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续扒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真伪

 水西公主 2015-02-16

继续扒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真伪   

2015-02-14 11:16:40|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真伪问题的讨论

呼呼按:

何新认为西方所吹嘘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伪史。理由是关于这个图书馆并没有可信记录,只有中世纪以后出现的来源不明的传说,也没有可信的实物遗存或者遗址存留,没有同时期的或者相近时期而出处比较可信的文献记载。此外,所传说的图书馆规模与当时的技术条件也非常不相称。

何新此说发表后,引起一些网友关注和讨论。以下转帖一篇讨论文和有关的评论。

继续扒粪: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真伪的讨论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作者:铁马冰河陆川客

转帖:呼呼

原网址:http://lt.cjdby.net/thread-1959980-1-1.html

   

1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367-前283年),盛于二、三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馆内收藏了贯穿公元前400-前300年时期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曾经同亚历山大灯塔一样驰名于世。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它甚至连一个石块实物也没有留下;而大量考古发掘似乎也无确凿线索。

继续扒粪: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真伪的讨论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1995年后重建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占地4万平方米,新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原来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址究竟在那里根本无从考察,所以新馆馆址只能由埃及自己决定。新馆建在亚历山大海滨区,在海滨大道上紧傍“地中海新娘”雕像处。它包括3座建筑,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造型奇特的图书馆,另有一个球型天文馆,第三座建筑是服务大楼。它们面对地中海,背靠亚历山大大学各理科学院,风光绮丽、景色迷人。根据埃及1993年的考古发掘,此地曾是古罗马文明时期的皇家专属区。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古代文明中对全人类发挥过重大影响,所以埃及特别强调重建工作必须考虑历史因素。有舆论说埃及人似乎希望借此提升其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地位。事实上这家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方案从最初提出到最后确定,各类专家一直不断地发表各种高见,并且不同意见争辩特多。据称最后的方案当然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既要前卫地适应21世纪时代特点,又要能与亚历山大这座充满欧、亚、非异国文化情调的“历史之都”相融洽,还要尽可能符合和体现图书馆厚重的历史风采。

2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亚历山大港,他花费了很长时间规划主要的街道布局,之后才开始动工建设。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几年后,他手下一位名为托勒密·索特的将军开始统治埃及。托勒密把亚历山大港设为埃及的首都,并且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和寺庙,包括缪斯神庙(或博物馆)。

托勒密王朝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其版图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王朝的统治者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的城市,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大国,也成为文化大国。为此,他们仿效希腊,开始修建博学园和图书馆。所谓博学园,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院与大学的结合体,是研习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便于研习活动开展,博学园附近一般总修建有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259年。亚历山大图书馆修建在皇宫中,有宽大的藏书库,有敞亮的阅览室。后来,由于搜罗的图书太多,而图书又都是用莎草纸或羊皮纸书写,体积太大,这个图书馆很快就难以容纳,又在离皇宫不远的奉祀希腊-埃及大神萨拉匹斯的萨拉贝姆神庙中修建一个分馆。主馆和分馆由国王任命的馆长统一管理,后人统称两者为“国王图书馆”或“大图书馆”。

3

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托勒密的儿子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2~前246年在位)开始建造图书馆。图书馆位于或临近博物馆,且以亚里士多德的个人图书馆为整个建筑的中心。托勒密三世即位以后,继续修建图书馆,并决心把世界上所有书籍都聚集于此。为此,他执行了一项书籍掠夺政策,即取得手稿,进行复制,然后收藏手稿原本,归还手稿复制件。他还下令搜查所有经过亚历山大港的船只,一旦获得图书,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另外,他从雅典档案馆借出所有的手稿原本,并仿造了大量的副本归还给希腊,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一则传说更讲到,当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档案馆内。托勒密三世得知后此事后便设了一计,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据说最后归还给希腊的实际上是复制件,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

