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如孩子

  清泉 2015-02-16

 花如孩子

 

    跃文兄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问我是如何养花的,于是写了这篇短文答跃文兄,谈谈我的养花经验。

 

 

很多年前,省展览馆的后门有一个花圃,我在那儿花五块钱买了一苗文竹,很瘦弱的一根苗,放在一个低廉的塑料盆里。我将那盆文竹养在办公室。那时候办公室还在著名的铅笔楼——因其造价超高,实用性超低,据说此楼一直被当作建筑设计的反面教材,土木建筑系的老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课便是教育他们将来毕业做设计,千万不要做出这样的楼来丢人。

铅笔楼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一间办公室是方正的,因为它的外观是六边形,它的主体墙面是以大幅玻璃窗替代的,保暖性和隔热性都很差。但它有一个好处,就像苗圃的阳光屋,既阴蔽,透光性又好。像文竹、兰草都属于喜阴的植物,要求散射光,而不能接受阳光的直射。我把文竹放在窗台上,我的办公室朝西,一年四季光线充足,利于花草生长。到我们从铅笔楼搬至晚报大道时,那株原本只有筷子长、主茎不过牙签粗细的文竹,爬满了整面阔大的玻璃窗。我在窗棱上方钉上钉子,让它爬上挂下,回旋缭绕,蔚然大观。当然我养的这一棵还不算太大,有一年我在笑星奇志家看到他将一棵文竹养在陶缸里,置于别墅的玻璃屋下。那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文竹了。我离开那间办公室的时候,窗台上的花和墙上挂的画、工作上用的书都没有带走,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了。因为当时就打算换工作,这样告别来得彻底。

在办公室里养吊兰最初是受了一个同事的影响。她喜欢伺弄花草,送我一盆吊兰。是刚刚从她自己家里的吊兰上剪下来插活的,养在很小的瓷盆里,适合放到书桌上。只要伺弄得法,吊兰生长很快,用不了多久就会从绿叶中间抽出茎,茎上开满细小的白花,茎节之间又发出新的叶片和肉根。等它们长得稍大一些,又可以剪下来栽种了。我在办室里不断地小盆换大盆,不断地分出新的吊兰来,送给同事。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一个同事的吊兰养得有如我的葱翠,而且往往不久之后就奄奄一息,再过一些时候,就可以有办室楼的走道角落里找到那个熟悉的花盆里,里面的花当然早就枯死了。

有年轻的同事问我:为什么我的花总是养不好?

我告诉她:等你有孩子了,你的花自然就养得好了。

花如孩子。你需要耐心,细心,还需要你有爱心。

首先,花也要有朋友。你会发现,单株独苗的花,或者孤零零的一盆花,很难养好,如果你在一盆花草的周围,再放上其他花草,它们就会像比着赛似的长,会更繁茂,更翠绿。

其次,对于花草,你不能过于溺爱,不能像歌里唱的那样“一日看三回,盼得花时到。”你要顺其自然,给花草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你太在意它,天天围着它守着它,这里修修那里剪剪,叶片上发现一个黑斑,便怀疑是不是得了黄褐病,有一茎枯死了,就想到是不是腐心病作怪,立即施药杀毒,这花草不死也会被你整死。

第三,宁淡勿浓,宁贱勿贵。浇水不要过于勤,稍稍干旱一点反而没事,但不能涝。尤其养兰,是绝对不能涝的,需要干透再浇透。这是最基本的经验。花肥也不能施得过多。就像如今的孩子,营养太多,有不少就长得傻胖痴肥。孩子越胖,越不喜欢运动,于是益发胖得不可收拾。乡下房前屋后的果树,一年四季没有人会想到去施肥,照样长得好。我家园子里植了四棵桃树,我先生望桃心切,年年施肥,结果枝繁叶茂,长得浓荫蔽日,反而没结几棵桃子,好不容易长出几颗,也是被虫蛀的居多。

孩子总是在自然环境里生长得最好,多接触新鲜洁净的空气,呼吸才能顺畅。花草是用叶子来呼吸的,叶面上灰尘太多,呼吸自然不会好。花草能净化空气,不洁的空气对花草也有影响。兰是人们最喜欢的室内观赏植物,但如今家家户户过度装修,装饰材料产生的怪味萦回室内,经年不退,对兰危害最大。

我虽然不是养花草的专家,但我爱花草。我自己盆栽手植的花草,总希望它们能长得茂盛。以不同的心态养花,每个人养出来的花是不同的。比如我家的兰草,如果我出差在外,让家里其他人浇水,我回来必定会发现花盆里有一个深坑,那是将一勺水没头没脑冲下去而形成的。我若浇花,会沿了花盆四围慢慢地把水浇下去,既不会冲垮盆土,也不会在花芯里积水。因为我知道它是一株花草,它有自己的生命和呼吸。就像一个孩子要喝水里,你不会捏着他鼻子,逼他张开嘴,将一杯水猛地灌将下去一样。

我养的花草大多是草本。赏叶的比赏花的多。以前办公室里养的文竹和吊兰,都是很普通的花草。我将它们放在窗台上,隔几日浇一点杯中剩余的茶叶水。隔一两年换一次盆,换盆时新加一点花肥或泥土,如此而已。它们却回报我四时绿色,回报我比预期多得多的惊喜。近年没有养文竹,因为文竹虽然四季常绿,但它也四季都会落叶,它的叶如粉如尘,落满窗台,难于清扫。近年比从前有闲,养的是兰。看到兰从盆中发出新芽,抽出新叶,有如自己新生。看到兰开出雅洁如玉的花朵,呼吸着兰清香的气息,如和挚友品茗新茶,晤言于一室之内。

盆养植物,盆土是最为讲究的。有一次我到青园宾馆开会,看到园中的花匠正在调花土,是难得的腐植质黑土,小时候农业学大寨,学校号召我们到山上去掏土,石头缝里,大松树下面积的就是这样的土。于是死乞百赖问花匠要了一小袋。还有一次到乡下去赴寿宴,看到农民在场园里拌草木灰,也立马找到一个塑料袋,装一袋回家。这些从外面弄来的新土后来都慢慢地拌进了我的花盆,成为花草的营养。这也有点像父母出差时,在外面给孩子带回糖果吧?

为了透水性好,又不让花土露在外面难看,我的墨兰花盆里覆了一层青苔,那是从老家后山的石壁上扯来的。半年了,青苔犹有一丝绿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