面的贡献。不深入了解欧阳修在书法方面的贡献,就很解释为什么要以一个“意”字,来概括宋代书法。

    欧阳修在书法方面主要贡献:一是其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亲自撰写《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可誉为金石学的开山之作。二是欧阳修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述,被收录在《试笔》《笔说》等集册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对他的弟子及后人们影响极大,并在书法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点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例如,《试笔》中“学真草书”一则:自此已后,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注意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寓其意、乐其心”不仅是作者对书法的认识,也成了宋代文人们在书法实践中的出发点。构成了宋代“尚意”的心理基础和总体追求。从这一点来说,欧阳修是宋代书坛的导师和领袖,也毫不为过也。

    在《试笔》中,作者关于学书为乐、作字要熟等观点也颇令人赞赏。但对于“学真草书”之观点,关东妙却不敢苟同。因为在学书过程中,“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方法不可取,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真气耗矣的方法。欧阳修用这种方法练了一辈子,但是书法却不及他的弟子们,可见这种方法不可取。我认为,开始学书时,要打好真书基础。当草书练到一定程度时,为防止产生飘浮无力之感时,再集中一段时间练练真书,可能是比较妥当的方法。分为单双日,且把这两种书体练习时间,十分刻板的平均化,恰恰违背了欧阳修自己所提出的书论观点。对此,我们在学书过程中要加以注意。

    下面,我们继续临摹怀素《自叙帖》第六十八、六十九行,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自叙帖》原帖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关东妙临摹

    释文:外云 初疑輕煙澹古松 又似山

    临摹要点

要点之一:要掌握释文中“輕煙”两个繁体字,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对这两个字的写法。

要点之二:草书中的断与连,是常用的技法之一。可是这两行字的断与连确实令人反复揣摩。例如,第一行中的“云”字,是上连、下连而中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这么处理的,目的是将引出作者将要表达的两句诗。

要点之三:在这两行字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几乎每个字的最后一笔,都与下一个字的第一笔相连。为什么呢?这是作者用这种结字—,来保持这两句诗的完美性和流畅性,以此来体现这两句诗的音律美。

要点之四:要着重练习“輕煙”这两个繁体字,下面几幅所关东妙所书,供初学者参考,见下图: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跟我一起学狂草(三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