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对医学也有贡献的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得等均有著作手迹留此。此外,当时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它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草卷)。数目究竟是多少,说法不一。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执政的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图书编目人卡利马科斯说是49万卷。公元2世纪拉丁文作家格利乌斯则说是70万卷。这些藏书几乎涵盖了亚历山大帝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要著作,计有希腊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来文等多个文种。可以这样说,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所有重要文献几乎都汇聚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可与之相提并论的白家孟图书馆,据说藏书达20万卷,但是这些书被马克·安东尼作为礼物送给了克利奥帕特拉而进入亚历山大图书馆,而罗马第三大图书馆藏书量最多为2万卷)。

另外,由于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而诸如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得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或讲学,或求学,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200至800年。

除了收集羊皮纸藏书(之后为牛皮纸),托勒密国王们还花费巨资供养30~50位学者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工作及生活。几个世纪之后,古代大多数最知名的学者都曾在该图书馆工作过,其中包括欧几里德(几何之父)、埃拉托色尼(他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阿基米德(神奇地发现了杠杆原理、螺丝钉和圆周率)、伽林(1400年来最具影响的医学作家)。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在,600多年来,亚历山大港一直是整个地中海地区学习和知识的中心,而有关它的传说也层出不穷。从学者学者亚里斯提亚(公元前180~前145年)那里流传下来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他讲到,有72个犹太学者怎样被带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翻译希腊文的《旧约圣经》。他们各个单独工作,但是由于受到神的灵感的启发,最后却出现了72个完全相同的版本,这是最早提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个故事了。

4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消失同样充满了神秘。现今人们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三场大火。关于第一场大火流传比较普遍: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在法萨罗战役中获胜后追击庞培进入埃及,进而帮助当时的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争夺王位,并在与其兄弟作战时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和港口。这场大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里,致使图书馆遭殃,全部珍藏过半被毁。同时代的古罗马雄辩家、哲学家塞内加到过亚历山大城,在传世名著《论心灵的安宁》中说,在恺撒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几万册书籍在亚历山大城遭焚烧。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则明确地说,恺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娄巴特拉女王。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崛起。642年,阿拉伯军队在阿慕尔·伊本·阿斯率领下攻占亚历山大城。3年后,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派兵收复亚历山大城。占领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有无干系,此后五百多年中无人述及,直到13世纪,才有人演绎出一段有关他的“焚书”故事。

13世纪出生在古埃及的历史学家伊本·基夫提在其《贤人史》中说,阿慕尔重新占领亚历山大城之后,一位与他相识的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表示,希望得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阿慕尔遂向帝国统治者欧麦尔请示,得到的回答是:“把所有书先翻阅一下。如果其内容与经书(指《古兰经》)相同,就无需保存;如果相悖,也无需保存,不妨销毁。”阿慕尔后来下令,将所有馆藏图书交给城里的4000多个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6个月之久。

从13世纪以来的几百年中,阿慕尔“焚书”之说被阿拉伯乃至西方学者反复引用。直到17世纪,人们开始对此说提出质疑。对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尔“焚书”问题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英国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埃尔弗雷德·乔舒亚·巴特勒(1850-1936)。他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史》中说,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动在6世纪中叶,不可能活到阿慕尔征服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大多用羊皮纸书写,而羊皮纸很难充作燃料。因此,他认为,将藏书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说显然是虚构。

当代埃及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专著《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1990)中的解释是: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对古希腊典籍的兴趣倍增。而那些典籍的很大一部分保存在穆斯林世界的图书馆中。因此,这些图书馆就成为欧洲人觊觎的目标。地中海东岸特里波黎城图书馆的藏书,著名穆斯林将军和诗人奥萨马·伊本·蒙齐兹的大量私人藏书,先后都曾遭到正在进行东征的十字军的抢劫。这些事件引起阿拉伯人的公愤,十字军就反诬阿拉伯人“早就有焚烧图书的劣迹”。

同时,在同伊斯玛依派以及十字军斗争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萨拉丁为筹措资金,曾将开罗公共图书馆中200多万卷藏书和叙利亚城市阿米德图书馆的100多万册藏书先后变卖。这不能不招致学人的严厉批评。于是,萨拉丁的一些支持者,包括同其关系密切的伊本·吉夫提,就起而为之辩解,编造阿慕尔“焚书”的故事,意在说明历史上焚烧图书都算不了什么,今日的变卖更无可厚非。

