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明清乐论

 龙泉清溪 2015-02-16

第六章明清乐论

 (2010-03-09 12:43:55)

导读

黄虎 齐江 

 

对中国传统音乐无论如何分类,都无法排除戏曲音乐。然而,现今“乐论选”类著作却很难有“戏曲音乐”的合适“席位”,有涉及者也着力在戏曲溯源、宫调等。其它学界辑选“剧论”、“曲学”类的著作,或者偏重文学资料,或“一网打尽”而缺乏内在逻辑。从文词剧本角度看,多个剧种可通用同一题材内容,但却从来都不会通用一种音乐。单纯从音乐角度看,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五种分类之一种,它不仅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各种剧种的差别,是剧本、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音乐的差别则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以“戏曲音乐”为线索,将历代曲论中相关史料进行辑录,对音乐界,还是戏曲界都有深远意义。

“戏曲音乐的构成,包括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等。”[2]另一方面,就戏曲音乐本身而言,它是在广泛吸取了民间歌曲、唐宋大曲以及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之上而逐步发展而成的。如果要入选“源头”性资料,则繁杂难辨。鉴于此,选文以最早全面论述北曲演唱的《唱论》为始,并以演唱理论论为主要线索,兼及伴奏、宾白、宫调、曲牌、板式等。以此观之,自宋元以来,戏曲音乐相关论述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燕南芝庵《唱论》为代表的声乐演唱时期,二是以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全面论述期,三是以李渔《闲情偶寄》为代表的舞台搬演时期。

就戏曲演唱理论而言,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对演奏格调,节奏,声节,声韵,各类变声,气息运用等方面的阐述及崇尚肉声的审美倾向,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十七宫调”的声情特点总结,更被后世众多曲家所重视并引录。虽然《唱论》是针对北曲而言的,但“有些部分,仍可与舞台扮演资为联系……甚至对于现在某些歌唱的声调,还可资作借鉴”[3]。王骥德最有价值的曲唱理论在“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主张。而南曲最具经验价值的论述,则是魏良辅在《曲律》中对“字”、“腔”、“板”说明,尤其是“三绝”要求(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此为正为后世“腔词关系”之开端。李渔是集元明两代曲论之大成者,《李笠翁曲话》是继往开来的戏曲理论之作,包括创作、表演、演唱、化妆、教育等,在唱曲方面,他继承了沈宠绥、魏良辅等人“出字”、“收音”、“字清”、“理趣”的理论,提出“调熟字音”和“字忌模糊”的要求。就字、腔、板、曲情、曲调等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阐述。徐大椿作为一代名医和戏曲家,继承并发展了前世的所有演唱理论,以《乐府传声》奠定了最具系统性,最为详备的唱论专著。

就乐器伴奏方面来看,虽然“它除了用作唱腔的伴奏之外,还用以配合舞台的动作与戏剧情节的进展,对调剂舞台节奏、渲染情节气氛、以及一出戏的结构统一和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打击乐器的运用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4]但在历代曲论中始终是较少涉及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锣鼓忌杂”与“吹合宜低”的主张。

曲白被曲家所重视,自臧懋循“不欲多”,王骥德“诸戏曲之工者,白未必佳,其难不下于曲”,至李渔“当与曲文等视”,是其价值观的重大变化。李渔以“高低抑扬”与“缓急顿挫”为题,指出了宾白中的正字与衬字在高低、长短上的差别,连断句的一般规律,还提供了授徒的“简便可行之法”。而落实在操作层面的具体主张,则属弃儒习艺的乾嘉人士黄旛绰在《梨园原》中“曲白六要”(音韵、句读、文义、典故、五声、尖团)的说法。

宫调问题散见于历代乐律学论著,戏曲音乐中的“宫调”包含“限定某曲当用某管色”(吴梅《顾曲麈谈·论宫调》)与“宫调声情”(即曲调的基本感情色彩)两层意思。南曲宫调相对自由,因此讨论南曲宫调问题的文字也就不多,徐渭“自有类辈”的说法,是对南曲宫调较为精当的总结。王骥德“宫调”论中,他概述前人有关宫调问题的主要识见和历史流变,因此而成为戏曲音乐论宫调较为全面的专文,但却少发见。而他对调名(曲牌)的多种类分,则为自曲牌了解戏曲的特点,提供了许多资料。清代王德晖、徐沅澂所著《顾误录》中关于散板“自己斟酌缓急”的论述,关于“擞声”演唱三阶段的划分,都是比较少见而又是戏曲音乐理应包含的内容。

总体而言,本“戏曲音乐”选文就其代表性而言,基本符合要求。其它诸如更深入的宫调问题,则可在历代乐律理论中研习。而音韵问题在历代曲论中多有涉及,也不能说与“戏曲音乐”没有关系,但考虑限于篇幅,只能割舍。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第181页。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第187页。

[3] 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第1-2页。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第20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