5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规模或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据历史学家詹姆士·汉南的计算,要收藏50万卷书籍,则需要40千米(公里)的书架,这也就说明亚历山大图书馆必须是一座非常雄伟庞大的建筑。但是没有任何资料提到过如此庞大的建筑。因为该图书馆的残迹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所以它的总面积也无从知晓。

来自其他古代图书馆的有力证据表明,即使是那些以富足和规模著称的图书馆的藏书也有只几千卷,而不是成千上万卷。古罗马历史上最好的图书馆是图拉真图书馆,它大约有20万卷藏书,而萨拉皮雍图书馆,即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劲敌,可能只有3万卷藏书。马克·安东尼从萨拉皮雍图书馆取了20万卷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克利奥帕特拉,从而让它们流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说法,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他记录了这个数字作为证据,作为马克·安东尼的敌人散布谣言的证据。

众所周知,卡利马科斯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馆藏书的数量作了广泛而详细的记录,被称为《皮纳克斯》(卷录),其中包含了摘要以及作家的生平传记。《皮纳克斯》本身包括120卷书,大约有100万字,它远不能涵盖50多万卷藏书。因此,结论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面积可能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这种理解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它的消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有关它的数据可能是由于在古代文献或其复制(很多年来,这些工作都是靠人工誊写,而那些版本可能也是多次复制了原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对它夸张地描述。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更多翔实的证据,这些夸张的数据则成为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神话传说的一部分。

结语:

老魔头何新说亚历山大图书馆不存在,然而现在重建了,不就存在了?至于遗址,很可能永远挖不出来,但不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光辉啊!

因为,如果这是假的,相关的一切就都是胡扯。至于何新所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去向,那又是另一个美丽的传说了。你说我说大家说,那些事到底是莎草册子还是羊皮卷呢?俺准备啥时候穿越回去看看,谁去啊?

——————————————————————————

以下为一些网友的讨论:

火烧冰淇淋

关键是那时候的书籍与其说是供社会大众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私人笔记,仅在小范围内传抄,结合今天的例子有点类似《蒋公日记》,尤其印刷术尚未发明极度限制了知识的远距离传播,弥散手段和复制数量的局限必然导致彼时分布世界各地(那时环地中海一圈也可看做世界)的学者们只能在自己的书斋内自成一统,查阅资料是难以奢望啦,即使从帝国本家的这一头跑去那一头找个词条什么的,没一年半载的路费饭钱不用指望,典型例子可以参照唐僧取经。

铁马冰河陆川客

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西方描述的小集合,随便拉一条出来看看:

众所周知,卡利马科斯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馆藏书的数量作了广泛而详细的记录,被称为《皮纳克斯》(卷录),其中包含了摘要以及作家的生平传记。《皮纳克斯》本身包括120卷书,大约有100万字,它远不能涵盖50多万卷藏书。

卡利马科斯,古希腊诗人。亚历山大里亚派诗歌的代表,约前305年-前240年)出生在古希腊的殖民地利比亚的库勒涅城,曾赴雅典求学。早年在亚历山大城郊的埃琉息斯任教师,后应托勒密二世邀请主持古代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成为托勒密家族的宫廷诗人。

120卷的目录还据说只是文艺类的作家小传和作品简介,自然不能涵盖50万卷藏书,那100万字的部分书的目录用什么载体呢?羊皮还是莎草?如何维护传抄?还是只有孤本?你抄书抄个100万字试试???而且要用羊皮或是莎草的。学过图书情报课程的明白我说的这个概念,图书多了就要有目录有检索,50万部的目录?大英图书馆吧?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4 21:55
古代的一卷,无论中国或西方,都不过一部书的很小一部分而已。比如汉书就被分为120卷,后汉书又是120卷。 ...
铁马冰河陆川客
兄台,还有字数啊,120卷100万字,您看一卷多少字?这还只是目录,还是部分艺术家的目录啊!
羊皮书有同事去旅游时候买过,还不是那种厚精装本的,英文简装都不轻的。莎草画和书卷俺亲戚上当买的,埃及原产啊,俺琢磨半天,感觉从纸边处理和光照透射的纤维分布来看,就是正经的纸张啊。
俺看过别人和博物馆收藏的古籍,一卷就是一本,圣旨的一卷占地不小的。所以,同样还是西方的说法,50万卷要40公里的书架。曾经有所谓藏书石槽,后来被证明为雕像底座。关键在于根本没有找到这个地方,就直接在据认为的地址建造了新的图书馆。就是前几年哦,说明什么?
汉代东海郡武库,在历史记录中简单提到过,历史上早已被毁,但考古发掘的情况令人震惊,相关管理人的墓葬中找到了西汉武库统计简牍,东海郡武库有两个特点,一是库存量大,如弩的总数即达537707件,矛的总数达52555件,有方(戈类兵器)达78392件。仅以此三顶足可装备50万人的军队,远远超出一郡武库之所需。二是该武库不属东海郡管辖。因为在东海郡吏员总簿或吏员设置簿都未见有“库令”的设置,因而可以断言,东海郡武库是国家设在东南沿海的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国家武库。换句话说,我国历史一以贯之,流传下来的记录只是历史记录的极少一角,正史都是略过的,哪有西方历史如此细密?
关键在于载体,竹简、帛书、莎草书、羊皮书都属于成本或高、质量或大的缺陷载体,要到我国唐代雕版印刷出来后,才会流传如此细密的文章,否则就会传抄失序,版本不一。
看战国楚简的老子三篇,到西汉初年的德道经,到唐代残卷的道德经,连段落句意都大相径庭。西方倒好,连年月和遗嘱都清晰可见,版本差异极少。究其本源,还就是14-15世纪以后涌现的版本。
可能为了堵嘴,19世纪末期才有了著名的埃及俄城沙漠垃圾堆大发现,以所谓希腊化时期的古埃及收藏来证明古希腊文化的真实性,问题是有如此巨量的文化遗存,还是垃圾堆里的,那么城市的规模如何?所谓的运河呢?为什么不进行城市遗址的考古?百年来就是挖那个垃圾堆?这还没提居住地,河流,田野树木和沙漠之间的关系,垃圾场的设置,莎草书的材质特点和垃圾的腐化过程,越琢磨越可疑啊。
对比中国考古,不说原始村落和汉代驿站的灰坑就在旁边,而不是到沙漠里浅埋,这也是有疑点的,纯沙子挖深坑试试?下面是像统万城一样的旧时期土壤层,这莎草纸能放一年不?原来不是沙漠,现在是了,那就更难解释了,首先他们就是从沙里挖出来的,再说原来不是沙,又回到了垃圾堆里莎草纸的保存问题。还有瓜菜果皮呢。
兄台有空的话,去埃及买点莎草书做个试验,家里搞个沙盘,别浇水,把有机垃圾什么的堆一起,别扔塑料袋,盖上沙子,不要烘干的,模拟尼罗河谷地边缘的有湿度的沙子,一年以后再看那画好看不?

你提到“为了堵嘴,19世纪末期才有了著名的埃及俄城沙漠垃圾堆大发现,以证明古希腊文化的真实性”,对此实在不能赞同。
还是那句话:证据在哪?这个证据包括两方面,一是考古发现及结论不真实的证据,二是哪些人为了“堵嘴”存在伪造意图的证据。
先说俄克喜林库斯的考古发现,你说人家没有进行城市考古。事实是1922年,研究埃及的学者弗林德斯.皮特在俄克喜林库斯发现柱廊及剧场的遗迹(见上传图)。部分城区没有挖掘,是由于现代埃及城市建筑在大部遗址之上,因为私人的土地和财产受到保护,哪敢随便挖啊?
你又说这个地区“原来不是沙漠,后来才是”。我查到的是: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撒哈拉沙漠已经形成当前状态,虽然尼罗河谷有水源,但是气候是沙漠气候,空气干燥。更何况,俄克喜林库斯不是位于尼罗河谷,而是建基于一条运河,因此不会像尼罗河沿河岸地区一样定期泛滥,所以受沙漠干燥气候的影响更加严重。运河干枯,地下水位不回升,尼罗河西面的地区雨水极少,逐渐被沙子覆盖的文物得以保存。而且居民倾倒拉圾是在城市边缘沙漠地带的多处地点,并未表明拉圾全部都是倒在运河两岸。干燥气候中,沙子下面的水份较少,随着时间的推遗,少量纸莎草纸得以保存,而大部分损毁,这不很正常吗?
至于你说的“没提居住地、河流、田野树木和沙漠之间的关系,垃圾场的设置”。我请问:你没有获知这方面的信息,难道就能证明俄城的遗迹是伪造的吗?

    总算有空回来,看到有人回复了,可惜没有对于所谓图书馆的意见,就像对俺提出的所谓罗马砂浆的疑问一样,有些硬伤漏洞是无法补丁的。午餐时候就在和几位工程博士一起聊天,可爱的火山灰啊。
首先,仅就亚某著作来说,属于上千年的积淀应该可信,但说是希腊典籍,不信,雅典这个四大学院在所谓记载中绵延几百年居然原址没有什么变化,就是硬伤。图书馆一说更是死穴。东方文明成果伪托古希腊,这个符合顾撷刚前辈层累地造成古史观点。实际上咱中国的不少东西也符合的,例如玉皇大帝的神话。
其次,犹太商业资本家本来就是造假的始作俑者之一,还有教会,天主教会和新教处于不同的动机造假。阿拉伯史籍,实际上主要是所谓阿拉伯翻译运动中大批翻译为阿拉伯语的波斯语和其他东方文明的材料,在西方翻译中被篡改,至于黑人不要提,拜占庭那更是西方的称呼,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建都,之前的罗马帝国历史的真相仍然有待于所谓东罗马帝国的自己的史料来证明,记住我这句话。另外,伊朗王国近200年来还受到英国德国的很深影响的,以至于伊朗现代历史学家反对所谓希腊化波斯的提法,他们认为是波斯文化影响导致了所谓的健陀罗文化,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伊朗本土化思潮的表现,抢夺话语权么,历史也是很现实的,记住我这句话。
其三,俄克喜林库斯遗址发掘,1922年,著名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Flinders Petrie)在俄克喜林库斯,发现柱廊及剧场的遗迹。不过到了现在,只有一条柱的一部份能保存下来,因为其他的物料,已经用来建设现代住宅。包括那张图片,典型的希腊化哦,这个描述是古城考古?还要拿私人产权来顶缸,西方乱挖的时候在乎殖民地私人产权?纯属笑话,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吧?所以说,认真点分析,这个考古还是不可靠的,二战前的西方考古用形迹可疑就能概括,大量市场上收购来的所谓古董拿来冒充文物,人造假货比比皆是,辟尔唐猿人案件臭名昭著,这事还有柯南道尔爵士的影子啊。
其四,“原来不是沙漠,后来才是”。这句话的前后好好看看,这话什么意思!俺做过工程勘察测量,对地理还是略知一点的,早就查过历史地理中古埃及的情况了,包括尼罗河三角洲的问题,这里面还有疑问呢。“俄克喜林库斯不是位于尼罗河谷,而是建基于一条运河,因此不会像尼罗河沿河岸地区一样定期泛滥,所以受沙漠干燥气候的影响更加严重。”这也是质疑的一个方面,考古不是就事论事,俺同学挖一个周代墓葬,相关报告要涉及到周边许多情况,一个墓地吃一辈子都是现实的,要看历史记载,要看自然人文。你看谷歌地图,古埃及希腊化时代的第三大城,为什么要建设在这个地方?不在尼罗河泛滥的上限,还要开挖运河?虽然运河至今还没找到。古城的经济地位如何?农业和植被如何?土壤状况如何?宗教地位如何?后者 如果是基督教,还是有前者决定的,这是后传者的特点。垃圾堆到底是露天的还是当时就挖坑的?既然保存的还不错,对比东方考古而言,你提供些考古依据啊!“少量纸莎草纸得以保存,”莎草书每张大小不一,连缀成一卷,每卷最长40米啊,这个所谓纸张的厚度可不小,看照片去,就算一般尺寸,卷起来试试多大啊?这个50万卷也算少数,俺也是服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多少卷啊?看俺上面亚历山大的介绍去,要眼观六路啊,不要盯着一点好不?“没提居住地、河流、田野树木和沙漠之间的关系,垃圾场的设置”。这些才是古城存在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古城都是可疑的,这丢弃大批量宝贵的莎草书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包括结婚证明、离婚合同、税务申报、人口普查登记、居民信件、来往邀请等。当然,也包括文史哲和科技专著。这些事什么概念?19世纪近代市场经济法律社会的概念,就算是有,这样的丢弃,焚书坑儒么?俺都不提生活垃圾和这种所谓草纸就是压平自身汁液粘连的草片在一起腐烂的问题了。
至于从制作工艺上,纸莎草纸非常经久耐用,保存期较长。这个西方自己打脸了,不提地中海气候下的难以保存,哪怕是二战前开挖的墓葬里出来的所谓亡灵书,色彩鲜艳啊,俺只好呵呵了。具体参看有关论述。单就其被淘汰、莎草灭绝还有现代莎草工艺复原过程来看,还是疑云密布啊。当然现在去埃及买的那还真是现代工艺造的仿制品。
伪造这么一个考古遗址,且100年的发掘鉴定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发现,那是不可能的。——那里反正是英国殖民地,怕啥?

    难道对发掘出的纸莎草纸没有做年代测定?50万张纸莎草纸不是纸莎草纸的材质?难道专门有人对这么多草纸进行从结婚证明、税单、居民信件再到文史著作的加工造假?那在这100年的考查论证中,岂不早就穿帮了?---谁考察论证啊?牛津大学领导的哦,据说都是测定过的哦,伊戈尔远征记四大赝品据说和原文一致,倒是质疑啊?这大的宝库不让我们中国人来检测,学习一下古代书卷的保存和解读么?我们玉蟾岩考古都请美国人来的啊。
德国博物馆要重新鉴定藏品,好啊!以前收藏时候本来就是糊弄的,那就来啊!要不要我们参与一下,青铜器考古方面俺可以推荐俺同学的,可惜还没当上所级干部,估计出国轮不到他。俺和西门子合作过,可惜不是考古,害的俺家里好几件西门子家电。
结论,楼上的把西方那些家伙理想化了。就算不是,如果西方当时破译古代文字的思路错了呢?罗塞塔石碑的真伪问题究竟如何?

中国人没有资格参与古埃及、古希腊和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其实,即便是埃及人、希腊人和伊拉克人的学者,研究自己国家的古代历史也是因水平不高而参与有限。
于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上古文明的历史,便由欧洲人来把握住话语权了,他们说什么,全世界人就得相信是什么,谁有能力去挑战欧洲人的结论?
现在所有的断代信息都是后人的一种解读结果,而这些解读的方法是否合理正确,谁能保证?就如同中国四川的三星堆青铜文物来源,也在被后人解读着,谁能保证现在的解读方式是完全无误的?
至于那个古埃及年表,是否真的符合历史真实!一个人试着解读出来,全世界的人都深信不疑,那个人穿越到古代去过了吗?
当然,也会有一些欧洲人会去质疑另外一部分欧洲人的结论,但是,这些质疑声显然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声音。
然后,西方世界的古代文明历史结论依然如故地被写入了全世界的历史书籍里(包括中小学历史课本里),给全世界的人民洗脑!
中国人所能做的,就是找出西方人曾有过的那些质疑声,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以前从未见到过的不同观点,有助于打破现有的西方历史“一言堂”的局面。
这就是质疑的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